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通过共轭节理判识断层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8
1、简述交错层理与劈理弯曲现象的区别(10分)交错层理是沉积岩原生构造,是指细层与层系界面呈相交关系,一般细层呈弧形弯曲,细层内部岩石组成基本一致,也就是细层内部的岩石结构一致。
劈理弯曲现象是次生构造,是指由于岩性逐渐变化以起的一种弧形弯曲的现象,劈理域围限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颗粒具有规律的变化。
2、简述张节理与剪节理的区别(10分)2、论述褶皱形态分类(G J Ramsay分类)的原则和类型,并评述其优缺点。
(15分)褶皱形态分类(J.G.Ramsay):分类依据是等斜线。
等斜线是褶皱正交剖面上层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即相邻褶皱面的等斜切点的连线即等斜线。
J.G.Ramsay根据等斜线的型式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I类:IA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内弧曲率远远大于外弧,为典型的顶薄褶皱;IB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等斜线长度相等,为典型的平行褶皱;IC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转折端的等斜线长度大于两翼,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II类:等斜线平行且相等,内外弧曲率相等,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类: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分类优点:具有半定量化特点、考虑褶皱层厚度变化,隐含褶皱形成机制;分类缺点:相对理想化、考虑二维空间忽视三维变化。
4、论述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和类型,并评述其优缺点。
(15分)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近水平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倾伏3)倾竖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近直立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枢纽近水平5)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6)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两者倾向一致、倾角近相等7)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枢纽近水平分类优点:具有半定量化特点、考虑褶皱层三维形态、利用三角图解较为形象;分类缺点:相对理想化、未考虑岩层厚度变化。
5、简述断层角砾岩与底砾岩的区别(10分)概念:断层角砾岩是构造岩、底砾岩是沉积岩;断层角砾岩分布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底砾岩分布较广;断层角砾岩一般切层分布、底砾岩顺层分布。
第一章测试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质构造B:褶皱C:断层D:节理答案:A2.造山带属于A: 全球构造B: 大型构造C: 中型构造D: 小型构造答案:B3.大型建筑的施工是工程问题,与构造无关。
A:错B:对答案:A4.构造地质学研究以时间为线索地质构造的A: 运动学B: 古环境C: 几何学D: 动力学答案:ACD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等。
A:磁力勘探B:遥感技术C:重力勘探D:地震勘探E:野外地质调查F:GPS技术答案:ABCDEF第二章测试1.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A:倾角B:倾伏角C:视倾角D:侧伏角答案:C2.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表现为()A:与地层等高线平行B:封闭曲线C:直线状D:不确定答案:C3.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若坡向与倾向相同,当坡角越接近傾角时,则露头宽度()A:越大B:不确定C:无变化D:越小答案:A4.两套地层间接触关系反映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A:角度不整合B:平行不整合C:假整合D:整合答案:A5.下列选项中不足以说明不整合存在的是()A:轻微褶皱B:古风化壳C:强烈地震D:底砾岩答案:A6.野外测量某一单斜岩层走向为330°,倾向北东,倾角45°,其产状用方位角表示法表示为()A:N60°E<40°SE>B:SE35°/70°NEC:N30°W/25°SWD:60°∠45°答案:D7.在垂直单斜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视倾角()真倾角。
A:等于B:不确定C:小于D:大于答案:A第三章测试1.物体中过一点正交截面上()个分量决定一点应力状态A:18B:9C:6答案:C2.在进行点应力状态表征时,一般选取一个体积趋于零的A:长方体B:八面体C:立方体D:十面体答案:C3.截面上,正应力随着()的变化而变化,对其求导可得到应力极值A:合应力B:截面法线方向C:截面法线与X轴的夹角D:剪应力答案:C4.通常,规定立方体六个面上受到的三对正应力大小顺序是?A:σ2>σ1>σ3B:σ2>σ3>σ1C:σ1>σ2>σ3D:σ3>σ2>σ1答案:C5.以主应力矢量σ1、σ2与σ3为半径所作的一个椭球体,用来代表作用于该点的应力状态。
2016至2017 学年第 1 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性质:必修
总学时:64学时讲课:40学时实习:24 其它
授课班级:100101E003-01班学生人数:30
