浅议学术期刊编辑的_工匠精神_
- 格式:pdf
- 大小:199.79 KB
- 文档页数:4
编辑工匠精神: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培育路径作者:杨秋英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9年第10期编辑工匠精神既是编辑业界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也是一个理论性命题。
编辑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媒介产品的精品意识。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知识大爆炸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诚信下降、造假横行等不良的学术氛围。
通过编辑规范和制度来约束编辑行为,引导编辑价值取向,真正地打通编辑主体建设的旋转门,才能实现编辑主体建设的内外结合、有机统一和相得益彰。
一、编辑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社会热词“工匠精神”一时间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想象力,人们不仅把它当成抢眼的热词,而且还将其提升到越来越高的地位——“一剂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良方”“中国智造之魂”“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等等。
在学术界上也有些学者做过定义,比如将它概括为“敬畏自然、传承创新、去伪存真、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等。
现代工匠精神体现着“精益求精”“认真钻研”“传承创新”“德、研、新、艺”等时代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品质,一种财富;工匠精神是一份挚爱,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执着,一份诚信。
“工匠精神”的孕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匠精神”的回归可以成为全社会的主体意识和主流价值,成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面对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提升的形势,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克服当下社会中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和工具理性,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是追求发表论文的卓越质量,包括学术质量与编排印刷质量,体现编辑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新时期培养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包括基本工匠素质、编辑观念、奉献精神,职业技能培养包括编辑策划力、前瞻力、编辑过程的求实能力、校对能力、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等。
编辑工作中的工匠精神作者:赵丽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6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对于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編辑工作中,以此来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不断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目标,尽最大的努力将编辑工作做好。
本文将对编辑工作中的工匠精神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编辑工作;工匠精神;建议一、工匠精神的含义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工匠指的是制作器物的工人,但是这仅仅是狭义的解释。
如今的工匠精神应当指的是要能够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努力。
在此过程中就包含着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在工作中创新。
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应当要保持足够的专注,不能好高骛远,要重视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步骤。
在工作时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本着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而是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态度,把工作做到最好。
从制造业来看,目前比较精良的产品主要出自于欧洲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与他们在生产时保持着足够的专注密不可分。
其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局限于简单的工件加工中,也不是保持亘古不变的工作方式,而是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战胜自己,以此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要能够敢于否定自己,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进步。
二、编辑工作中发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编辑工作涉及的流程繁多,比如信息采集以及相应的处理、选题、审稿、出版等多方面的工作,每个流程都和其他流程深深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构成影响。
因此就必须要在编辑工作中保持足够的专注,比如说在编辑加工整理阶段,必须要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要尽量把差错率降低到合格范围内,否则影响就会很大。
其实社会在不断发展,读者的阅读喜好也在发生变化。
在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阶段,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充分发挥自我否定精神,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改进选题策划等环节,以此来赢得读者的赞赏。
编辑工作是和精神文化传播息息相关的,承担着对人类社会一些价值观的传递工作,因此就必须保持对工作的足够严谨,要能够在编辑工作中对每一个细节做到严谨细致,为读者负责。
论编辑人员“工匠精神”的多重境界作者:曹海英来源:《出版参考》2020年第08期摘要: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从“匠”走向“师”的台阶。
首先,必须经过苦练,对本身能力精益求精,在编辑工作中游刃有余;其次,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切忌过头,形成“匠气”,导致经手的作品千篇一律,味同嚼蜡;再次,必须“独具匠心”,将自己的灵气用于编辑工作中,使经过自己编辑的作品新颖别致,别具一格。
关键词:编辑人员工匠精神独具匠心一般认为,“匠”和“师”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匠”重的是精益求精的技巧,期望自己的技巧登峰造极,然而,技巧却往往和思想脱节;而“师”讲究融会贯通,兼具技巧和思想。
如今提倡“工匠精神”,这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实际上,“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可以这么说,“工匠精神”就是从“匠”向“师”的跨越。
笔者认为,这个跨越有着多重境界。
一、“匠作”与“匠石”木匠、铁匠、石匠、篾匠、箍桶匠等匠作,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也就是说,匠作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
然而,一般的匠作水平与高档次的匠作水平有着天壤之别。
(一)“匠石运斤”的启示最为优秀的匠作可用“匠石运斤”来概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1]匠石可不是石匠,指的是一个名“石”的木匠;运:抡;斤:斧子。
一个名叫石的木匠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薄如蝉翼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
这个技巧可谓精湛。
然而,达到如此高明的“运斤”技巧,必须具备敬业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还得从多方面修炼。
当然,“运斤”也要看对象,有些对象是不值得这一“斫”的。
