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2.49 KB
- 文档页数:24
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及其新进展》考试大纲石油地质学基础部分(70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油的成分和性质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三、油田水的成分和类型四、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五、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的基本原理和模式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判识三、烃源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三、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四、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理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模式二、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和时期三、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四、地下流体势分析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一、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与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三、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及油气成藏史研究第六章地温和地层压力及其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一、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二、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三、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七章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一、构造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三、岩性油气藏四、其他类型的油气藏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一、油气田及其类型二、油气聚集带及其类型、油气藏组合、在盆地中的分布三、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四、油气系统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一、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第十章油气资源评价概述一、油气资源概念及序列二、盆地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三、区带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四、圈闭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石油地质学新进展(30分)第一章低熟油与煤成油理论第一节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一、低熟油的概念二、低熟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三、低熟油气的性质及其判识标志四、低熟油气形成机理及地质模式五、我国低熟油的分布及其资源前景第二节煤成油形成机理一、煤成油的概念二、煤和煤系地层的生油潜力三、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四、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和模式五、我国煤成油的勘探前景第二章油气成藏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流体压力封存箱一、封存箱的概念二、封存箱的特征三、封存箱的识别四、封存箱的形成机理五、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二节天然气成藏机制一、天然气的溶解性二、天然气的扩散性三、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第三节非常规天然气聚集一、深盆气二、天然气水合物三、煤层气第三章油气系统一、油气系统的概念二、油气系统的划分与命名三、油气系统的研究程序与研究内容四、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参考书: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编,1999,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钟宁宁、张枝焕编,石油地球化学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郝石生等著,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胡见义、黄第藩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2001年地科系博士生入学试题“石油地质学及其进展”一、名词解释(30分,每个名词3分)1.无机成因油气2.干酪根3.排烃门限4.岩性油气藏5.煤层气6.水合甲烷7.资源量8.地质流体9.滚动勘探10.叠合盆地二、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任选3题)1.简述盖层封油气机理及主控地质因素2.油气成藏的动力类型及作用机理3.简述油气勘探的地质风险类型及主控因素4.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任选2题)1.深盆气成藏机理及其基本特征2.简述油气聚集带与含油气系统概念并评述它们在指导油气勘探中的作用3.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作用2002年博士试题(石油地质及其新进展)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孔隙结构: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1分)、大小和分布(1分)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1分)。
渗流力学复习资料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第一章基础知识 (2)第二章单相液体的稳定渗流 (4)第三章多井干扰理论 (5)第四章弱可压缩液体的不稳定渗流 (6)第五章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8)第六章油气两相渗流(溶解气驱动) (9)第一章基础知识1.渗流力学: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多孔介质:含有大量任意分布的彼此连通且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孔隙的固体介质。
3.油气储集层:油气储集的场所和油气运移的通道。
4.油气储集层按内部空间结构特点分类:单纯介质、双重介质、多重介质。
5.油气储集层按空间形态特点分类:层状油藏和块状油藏。
6.若背斜构造中同时存在油、气、水,则它们将按重力分异原则分布,即天然气在顶部,油在其下部,而水则在构造的侧翼(称为边水)或在构造底部(称为底水)。
7.油水(气)分界面:油和水(气)的接触面。
8.油水(气)边界:油水(气)分界面在平面上的投影。
9.供给边界:若油藏有露头,且露头外有水源供应,则露头在平面上的投影称为供给边界。
10.封闭边界:若油藏的边界是封闭的,则油藏边界在平面上的投影称为封闭边界。
11.油气储集层特点:储容性、渗透性、比表面大、结构复杂。
12.储容性:油气储集层储存和容纳流体的能力。
(由孔隙度和岩石压缩系数表征)13.多孔介质渗流特点:渗流速度慢,渗流阻力大。
(由比表面大、结构复杂决定)14.渗流的三种基本几何形式有平面单向流、平面径向流、球形径向流。
15.平面单向流渗流特点:流线相互平行,垂直于渗流方向的截面上各点的渗流速度相等。
16.平面径向流渗流特点:流线呈放射状,越靠近井底其渗流面积越小而渗流速度越大,越远离井底其渗流面积越大而渗流速度越小。
17.球面径向流渗流特点:渗流面积成球面形,流动呈现三维流动。
18.渗流速度:流体通过单位渗流面积的体积流量。
(标量,高压指向低压)19.真实渗流面积:流体所流过的孔道的横截面的面积。
20.真实渗流速度:流体通过单位孔道面积的体积流量。
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进程和烃类产物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根据有机质性质的变化和油气的生成来划分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
目前主要按石油生成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分别与沉积物成岩演化的成岩作用、深成作用和准变质阶段相对应。
(1)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开始埋藏至门限深度为止,Ro小于0.5%,地层温度小于50℃。
在成岩作用早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由于细菌作用下的水解和分解,转化为分子量较低的脂肪酸、氨基酸、糖、酚等生物化学单体,同时还产生CO2、CH4、NH3、H2S和H2O等简单分子。
随着埋深的增加,生物化学单体将发生缩聚作用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腐植酸类,进而演化为干酪根。
