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无线网络优化指导
- 格式:pdf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65
LTE无线网络优化工程优化指导书
内容充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简介
LTE(Long Term Evolution)无线网络是由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提出的无线网络技术标准,该标
准决定了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要求和发展方向。
LTE网络的优
化主要侧重于改善用户体验,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改善网络的整体结构,以及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二、优化准则
1、建立覆盖优先指标
准则:重视覆盖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保证无线网络服务
的稳定可靠。
2、建立容量优先指标
准则:优化网络组网,提高网络的容量,以满足用户更大的流量需求。
3、建立质量优先指标
准则:优先优化用户的下行速率,保证QoS(Quality of Service)
的持续稳定,以满足用户良好的网络体验。
4、建立传输保障指标
准则:优化发射机的参数,保证传输稳定,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
衰减,以保证传输的安全性。
三、优化监测工具
1、室外覆盖优先监测工具
主要用于检测室外覆盖,优先监测覆盖质量,包括检测RSSI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xLev(Received Level)、IPER(Interference Power)、CIN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
2、室内覆盖优先监测工具。
A l l r i g h t s r e s e r v e d . P a s s i n g o n a n d c o p y i n g o f t h i s d o c u m e n t , u s e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o f i t s c o n t e n t s n o t p e r m i t t e d w i t h o u t w r i t t e n a u t h o r i z a t i o n f r o m A l c a t e l.LTE 无线网络优化指导手册(指标部分)A l l r i g h t s r e s e r v e d . P a s s i n g o n a n d c o p y i n g o f t h i s d o c u m e n t , u s e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o f i t s c o n t e n t s n o t p e r m i t t e d w i t h o u t w r i t t e n a u t h o r i z a t i o n f r o m A l c a t e l.目录1 网络性能指标优化概述 ...................................................................................................................................................... 4 2 网络性能指标体系介绍 ...................................................................................................................................................... 4 3 网络性能指标分析方法 ...................................................................................................................................................... 5 4 网络性能指标监控工具 ...................................................................................................................................................... 5 5 网络性能指标分析.............................................................................................................................................................. 7 5.1 接入性指标 .................................................................................................................................................. 7 5.1.1 无线接通率 .......................................................................................................................................... 7 5.1.2 RRC 连接建立成功率........................................................................................................................... 