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福德_语言不可译_与_文化不可译_
- 格式:pdf
- 大小:132.42 KB
- 文档页数:1
1.唐朝诗人李白的《侠客行》最后一句“白首太玄经”指的是?《太玄》2.韩愈提出的性三品的说法包括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品质,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3.阮籍的作品包括?大人先生传通老论达庄论4.主张圣人无情说,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的是谁?何晏5.阮籍心中的理想形象也是自然精神的凝聚,这个形象是?大人先生6.行政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属于什么?立法解释7.关于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有哪些说法?①翻译是人类信息处理一般现象的特殊例子②文本的处理包括自上而下也包括自下而上的方法③翻译在语言的字句层面上起作用8.东方主义的作者是谁?赛义德9.《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作者是铁木志科10.英国杰出的汉学家阿瑟·伟力遵循的翻译原则有哪些?①译文必须立足于忠实原作,准确再现原文风格②译文必须通顺流畅,给人以自然优美的感觉③不同内容必须采用不同译法11.萨缪尔·约翰逊1783年出版的哪一本书,对英国诗人的评论用了很大篇幅谈论翻译问题《英国诗人传》12.费道罗夫的哪一本书标志着苏联翻译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翻译理论概要六艺中的御驾车13.玄奘把正义正文放在纯粹的文字功夫之前首先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这是什么翻译方法:译场的翻译方法14.美国两院议员可以连任吗几届:可以无限期15.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6.新巴比伦帝国什么时候达到鼎盛?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17.王弼的主张有哪些?以无为本,崇本息末,无不可以训18.心即理的主张包括?①心外无理心外无善②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③心外无理心外无义19.墨子说的主旨是什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0.勒菲弗尔总结的七中诗歌翻译方法语音翻译法直译法音部翻译法21.《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作者是谁?乔治·穆兰22.第一次大陆会议是几几年在华盛顿召开的,鼓励美国人拒绝购买英货1774年23.法华宗的创始人是谁:智顗24.哪本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宗旨:国语25.宫商角徵羽是哪五个音1235626.英国议会起源于[...]英国议会起源于大议会27.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启蒙运动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提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构想28.白虎通构建了以什么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三钢六纪30.1999年,我国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利维乌安德罗翻译荷马史诗奥德赛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归化法德里达对于翻译的看法有哪些?①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传递更主要是转换与调节②翻译使原文推陈出新实现再生③两种不同语言的译者进行翻译就是经历差异的体验切斯特曼提出了自己一整套关于规范的理论起主要内容是将规范分为哪两大类?产品规范与过程规范斯克瓦克提出了哪三面结构①修辞②逻辑③静默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翻译研究的性质翻译研究的范围翻译研究的文化视线卡特福德认为自己的翻译理论叫做翻译的描写理论佛经翻译在文质之争外,还今儿讨论了译名问题,其代表论争者是谁?僧睿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转化定律我国成文法的四大类划分是民法刑法商法程序法在中古西欧,一个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是成为什么?成为骑士1784年,英国工程师柯尔特发明了什么方法用焦炭炼出熟铁和钢搅炼和碾压法魏晋玄学的观点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魏晋时人们将那三本书称之为“三玄”?老子,庄子,周易董仲舒提出”三统三正“,其中三统指的是王朝在改变服制时应该循环采用哪三种颜色?黑白赤北京东交民巷建立于什么时候?1901年,不准华人居住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哪里?印度半岛南端1995年1月1日,哪个组织正式生效运转,取代了1947年以后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和谐的六大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查普曼的翻译原则有?①反对逐字翻译,以意译为主②采用释译法主张译文要有文饰③译者应该尽量表明作者的意图【不包括更改修辞中的比喻为非比喻1981年彼得纽马克在哪本书中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两个重要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里程碑《翻译问题探索》1978年出版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的作者是谁?汉斯·弗米尔《翻译的性别·文化认同和政治交流》的作者是?雪莉·西蒙萝莉张伯伦的说法①她追溯了西方翻译理论界关于女性及隐喻的传统②她认为女性关注性别身份有益的③她利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对德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论翻译的不同方法》对于佛经的翻译,慧远主张什么?主张“厥中”谁的小说有鲜明的文体特征用散文化小说来形容越俎代庖沈从文本雅明对翻译的看法包括哪些①翻译是可行的不仅可行甚至还赋予原文的再生②译者必须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意图效果而不只是译意③由于翻译具有多义性的特点翻译是不可能的德里达认为由于印迹的什么性质意义也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因此阅读理解和翻译同时也是可能的可重复性在豪斯看来语言使用层面包括哪些?媒介参与社会角色关系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的分类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直译我国首篇谈翻译的重要译论《法句经序》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翻译思想其中有什么翻译主张?质派的翻译主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靰是谁说的话?出自《论语·为政》英国议会的主要职能不包括什么?英国议会不提供法律规定和程序方面的建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说法荀子澳大利亚是最大的什么生产国?铝矾土、钻石、铅、钽生产国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是澳大利亚美国的高等教育始于什么时候?哈佛大学的建立英国主要有哪三家通讯社?路透社,新闻联合社,AFX新闻有限公司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色是直接民主,与之有关的原因是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致良知基本含义是?①充其恻隐之心②依良知而行③使良知致其极中共解决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专八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奎因对翻译的看法有哪些?①由于概念系统的不可通约性完全翻译不可能②意义必须根据行为来解释来证实③翻译具有不确定性铁木志科积极倡导从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尤其注重从什么研究后殖民翻译描写角度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措施是?平定准噶尔小康出自哪里诗经第三代计算机使用的逻辑元件是什么集成电路一站开始后欧洲形成了哪三条展现,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两条?西东南三条,决定性作用的是西和东玄学是三国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他一改汉代哲学的繁琐和神秘,在思想界吹起了一阵思辨的清风,玄学的方法是?辨明析理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股东大会?论翻译的原则是谁的著作?泰特勒俄罗斯文艺派翻译理论家包括哪些?楚科夫斯基索伯列夫卡什金美国学者奎因在翻译理论方面坚持的是一种什么观念并非主张翻译绝对不可为而是认为不可能有绝对的翻译相对主义翻译观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有哪些说法?①以翻译研究的文化模式产生为标志②强调学科的自足性,学科范式的规律性和开放性③由巴斯内尔等人倡导以[...]为代表的郭沫若白话新诗创作,在语言的白话化和流畅程度上的同时期其他新诗人所不能比拟的。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