就如这个故事的下半段: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关于工匠精神议论文(通用25篇)关于工匠精神议论文(通用25篇)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
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工匠精神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匠精神议论文篇1《工匠精神》这本书,说真的,不是我会主动寻阅的类型。
迫于无奈,我翻阅了:粗看;但是很多故事链接,却吸引我细看这本书。
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本职工作,每天不停的重复的工作说真的每个人都会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这工作不归我管……从而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
可是发生之后,更多的手尾等着你来跟……作为一个海大工作三年的我,首先上述情况我亲身体会过: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工作,无论我是否认真对待,只要不出问题就好,我一样拿相应的薪水,领导一样不知道。
可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心态令自己心情严重压抑,真的觉得自己很老很老了……通过这本书己受益匪浅,真的理解了许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做一个善良坦诚的人,因为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明白了即使不能带动气氛,但至少不做气氛的破坏者,有效沟通,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才能保持自己心态年轻,心情愉悦;把化验结果和化验室管理做好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
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工作定位,才能引导自己向价值型员工进化,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工匠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乐于做。
德胜洋楼聂圣哲说: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要我干),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
所以我们的程序化工作要执行,同时还要唤起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
论工匠精神论文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匠精神逐渐淡化。
然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特点,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顾名思义,即工匠所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强调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态度和行为风格。
工匠精神包含了对工作的热情、专注和技艺的追求。
工匠精神注重细节,追求质量和精确度。
它还强调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
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手工艺领域,它还涵盖了其他领域,如工程、设计和技术等。
无论在哪个领域,工匠精神都是一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
工匠精神的特点1.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注重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和中庸。
工匠们在完成任务时,始终追求最好的结果。
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己,力求做到最好。
2.专注于细节工匠精神强调注重细节。
工匠们在工作中非常注重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
他们相信,只有在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的情况下,最终的成品才能获得认可。
3.强调持之以恒工匠精神强调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进步。
工匠们深知,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突破和提升。
他们不会因困难而放弃,而是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和技术。
4.不断学习和提升工匠精神注重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工匠们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保持竞争力。
他们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
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工匠精神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匠精神引导人们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从而推动科技进步。
其次,工匠精神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
工匠们注重细节,对工作负责,这使得他们制造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质量得到了保证。
71传媒实务·传媒业态浅析专刊编辑的“工匠精神”摘 要: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挖掘“工匠精神”。
报纸编辑也需要有严谨、精致、专注的“工匠精神”,不断加强自身意识,在精雕细琢的工作中、在精益求精的追求中打造新闻精品,积极应对时代变化,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专刊编辑;坚守;创新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34(2019)08-071-03DOI:10.19483/ki.11-4653/n.2019.08.022文/宋颖“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
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 “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
“工匠精神”并非只可用于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涉及“工”的领域。
作为报纸专刊的编辑,雕琢文章正像一个传统手工制作的匠人,每一个选题、每一篇来稿、每一个版面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打磨,以精工出优活,这样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
1.“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工匠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和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
敬业是指从业人员基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敬畏而产生的一种认真负责的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精神状态。
精益,顾名思义是指“精益求精”,它是从业人员对每道工序、每个产品都精益求精、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
专注,指的是全神贯注,集中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内心笃定而执着坚持,这是“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特质。
最后,“工匠精神”还包含敢于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意蕴,以崭新的视角经营独特的风格。
作为报纸专刊的编辑,要坚守“工匠精神”理念,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提升版面品质。
2.“工匠精神”是专刊编辑的必备素质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为特征的“工匠精神”,同样是专刊编辑的必备素质。