任课教师:漆家福(教授)助教:陈石(副教授)
所在院(系、部):地球科学学院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名称:构造地质学(第二版)作者:朱志澄等
构造地质学作者:漆家福等
出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sjk@
上课地点:逸夫楼-108#;
实习课程地点:地质楼构造地质学实验室;考试:闭卷统一考试,时间另行安排。
《数学地质》复习内容第一章绪论1.数学地质的现代定义。
数学地质是利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逻辑、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智能化、定量化研究地质过程中所产生的地质体和资源体的科学。
2.数学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地质多元统计分析:是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地质问题方法的统称。
多元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几种最常用方法:1)回归分析:研究相关变量的相关关系,确定它们之间近似函数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趋势面分析:是研究地质变量空间分布趋势及其局部异常的统计分析方法。
3)聚类分析:是一种定量分类的统计分析方法。
4)判别分析:是定量确定样本归属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5)相关分析(数据序列分析):研究数据序列间相互关系及自身性质的统计方法。
6)模糊识别分析。
7)模糊聚类分析。
8)地质因子分析。
9)对应分析:在同一空间内研究样品与变量的关系,对样品进行成因解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②矿产资源预测:一直是数学地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内容。
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方法:蒙特卡罗模拟、盆地数值模拟、油田规模序列法、回归分析法、Weng旋回模型法、历史趋势外推法。
③地质数据库:它是存储在某种存储介质上的地质信息(数值型、符号型、文字及图形等)和信息处理软件的集合。
④地质过程的数学模拟:用数学模型描述地质过程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并在计算机上现地质过程的一种试验。
⑤计算机地质绘图第二章地质变量与地质数据1.地质变量、地质数据的概念和类型及特点。
①地质变量概念:是反映某地质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变化规律的量。
如生油岩的厚度、地层的埋藏深度、生油岩中有机质的丰度等。
地质变量类型:一般根据地质变量所取数据的方法及性质,可将其分为观测变量(定性和定量变量)和综合变量。
1)观测变量:是可以直接进行观测、分析或度量的地质变量。
如地层的厚度、原油的密度或粘度等。
2)综合变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测变量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而得到的具有综合意义的地质变量。
【石油大学】储层地质学-第二阶段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1.(2.5分)中成岩与晚成岩阶段的Ro值界限?A、0.35%B、0.50%C、0.80%D、1%E、2%正确答案:E第2题,2.(2.5分)颗粒点接触关系主要出现在哪个成岩阶段?A、早成岩期B、中成岩期C、晚成岩期D、表生期正确答案:A第3题,3.(2.5分)储层变得非常致密,基质孔隙很低,主要发育深层裂缝,储层为干气层,这是哪个时期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早成岩B期E、晚成岩期正确答案:E第4题,4.(2.5分)关于排驱压力,哪种说法正确?A、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B、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小喉道的压力C、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平均半径喉道的压力正确答案:A第5题,5.(2.5分)下列哪项不属于层内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A、粒度B、分选C、磨圆D、隔层的分布E、夹层的分布正确答案:D第6题,6.(2.5分)下列哪项不属于层间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A、层系的韵律B、隔层分布C、夹层分布D、层组的小层划分E、砂层间渗透率差异正确答案:C第7题,7.(2.5分)显微镜下,方解石经硒素红染色后变成什么颜色?A、红色B、蓝色C、紫红色D、绿色E、无色正确答案:A第8题,8.(2.5分)显微镜下,铁方解石经硒素红染色后变成什么颜色?A、红色B、蓝色C、紫红色D、绿色E、无色正确答案:C第9题,9.(2.5分)显微镜下,白云石经硒素红染色后变成什么颜色?A、红色B、蓝色C、紫红色D、绿色E、无色正确答案:E第10题,10.(2.5分)显微镜下,铁白云石经硒素红染色后变成什么颜色?A、红色B、蓝色C、紫红色D、绿色E、无色正确答案:B第11题,11.(2.5分)哪种粘土矿物的大量出现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一个标志?A、蒙脱石B、高岭石C、伊利石D、绿泥石E、伊蒙混层正确答案:B第12题,12.(2.5分)原生孔隙主要出于哪个成岩演化阶段?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早成岩B期E、晚成岩期正确答案:A第13题,13.(2.5分)溶蚀作用最发育的时期为?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早成岩B期正确答案:C第14题,14.(2.5分)次生孔隙最发育时期为?