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观
- 格式:docx
- 大小:21.15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樱花很是相像,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与日本的武士道有着共同之处。
日本人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不单只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所造成,日本人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生前极大罪恶的一种洗涤,唯有死后,你生前所犯的罪恶,都将一笔勾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所以日本人对自杀行为从来不排斥,反而是推崇的。
中国人则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和蒙蔽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不幸的象征,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恐惧。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情节,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散步到一座桥上见到,许多鱼顺流而下,有两条鲑鱼逆流而上,一动不动。
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
死鱼为什么顺流而下?因为鱼为完成延续物种使命,筋疲力尽而亡。
在自然中许多物种就是以死来成就生。
这个镜头更是深刻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键入文字]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
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下面为大家介绍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1。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作者:徐宁景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9期摘要:生死观虽然抽象但是却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死是我们人类必须要直面的问题,有些人一生中取得过无数的辉煌成就,而有些人则孑然一身。
不同的生死观对不同的民族、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影响都是不能忽视的。
所以,正确地认识生死观并且怀有积极地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成因的分析来阐述生死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死观;人生;生死;无常一、关于生死观所谓生死观,是指通过死的方式来看待生。
根据宗派的不同,也叫生死观。
人从死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迎接死亡是必然的。
人在一生中一定会经历他人的死亡,以及深爱的人和亲人的死亡。
因此,可以说和生死无关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因为人一直处于生与死的转换中,所以,生死和所有的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生死观就诞生了。
生死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生死观是人对生与死的根本考虑,不同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评价,因此形成了很多种生死观。
其中最典型的是宗教上的死生观。
现在宗教的生死观大体上是由佛教和基督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佛教思想宣扬极乐世界,而且为了达到极乐世界,人类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做善事;也就是说,人其实在为死后而努力奋斗。
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人的行为都被上帝看见了,所以活着做点好事,以后就可以进天堂了;相反,人们只会做坏事的话就会进入地狱,总体来说,基督教倡导死后由生决定的思想。
其次,军事上也有与生死观相关的思想,即军人对死亡的态度。
当然,这会根据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提倡为天皇和国家效忠。
因为日本人最重视责任和忠诚,所以为了守护责任而放弃生死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生死观作为对生死的看法,包含了不同的形态和内容。
文化背景不同,生死观也不一样。
二、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日本人生死观的内容日本作为世界上拥有独特魅力的国家,对于生死的思考也区别于其他的民族。
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点。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日本樱花节庆祝活动与象征意义日本樱花节,也被称为“花见”的庆祝活动,是日本春季最重要的文化节日之一。
每年3月到4月期间,日本各地的公园、街道和庭院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欢庆樱花的绽放。
樱花节不仅是一个让人们欣赏自然美景的机会,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樱花的象征意义日本樱花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樱花盛开的时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一种短暂而宝贵的生命观念。
樱花树枝上的花朵绽放后很快凋零,这被视为生命的短暂和美丽。
这种观念与日本人对生活中瞬间美感的崇尚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庆祝活动1. 赏樱活动:樱花盛开时,人们会聚集在公园、庭院和街道上,欣赏樱花的美景。
他们常常会进行野餐,享受春日的阳光和樱花带来的浪漫氛围。
赏樱活动也成为了亲朋好友聚会的场合,人们欢笑的声音和开心的气氛充斥着整个樱花节期间。
2. 樱花灯饰:夜晚时分,许多地方会装饰以樱花灯饰。
这些灯饰以各种形状与颜色的樱花为主题,点亮了整条街道和公园,为夜晚的庆祝活动增添了一丝浪漫与柔和的氛围。
樱花的灯饰也被认为代表着日本人对家园的热爱与珍视。
3. 舞台表演:樱花节期间,各种文艺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舞台上的演员们会以樱花为主题,呈现出舞蹈、音乐、剧场等形式的表演,以向樱花致敬。
这些表演既展示了日本艺术的独特之处,也展现了对樱花的赞美和敬仰。
4. 传统仪式:在樱花节期间,还有一些传统的仪式被举行,以祈愿人们的幸福和好运。