在成岩作用后期,干酪根可产生CO2、H2O和一些重杂原子组分。
该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的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
高分子烃多是从生物体中继承下来的,一般为C15以上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具明显的奇数碳优势,缺乏低分子烃。
(2)成熟阶段此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地温50-200℃。
当达到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通常还伴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干酪根开始大量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此阶段可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进一步划分为2个带。
油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并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数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为单峰。
轻质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温度下,干酪根和已形成的石油将发生热裂解,液态烃逐渐减少,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胶质和沥青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石油密度降低,颜色变浅,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析气。
(3)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大于200℃,Ro大于2.0%。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如何理解整装大油田的发现依赖石油理论的大突破?答:1.海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促使发现了一大批油田,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2. 1941 年,潘钟祥提出陆相沉积可以生油的观点,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
3.现阶段,已发展到石油勘探开发的中后期,要寻找新的油气藏,更需要有新的石油理论的突破。
4.好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第一章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及组分。
答: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 其次是O、S、N,此外,还有其它微量元素。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1)油质:凡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不被硅胶所吸附,浅黄色粘性油状物。
2)胶质: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被硅胶所吸附,主要溶于苯,属暗色的油状物。
3)沥青质:用石油醚分离,得到一种不溶于石油醚的物质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
4)碳质:石油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烃化合物。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答:A.烃类化合物1.烷烃类(又称脂肪烃类),通式为CnH2n+2一般在常温常压下1~4 个碳原子(C1~C4)的烷烃呈气态;含五到十六个碳原子正烷烃呈液态;十七个以上碳原子的高分子烷烃呈固态。
2.环烷烃:即分子中含有碳环的饱和烃。
根据组成碳环的碳原子数分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
3.芳香烃:指具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物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
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和稠环三类。
B.非烃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它在石油中的含量变化较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勘探和开发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石油地质学的复习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简述干酪根的生成过程。
2.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什么是储集层、盖层和圈闭。
- 什么是油气迁移和聚集?3. 石油地质学的勘探方法:- 描述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勘探的区别和联系。
- 什么是地震勘探?它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是什么?4. 储集层特性:- 储集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如何影响油气的储存?- 储集层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5. 油气的迁移和聚集:- 油气是如何从源岩迁移到储集层的?- 什么是初次迁移和二次迁移?6. 油气藏的类型:- 描述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的特点。
- 什么是断层油气藏?它如何形成?7. 石油地质学中的地质陷阱:- 解释什么是地质陷阱,它们如何影响油气的聚集。
- 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陷阱,例如构造陷阱、地层陷阱和复合陷阱。
8. 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 什么是水平钻井技术?它在油气开发中的优势是什么?- 描述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水力压裂技术。
9. 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开采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10. 石油地质学的未来趋势:- 讨论石油地质学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 石油地质学如何适应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复习这些题目时,不仅要理解每个问题的答案,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石油地质学知识体系。
希望这些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或进一步学习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总结油⽓的⽣成与烃源岩⼲酪根概念:指沉积物不溶于⾮氧化⽆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油⽓⽣成的地质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形成和转化的地质环境:)①长期稳定下沉的⼤地构造背景(V沉积≈V沉降);②较快的沉积(堆积)速率;③⾜够数量和⼀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④低能、还原岩相古地理环境⑤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
2、岩相古地理条件:湖相、海相、海陆过渡相。
1)湖泊深⽔-半深⽔湖泊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近海地带的深⽔湖盆最有利。
2)海洋3、古⽓候条件古⽓候条件直接影响⽣物的发育,温暖湿润的⽓候有利于⽣物的繁殖和发育,是油⽓⽣成的有利条件。
⼆、促使油⽓⽣成的理化条件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的理化条件(物理、化学、⽣物化学条件)主要有:1、细菌作⽤:在沉积末期⾄成岩早期2、催化剂作⽤:主要中浅层(油⽓⽣成过程中,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改变有机质的原始结构,形成结构更稳定的烃类物质。
)1)、有机质随埋深加⼤,当温度达到⼀定数值时,开始⼤量向⽯油转化,这个温度称⽣油门限温度。
对应的深度称⽣油门限深度。
1、烃源岩(source rock):具备⽣油⽓能⼒,曾经⽣成并排出⾜以形成⼯业数量油⽓的岩⽯(1)、暗⾊泥岩和页岩,富含有机质及低价铁化合物,形成于低能乏氧的稳定⽔体。
(2)、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暗⾊、富含有机质的普通灰岩、⽣物灰岩和泥灰岩,形成于低能环境;隐晶-粉晶结构,多呈厚层-块状,⽔平层理或波状层理发育。
2、有机质丰度: 1.剩余有机碳 2.“A” 3.总烃3、⽣烃强度:指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单位⾯积的⽣烃量。
4、烃源岩单位⾯积⽣烃量:Q i=C1 H i ρi g i油⽓⽔的成分和性质1、⽯油(Petroleum):指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多组分混合物。
即指⽓态、液态、固态的以烃类为主的混合物,具天然产状。
2、原油(Crude Oil):是⽯油的基本类型,赋存在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的。