8 5.1.3 E-RAB 建立成功率 ............................................................................................................................ 12 5.2 保持性指标 ................................................................................................................................................ 14 5.2.1 无线掉线率 ........................................................................................................................................ 14 5.2.2 E-RAB 掉线率 .................................................................................................................................... 17 5.3 移动性指标 ................................................................................................................................................ 18 5.3.1 切换成功率 ........................................................................................................................................ 18 5.3.2 ENB 间S1切换成功率 ...................................................................................................................... 19 5.3.3 ENB 间X2切换成功率 ...................................................................................................................... 29 5.3.4 ENB 内切换成功率 ............................................................................................................................ 38 5.4 负荷与容量类指标 ..................................................................................................................................... 43 5.4.1 下行PDCP 层流量 ............................................................................................................................. 43 5.4.2 上行PDCP 层流量 ............................................................................................................................. 44 5.4.3 下行PRB 利用率 ............................................................................................................................... 44 5.4.4 上行PRB 利用率 ............................................................................................................................... 45 5.5 吞吐率 ....................................................................................................................................................... 45 5.6 时延 .......................................................................................................................................................... 53 5.6.1 接入时延 ............................................................................................................................................ 53 5.6.2 切换时延 .. (55)A l l r i g h t s r e s e r v e d . P a s s i n g o n a n d c o p y i n g o f t h i sd o c u me n t , u s e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of i t s c o n t e n t s n o t p e r m i t t e d w i t h o u t w r i t t e n a u t h o r i z a t i o n f r o m A l c a t e l.5.7 上行干扰 (56)A l l r i g h t s r e s e r v e d . P a s s i n g o n a n d c o p y i n g o f t h i s d o c u m e n t , u s e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o f i t s c o n t e n t s n o t p e r m i t t e d w i t h o u t w r i t t e n a u t h o r i z a t i o n f r o m A l c a t e l.1 网络性能指标优化概述为了向移动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需要运营商持续提供好的网络QOS 保障。
第八章Wi-Fi网络维护与优化8.1 Wi-Fi 无线网络维护与优化概述在无线网络运营过程中,网络维护与优化是十分重要也是需要丰富经验的一块领域。
加强基础设施维护,确保设备完好,不断优化网络以提高服务质量,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Wi-Fi网络日常维护管理主要包括设备资源管理、例行维护、故障处理、质量分析、投诉处理、网络优化和坏件返修等工作。
8.1.1 设备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Wi-Fi网络维护的基础,目的是对资料保存完整,便于查找,提高维护效率。
资源管理包括AP、AC、交换机、传输设备等所有相关资料。
资料更新包括基础资料、方案等,更新流程是通过例行维护和工程改造上报到维护管理人员,在网管和资料库中修改更新。
8.1.2 例行维护日常网络例行维护可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中存在的隐患,降低设备故障率,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主要包括以下工作:●检查设备运行检查Wi-Fi设备是否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检查AP、AC、交换机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维护周期为每天。
●业务测试在Wi-Fi系统所覆盖的热点区域进行测试,主要包括接入成功率,下载数据速率,网络干扰等测试,重点针对机场、高档写字楼、宾馆等Wi-Fi热点测试,重点地区每月至少测试三次。
●系统连通性检查检查路由器或交换机设备的有关连线:检查前面板各连线是否正确,接头是否紧固;电源线、传输线等连接是否正确,接头是否紧固,供电电压是否正常;标签是否准确、清楚;设备应保持整洁。
维护周期为每天。
●用户意见收集关注用户业务感知,每月应定期收集整理客户反馈意见,同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设备情况更新填报根据最新设备情况按照要求进行填报,检查并及时更新在网的AP设备配置情况。
设备清单应该包括IP地址(IP对应网元设备的管理IP地址),设备厂商名称,设备类别,设备型号,所在热点地区,具体位置及备注信息等。
维护周期为每周。
●配置数据核对检查每月应对AP SSID及相关数据配置数据核对检查。
无线网络的优化与管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无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无线网络的建设和使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网络的质量问题愈发凸显。
对于无线网络的优化与管理,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和探讨。
一、无线网络的优化无线网络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弱、网络断连、网络拥塞等问题,如何进行优化呢?1. 强化网络安全。
对于无线网络,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泄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建设无线网络时,应该注重网络安全的体系建设,采取密码保护以及身份验证等最基本的安全措施。
此外还应定时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及时消除漏洞。
2. 合理规划无线网络。
在无线网络的建设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需要考虑网络的覆盖范围、信号强度、频率等因素,以确保网络的稳定与流畅。
3. 优化信号强度。
为了避免信号不稳定而影响网络质量,可以采用信号放大器来增加信号强度。
同时尽量避免信号被遮挡或者受到干扰,使无线网络稳定。
4. 加强设备维护。
对于已经建成并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芯片技术的无线网络,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换和升级。
对于已经使用一段时间的设备而言,要定期进行清洗、检查和保养,避免进行增设无用设备。
5. 解决网络拥塞问题。
无线网络拥塞的问题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和调整网络拥塞策略等方法来达到缓解拥塞的目的。
二、无线网络的管理无线网络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网络资源的理性调配和合理使用,还包括对网络用户的控制和服务。
如何做好无线网络的管理呢?1. 细化管理机构。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建立专业的网络管理部门,同时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业务规范以及标准化考核体系。