其中最著名的是“开花祭”,一种特殊的仪式,人们会为了确保樱花的顺利绽放而祈祷。
这个仪式被视为是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三、樱花祭的重要性樱花祭作为日本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加深了人们对自然与美的敬畏之情。
樱花祭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游客,也吸引了许多海外游客,增加了旅游业的收益。
此外,樱花祭还传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使人们更加珍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月花人交映时,共作嫣然漫天舞——论樱花与日本武士道精神“霪雨霏霏下,樱花色衰香也消,悲叹春去了。
此景此情映我身,风华正茂终也调。
”一首和歌咏尽了樱花短暂之繁华,也道出了日本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樱花,作为日本广为世界所知的象征,以它花开的惊为天人与凋落的轰轰烈烈深深给予世人神秘难解的震撼。
神秘难解的,不是花朵,而是流传已久的灿烂背后一直难以揭开面纱的日本之魂——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难以诠释的谜团,以它一反世人“渴生”愿望的背道而驰而成为大和民族的标志。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随着武士势力的加强,11世纪初期开始这种武装集团超越了庄园范围,武士道自此兴起。
武士道基于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条,是一个武士基本的信条。
而在此之中最引人注意的,不同于中国传统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便是日本特有的观念——崇死。
武士道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君主的绝对忠诚或是武士个人尊严的维护,在当时这样的绝对忠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必须的——只有集体才能维护个人的生存,而这种集体需要绝对的忠诚才得以维护。
这种忠诚的极致表达便是赴死,将生命也交予集体,意为已经尽责或自我剖白,是一种气节与荣誉。
正因为以这样的死亡为傲,形成了日本人对面对死亡的淡然与乐观,面对离去也就变得果决、毫不犹豫。
从容为生,从容赴死,这样的从容使得日本武士“生死无差”,形成了类似佛教的生死观——有常与无常。
樱花正是符合了这种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首先,樱花的辉煌在于万千花朵同时绽放的绚丽与气势。
由于日本的岛国环境,自古以来常有自然灾害,使得日本人民在面对困难时自发的凝聚,而日本武士道中忠君思想更是强调了这种极度忠于团体的行为。
一枝独秀难为春,樱花齐放时的满树繁华正与日本武士不惜集体牺牲以求得一个团体的荣耀相呼应,或是胜利时的气势,或是败北时的悲壮。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 月17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00中文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0.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日本人自杀的历史原因自杀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自杀的原因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因素。
日本的自杀行为蕴含了大量的利己性因素,进而形成独特的“唯美主义”(日语为“耽美”)的概念。
干净秀美的风光、“刹那寂灭”的樱花,在日本国民心里象征着格外美丽的死亡。
日本人崇尚自杀,在自杀者弥留之际,能体验到一种人格的升华和一种慷慨凄凉的满足。
现代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尽管人们常常把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作用从来不可低估,尤其是人们对樱花“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
人们会发现,现代日本人的自杀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于具体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于人们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凄楚之感。
让我们从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其中的原因。
(一)“切腹”的历史文化背景日本人的切腹自杀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被当做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日本的“剖腹”一词最早出现于平源时代,即11世纪末到12世纪末,与汉字同义。
日本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官军逮捕盗贼藤原义,藤原在被捕前用刀剖开腹部,用刀尖挑起内脏向官军扔去。
此后,这一事件被人们认为是日本人切腹恶习的起源。
日本元弘二年(1333年),倒幕运动高涨,醍醐天皇命足利尊氏围攻京都;守城的北条仲时和时益逃出京都重围后,北条仲时看到大势已去,在近江的番场切腹自杀,家臣糟屋宗秋随即也切腹自决,接着部下432人一齐切腹,横尸满园,血流成河,这样骇人的集体自杀,打破了日本自杀历史的记录。
到江户时期(公元17世纪),切腹几乎成为上层武士选择死亡的唯一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的剖腹仪式和方法。
日本人的“剖腹”也叫“切腹”、“割腹”、“腹切”、“屠腹”,这种自杀方式是最不容易致死而又极其痛苦的方法。
(二)武士之道——知死之道日本武士道精神,在大量的典籍中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就是《叶隐》。
《叶隐》历来被奉为武士的手册,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死亡之道。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生与死没有界限,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
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日本人之所以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原因就是樱花花期非常短,在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就凋谢了。
灿烂的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午后的遗言》幽静的山中景色与不紧不慢的节奏,些许怀旧,更多的是人生追溯。
有了这样的遗言,于是发现,寻找死亡原来也是可以踏着轻快的舞步,愈走愈甜蜜的。