基本要素1.流体(油,气,水)①石油概念: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元素组成:C,H,S(有害,评价石油质量),N,O,其他微量元素。
石油组成:馏分组成:原油在一定沸点区间蒸馏产生的各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分为重、中、轻馏分。
组分组成:石油在不同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吸附情况,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
化合物组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非烃:含硫、氮(生物标志化合物),氧(找油标志)}。
卟啉化合物(含氮)研究石油成因;咔唑化合物(含氮)研究油气运移,追踪路径;环烷酸(含氧)找油标志。
石油分类:重值降解原油,芳香型原油,石蜡型和石蜡-环烷原油,高腊原油。
物理性质:颜色(胶质、沥青质有关)、密度(API度、波美度)和相对密度(取决于胶质。
沥青质、及溶解气数量)、粘度(受温度压力和石油化学组成,影响石油在地下的流动和井中、管道中的流动速度)、荧光性(鉴定含油)、旋光性(石油有机成因)、溶解性、其它。
海相陆相区别:烃含量,高低腊,高低硫,V/Ni比,δ。
②天然气概念:可燃烃类气体。
产状:相态:聚集性天然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性天然气(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固态水合气)油藏分布:伴生气,非伴生气化学组成:烃类组成:干气(>95%),湿气非烃类组成:N2、CO2、H2S、H2、CO、Hg蒸气及惰性气体物理性质:相对密度、粘度、蒸汽压力、溶解性、扩散性。
③油田水概念:油田区域下的地下水。
(来源: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形成:沉积水,有机成因水化学组成:无机,有机(烃类,酚类,有机酸【环烷酸,水化学找油标志】) 油田水划分:苏林分类(以Na 、Mg 、Cl 和SO 4离子的含量)稳定碳、氢同位素:利用石油的碳同位素曲线解决成油环境、油源对比、及化石演化的问题,石油的碳同位素曲线有助于天然气成因类型的确定。
油气显示:油气显示评价:评价油气显示与油气藏关系。
油气显示评价主要依据油气显示成因类型。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气广义,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狭义,天然气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在岩石圈中蕴藏的可燃气体3,油田水指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为哪几种族组合?石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2,石油中包含有哪几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种烃类化合物和非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重烃气(湿气重烃气>5%,干气重烃气<5%)非烃气: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水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不同类型的水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和温度的升高,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的温度称为干酪根的成熟度或生油门限3,氯仿沥青“A ”4,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1型干酪根形成的天然气5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6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大量的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称为“生油窗”7,未熟—一低熟油:①密度总体偏高,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高分子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二、问答1、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气生成学说?无机成因学说: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用早期石油和天然气晚期成因论(干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用早期干酪根成岩作用中晚期石油和天然气未熟一低熟油早期成因的石油煤成油(集中有机质生油)2、生物体有哪几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美国绿河页的干酪根结构特征:1)三维网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干酪根结构:芳香结构多,脂肪族链少4、干酪根中主要包括哪几种主要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干酪根有哪几种基本类型?1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约1.25~1.75。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3、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4.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K。
5.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6.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7.圈闭:是储层中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8、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9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
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10、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11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2、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13、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14、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15、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16、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 O C)石油地质学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3、石油的族分(族组成):石油化合物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
石油的组分根据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溶解,可将石油沥青质类分为四组分:(1).油质: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部分。
主要是由饱和烃和一部分低分子量芳烃组成的淡色粘性液体或蜡状固体。
(2).苯胶质:用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
(胶质)分子量300-4000,非烃、芳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3).酒精-苯胶质:用酒精-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胶质)分子量300-1000,非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4).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或正己烷的部分。
非烃,分子量更高(上千甚至上百万);结构更复杂,暗褐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固体。
4、石油的烃类组成:(1)烷烃:①正构烷烃: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构烷烃分布曲线②异构烷烃(2)环烷烃:(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3)芳香烃:(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芳香烃。
)5、石油的非烃组成:(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1)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
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 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此外,还有元素硫、硫化氢。
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含硫量大于2%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9石油与4°C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 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姪类为主的天然气。
