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5
日本樱花节的文化意义与庆祝活动日本樱花节,又被称为樱花季或樱花祭,是日本民众每年盼望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时期,樱花树开满了粉色的花朵,美丽的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然而,樱花节不仅仅是一场欣赏美丽花朵的庆典,它还寓意着深层的文化意义,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庆祝活动来表达。
樱花在日本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国家的象征之一。
这是因为樱花盛开的时期很短暂,通常只持续一到两周。
樱花树的花瓣飘落得如雪般美丽,寓意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可避免的逝去。
这种精神贯穿了许多日本文化中的作品,例如文学、绘画和音乐,使樱花成为一种美丽而富有哲理的象征。
樱花节是日本人民庆祝春天到来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在公园、庭院和行道树下举办樱花赏花活动。
这不仅是一种家庭和朋友聚会的机会,也是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的时刻。
在赏花活动中,人们可以漫步于花海之中,欣赏樱花如云的美景。
还有一种传统的活动是进行花见酒会,人们会在樱花树下摆放席子、准备日式点心和酒水,喝酒、聊天,畅享花季的美好时光。
除了赏花活动,日本的樱花节还有其他庆祝活动。
其中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夜间樱花灯饰。
在夜晚,樱花树会被灯光照亮,展现出不同的氛围。
这种灯饰让人们有机会在樱花树下欣赏到不同的美景,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樱花的美丽和神秘。
除了正式的庆祝活动,日本的樱花季还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即赏花弁当。
赏花弁当是特制的便当,内含各种美味的日本料理,例如寿司、丸子、盐烧鱼等。
人们会将赏花弁当带到户外,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品尝食物,享受美景,创造美好的回忆。
除了在日本本土庆祝之外,樱花节在世界各地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庆祝活动。
在一些国家和城市,特别是具有日本人口和文化的地区,人们也会举办樱花节,欣赏樱花的美丽,并体验日本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日本的樱花节不仅仅是一场赏花盛宴,它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并通过多样化的庆祝活动来传达。
樱花所象征的生命的短暂和逝去,以及赏花活动所营造的美妙氛围,使得樱花节成为日本人民热爱的春节庆典。
浪漫樱花赏析每年春天,当樱花盛开的季节来临,无数人都会涌向各地的樱花园,去欣赏这一场粉色的盛宴。
樱花是一种极具浪漫气息的花朵,它的美丽和短暂的绽放期让人心驰神往。
在日本,赏樱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人们会举行赏花会,举行野餐,或者举行樱花祭,以庆祝这一美好的季节。
而在其他国家,人们也会在樱花盛开的时候,纷纷去公园或者樱花园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
樱花的种类繁多,有山樱、海棠樱、八重樱等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美丽。
在樱花盛开的时候,整个树林都被粉色的花海所覆盖,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
微风吹过,樱花瓣飘落,如同雪花般的美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樱花的花瓣呈现出淡淡的粉色,给人一种温柔、柔美的感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赏樱花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在樱花树下漫步,感受着微风拂过的清爽,闻着淡淡的花香,心情也不由得变得愉悦起来。
尤其是在夜晚,当樱花树下点亮了灯光,粉色的花瓣在灯光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此时漫步在樱花树下,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中,让人陶醉其中,忘却一切烦恼。
樱花的美丽和短暂的绽放期也给人一种珍惜生命的感悟。
樱花树在盛开的时候,只有短短的几天,之后花瓣就会凋零,树叶渐渐长出,将花瓣掩盖。
这短暂的美丽让人感叹生命的短暂,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在赏樱花的时候,人们也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除了樱花的美丽外,樱花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日本,樱花被视为一种象征,象征着美丽、纯洁和短暂。
樱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会举行赏花会,举行野餐,或者举行樱花祭,以庆祝这一美好的季节。
樱花也是日本的国花,被誉为“花中君子”,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崇敬和热爱。
在中国,樱花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被视为高贵、优雅的象征。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也会有赏樱花的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樱花的美丽。
赏樱花是一种浪漫的体验,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在樱花盛开的时候,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或者与爱人一同前往樱花园,感受樱花的美丽。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樱花很是相像,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与日本的武士道有着共同之处。
