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孕产妇门诊职责等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一、总则为加强二级医院高危妊娠管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 全面提高我院高危妊娠识别、筛查、管理、救治能力。
2. 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孕产妇满意度。
三、管理对象1. 孕产妇在妊娠期间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有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2)有既往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史;(3)有不良妊娠结局史;(4)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史;(5)有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等;(6)有其他影响妊娠的因素。
2. 孕产妇在妊娠期间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孕期体重增长过快或过慢;(2)孕期血压异常;(3)孕期血糖异常;(4)孕期胎位不正;(5)孕期胎心异常;(6)孕期羊水异常;(7)孕期胎盘异常;(8)孕期胎儿发育异常。
四、管理措施1. 高危妊娠筛查与评估(1)孕产妇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高危妊娠风险等级;(2)根据高危妊娠风险等级,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3)定期对高危妊娠孕产妇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高危妊娠专案管理(1)成立高危妊娠专案管理小组,负责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全程管理;(2)对高危妊娠孕产妇实行专人专案管理,确保及时救治;(3)制定高危妊娠孕产妇救治预案,提高救治效率。
3. 高危妊娠信息报告与随访(1)严格执行高危妊娠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准确、及时;(2)定期对高危妊娠孕产妇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3)对转诊、分娩等环节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母婴安全。
4. 高危妊娠培训与宣传(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高危妊娠相关知识培训,提高诊疗水平;(2)加强高危妊娠宣传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五、质量控制1. 建立高危妊娠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2. 定期对高危妊娠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 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高危妊娠救治水平。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制定本制度。
二、定义本制度所称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孕期、分娩期和产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孕产妇。
三、组织机构1.成立高危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制度实施的领导和监督。
2.设立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协调工作。
四、工作流程1.筛查与评估(1)各级医疗机构对首次就诊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了解孕产妇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表》。
(2)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表》。
2.信息报告(1)各级医疗机构应将高危孕产妇的信息及时上报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
(2)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对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各级医疗机构。
3.妊娠风险管理(1)对低风险孕产妇,提供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
(2)对较高风险孕产妇,加强监测和随访,必要时转诊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
(3)对高风险孕产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急救预案,确保母婴安全。
4.产后风险评估与管理(1)对产后孕产妇进行常规访视,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填写《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表》。
(2)对产后出现并发症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母婴安全。
五、质量控制1.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应定期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督查,确保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各级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高危孕产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高危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
附件:1.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表2.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表3.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表4.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记录5.高危孕产妇随访登记表6.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流程图七、工作职责1.高危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制度实施的领导和监督,定期对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为切实有效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进一步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工作,我院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特制定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如下:1、实行孕期首诊负责制,开展早孕、中、晚(或临)高危妊娠评分筛查,指导孕期产前检查。