这样可以加强网络管理的专业性,并通过对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保证网络管理和维护的效果。
2. 提高用户满意度。
网络优化技术指南第1章网络优化基础概念 (4)1.1 网络优化定义与目标 (4)1.2 网络功能指标 (4)1.3 网络优化的方法与步骤 (4)第2章网络架构优化 (5)2.1 网络拓扑设计原则 (5)2.1.1 可扩展性原则 (5)2.1.2 可靠性原则 (5)2.1.3 灵活性原则 (5)2.1.4 易管理性原则 (5)2.1.5 安全性原则 (6)2.2 网络层次化设计 (6)2.2.1 核心层 (6)2.2.2 汇聚层 (6)2.2.3 接入层 (6)2.3 虚拟化技术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6)2.3.1 网络虚拟化 (6)2.3.2 设备虚拟化 (6)2.3.3 虚拟化存储 (6)2.3.4 虚拟化安全 (6)第3章传输层优化 (7)3.1 TCP/IP协议优化 (7)3.1.1 概述 (7)3.1.2 TCP优化策略 (7)3.1.3 IP优化策略 (7)3.2 负载均衡技术 (7)3.2.1 概述 (7)3.2.2 负载均衡算法 (7)3.2.3 负载均衡实现方式 (8)3.3 传输层安全优化 (8)3.3.1 概述 (8)3.3.2 TLS优化策略 (8)3.3.3 防火墙与安全策略 (8)第4章网络设备优化 (8)4.1 路由器优化策略 (8)4.1.1 路由器硬件优化 (8)4.1.2 路由器软件优化 (8)4.2 交换机优化策略 (9)4.2.1 交换机硬件优化 (9)4.2.2 交换机软件优化 (9)4.3 防火墙与安全设备优化 (9)4.3.2 防火墙与安全设备软件优化 (9)第5章网络接入优化 (10)5.1 无线网络优化 (10)5.1.1 无线信号覆盖优化 (10)5.1.2 无线接入功能优化 (10)5.1.3 无线网络安全优化 (10)5.2 有限网络优化 (10)5.2.1 有限接入网优化 (10)5.2.2 有限接入设备优化 (10)5.3 接入层设备部署与优化 (10)5.3.1 接入层设备选型与部署 (10)5.3.2 接入层设备功能优化 (10)5.3.3 接入层设备管理优化 (11)第6章网络带宽优化 (11)6.1 带宽需求分析与规划 (11)6.1.1 需求分析 (11)6.1.2 规划方法 (11)6.2 带宽分配策略 (11)6.2.1 静态带宽分配 (11)6.2.2 动态带宽分配 (11)6.2.3 差别化服务策略 (11)6.3 带宽优化技术 (11)6.3.1 压缩技术 (11)6.3.2 缓存技术 (11)6.3.3 负载均衡技术 (12)6.3.4 QoS技术 (12)6.3.5 网络协议优化 (12)6.3.6 多路径传输技术 (12)第7章网络延迟优化 (12)7.1 网络延迟原因分析 (12)7.1.1 网络拥塞 (12)7.1.2 路由器转发延迟 (12)7.1.3 传输链路质量 (12)7.1.4 网络设备功能 (12)7.1.5 传输协议 (13)7.2 网络延迟优化方法 (13)7.2.1 网络拥塞控制 (13)7.2.2 优化路由器配置 (13)7.2.3 提高传输链路质量 (13)7.2.4 升级网络设备 (13)7.2.5 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 (13)7.3 数据包处理优化 (13)7.3.1 合理设置数据包优先级 (13)7.3.3 数据包压缩 (13)7.3.4 数据包合并 (14)7.3.5 优化数据包发送策略 (14)第8章网络安全优化 (14)8.1 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 (14)8.1.1 网络安全威胁种类 (14)8.1.2 防护策略 (14)8.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4)8.2.1 入侵检测系统 (14)8.2.2 入侵防御系统 (15)8.3 安全功能优化 (15)8.3.1 安全配置优化 (15)8.3.2 网络架构优化 (15)8.3.3 安全功能评估 (15)第9章网络管理优化 (15)9.1 网络监控与功能管理 (15)9.1.1 网络监控技术 (16)9.1.2 功能管理方法 (16)9.2 故障排查与诊断 (16)9.2.1 故障排查流程 (16)9.2.2 故障诊断工具 (16)9.3 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16)9.3.1 案例一:校园网出口优化 (16)9.3.2 案例二:企业内网优化 (17)9.3.3 案例三:数据中心网络优化 (17)第10章网络优化实施与评估 (17)10.1 网络优化项目实施流程 (17)10.1.1 项目立项与目标设定 (17)10.1.2 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17)10.1.3 优化方案实施 (17)10.1.4 项目监控与风险管理 (17)10.1.5 项目验收与交付 (17)10.2 网络优化效果评估方法 (17)10.2.1 功能指标评估 (18)10.2.2 用户满意度评估 (18)10.2.3 成本效益评估 (18)10.3 持续优化与迭代改进策略 (18)10.3.1 建立持续优化机制 (18)10.3.2 跟踪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8)10.3.3 优化网络架构与资源配置 (18)10.3.4 迭代改进优化方案 (18)10.3.5 培训与人才储备 (18)第1章网络优化基础概念1.1 网络优化定义与目标网络优化是指通过对网络结构、参数、配置及资源等方面的调整,以提高网络功能、保障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系列活动。