日本人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不单只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所造成,日本人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生前极大罪恶的一种洗涤,唯有死后,你生前所犯的罪恶,都将一笔勾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所以日本人对自杀行为从来不排斥,反而是推崇的。
中国人则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和蒙蔽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不幸的象征,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恐惧。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情节,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散步到一座桥上见到,许多鱼顺流而下,有两条鲑鱼逆流而上,一动不动。
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
死鱼为什么顺流而下?因为鱼为完成延续物种使命,筋疲力尽而亡。
在自然中许多物种就是以死来成就生。
这个镜头更是深刻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樱花读后感樱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它的花语是“美丽的爱情”。
樱花盛开的季节,总是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樱花的美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花朵娇艳动人,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
樱花的美丽让人陶醉,也让人沉思,读后感樱花,就是对樱花的一种情感表达和思考。
樱花,是一种充满浪漫情怀的花。
每到春季,樱花盛开的场景总是让人感到无比的美丽和温馨。
樱花的花朵娇小而精致,花瓣如红云般飘逸,绽放在枝头,仿佛是一场盛大的盛宴。
樱花的美丽,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鬼斧神工。
在樱花树下漫步,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清凉,看着樱花飘落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樱花,是一种寄托情感的花。
樱花的花语是“美丽的爱情”,它代表着纯洁、美好的情感。
在日本,樱花被视为国花,象征着爱情和希望。
每年樱花盛开的季节,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赏花,不仅是因为樱花的美丽,更是因为樱花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
在樱花树下,人们会放飞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爱情的美好和生活的温馨。
樱花的美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也让人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樱花,是一种引人思考的花。
樱花绽放的美丽,总是短暂而令人心醉。
樱花的花期很短,只有几天的时间,然后花瓣便飘落下来,如同一场美丽的梦境。
樱花的短暂,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樱花的美丽,让人明白生命的宝贵和珍贵,也让人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樱花的美丽,让人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樱花,是一种值得品味的花。
樱花的美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花朵娇艳动人,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
樱花的美丽,让人陶醉,也让人沉思。
读后感樱花,就是对樱花的一种情感表达和思考。
樱花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愿樱花的美丽,能够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让人们在生活中充满爱和希望。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每年春季观赏樱花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
樱花开放时的绚丽多姿与凋谢时的壮烈凄美为日本人所推崇与敬仰。
古时日本的武士以樱花般绚丽的存在与壮丽的逝去为一身所追求。
因此樱花与武士道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千树万树的樱花集合在一起也体现了日本人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
樱花作为日本民族的代表,更是日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展现。
日本的国民性和其它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深刻的集团意识,“生死任生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精神以及美意识,从“哀”升华到目空生死的“物哀的审美心理等等。
日本人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甚至一言一行等全部都深受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人看来樱花深刻体现着国民性,同国民性存在着着复杂的关系。
樱花的特征和日本国民的性格很相似,更是有“樱花是日本人的象征,日本人是樱花的化身”这样的方言。
樱花情结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更是成为了一种信仰。
提起日本的武士道,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血腥、残忍和杀戮。
而提起樱花,人们则会想到圣洁、柔美和浪漫。
武士道和樱花似乎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实上,在日本,人们却习惯于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因为樱花与武士有一种特殊的勾连,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及其审美追求。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它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占居着重要的位置,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