2、对孕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凡高危孕妇应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根据存在的高危因素给予治疗监护;重症高危孕妇,我院不能处理或难做出诊断的,应及时指导孕妇转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3、应由有经验的医护专人监管高危孕产妇,由科主任定期主持高危妊娠门诊。
4、妇产科医师熟练掌握高危妊娠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晚期出血、胎儿宫内窘迫、产科出血、休克、DIC、羊水栓塞、严重感染等),妊娠合并症(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合并症等),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艾滋病以及新生儿急救的基础理论。
重点掌握高危孕产妇的识别及急危重症抢救知识,抢救药物、药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抢救原则和基础知识。
掌握危重孕产妇急救的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识别和处理异常分娩的能力,掌握静脉切开技术,心肺、脑复苏,各种监护技术及其结果的识别,合理的输血输液,抢救药物的合理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转运途中抢救及监护技能等。
5、与绥阳县中医院妇产科建立围《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转诊急救通道, 由专业产科医师陪护转诊。
6 、储备急救药品和血液制品:缩宫素、前列腺素类制剂 (欣母沛、卡孕栓)、地塞米松、西地兰、罂粟碱、氨茶碱、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速尿、纳洛酮、硫酸镁、立止血、维生素K1、止血芳酸、肝素、甘露醇、硫酸氢钠、 10%葡萄糖酸钙、酚妥拉明、地西泮、各种晶、胶体液、杜冷丁等。
药剂科保证急救药品的进购储备;妇产科、产房、手术室储备同时抢救两人以上的急救药品;与县医院血液科保持密切联系,保证紧急用血的绿色通道畅通。
7、在产前检查中,对高危孕妇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并实行专案管理,8 、查出高危孕妇及时登记、预约下次检查日期。
危重症孕产妇管理制度细则一、总则为了保障危重症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治水平,规范管理流程,特制定本制度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
二、管理组织与职责(一)成立危重症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妇产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科、外科等相关科室的负责人。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危重症孕产妇管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工作,保障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各科室职责1、妇产科负责危重症孕产妇的孕期保健、产前检查、产程监护和产后随访。
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专案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急诊科承担危重症孕产妇的急诊接诊工作,快速评估病情,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和抢救。
3、麻醉科负责危重症孕产妇手术的麻醉工作,保障麻醉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4、重症医学科接收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的生命支持和监护治疗。
5、内科、外科等相关科室根据病情需要,参与危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治疗,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三、危重症孕产妇的识别与评估(一)建立危重症孕产妇的识别标准根据孕产妇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制定明确的危重症孕产妇识别标准,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
(二)规范评估流程医务人员在接诊孕产妇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按照识别标准对孕产妇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为危重症孕产妇。
(三)加强孕期保健中的评估在孕期保健过程中,对孕产妇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对可能发展为危重症的孕产妇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四、救治流程(一)建立绿色通道医疗机构应为危重症孕产妇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其能够得到及时、优先的诊疗服务。
在急诊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设置明显的标识,简化就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二)多学科会诊一旦确定为危重症孕产妇,应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
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及流程一、背景和目的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妊娠、分娩或产后42天内存在可能导致母婴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的孕妇。
由于高危孕产妇的病情复杂、变化迅速,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建立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及流程对于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1. 高危孕产妇筛查制度高危孕产妇筛查是早期发现和干预高危孕产妇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筛查制度,包括对孕妇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询问病史和家族史、进行高危因素评估等。
对于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应建立专案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及时转诊。
2. 高危孕产妇首诊负责制度产科门诊医生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负责对高危孕产妇的诊断、治疗和转诊工作。
一旦发现高危孕产妇,应立即建立档案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确保早期干预和及时转诊。