7. 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坯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C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16.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7. 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石油地质学基础各章节复习重点01油气水一、名词解释:1.石油2.天然气(狭义)3.重烃4.油田水(狭义)5.底水6.边水7.膨胀系数8.压缩系数9.临界温度10.临界压力11.干气12.湿气13.矿化度二、填空题:1、“石油”一词最早是由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提出来的,记载于。
2、石油中的及化合物具萤光性。
3、胶质和沥青质通常共同组成石油中的馏分,它们通常由化合物组成。
4、石油的元素形成主要就是和。
5、典型的油田水其水型通常为型水和型水。
6、石油中环烷烃主要是员环和员环。
三、选择性填空题(每题挑选一恰当答案):1、“石油”一词我国最早是由首先提出的。
a、李冰;b、沈括;c、班固;d、郦道元。
2、我国早在1840年前后,四川天然气井的岩棉深度就已经达到。
a、2000米以上;b、1000米;c、5000米;d、几十米。
3、石油中的化合物不具萤光性。
a、饱和烃;b、芳香烃及其衍生物;c、非烃;d、胶质及沥青质。
4、在正常条件下,石油的比重(d420)与商业上常用的api度的关系是:api值愈大,石油的比重。
a、越大;b、并无变化;c、越大;d、可大可小。
四、是非判断题:()1、产于同一地区、同一层位的石油和天然气,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必然相同。
2、石油的粘度依赖于石油的化学共同组成,其胶质沥青质的含量愈低,粘度愈低。
()3、石油中钒、镍元素的绝对含量可能随风化、运移过程而变化,但其两者比值显现出来有规律的变化,因而可以做为油气运移的标志。
()4、原油中碳同位素组成,海相原油的δ13c值偏低,而陆相原油的δ13c值较低。
()5、油田水常所含环烷酸,它可以做为打听油的关键标志()6、氯化钙型油田水表明该地下水处于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
()五、简要回答:1、详述油、气矿产的特点。
2、试比较石油与天然气相对比重的概念有何不同?3、石油及天然气的密度和粘度在地下与地表有何差异,为什么?4、标示出右图中“底水”与“边水”边线。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内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基础研究问题为:生、储、盖、圈、运、保。
2.背斜学说圈闭学说:石油与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密度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圈闭学说指,形成圈闭需要储集层,盖层与遮挡物三个条件。
3.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理论:原始有机质沉积以后,首先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聚合缩合作用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在达到一定埋藏深度后,主要在温度的作用下发生热降解作用,形成石油。
4.流体封存箱理论:油气成藏的生储盖等静态条件与温度、压力等动态条件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5.含油气系统:盆地中一个自然的烃类流体系统,其中包含一套有效烃源岩、与该源岩有关的油气及油气藏形成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百度百科)6.源控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凸多凹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长时间运移。
生油凹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凹陷的内部和边缘,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上述控制油气分布的规律就是源控论。
7.陆相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复式油气聚集带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油气藏类型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8.未熟-低熟油: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生烃活化能低的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形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9.煤成油: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成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形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同时结合煤系富氢成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的研究形成的理论。
第一章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的统称。
2.可燃有机矿产:由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包括:石油沥青类、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 : 用氯仿直接从岩石中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
2.油气藏: 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3.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4.异常低地层压力: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低于对应深度处的静水压力。
5.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6.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的某一相相流体的渗透率。
7.深盆气藏:是储集在低孔低渗储层下倾方向的气水倒置的气藏。
8.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9.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
10. 裂谷盆地:是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1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12. 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容易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3.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4. 物性封闭:由于毛细管压力差而造成的封闭被称为物性封闭。
15. 岩石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6. 超压封闭:由于超压的存在形成的对油气的封闭作用。
17. 圈闭的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18. 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集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边界。
19. 流体势:地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
20.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包括储盖层及侧向遮挡层。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就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与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就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与非油层水。
狭义: 就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与烃、芳香烃、非烃与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与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与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与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与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与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与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与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就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