樱花盛开时璀璨耀眼,圣洁美好,往往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它的花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四至五天,盛开之后,还不曾残败,常常就已经落英满地了。
当樱花飘落之时,会令人有昨夜还曾灿烂、今朝已随风逝去之感,悲凉、感伤之情油樱花转瞬即逝的美,影响了日本武士对生命的理解。
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应该生如樱花,即使短暂,也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美的极致,假如死,也要像樱花一样,果断离去,仿佛落花一瞬,凄美壮观。
正能量你懂我意思你会回来感谢我的樱花正能量,源自于日本,是一种涌动的积极能量。
它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加乐观,激发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人们更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能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通过它可以传递爱与温暖。
樱花是正能量的象征,它代表了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如同短暂而美好的正能量。
每年的春季,日本都会迎来万紫千红的樱花季节。
樱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会走出家门,去欣赏樱花,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就是樱花带来的正能量,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樱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每逢樱花盛开的季节,无论是日本的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大街上还是小巷里,都可以看到盛开的樱花。
樱花的美丽和绚丽总是令人心醉,仿佛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神秘和唯美的魅力。
这也让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对樱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樱花的美丽并不仅仅局限于盛开的瞬间,当花瓣落下,漫天飘飞的樱花雨更是美不胜收。
在樱花盛开的时候,春风拂面,吹得漫天的樱花花瓣如雪花般飘落,这一幕美不胜收。
站在落樱如雪的地方,闭上眼睛,聆听风的呢喃,感受春天的气息,真的是一种美丽至极的享受。
樱花还有一种神秘的寓意,那就是短暂而美好的生命。
樱花的绽放期虽然很短暂,但却是如此的美丽。
这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或者瞬间也是如此短暂而美好。
正能量也是如此,能够让人产生美好而短暂的梦幻。
正能量可以让人们忘记烦恼,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让我们心怀感恩,活得更加快乐。
在日本的文化中,樱花更是被视为一种祝福。
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会邀朋友、挚爱、与家人一同前来赏花。
在樱花树下,人们会尽情畅饮,愉快地吟唱歌谣,在樱花下流连忘返,尽情享受樱花带来的美好时光。
这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樱花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祝福和美好。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段美好的经历让我难忘至今。
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和家人一起来到樱花树下。
日本的樱花文化“又见繁英放满枝,浓桃艳李斗芳姿。
平生知己知谁是,合有扶桑木屐儿。
”我国诗人这样描述英豪的美;而日本情怀的春樱花是-—“花如樱美,人若武士威”。
无论你喜爱含苞欲滴、绽放五分,还是独爱展颜七分、倾力奔放,不容否认,燃烧热切的粉粉樱色,一生终会相见一次.每当临近樱花绽放的时节,走过樱花树下,人们总会满心期待地望着樱树枝头,体会了这般的心情,每当樱花枝头上饱满的花苞绽放吐蕊,或白或粉红的花瓣为街道染上一层新妆的时候,散步在街道上都显得脚步轻松、心情愉快。
日本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
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
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
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
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这种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
日本人酷爱樱花,更乐于赏樱,据说赏樱在日本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在日语中被称为“花见”.广义地说,“花见”的意思是“赏花、观花”.但是只要一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
“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第32卷第4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2No.42012年7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2012收稿日期:2012-02-10作者简介:汤春苹(1979—),女,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苹(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作为渡边淳一代表作品之一的《失乐园》,整部作品都弥漫着强烈的爱情生活和浓重的虚无感,它是一部理想与现实、心灵与肉体、愉悦与痛楚相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