3. 高危孕妇逐级报告制度村级(街道)发现高危孕妇后,应及时报告辖区医院妇保医生。
妇保医生负责全乡(镇)街高危孕妇的动态管理,并将高危孕妇每月报告上级保健院保科进行动态管理。
实行零报告制度,确保高危孕妇信息畅通。
4. 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制度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将收到的高危孕产妇信息卡及时反馈到孕产妇所在地医院防保科,妇保医生定期下村(委)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并做好追踪记录。
5. 高危孕产妇护送转诊对于需要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护送转诊服务,确保孕产妇在转诊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高危孕产妇转诊流程1. 转诊指征识别医疗机构中的产科医生应熟悉高危孕产妇的诊断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孕产妇应及时识别并转诊。
转诊指征包括:年龄>40岁、有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既往有不良妊娠史、存在胎儿生长受限、多胎妊娠等。
2. 转诊通知单填写一旦确定转诊指征,产科医生应填写转诊通知单,内容包括孕产妇的基本信息、转诊原因、转诊目的地等,并将通知单交给孕产妇所在地医院防保科。
3. 转诊目的地选择转诊目的地应根据孕产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当地医疗资源情况进行选择。
第一章、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组织机构一、危重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一)小组成员组长:副组长:成员:(二)工作职责1、组长全面负责危重孕产妇抢救小组的组织、协调,对集体讨论的重大抢救方案和措施作出决策.2、副组长执行组长的各项决策和措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交待沟通,必要时做好向上级行政部门汇报及与外单位联络的工作。
3、医务部、保健部、护理部负责协助正、副组长做好各方面抢救工作4.质控科负责医疗质量的控制工作.4、质控科负责医疗质量的控制工作。
5、门诊部负责危重孕产妇到院后绿色通道的开放.6、病案信息科负责病案信息相关工作。
7、输血科负责做好检验检查、血源等保障工作。
8、药剂科负责药品供应保障工作。
9、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耗材应急保障工作。
10、总务科负责救护车辆运输保障工作。
11、绩效办负责激励机制及经费预算保障工作。
12、外联客服部负责协助辖区危重孕产妇转诊网络的建设和日常客服、随访工作.二、危重孕产妇抢救专家组(一)小组成员组长:副组长:成员:(二)工作职责负责制定辖区及院内危重孕产如抢救评估、报告及实施:依照应急级别作出相应的响应并组织抢救应急预案落实:保障急救抢救资源的配置储备和正常运行;及时上报危重孕产妇抢救个案.(三)工作要求及流程1、院内抢救要求流程(1)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落实好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及时识别危急重症患者孕产妇。
(2)辖区及院内危急重症孕产妇按“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处置,院内的危急重症孕产妇同时遵循“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处置.(3)危急重症孕产妇合并有他科病情的,按“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时电话邀请危重孕产妇抢救专家组成员中相关临床专家参加,抢救专家组成员应分秒必争参加抢救,不得无故拒绝,确实工作需要不能脱身或外出离医院路程较远的,指定委派本科室其他人员参加抢救工作.抢救结束后,抢救专家组成员需向抢救专家组组长或副组长说明情况。
一、总则为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标1. 实现高危孕产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干预,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2. 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3. 规范医院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
三、管理职责1. 医院成立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制度,监督、检查、指导全院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
2. 各科室设立高危孕产妇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工作。
3. 医师、助产士、护士等医务人员应具备高危孕产妇识别和救治能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四、高危孕产妇管理流程1. 筛查与评估:孕妇在孕早期进行高危孕产妇筛查,根据筛查结果进行评估分级。
2. 建档与随访:对高危孕产妇建立专案管理档案,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3. 诊断与治疗: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必要时转诊上级医院。
4. 产后评估: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产后评估,确保母婴安全。
五、具体措施1. 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2. 完善高危孕产妇筛查制度,提高筛查率。
3. 规范高危孕产妇诊疗流程,确保诊疗质量。
4.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孕产妇满意度。
5. 定期开展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总结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2. 本制度由医院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通过以上措施,本医院将全面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为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接受孕前和孕期的全面检查,以保证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然而,亦有一部分孕妇面临高危妊娠的情况,需要特殊的门诊管理和护理。
高危妊娠是指孕妇或胎儿在妊娠期间可能面临较大的危险和并发症的状态。
这些高危因素可能包括孕妇的基础疾病、妊娠并发症、胎儿异常等情况。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对于提早发现和处理孕妇高危因素,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制度目的、工作范围、管理机构、操作流程、质量评估和建议等方面详细介绍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