登美江和丈夫藤八郎最后几天仍雷打不动地练习能剧,两人取出所有积蓄,拜别最想见的朋友,住进最高级旅馆,携手走入海里的自杀死亡的仪式感。
这部与相米慎二《春季来的人》、《夏日庭院》、是枝裕和《幻之光》、泷田洋二郎《入殓师》河濑直美《殡之森》都是思考生命奥义的佳作。
百岁导演新藤兼人(1912-2012)一生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25岁初涉影坛,电影生涯长达74年,被誉为影坛常青树。
他生于广岛,少时因家庭破产而外出谋生,靠在摄影棚打工自学成材。
1936年以因建设水库而需移民为素材创作剧本《失去土地的百姓》参赛,获1937年《映画评论》剧作第一佳作。
战后第一个剧本《望眼欲穿的女人》获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二个剧本《安城家的舞会》再获《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一,从此作为剧作家的地位。
作为导演,1952年拍摄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广受关注。
1960年《裸岛》表现极度贫困中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的感情,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77年拍摄《竹山孤旅》;1983年以《地平线》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浅析樱花作为审美符号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自平安时代就为人们所喜爱、追捧,它曾是日本精神信仰的承担者,具有丰富的内涵。
每逢春天樱花由南向北依次盛开,花团锦簇,绚烂无比,日本人也因此结伴,出外赏樱,千百年来这早已成为传统习俗,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喜爱之情。
樱花用一年的时间,越过寒冬,刹那开放,展现生命的美丽,这种力量给了日本人无限的生命启迪,也许它的魅力也正植于此。
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早已融入日本文化。
它的国民性与代表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花相比似乎更略胜一筹。
百般受宠的樱花也并非一开始就受日本大众的喜爱,它经历了曲折的审美历程才作为纯粹的自然美的审美对象被固定了下来,走向了正常。
一、樱花的审美历程1、持续到奈良时代的实用阶段日本民族的原始信仰是崇拜自然神和先祖神的神道,它是原始农耕社会的宗教实体。
从神话故事开始,日本人就认为神的慈悲沐浴着大地的草木,人受惠于自然是很大的,自然是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根源,他们对自然怀有特别亲和的感情,对自然的爱,带来生活与自然的融合。
樱花文化意义的起源也与日本早期的神道崇拜有关。
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化作品《古事记》中就有“木花佐久夜姬”的传说。
该传说讲述了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芸命降临人间时与木花佐久夜姬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为大和族的始祖。
而樱花恰恰是“木花佐久夜姬”的化身,于是樱花便具有了“魔力与神力”。
人们对它顶礼膜拜以祈求到神的庇佑。
但这只是传说,很难下结论说这是樱花的美学意义起源。
樱花真正的美学意义起源应该来自于农耕文化。
当时的日本人是根据樱花花开程度来占卜当年水稻收成的好坏的。
如果当年樱花花期比预期时间长,则表示水稻可能会是大丰收,是个好兆头;反之,则是不吉祥的兆头。
因为樱花盛开之时正合农时令节,气温适中,稻田水温较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此时种植樱花能够保丰收,樱花开放也意味着稻谷种植的开始。
山本吉健在《花》中说,“樱花最初是一种前兆,正如所谓的瑞雪兆丰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樱花也是稻花的象征。
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观
绪论
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一直以来与日本人的生产,生活和感情
融合在一起,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在民族文化的象征中,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悠久的历史。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樱花除了报春,更为人们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洁净无瑕,。
樱花之所以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之后,随即凋落的壮烈。
“樱花七日”,樱花从开花到凋零大约只有七天,十分短暂,却
也十分绚烂。
日本人认为人活着,就要像樱花盛开时一样绚烂,即使死去,也该像樱花凋零一样,果断离去,不带一丝杂念死去,在日本人眼中死是无常的,不知死亡何时会来临,所以珍惜活着的时间,努力创造生命的光芒,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也能坦然面对死亡。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代表着的是整个日本民族,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
即使是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樱花依然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时无刻的出现在日
本人的生活中。
对日本人而言它不仅仅是春日来临的象征,更是象征着日本大和民族的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生而绚丽,死则凄美。
日本人对樱花的认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喜爱,而是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传承。
把樱花尊为国花,在文学作品中歌咏樱花,将樱花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日本人有着一种浓厚的樱花情结。
然而,樱花深受日本人喜爱的原因是,它能使日本人对于生与死这种人生问题的思考。
日本人由樱花的花开花落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然而他们却并不一味的感时伤逝,反而从樱花凋零之美的永恒中领悟出“生与死并非是对立的存在,死则是作为生的一部分
永存”的思想。
最后由对这种瞬间美的追求引伸出樱花精神的生
死观:人应当像樱花一样,活得绚丽,死得凄美,在人生的最巅峰毫不留恋地死去,才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樱花既是日本的国花,也是代表着日本大和民族的象征,代表
着日本人团结的民族精神,代表着日本人对生死观的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