WCDMA 无线网络优化操作指导书仅供内部使用For internal use only拟制URNP-SANA 日期2004/03/10审核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版权所有侵权必究All rights reserved修订记录目录1无线网络优化工作流程概述 (7)1.1角色和职责 (7)1.1.1片区领导 (7)1.1.2无线网络优化经理 (7)1.1.3无线网络优化项目经理 (7)1.1.4路测人员 (8)1.1.5数据分析工程师 (8)1.1.6司机 (8)1.1.7产品支持工程师 (9)1.2工作流程图 (9)1.3输出文档列表 (11)1.3.1提交客户文档 (11)1.3.2过程性文档和数据 (11)2项目准备和启动 (11)2.1现网问题备忘 (11)2.2区域划分和成立优化小组 (11)2.3优化工具和优化软件 (12)2.3.1优化工具 (12)2.3.2优化软件 (13)3单站点验证 (13)3.1目标 (13)3.2准备工作 (13)3.2.1检查告警 (13)3.2.2检查小区状态 (13)3.2.3无线侧参数检查 (13)3.3站点验证 (13)4RF 优化 (14)4.1目标 (14)4.2路测 (14)4.2.1准备工作 (14)4.2.2数据分析 (14)4.2.3调整建议和执行 (15)4.3总结 (16)5参数优化 (16)5.1目标 (16)5.2路测 (17)5.2.1准备工作 (17)5.2.2数据分析 (17)5.2.3调整建议和执行 (17)5.3特殊区域测试 (18)5.3.1准备工作 (18)5.3.2数据分析 (18)5.3.3调整建议和执行 (18)5.4统计分析 (18)5.4.1准备工作 (18)5.4.2分析 (19)5.4.3调整建议和执行 (19)5.5总结 (19)6客户验收和输出报告 (19)6.1客户验收 (19)6.2输出优化报告 (19)6.3报告陈述和客户交流 (19)图目录Figure 1 网络优化流程图 (10)Figure 2 优化小组组织结构图 (12)Figure 3 参数修改工作流程 (16)WCDMA 无线网络优化操作指导书关键词: WCDMA, 无线网络优化, 工作流程摘要: 本文是介绍网优工程师的工作流程、角色和责任,网优工作中需要参考的文档列表,以及优化WCDMA网络的步骤。
无线网络优化指导ISSUE 3.0日期:2010-06-22网络优化WLAN 项目中的“网络优化”方案设计业务上线测试验收工程实施n 在规模应用的WLAN 网络中,“网络优化”是不可或缺的步骤!n H3C 作为WLAN 设备厂商和解决方案提供者,全面具备网络优化的技术服务能力,为客户在WLAN 方案设计、建设实施,直至最终的业务上线与运营保驾护航!最终用户工程勘测n 网络优化步骤与方法解析n 网络优化实施案例分析n 网络优化的常用工具目录网络优化步骤无线网络优化方法汇总n独立式覆盖场景部署优化n室分系统场景部署优化n软件优化独立式覆盖-天线调整l 宿舍区两楼间用定向天线做对称覆盖,两面的AP 天线安装在楼层的中间,并且两台AP 的天线相互直射。
l 虽然在实际部署中,两台AP 信道已调整开,但这种部署方式还是会导致两台AP 的空口性能下降。
因为AP 对接收到的空口报文都会进行处理,所以为了减少AP 对空口报文的处理量,应将两台AP 的天线角度进行适当调整,避免AP 信号直射。
l 例如,下图中AP66与AP69天线位置最好错开1到2个房间的间隔。
调整前调整后AP66AP66AP69AP69AP l 同楼层部署方式-AP 天线延伸到房间内,每个AP 覆盖6个宿舍1楼2楼3楼4楼5楼6楼信道1信道6信道11l 不同楼层部署方式l 优化后部署方式天线l优点分析à天线安装在宿舍内可降低同层AP、隔层AP间的可见度,同层AP信道可按1、6、11来划分,这种信道划分方式可有效增加每AP接入带宽;à天线部署在宿舍内可利用宿舍墙壁、门窗来有效控制AP覆盖范围,减少射频信号折射后对其他设备产生的影响;à这种部署方式使信号覆盖更加均匀并可控制其有效覆盖范围,避免部分覆盖区域信号弱用户不断发送低速率报文,导致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情况发生。
l同频干扰情况明显减弱à更改部署方式后(天线部署到宿舍内),AP信号穿透楼板后大部分信号被楼下房间的墙壁所遮挡,降低了对其他区域干扰情况的发生。
l流量测试效果à更改部署后信号分布更均匀,覆盖区域内速率较以前有较大改善。
106 房间吞吐量测试结果109 房间吞吐量测试结果原有天线覆盖方式:更改后天线覆盖方式:原有天线覆盖方式:更改后天线覆盖方式:入室的美化天线n采用定向美化天线(长5cm,宽3cm,厚0.5cm)覆盖,在宿舍房间内门框上方安装。
STA与AP天线间可避免穿越厚重墙壁,增强信号强度、提高上行、下载速率,降低用户投诉率;n天线需要入室,在房间内宿舍门上方钻孔进入,因天线做了美化伪装,故在房间内不易发现天线安装位置。
l典型办公楼应用场景是由WLAN网络与运营商其他无线系统共同组成,WLAN网络与其他无线系统合路后进行覆盖,一般情况下,每层楼使用一台AP与其他无线系统进行合路。
l当每层楼一台AP无法满足接入用户数时,一般可考虑采用AP独立放装的方式进行补点来解决新增用户数问题,但这种方式在部署难度、实施成本上并不理想。
l如何在现有得室分系统里合路多路WLAN信号成为难题,《双AP合路解决方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经过验证,这个方案实施快、成本低、效果明显,目前已成为室分合路系统扩容的首选方案。
l WLAN室分系统扩容方案示意图扩容l 通过增加一台AP ,使接入容量达到原来的2倍。
l分布式合路系统-优缺点分析l优点à实施快、成本低à提高一倍的接入用户量à干扰小,可方便部署负载均衡等功能l缺点à一层最多能合路两台APà两台AP工作信道被固定分布式合路系统-注意事项l通过测试表明,采用这种扩容方式两个AP之间没有干扰,每个AP都可以达到20Mbps以上的吞吐量(无其它干扰源的前提下);l由于受器件特性限制,目前只支持channel 1和channel 11合路扩容,不能支持channel 1、6、11信道合路扩容;l在连接方式上,WLAN双频合路器的Low端口接入配置为channel 1的AP,High端口接入配置为channel 11的AP,不能混淆,也不能配置为其它信道;l WLAN双频合路器引入的插损为2dB,在计算信号强度是需要考虑在内;l通过AC+FIT AP的负载分担功能,可以使无线用户均匀地分布到两个AP上,避免一个AP上的用户较多,而另一个AP上的用户较少。
l WLAN信号强度高于-65dbm,最好高于-60dbm;l对于802.11b/g模式,由于只有三个完全不重叠的信道,部署时建议只采用这3个信道;l相同信道AP在同一位置的信号强度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避免同频干扰,建议AP互相可见信号强度保持在-80dBm以下。