二、制度目的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孕妇高危因素,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具体目的如下:1. 提供全面的孕妇高危诊疗服务,提高孕妇高危因素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率;2. 提高孕妇高危患者的诊疗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3. 促进孕妇健康管理知识的普及和推广;4. 有效降低孕妇高危患者的院内感染率和医疗风险;5. 强化孕妇高危门诊的质量管理和监督。
通过以上目的的设定,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将更好地服务于孕妇高危患者,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工作范围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1. 孕妇高危因素的筛查和评估:包括孕妇基础疾病的诊断、妊娠并发症的筛查等。
2. 孕妇高危因素的干预和处理: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对孕妇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和处理。
3. 孕妇高危因素的随访和监测:建立孕妇高危患者档案,定期进行随访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孕妇高危患者的教育与指导:向孕妇高危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日常注意事项的指导。
5. 孕妇高危患者的转诊与联合管理:对于病情复杂的孕妇高危患者,及时进行转诊,并与相关科室进行联合管理。
通过以上工作范围的制定,可使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的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管理机构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负责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更新,明确各项管理规定和工作职责;2. 组织对孕妇高危门诊管理制度的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孕妇高危因素的认识和处理能力;3. 对孕妇高危门诊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4. 健全孕妇高危门诊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方便管理和查询。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高危孕产妇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孕产妇的生育质量,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本医院特订立本管理制度,以规范高危孕产妇的识别、评估、干涉和管理。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相关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包含门诊、住院及出院后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高危孕产妇指具有肯定不安全因素或潜在疾病的孕妇,包含但不限于年龄较大的孕妇、高血压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
第四条本院将侧重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监护,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干涉措施,最大程度保障孕产妇及胎儿的安全。
第二章高危孕产妇的识别和评估第五条每位孕妇在初次门诊或住院时,医务人员应认真询问个人和家族史、孕前体检及孕期体检情况,了解孕妇的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药物史、过往妊娠史等相关信息。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依据孕妇的相关信息,采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进行评估,推断是否为高危孕产妇,评估指标包含孕妇个人疾病史、家族疾病史、生活方式、孕产妇自身情况等。
第七条评估结果应明确记录在孕妇的病历中,并告知孕妇本人及其家属,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透亮性。
第八条对于高危孕产妇,医务人员应依据其具体情况,订立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以确保孕妇得到最佳的护理和干涉。
第三章高危孕产妇的医疗管理第九条对于高危孕产妇的住院管理,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临床指南和规范操作程序,进行必需的检查、察看和记录,确保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乐观采取措施,防备和处理高危孕产妇可能显现的并发症和不安全因素,包含但不限于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等。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会诊,对高危孕产妇的病情进行讨论和评估,确保医疗看法的全都性和科学性。
第十二条对于较为严重的高危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联系专家,并寻求帮助和引导,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高危孕产妇的治疗和护理情况,包含但不限于医嘱、护理措施、用药情况等,确保资料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高危孕产妇管理人员职责
1、产科人员要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的首诊负责制,使用统一的“高危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登记本”,对每例高危孕妇进行登记,并实行专案管理,专人负责,早期干预,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同时,认真填写“高危妊娠报告卡”,并按时上报同级妇幼保健院,对急、危、重症即使电话上报,随后补填上报“高危妊娠报告际”。
2、产科人员要针对每位高危孕妇的高危因素定期检查、监护与处理,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认真记录并预约下次检查日期,转诊或收入高危妊娠病房进行严密监护和处置。
每次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的产前检查及监护都要认真填写《母子保健服务手册》。
3、产科人员要及时转诊高危孕妇至高危门诊进行管理,并协助高危门诊进行高危妊娠的评分和记录,确保高危孕妇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治疗。
4、产科人员要加强高危孕妇的孕期保健教育,引导孕妇正确饮食、合理运动和心理调适,同时积极预防孕期并发症,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5、产科人员要定期参加高危孕产妇管理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精品文档