第 5 卷 总第 125期 115编辑出版收稿日期:2021-2-6作者简介:张学玲(1985—),女,黑龙江绥化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政府不止一次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说明当下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于技术的追求,是全民都要发展的精神。
而学术期刊更是传播思想以及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刚从事学术期刊编辑的青年来说,培养工匠精神运用在工作中,使学术期刊更具有专业性和传播性,是每个编辑都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要重视青年编辑的精神培养,为出版优秀品质的期刊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学术期刊中对工匠精神的概述(一)学术期刊中编辑的定位学术期刊中发表的文章是经过不断地研究推敲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标准性。
学术期刊的宗旨是针对某一领域对其发展的潮流趋向进行分析研究并发布,这需要编辑具有对内容科学性的认知和对稿件质量的判断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了解该领域的学术状况,当下的研究进度等。
不仅如此,编辑加以校对和修饰美化更是决定该学术成果能否得到肯定与认同,这对学术编辑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认准编辑在学术期刊中的定位,更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岗位上更有针对性地面对工作,提高了效率,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也纠正了学术期刊质量不过关,研究成果不规范标准等的问题。
优秀合格的期刊,在加快了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引导了学术期刊的发展。
因此学术编辑在学术期刊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角色,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1]。
(二)学术期刊中工匠精神的组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精神,应该是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精打细磨,精益求精。
对于学术编辑而言,对编辑行业要有高度的认同感,热爱职业,追求高水准,高质量。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对文稿的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追求细节,让自己在编辑行业能够独树一帜。
工匠精神在学术期刊编辑上的体现,具体如下:1.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编辑需要对文章进行校对,最终成稿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由编辑把关审核。
2015年9月第30卷第18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Sept.2015Vol.30No.18浅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牛怀岗(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99)摘要:“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将这种理念应用到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就是要树立爱岗敬业的人生价值观,确立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锤炼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坚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日常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中,多一份专注,多一份细致,多一份严谨,多一份诚信,多一份执着,多一份坚持,把精美的期刊奉献给广大崇尚科学的有识之士.关键词:工匠精神;学术期刊;编辑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5)18-0090-04收稿日期:2015-06-20作者简介:牛怀岗(1968—),男,陕西岐山人,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编审,主要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研究.当今社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国梦”“十八大”“辽宁号”“舌尖上的中国”“创客”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但人们更不应该忽略的另外一个热词就是“工匠精神”.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重磅推出8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遴选了8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其中第一位就是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曾经为避免失误而苦练10分钟不眨眼的功夫,坚守35年,成功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他说:“每天下班离开前,回头看一看,那些摆着的元件金光闪闪,就像一个艺术品,很完美.”其余7位也像高凤林一样,用他们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1]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杰出“工匠”.这一切都源自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的含义尽管“工匠精神”已被大家所熟知,也被屡屡提及,但迄今为止,关于它的确切含义,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通俗地讲,我们认为“工匠精神”也就是“匠人”的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工匠们不断雕琢产品,不断改善工艺,使产品不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的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常常是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2]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练就一种对事业执着的态度,对所做的事情总希望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具体说,首先是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和产品具有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思想意识,他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往往超过了这些事情本身给他们带来的回报,他们并不只是为了钱才去做的.其次是他们把品质看作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会竭尽全力做出最优质的产品,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本能地追求高品质.即使竞争对手投机取巧,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理念.还有就是他们具有一种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精神,为了一件作品,他们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可以投入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做到完美绝不罢手.这种精神既体现了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又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数不清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历史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工匠.比如远古时代四大发明的发明者,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又比如天下第一桥———赵州桥的设计者、著名工匠师李春,由他精心设计并建造的赵州桥对我国后代桥梁建筑有DOI:10.15924/ki.1009-5128.2015.18.0192015年第18期牛怀岗:浅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敞肩拱”的运用,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拱桥.