l同楼层信道规划à信道建议手工调整,自动调整在一些场景下会导致信道分配不合理à同层AP间信号要尽量隔离,避免同频、邻频干扰à避免AP间隐藏节点的发生,同信道AP互相可见功率需-80dBm以下AP全向天线软件优化-信道规划(3)l不同楼层信道规划à考虑到楼层间信号穿透问题,信道规划时要立体规划;à同信道AP信号强度在-70dbm以上时,实际影响比较大,因此要特别关注楼层间同信道AP-70dbm以上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
l功率调整有两种方式自动调整:无线控制器会根据AP的邻居关系动态调整AP工作的信道和发射功率手动调整: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对AP发生功率进行合理调整l WLAN结合室分系统天线布放位置合理,可以达到理想的覆盖效果。
AP发射功率、天线增益若不进行有效调整,会对其他AP产生干扰。
l以下参数供参考àWLAN信号到达天线后信号最强不要超过12dBm;à建议STA位置信号强度在-50dBm至-60dBm间;à同信道AP信号相邻时尽量把信号强度保持在-80dBm以下。
l传统意义上的信道优化,是要把相邻AP的工作信道划分开。
l室分系统采用多根天线把WLAN信号覆盖到不同的区域,各覆盖区域的射频环境会略有不同,这时划分信道就不能按照理想状态去划分,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内的射频环境进行灵活划分。
l AP间互相扫描对方信号强度在-80dBm以下时彼此才基本没影响。
l在覆盖范围内扫描到相关干扰信号后需做对比分析,避免与信号最强的AP使用同一信道。
l根据下图扫描结果显示:1信道干扰少且干扰源信号弱一些,故应该将AP工作信道设置为1信道。
l功率优化AP全向天线l四台设备天线部署在走廊内,若不调整AP发生功率信号会穿过楼板对楼下射频环境产生影响,这时需对AP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以下调整数值供参考:à天线下信号强度控制在-40dBm左右à房间内用户控制在-60dBm左右l AP信号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对本楼层及楼下影响都会减到最小。
l基于用户空口带宽限速功能à由于无线网络空口带宽共享特性,为防止个别用户独占带宽而影响大多数用户的使用,建议使能用户空口带宽限速功能。
l静态限速(同一SSID下指定每用户带宽上限)l动态限速(同一SSID下用户共享设定带宽)l二层用户隔离功能à二层用户隔离功能可以减少广播报文和用户间流量对网络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ARP攻击的发生,保证无线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àFIT AP模式下启用二层用户隔离功能,只需要在AC上统一实施,即可实现全部FIT AP下用户间的隔离。
l举例:启用VLAN 内用户隔离功能,只允许用户访问本VLAN的网关à[H3C] user-isolation vlan vlan-id enableà[H3C] user-isolation vlan vlan-id permit-mac mac-addressl减少低速率报文àAP与STA之间发送的报文若使用较低速率时,整个WLAN网络数据传输性能就会严重下降,下图是低速率报文较多时的数据传输情况。
l当信道里存在大量的低速率报文时,网络性能就会严重下降。
l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AP上关闭低速率应用,并增大低速率管理帧的发送间隔,从而提高整个WLAN网络的数据处理能力。
l关闭低速率àWLAN网络中不是使用固定的速率发送所有的报文,而是使用一个速率集进行报文发送(例如802.11g支持1、2、5.5、11、6、9、12、18、24、36、48、54Mbps),实际无线网卡或者AP在发送报文的时候会动态的在这些速率中选择一个速率进行发送。
通常提到的802.11g可以达到速率主要指所有的报文采用54M速率进行发送的情况,而且是指的一个空口信道的能力。
实际上大量的广播报文和无线的管理报文都使用最低速率1Mbps进行发送,所以会消耗一定得空口资源。
à该方法使用的前提是必须保证信号覆盖良好。
终端信号较弱或者覆盖不充分的场所慎用。
对于高密度用户覆盖场所,目前基本使用室分系统,信号强度基本上都是比较良好的。
à举例:关闭802.11g标准1、2、6、9Mbps四个低速率的应用。
[H3C-WLAN-rrm]dot11g disabled-rate 1 2 6 9l调整Beacon帧发送间隔à默认情况下,AP的每个SSID以100ms间隔发送Beacon帧,通告WLAN网络服务,同时和无线网卡进行信息同步。
àBeacon帧通常使用最小速率进行发送,而且优先级比较高,所以考虑将Beacon发送的时间间隔从100ms调整到200ms,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空口的消耗,对WLAN网络应用会有一定得帮助。
àBeacon帧发送间隔调整建议值为160~200,并不是越大越好。
Beacon帧是管理帧,用于AP和网卡之间进行能力级交互的报文,如果发送间隔太大,则会延长网卡搜索信号时间,从而影响网卡接入。
à举例:将Beacon帧的发送间隔调整为200ms。
[H3C]wlan radio-policy 1 [H3C-wlan-rp-1]beacon-interval 200[H3C] wlan radio-policy 1[H3C-wlan-rp-1] long-retry threshold 8[H3C-wlan-rp-1] short-retry threshold 8l 调整AP 发送报文重传次数à考虑到干扰和冲突的影响,WLAN 协议设计了物理重传功能,即当一个设备发送一个报文时,如果没有收到目的设备的回复ACK ,该发送设备会硬件进行重传,如果重传次数达到最大次数,仍不能发送成功,则该报文会被丢弃,不再发送。
当然,如果报文一次发送就成功,就不会进行重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