孕产妇的高危征象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主要因素,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是孕产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进一步加强安全孕产妇管理,对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确保母婴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危孕产妇筛查及登记管理,孕妇在建围产保健手册时,应做好固定高危因素的筛查工作,了解有无不宜妊娠的高危因素,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验等进行高危妊娠的评定,及早发现高危孕产妇时在手册上做好高危标记。
2、医院妇产科门诊应加强动态高危因素的筛查工作,并于 28 、34、37 周作高危评分,如出现并发症时随时评分,医院固定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专人负责处理及随诊,对高危孕妇预约登记下次返诊时间,并有针对性的发放宣教卡片,对已经筛查出来的高危孕妇,按规定登记在“高危孕产妇管理登记册”
3、高危孕产妇报告管理,妇产科门诊发现高危孕妇时,应及时填写“高危孕妇报告卡”,报告妇幼保健院,并定期进行追访。
4、高危孕产妇追访管理,产科门诊应积极追访预约登记的高危孕妇,如果失访,应及时将其高危孕妇卡片报出,由妇幼保健院协助追访,追访工作主要包括:督促高危孕妇按时进行产前检查,服药或者入院治疗,对高危孕妇家属进行相关的孕妇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动员不宜妊娠者终止妊娠等。
5、高危孕产妇的转会诊管理,医师筛查出动态高危因素较多的孕妇,应立即转上级医疗机构进行筛查、监护,筛查出固定高危因素10 分以上的孕妇,应于孕 24 周后转上级医疗机构定期检查,对妊娠合并特殊内外科疾病的高危孕妇,须转至具有相应特长的医疗机构,对妊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高危孕妇,在孕 28 、34 、 37 周评分时,应有内科会诊意见。
可编辑。
产科高危门诊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产科高危门诊的工作效率,确保孕产妇和胎儿的安全,规范高危妊娠的管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工作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孕产妇身心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 坚持预防为主,早期识别、评估和干预高危妊娠。
3. 坚持团队合作,加强多学科沟通与协作,确保孕产妇安全。
4. 坚持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三、组织架构1. 成立产科高危门诊管理小组,由产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等组成。
2.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高危门诊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应急预案等。
3. 管理小组负责对高危门诊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改进。
四、工作内容1. 接诊范围(1)孕妇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35岁。
(2)孕妇身高不足140厘米,体重不足40千克或超过85千克。
(3)既往孕妇有异常妊娠史,如流产、输卵管妊娠、早产、死胎、死产、难产、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畸形等。
(4)孕妇此次妊娠并发症,如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过期妊娠等。
(5)孕妇患妊娠合并症,如心脏病、糖尿病、急性病毒性肝炎、贫血、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阑尾炎等。
(6)可能发生分娩异常(难产)的因素,如胎位异常、巨大胎儿、双胎妊娠,骨盆狭窄或畸形、软产道异常等。
(7)胎儿胎盘功能不良等。
2. 工作流程(1)孕妇首次就诊时,由护士进行初步评估,根据孕妇情况将其分至相应门诊。
(2)医生根据孕妇的病史、体检结果,对其进行详细评估,确定高危因素。
(3)医生为孕妇制定个体化的孕期产检计划和分娩方案,提供相应医学建议和医疗措施。
(4)护士负责预约、登记、宣教等工作,确保孕妇按时就诊。
(5)定期对孕妇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孕妇分娩时,由高危门诊医生参与全程监护,确保母婴安全。
3. 应急预案(1)建立急救组织及组织职能:人员、设备、药品、血源等。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制度职责(一)、制度: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工作制度:(1)、建立健全危重孕产妇登记各项管理制度和监测系统;(2)、掌握危重孕产妇发病动态和流行趋势;了解危重孕产妇相关危险因素在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分布;实施危重孕产妇(包括早产、巨大胎儿、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疾病)监测报告工作。
(3)、评价危重孕产妇预防控制效果,为防控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对辖区内危重孕产妇调查和随访调查,负责掌握本单位门诊、住院病人就诊和确诊情况,危重孕产妇新发病例信息的收集并及时核实及上报。
(4)、负责对危重XXX反馈的新确诊的患者和死亡病人核实并及时核查登记上报。
(5)、组织院内工作人员的培训、漏报自查和内部考核评估。
(6)、参加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基于生命健康科学和创新的生物技术所取得的快速发展,面临医疗、科学技术、卫生政策迅速发展所带来一系列生命伦理问题,医院伦理委员会在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效劳和在触及人体生命的道德与伦理问题的实践中发挥积极紧张的作用,增强医学伦理道德扶植,促进生命伦理学原则与现代生物医学实践紧密结合,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医院伦理委员会是在院长领导下,为发展在本医院内的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医学伦理决策的咨询机构。
第二条医院伦理委员会遵守赫尔辛基宣言规定,要遵循国际公认的不伤害、有利、公正、尊重人的原则以及合法、独立、称职、及时和有效的工作原则开展工作。
第三条医院伦理委员会以维护人的健康利益、促进医学科学进步、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工作目标,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积极促进医院生命伦理学的实施与发展。
第二章构造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医院伦理委员会由一定数量(7-11人)的医、护、药、医技科技人员、医院管理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医学心理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必要时可聘请社会及宗教工作者)组成,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二人,委员若干人。