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早成岩B期E、晚成岩期正确答案:C第15题,15.(2.5分)早成岩与中成岩阶段的Ro值界限?A、0.35%B、0.50%C、0.80%D、1%E、2%正确答案:B第16题,16.(2.5分)晚成岩期的主要成岩标志A、古常温介于175℃~200℃B、Ro大于2.0%C、伊/蒙混层消失D、石英加Ⅳ级E、裂缝发育正确答案:A|B|C|D|E第17题,17.(2.5分)沉积体中的流体运动方式?A、上升流B、下降流C、热对流D、盐度对流E、扩散、渗透正确答案:A|B|C|D|E第18题,18.(2.5分)泥质岩类储层按储集空间类型分为哪几类?A、裂缝型B、孔隙型C、孔缝复合型D、溶洞型E、孔洞缝型储层正确答案:A|B|C第19题,19.(2.5分)碎屑岩储层喉道类型?A、孔隙缩小型B、颈型喉道C、片状喉道D、弯片状喉道E、管束状喉道正确答案:A|B|C|D|E第20题,20.(2.5分)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A、溶蚀作用B、成岩收缩作用C、构造破裂作用D、沉积作用E、交代作用正确答案:A|B|C第21题,21.(2.5分)广义的孔隙又称空隙,以下有关空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空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B、空隙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C、空隙是岩石中固体颗粒所围限的空间部分D、原始空隙大小主要与颗粒的分选有关,而与颗粒大小无关正确答案:A|B第22题,22.(2.5分)低渗透致密储层的形成受哪几种成岩作用影响?A、压实作用B、压溶主要C、胶结作用D、溶蚀作用E、交代作用正确答案:A|B|C第23题,23.(2.5分)早成岩A期的主要成岩标志A、古常温小于65℃B、Ro小于0.35%C、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占70%以上D、未见石英加大E、早期方解石胶结正确答案:A|B|C|D|E第24题,24.(2.5分)早成岩B期的主要成岩标志A、古常温介于65℃~85℃B、Ro为0.35%~0.5%C、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占70%-50%D、石英加大Ⅰ级E、早期方解石胶结正确答案:A|B|C|D|E第25题,25.(2.5分)中成岩A期的主要成岩标志A、古常温介于85℃~140℃B、Ro为0.5%~1.3%C、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占50%-15%D、石英加大Ⅱ级E、溶蚀明显,次生孔隙发育正确答案:A|B|C|D|E第26题,26.(2.5分)中成岩B期的主要成岩标志A、古常温介于140℃~175℃B、Ro为1.3%~2.0%C、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占小于15%D、石英加ⅢⅣ级E、含铁碳酸盐胶结发育正确答案:A|B|C|D|E第27题,27.(2.5分)石英砂岩抗压实能力最强,岩屑砂岩抗压实能力最弱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8题,28.(2.5分)岩屑砂岩减孔作用以压实作用为主。
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的储集层的厚度,其内可储集油气,也可储集水;而有效厚度为油气层的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预测模型为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十米甚至数米的预测值)C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C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C储层和储层非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渗流的岩石(层)。
储层非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D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
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D地层对比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沉积旋回是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地层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D地层孔隙流体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地层压力。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F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的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的比值G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而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4、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6、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8、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9、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0、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11、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12、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13、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14、同生成岩阶段: 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5、表生成岩阶段: 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绪论单元测试1.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等。