主人公们为了生活的辉煌瞬间和永恒的理想而选择死亡,为了保持爱情的鲜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不愿接受现实的桎梏,宁愿燃尽自己也要去追求真爱,与其说他们燃尽自己是悲剧,不如说是新生命的开始,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令人震撼,这也正是日本人“生如灿樱,死如落樱”的生死观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失乐园;日本人;生死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12)04-0064-03《失乐园》是日本当代作家渡边淳一的代表作之一,1997年在日本《日经新闻》连载后,引起巨大反响,被赞誉为“震撼心灵的划时代杰作”。
渡边淳一高中时期,经历了初恋,初恋情人的自杀对渡边淳一打击很大,使他认为爱情和生命都不堪一击。
后来,渡边淳一进入北海道札幌医科大学医学部学习。
毕业后,开始从医,医生的职业,使他对死亡司空见惯,对生命也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如泡沫般虚幻。
渡边在《由医生到作家》的随笔中感叹:“无论什么样的人或业绩,都因死而风化无疑。
”[1](P12)初恋的经历和医生的职业对他以后的创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失乐园》中,作者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
女主人公松原凛子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是出版社的主编。
三月花人交映时,共作嫣然漫天舞——论樱花与日本武士道精神“霪雨霏霏下,樱花色衰香也消,悲叹春去了。
此景此情映我身,风华正茂终也调。
”一首和歌咏尽了樱花短暂之繁华,也道出了日本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樱花,作为日本广为世界所知的象征,以它花开的惊为天人与凋落的轰轰烈烈深深给予世人神秘难解的震撼。
神秘难解的,不是花朵,而是流传已久的灿烂背后一直难以揭开面纱的日本之魂——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难以诠释的谜团,以它一反世人“渴生”愿望的背道而驰而成为大和民族的标志。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随着武士势力的加强,11世纪初期开始这种武装集团超越了庄园范围,武士道自此兴起。
武士道基于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条,是一个武士基本的信条。
而在此之中最引人注意的,不同于中国传统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便是日本特有的观念——崇死。
武士道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君主的绝对忠诚或是武士个人尊严的维护,在当时这样的绝对忠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必须的——只有集体才能维护个人的生存,而这种集体需要绝对的忠诚才得以维护。
这种忠诚的极致表达便是赴死,将生命也交予集体,意为已经尽责或自我剖白,是一种气节与荣誉。
正因为以这样的死亡为傲,形成了日本人对面对死亡的淡然与乐观,面对离去也就变得果决、毫不犹豫。
从容为生,从容赴死,这样的从容使得日本武士“生死无差”,形成了类似佛教的生死观——有常与无常。
樱花正是符合了这种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首先,樱花的辉煌在于万千花朵同时绽放的绚丽与气势。
由于日本的岛国环境,自古以来常有自然灾害,使得日本人民在面对困难时自发的凝聚,而日本武士道中忠君思想更是强调了这种极度忠于团体的行为。
一枝独秀难为春,樱花齐放时的满树繁华正与日本武士不惜集体牺牲以求得一个团体的荣耀相呼应,或是胜利时的气势,或是败北时的悲壮。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 月17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00中文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0.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浅谈日本人悲天悯人的悲剧观作者:江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物哀”不仅是日本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更是日本人性格和情感世界的代表性词语之一。
大和民族真挚细腻的性格以及悲天悯人的悲剧性情怀,通过“物哀”一词得以完美体现。
本文以“物哀”为中心,探讨“物哀”的起源及发展,分析日本人悲剧观形成的原因,并列举日本人悲剧观在日本文化中的体现。
关键词:悲剧观;物哀;武士情怀;樱花作者简介:江琳(1994-),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1.“物哀”的起源和发展“物哀”是日本传统的美学理念之一,最初由谁人提出并不明确,一般认为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最先提出这一理念。
在日本文学史上,从记纪时代起便出现“哀”这一美学理念。
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收录有4000余首和歌,以强调作者个人悲剧观为特色。
万叶后期,“哀”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哀人”向“哀世间万物、哀自然风土”转变。
单纯一个“哀”字无法完全表达怜悯万物、悲天悯人的情感,因此,后人在“哀”中加了一个“物”字,出现了“物哀”这一说法。
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的《源氏物语》诞生于日本平安朝中期。
《源氏物语》中和了虚构物语和歌物语的基本特征,促成了日本古代的“物哀”文学。
《源氏物语》以“真”一词为出发点,将“哀”的意识发展为“物哀”,“物哀”一词在继承“哀”的内涵的基础上,使“哀”的含义更加丰富和充实。
起初,“真” 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基础,所谓的“真”,是指艺术创造要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情感不能矫揉造作,追求真情实感,追求自然之美、写实之美。
后来,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在真的基础上深化为“哀”,从哀怜发展到心与物融。
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而又深化为“物哀”。