高危妊娠管理中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职责(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及时掌握本辖区内的孕情,做到孕13周前建立孕产妇保健册,认真详细填写保健册内容,做好高危筛选评定,督促定期产前检查,督促每例孕妇28周后到市级以上医院进行高危筛查,至少一次。
做好定向分娩。
2、每月9日前准时统计上月份高危孕妇情况月报表并上报市妇幼保健院。
3、定期与市妇幼保健院核对高危孕妇,掌握情况,追踪结局。
4、定期参加例会,及时报告当地高危孕妇动态情况。
5、高危孕妇应专册登记,同时对七种高危进行个案登记管理,做好高危孕妇的转诊、追踪随访、报告、结案等工作。
凡高危孕妇应全部在市级或以上医院分娩,产时高危应及时转诊,并亲自做好高危孕产妇的产后访视工作。
(二)市级医疗保健机构1、市级医院(1)有专人负责孕产妇保健工作,掌握本院高危孕产妇情况,定期参加妇幼保健机构例会。
(2)健全产前检查门诊常规,提高产前检查质量,认真填写保健册,做到无缺项,数据真实可信。
(3)对基层转送的孕28周高危筛选的孕妇,应由医师以上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筛查,在保健册的“产前复查记录”相应一栏前盖上“××医院”或“市级高危评定”章,并作出高危评定(正常、一般、重度),新筛选出的高危孕妇情况及时反馈给市妇幼保健院。
(4)设立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接受高危孕产妇转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对基层转入的高危孕产妇必须及时反馈病情。
(5)对七种高危应及时填写重度高危妊娠报告卡报市妇幼保健院。
七种高危孕产妇出院须填写重度高危妊娠处理报告单并交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保健科。
(6)做好高危孕妇初诊登记、追踪、报告、结案工作,并定期进行分析。
(7)成立由院妇产科、内科、外科、ICU等相应科室组成的抢救小组,负责院内外重度高危孕产妇的会诊、抢救工作。
(8)每月9日前准时统计上月份高危孕妇情况月报表并报市妇幼保健院。
2、市妇幼保健院(1)专人负责本市高危妊娠管理工作,掌握高危情况,定期召开例会,沟通全市高危孕妇动态的情况,针对高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门诊高危孕妇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现代社会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妇产科疾病的筛查和治疗能力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生育健康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高危孕妇管理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
高危孕妇是指在孕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危及孕妇生命和胎儿健康的孕妇,需要特殊的检查、监测和处理。
为了确保高危孕妇的生命安全和胎儿的健康,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分娩的成功率和母儿平安率,制定门诊高危孕妇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高危孕妇的门诊管理流程,提高高危孕妇的关怀水平和医疗质量,降低高危孕妇和胎儿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具有高危孕妇诊断和管理资质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产科门诊、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等。
四、管理原则1. 科学、合理、严格与人性化相结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2. 尊重高危孕妇的人身权益,尊重患者选择医疗手段和方式的权利。
3. 严格遵循诊疗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4.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配合程度。
5. 强调团队合作,医护人员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环节。
五、管理流程1. 高危孕妇诊断和筛查(1)产检:建立孕妇建档,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高危因素。
(2)病史询问:了解孕妇的病史、家族史、孕产史等,判断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3)专项检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相关专项检查,如超声检查、CT、MRI等。
(4)高危因素筛查: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进一步筛查,如糖耐量试验、高危妊娠蛋白筛查等。
2. 高危孕妇监测和干预(1)定期产检:高危孕妇需定期到医院产检,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2)动态监测:对高危孕妇的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个体化处理:对不同类型的高危孕妇进行个体化处理,制定专门的护理计划。
(4)信息沟通:与患者及家属保持信息沟通,解答疑问,提供专业指导。
3. 高危孕妇处置和转诊(1)急难产通道:对出现急难产情况的高危孕妇,实施急救处置,以保证母婴平安。
高危孕产妇门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门诊管理,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确保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高危孕产妇门诊管理应当遵循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专人管理、全程跟踪的原则,为高危孕产妇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三条高危孕产妇门诊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高危孕产妇门诊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高危孕产妇门诊管理组织第四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设立在高危孕产妇较为集中的医疗机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护士、超声医师等组成。
第五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设立独立的诊室、检查室、治疗室等,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
第六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确保高危孕产妇门诊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高危孕产妇门诊管理工作第七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对就诊的孕产妇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高危因素,并根据高危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第八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建立高危孕产妇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孕产妇的基本情况、高危因素、干预措施、转诊情况等。