另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员工,如倪志福、郝建秀、王进喜、张秉贵、郭凤莲、王崇伦等等,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这期间涌现出了王选、王传福、吴仁宝、吴文俊、袁隆平等一批专注于自己事业的先进分子,又让中国的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纽约大学研究产品设计史的理查德·瑞恩说:“德国的刻板、严谨以及实用主义成就了‘工匠精神’实质意义的复兴,20世纪下半叶,德国制造就等同于‘工匠精神’.”同样的,《乔纳森传》也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工匠精神”贯穿了苹果产品设计的核心人物乔纳森·艾夫的整个职业生涯,成为苹果前进中的驱动力之一.[3]2010年七八月间,在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选派到德国希斯公司进行培训者中有一位名字叫薛华的员工,原是沈阳机床集团中捷机床车间的主任助理,是一位技术骨干.然而到德国希斯公司实习期间,德国老师却让他把一个零件做了两遍,他百思不得其解,而洋老师的回答却很简单:“合格,但不完美!”6个字,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出的是德国人对制造工业近乎苛刻的追求.[4]2“工匠精神”的价值和作用各行各业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身上,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工匠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糟粕伪劣,多一些优品精品.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也自然会感到更安心、更舒心、更开心.瑞士制表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用心制造的一种态度、思维和理念,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造就了瑞士手表的美誉.“刻板”的德国人,严谨务实、不走捷径,能够踏踏实实地安静下来做具体的事情,从局部的构建开始,一步一步地发展,最终使德国产品成为精品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的铜器、瓷器、丝绸及各种手工艺品曾经引领世界潮流,凸显了“工匠精神”的价值,也赢得了世界的目光.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本该属于我们的精神却在投机取巧的浮躁情绪中和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下逐渐被销蚀,我国成了“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20世纪90年代,出口意大利的格力空调因为一块没有粘紧的海绵遭到客户退货并要求赔偿损失.这不仅让格力失去了一个客户,同时也造成几百万元的损失.痛定思痛的格力集团决定发扬“工匠精神”,走精品化路线,推行“零缺陷工程”,并最终实现了“好空调,格力造”的承诺.[5]另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到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6]探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传承一种精神———“工匠精神”,追求完美,拥有过硬的产品,进而走上“创新”“创造”之路,成为行业领跑者.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不仅仅能够成就一个人,成就一个企业,甚至能够成就一个国家.3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让“极致”的思维与行动扎根于每位编辑的深层意识中,将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敬业的品质,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把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将刊物作出境界、作成精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绝不能急功近利,只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忽视对细节的追求和把控.3.1树立爱岗敬业的人生价值观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区别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不同.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碌碌无为、无所作为,还是出类拔萃、功成名就?最根本的就是看有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从事的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而学术期刊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宣传和发展这些理论思想,从理论上阐述这些基本原理,从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并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学术期刊也是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的“思想库”,这些新思想、新理论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理·19·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论支持和依据,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热爱这份工作,要有勇负重担的责任心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它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的手段,更应该成为我们追求人生目标和人生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要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点燃工作激情,调整工作心态,使人生从平庸走向优秀.热爱是一种巨大的内在推动力,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或者是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应付差事,亦或是抱着“先金钱,后工作,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心态去工作,那你只能是一个打工者,而不是工作者.在这一方面,我们高校学报界的老前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张积玉编审、西北大学学报姚远编审、西北政法大学学报韩松研究员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编辑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学术期刊编辑的前沿阵地,以饱满的热情,编辑、加工、校对着每一篇学术论文,他们所编辑出版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等都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学术刊物,引领着科学研究的方向,成为大家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3.2确立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年仅33岁的全国劳模秦世俊说:“别人不能做不愿做的事我做,别人能做愿意做的事我要做得更细、更好.”他还强调称,“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于能否全情投入.”[7]这样的精神特质,这样的专注追求,就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工匠精神”的特点,就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品质唯先,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差错率要求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而在教育部“名刊工程”和“名栏工程”评比中,只是将此要求提高了1个万分点,就把好多学术质量上乘、印刷精美的刊物挡在了门外.这就是由于在编辑出版阶段放松了对校对的要求而倒在了最后一步,它们是合格的,但不够完美!