2.“物哀”的含义所谓“物哀”,是指人在接触自然时所产生的对世间万物的怜悯、爱慕、哀伤等情感。
【从樱花看日本人】日本人的樱花精神每到春天,日本人都会走进自然,欣赏美丽的樱花。
樱花美丽又转瞬即逝。
日本的文学家以此慨叹人生的短暂;日本的武士由此会想到为国流血;日本大众之所以会喜欢樱花是因为它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一、日本人对樱花的态度和其原因当人们问起日本人“最喜欢的花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会回答为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自古以来,日本人将樱花视为春天的化身,每年樱花一开,家人朋友都会成群结队地去赏樱花。
他们在樱花树下喝酒,喧闹。
表达他们对生活、对春天、对樱花的热爱。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会在赏花时尽情地喧闹呢?赏花并不仅仅是为了单一地表达对樱花赞美的活动,日本人的祖先从樱花盛开的美景看到丰厚的果实,希望能够收获到丰盛的果实。
二、樱花的特征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一)日本人的“英雄观”樱花掉落时的美景很是震撼,满园的樱花伴随着春风,宛如蝴蝶般纷纷落下。
天明时分,昨晚还是满树的樱花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枝和柔和的绿叶。
地面的花瓣安静而又闪着银色的光。
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所一直推崇的“英雄观”和“人生价值”是相符合的。
据说在日本,比起“生时的光辉”,“死时的尊严”更被世间所崇尚。
当年隐瞒禽流感疫情的农场主夫妇最后选择自杀的事件,证明了日本人希望通过自杀谢罪来赢得别人尊重的独特文化。
武士道的切腹行为是表达效忠的高尚举动,同时也体现其道德和慷慨。
从这样的文化来看,自杀并不能说是失败者没有骨气的选择,而是通过对自身的惩罚,来洗刷自己失败的屈辱。
日本人认为,人死之后,或成为神,或成为佛。
个人在生前即使是犯过错误,但在死后一切都可以付诸东流。
所以,在日本社会,当日本人做错事儿,或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损失的时候,用自杀的方式来谢罪,社会一般会予以同情并给予谅解。
这种“自杀谢罪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两种社会意识形态。
其一是当事人能够承担其犯错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当事人应该承担此责任。
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因为在日本,人们认为当错误发生时,处于领导地位的人的个人决断和行为是导致此次错误发生的惟一原因,当事人也应该承担其责任。
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日本我曾于1998年10月到1999年10月,在日本研修农业,又于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在日本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还曾作为农业考察团的翻译到日本考察。
7年来,在日本研修和留学的过程中,在与日本各界人士的交往中,对日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一些感想和体会,想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从樱花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第一次看樱花,是在1999年的春天。
当时我在日本四国岛的香川县研修,工作、生活都在濑户内海国立公园的范围之内,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那年4月初的一个星期天,接收我研修的五户果树农家和当地农协的朋友邀请我们几个中国研修生一起到公园赏花。
举头望去,漫天的樱花连成一片花海,在明媚的阳光下,流光溢彩,蔚为壮观。
樱花树下,亲朋好友席地而坐,有人举杯痛饮,引亢高歌;有人略微小酌,浅唱低吟;更多的人则边吃边聊,气氛十分轻松。
一个星期后,当我和一中国朋友再次到那里时,又见另一番景致。
纷扬的花瓣,随风飘摇;落英缤纷,撒满荒原。
身在异乡的我们,见此情此景,还颇有几分伤感。
我俯身抓起一把花瓣,仔细端详,怎么也想象不出它们几天前高悬于树时的风采。
而日本人喜欢樱花,不仅欣赏它盛开时的绚烂,更感叹它凋零时的凄美。
后来,我也在盛花期采摘过一、两朵樱花置于掌心,同样看不出它美在哪里。
于是,我想起了中国的牡丹。
在我看来,二者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一是牡丹之美,或展现于凛然怒放之时,或表现在含苞待放之际,但无人欣赏其残花败絮之态。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牡丹哪怕仅有一朵也娇艳逼人,而单朵的樱花却丝毫不引人注目,可以说,不论哪个花期,樱花之美,都体现为一种集团之美。
由此,我想起了日本人。
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复杂而又矛盾,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忠诚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
我也确有同感。
日本人的性格不是仅靠樱花就能形容的,但从樱花开始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自然的切入点。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这个置身于大洋之上的东亚岛国,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
日本人喜爱自然风物、山川河流、花草虫鸟等,包括日月星辰都被他们作为寻找寄托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体验物。
日本人对樱花心存特有的喜好,被视为日本的国花。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樱花由温暖的日本列岛南端向北方依次开放,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推进的“樱前线”。
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
在这期间,日本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赏樱花。
他们有的举家前往,有的邀上三两好友一同欣赏,有的公司还组织员工集体赏樱花。
日语中有“花见”一词,本意是“赏花、观花”。