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
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
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
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
[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
其二,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
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
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
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
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
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
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
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
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
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启示(胡文艳,060014)摘要:本文基于卡特福德在语言、翻译及对等方面的理解,结合实例,指出其理论给译者、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卡特福德;启示卡特福德所著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一书,作为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依托,将翻译划分为若干层次,对其加以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和分析。
一理论总结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且借用了系统语法对语言的分类标准,将语言分为超语言层次和内部层次。
在超语言层次中,包括媒介实体(语音实体、字形实体)和情境实体。
而内部层次则表现为两层,一是媒介形式(语音、字形),二是以不同方式抽象出来的层次,包括语法和词汇。
这几个要素之间息息相关:音位实体和字形实体通过抽象过程转为音位学和字形学,再以音位学和字形学为依托来表达语法和词汇,而语法词汇这一层和情境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上下文表现出来。
在对语言作了系统的分析之后,卡特福德给出了翻译的定义。
他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textual material)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其中,卡特福德对textual material 和equivalent两词作了重点解释。
之所以用textual material 而不用text是因为text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法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
我们可以通过语法或词汇的转换来翻译两种语言,但却无法同时转换两种语言不同的字位和音位。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原语textual material中的四个层次(音位、字位、语法、词汇)是无法同时完全地翻译到译语中,而只能做到一个层面上的对等。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卡特福德提出了整体翻译和局部翻译这一独特的概念。
整体翻译涉及到文本材料各个层次之间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等值翻译方面,卡特福德认为要区别文本对等和形式对应。
2011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科特福德“语言不可译”与“文化不可译”
◎肖洋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卡特福德认为因为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存在,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总是存在着某种可译性的限度,也就是存在着不
可译。
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被称之为“语言不可译”,也来源于文化的差异,被称之为“文化不可译”。
关键词语言不可译文化不可译译者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8-0171-01一、引言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J.C.Catford )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模式作为翻译理论研究基础,从现代语言学角度阐释翻译问题。
卡特福德认为任何翻译都会面临不可译问题。
在卡特福德看来,主要有两种形式的不可译,一是“语言不可译”,二是“文化不可译”。
二、语言不可译
卡特福德认为“源语几乎不可能全部被译语文本的等值成分所替换”(郑延国:47),所以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比如源语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共用一个语法形式。
如Time flies 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指How
quickly time flies ;二是指make observation on the speed of flies 。
或者源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语中没有对应的一词多义。
就英汉互译而言,一语多义或一词多义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可译现象。
例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有译文将其译为“Is he
singing with love?Ask if the day is fine.”这里出现了严重的欠额翻译,没能体现出“晴”字的一语双关。
这一双关表面上指的是天气,实际上说的是爱情。
“这在汉语里天衣无缝,但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是不可能的。
也可以勉强模拟出一些东西,但效果不可能等值。
”(辜正坤:225)辜正坤将这种不可译比喻为用西方油画绘中国水墨,“除非你有一套东西你才能创造出典型的中国水墨画来。
用西方的那一套媒介就变不出中国水墨画那一套东西出来。
同理,用英语你也变不出原汤原味的汉语诗歌来。
”(辜正坤:
226)
另外,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特征和书写形式,作家往往通过某种表达手法或修辞手段,恰如其分地利用其语言的语音特征和书写形式来达到一定的美学效果。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和各自的书写系统差异巨大,二者的异质性尤为明显地体现在诗歌写作上,甚至有些特殊形式的诗歌根本找不到相应译本。
如美国20世纪现代派诗人卡明斯著名的视觉诗《落叶》等。
三、文化不可译
文化不可译(cultural untranlatability)产生是因为译语文化中不存在与源语文本功能相同的语境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深层结构。
同为语言学派译论家的尤金·奈达曾说过,“文化差异给译者带来的难题比语言结构带来的问题要多得多。
”(谢天振:43)文化不可译现象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形式“抗译性”,主要体现在诗歌形式翻译中;二是文化内涵“抗译性”,主要体现在文学意象翻译中。
前者的不可译程度高于后者,因为它是由深层文化造成的;后者属于表层文化差异,随着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入,会由绝对不可译过渡到相对不可译,甚至完全可译。
文化不可译是诗歌翻译中形式“抗译性”的深层原因。
以中国的格律诗和英语十四行诗为例,二者都是在各自文化中形成的诗歌传统,拥有固定的文化模式,把两种诗歌形式对应地翻译成目标语言时,译语文本却无法提供与源语文本相同的功能,因为译语文化不具备与源语文化相同的语境特征。
四、结语
卡特福德认为因为语言之间异质性的存在,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总是存在着某种可译性的限度,也就是存在着不可译。
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被称之为“语言不可译”;也来源于文化的差异,被称之为“文化不可译”。
本文认为语言不可译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一词多义带来的语言不可译;二是语言自身特定的语音特征和书写形式造成的语言不可译。
文化不可译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深层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学形式“抗译性”,即译
入语文化排斥源语形式的移植;二为表层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学意象上文化内涵不可译性。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