答案:早期的盲目开发阶段;逐渐成熟阶段;发展提高阶段;萌芽及形成阶段2.20世纪40年代,油田开发开始采用注水开发,遇到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注入水能否发挥有效作用。
只要落实储层是否属于同一层,即是否为同时性沉积即可。
答案:错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重点研究从油气田发现至油气田废弃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地质问题。
答案:对4.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等。
答案:油气田地下地质结构;油气储量计算方法;开发过程中影响流体运动的地质因素5.“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特点主要有:_____等。
答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资料与信息类型的多样性;极强的实用性第一章测试1. 1.定向井井身剖面设计主要包括:。
答案: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设计定向井分层数据;根据井身剖面设计钻头程序、套管程序及下入深度;根据地面、地下地质资料,确定定向井地面井位;选择合适的井身轨迹,作好井身剖面设计;选择目标层,确定地下井位、靶区范围要求2. 2.一般而言,对于同一岩层,钻压大、转速快时,钻头对岩石破碎效率高,进尺快,钻时低。
答案:错3. 3.钻井液的流变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钻井液发生流动和变形的特征。
通常用等参数来表示。
答案:切力;动塑比;粘度4. 4.取心资料的收集和岩心整理主要包括:等。
答案:岩心装盒与编号;取心过程中其它资料的收集;岩心丈量;计算岩心收获率5.预探井的命名以井所在的十万分之一分幅_____、_____ (二级构造带)名称的第一个汉字为前缀,后加1~2位阿拉伯数字。
答案:地形图;区带6.一般开发井的名称由油气田+区块、井排号、井号按三段式编排。
如临13-58-6。
答案:对7.根据钻井工程需要,如_______等,需要设计并实施定向井钻井。
答案:侧钻;纠斜;控制井喷8.在岩屑捞取环节,需要按设计间距和迟到时间在_____准确捞取岩屑,如架空槽内加挡板、_____前加接样器。
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篇1、在野外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断层是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带,上下两层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以下特点:1.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风化壳等;2.有名校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显差异。
断层接触的存在有多种地貌、构造和其他构造标志:1.地貌标志:水表的断错,河流的突然转弯、山脊的终止或断错、山地与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状或者狭长的线状湖泊、地热采水的带状分布;2.构造标志:地层或其他地质、构造标志体的错断,断层构造岩的发育,构造变形的线性强化,断层滑面的存在,构造线的突然中止或断错;3.其他构造标志:沉积相的突变或者沉积厚度的突变,线状分布的火山活动或者火山机构,线状分布的热液矿床。
2、请列出代表性的基性、中性、酸性侵入岩以及等化学系列喷出岩的名称对(即基性侵入岩-基性喷出岩;……)以及区分这些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分标准(1)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SiO2)分为四类,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又根据生成条件(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2分)。
(2)超基性岩中喷出岩为苦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深成岩为橄榄岩,辉石岩。
基性岩中喷出岩为玄武岩;浅成岩为辉绿岩;深成岩为辉长岩。
中性岩中喷出岩为安山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深成岩为闪长岩。
另一组中性岩的喷出岩为粗面岩;浅成岩为正长斑岩;深成岩为正长岩。
酸性岩中喷出岩为流纹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深成岩为花岗岩。
3、简要阐述区分三大类掩饰的基本思路,主要标志和鉴别方法沉积岩是地面先存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剥蚀、机械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浆岩是岩浆沿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温度降低后冷凝而成的;变质岩是沉积岩或岩浆岩在固体状态下在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活动微体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份、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