但实际上提起“花见”,日本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
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钟爱樱花呢?日本人骨子里和樱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花的神灵。
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
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
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平安时代以后,人们将樱树移栽到庭院观赏。
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杂交培养出多种园艺品种,观樱之风气开始盛行。
其实,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
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就是指它的花期很短。
而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则是瞬间即逝的美,可见樱花如此短暂的生命已经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精神。
对多数日本人来说,樱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更迭。
绽放10天后,美丽的樱花消失,绿叶接替了她的位置。
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谁不想让它过得更美好,谁不想努力记住更多的事情呢?人们要让这10天过得最好,并最大可能地享受樱花的美丽。
所以当樱花初绽时,才会有前面所提到的集体赏樱花。
日本还有一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整个的思想意蕴、价值标准和审美内涵。
在古代,身配双刀、代表着杀戮的武士,常把自己和樱花相比,这似乎很难理解。
其实,这除了阴柔、平和的樱花在强硬、暴烈的武士心理上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樱花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凄美,同武士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关联。
在强蕃林立、狼争虎斗的年代,生命对于武士来讲,是危机四伏、稍纵即逝的。
武士随时都有可能为自己的主子献出生命,他们的生命如同脆弱的樱花,一阵狂风就可以抹煞殆尽。
“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
为樱花在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将要凋谢的时候。
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零,就如同武士最光彩的时候,也就是他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
因此,武士拥有樱花散去时的从容和镇定,即使他们面对的是死亡。
真正的武士,即使在路上行走时,也散发着一种旁人所不及的气场;真正的武士,绝不会被惊愕所袭击,没有任何事物能搅乱他精神的平静;真正的武士,面对危险或死亡的威胁也不会失去沉着。
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冷静自若,面对暴风雨也仅仅报之一笑。
他们认为人生和樱花一样短暂,应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
武士们如果失败,就在樱花树下剖腹自尽。
日本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的演艺圈中有很多英年自杀者,无不与日本人很喜欢樱花这种瞬时盛开、彻底凋谢的痛快淋漓的性格密切相关。
因此,在日本,樱花总是与武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外乎樱花的几个特点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平心而论,与别的花卉相比,樱花并不见得姿色出众,单独看,它一点也不起眼。
其实,看樱花只看一株两株是看不出名堂来的,一定要成片地看,最好是带着背景的远看,这样才能发现它不俗的魅力。
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集合之美,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令人感叹的生命能量。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然而,武士的集团精神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又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
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
其次,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凋谢。
尽管现在的日本国中,“武士”这个词仿佛已成为过去的代名词,但不能不说日本人身上依然存在着武士精神,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原因是崇尚樱花的一种精神,这与武士精神正好是不谋而合的。
另外,从武士或日本人的这种对樱花的审美倾向亦能看出日本人是悲观主义者,是重视心灵感受的民族,欣赏悲剧、无常,离不了一个“哀”字,如文学主要表现哀伤、哀怜、哀叹、哀惋、哀怨、哀情、哀痛、哀感、哀美,以及悲哀、物哀。
这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甚至于日本人在面对突发灾难和生离死别时表现出的冷静和镇定,与其他国家的人表现出的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情景大为不同。
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日本人缺乏感情,而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以至文化中积淀了太多的悲剧因子。
我们在看待日本民族,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的时候,运用日本诗人
能任义良说到的一句话应该最恰当不过:“如果谁想了解日本精神的精髓,应该了解一下樱花,因为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清晨芬芳的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