第九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孕产妇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第十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加强与产科、儿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高危孕产妇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四章高危孕产妇门诊质量控制第十一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门诊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持续改进工作。
第十二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十三条高危孕产妇门诊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危孕产妇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违反本制度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吊销执业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第十五条违反本制度的,造成孕产妇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南召XXXXXX
高危孕产妇门诊职责
一、目的:高危妊娠筛查工作是围产保健的重要内容,是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工作,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此制度。
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要按照《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对所有的孕产妇进行高危因素筛查。
二、高危孕产妇概念:
1. 年龄小于18岁、大于35岁的第一产产妇(初产妇),40岁以上
的经产妇(已经分娩过一个孩子)。
或身材过矮(身高在1.4米以
下),体重过轻(小于45公斤)或过重(大于85公斤)的孕妇。
2. 妊娠合并内科疾病: 在怀孕期间同时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炎、
肝炎、肺结核、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贫血、哮喘、甲状腺功
能亢进、子宫良性肿瘤等内科病。
3. 怀孕期间异常: 如母子(女)血型不合、胎儿发育不良、过期妊娠、
骨盆太小、多胎妊娠、胎盘位置异常、羊水太多或太少等。
三、专职人员:XXXX 副主任医师
XXXX 主治医师
四、职责:
1.科室人员负责按照“孕产期危险因素评分登记表”,对孕产妇逐一筛查、登记造册,及时发现高危孕妇。
2.产科医师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评分并及时填写“鄂尔多斯市高危妊娠登记簿”,对高危孕产妇进行随诊,出现异常情况予以及时处置。
XXXXX
2018年01月16日
高危孕产妇首诊制度
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孕产妇要实行首诊负责制
发现高危孕产妇要建档管理
专人负责
早期干预
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高危孕产妇逐级报告制度
村级发现高危孕产妇及时报告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负责管理全乡(镇)高危孕产妇,及时将评分在30分以上者报县妇幼保健院,对高危孕妇进行动态管理;
县级医疗机构定期报告给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动态管理。
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制度
妇幼保健院负责将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及时反馈到孕产妇所在的乡(镇)卫生院
乡妇幼保健人员定期下村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
高危孕产妇的产后访视由乡镇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实施
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
1.按照《高危妊娠评分标准》对筛查出动态高危因素﹥10分的
孕妇应立即转至上级产科医疗机构进行产前检查、监护,对筛查出固定高危因素﹥10分以上的孕妇,应于孕24周后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定期检查。
2.对妊娠合并重危内外科疾病的高危孕妇,在保证途中安全的情
况下,需转至三级综合医院进行治疗监护。
4.对住院危重孕妇转诊时,应准备好详细的病情摘要及相应的辅
助检查结果,由医生护送并与接受转诊的医院进行沟通。
5.转出的高危孕妇应有我科人员跟踪监测,以便随时了解病情、
确定治疗效果,利于该病员回我管辖区时继续监护。
高危孕妇转诊常规
一、我门诊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根据存在的高危因素给予产前检
查指导及治疗,监护重病高危孕妇,我科因限于技术和设备
条件,对不能诊治的病员,应及时指导孕妇转上级医院,进
一步确诊治疗。
二、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后立即转院。
三、高危孕妇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向家属
交待病情,征的家属同意后留院处置,并请上级医师给与技术
援助,待病情稳定或度过危险期后,再行转院。
四、较重病人转院时有我科医护人员护送。
五、高危孕妇转院时,应将病历摘要随病员转去。
六、转出的高危孕妇应有我科人员跟踪监测,以便随时了解病情、
确定治疗效果,利于该病员回我管辖区时继续监护。
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1.门诊由有经验的医师专人管理,科主任要定期出高危妊娠门诊。
2.产科门诊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及管理工作
3.实行孕期首诊负责制,开展早孕、中、晚(或临)高危妊娠评分
筛查,指导孕期产前检查。
4.在产前检查中,对高危孕妇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并
实行专案管理,
5.筛查出高危孕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凡高危孕妇应增加产前检
查次数,根据存在的高危因素给予治疗监护;重症高危孕妇,门诊不能处理或难做出诊断的应及时指导孕妇转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6.查出高危孕妇要及时登记、预约下次检查日期。
7.做好高危孕妇孕期保健知识宣传。
8.做好宣传动员,使孕妇和家属明白高危妊娠对母亲和婴儿的危害,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
9.高危孕妇必须到县级医疗机构分娩。
重危高危孕妇转诊必须有医护人员陪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