因此作为编辑人员,在处理稿件时要有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在取舍稿件时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结合学术动态和市场需求,对文稿进行认真鉴别,对其学术水平、科学价值、逻辑结构、文字规范做出全面评价和科学、公正的判断,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另外,在编辑加工阶段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调整充实、润色加工,用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业务精准性推敲观点、增删材料、锤炼语言、纠纰补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自己的想当然使原作出现本不该出现的错误.要勤查字典、勤学新知、勤与作者沟通,以确保文稿成为精品.在这一方面,《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朱正平编辑做得非常好,成为我们学报编辑部的文字专家,他用词总是反复斟酌,力求准确到位,他一个人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的次数要比编辑部其他人翻阅词典的次数多得多.近年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文字校对质量大大提高,在教育部“名栏工程”评比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3.3锤炼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目前,在全球拥有众多粉丝的iPhone 手机,起初也有很多毛病,直到iPhone3GS 才算真正完善.国内的小米手机也是这样,早期的小米手机返修率很高,质量并不稳定,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研发技术的创新与进步,这个品牌的手机最终赢得了市场.[8]还有英国航海钟的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 ),耗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5台航海钟,其中以“哈氏4号”(H4)最为突出:经过8l 天的海上航行,H4只慢了5秒钟,其误差率远小于“经度委员会”制定的最大限度(2分钟),完美地解决了航海经度的定位问题.以上这些足以说明他们具有的耐心、专注和坚持的品质,使人们牢牢地记住了他们,并且成为他们的粉丝.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嘲讽,慢慢使自己强大起来.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才能不写半句空.编辑工作就是一种“为人作嫁衣”的工作,在这份工作中,我们要甘当人梯,默默奉献,并在为他人付出的同时,磨炼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性情,创建自己的业绩,锤炼自己的品质,在复杂的环境下坚持正确的导向,出版优秀的期刊.超越平庸,完善自我,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终有一天,我们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3.4坚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成败.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着这个人一生的成就.人都·29·2015年第18期牛怀岗:浅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都喜欢自由,都喜欢家.然而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工作累,越是觉得这简直是在受罪,从而就会养成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是对自己、对工作都不负责任的表现.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是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是科学技术成果发布和展示的平台,更是科技创造应用于民生的基本渠道,这就更需要我们编辑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否则将贻害无穷.《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的邓珠平老前辈是个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典型代表,他从事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工作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编辑校对经验,特别是对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他有独特的敏感性,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他都不肯放过.有些作者说:“只要是经过邓编审看过的文章,你就再也找不出它有什么毛病.”是啊,我们就应该用这种精神,每天踏实、用心、精细、严谨地把工作做到极致,使经过我们的手出版的刊物能造福于民,给读者、作者和社会带来福音,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这也是我们的欢乐之源.4结语在21世纪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普遍存在心浮气躁、信仰缺失的现象,如果我们依然无视“工匠精神”,依旧缺乏沉下心来钻研的态度,做事依然“浮皮潦草”,忽略产品的品质和灵魂,那么,无论“创新”,还是“创造”,恐怕都会缺少动力和支撑.曾国藩对“工匠精神”的描述非常恰当、到位: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其实,“工匠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这3个词12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岗位的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要把“工匠精神”贯穿到工作的始终,在日常的编辑、加工、校对中,多一份专注,多一份细致,多一份严谨,多一份诚信,多一份执着,多一份坚持,心无杂念,全神贯注,目标如一,把全部精力和所有智慧聚集到发展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上来,使其不断上档次,上台阶,把精美的期刊奉献给广大崇尚科学的有识之士.参考文献:[1]央视新闻.《大国工匠》第一集开播:揭秘中国火箭[EB /OL ].(2015-04-30)[2015-06-10].http ://www.guancha.cn /Science /2015_04_30_317889.shtml.[2]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3]严薇.“工匠精神”的冷思考[N ].第一财经日报,2014-02-21(B4).[4]杨红英.数控时代仍需要“工匠”精神[N ].中国工业报,2010-08-30(B1).[5]李小灵.工匠精神成就世界品质[J ].青春岁月,2013,(21):292.[6]匠人志.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EB /OL ].网易财经综合,(2015-03-23)[2015-06-03].http ://money.163.com /15/0323/11/ALD0JM15002552IN.html.[7]单士兵.让“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N ].重庆日报,2015-04-30(3).[8][美]弗雷德·沃格尔斯坦.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M ].朱邦芊,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责任编辑马小侠】On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CraftsmanshipNIU Huai-gang(Editorial Management Center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 :Craftsmanship is the concept of craftsmen ’s chasing and refinement.Its appl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 editing is to establish the outlook of devotion to work ,the concept of refin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ce ,concentration and perseverance ,and the attitude of accuracy and exactness.In daily editing ,the more concentration ,exactness ,strictness ,faithfulness ,persever-ance and persistence will present the refined journals to the readers.Key words :craftsmanship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