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写新闻导语
- 格式:ppt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1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语范例第一节新闻概述一、新闻定义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
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
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
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
《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
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
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
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
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1.新闻导语怎样写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我是新闻系的学生,我们老师说最好的导语就是一件简单的消息,也就是说,你的导语一定要是你新闻最重要的内容,最主要的事件。
新闻的结构比较传统的是倒金字塔形式,即导语最重要,接着是正文第一段,而新闻最后一段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任毓骏王如君报道:9月11日上午9时48分,一架飞机撞到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飞机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
就在楼内人员惊惶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这架飞机是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2.新闻导语怎么写[编辑本段]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晋代陆机曾说“立片言以居要”,明代的谢榛也谈到“凡起句当如爆竹”。
作为新闻的开头,导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们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麦尔文·曼切尔“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他认为“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
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强调:“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摘自《应用写作》2006年第6期《浅谈新闻导语中的动词巧用》)一般说来,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
但也有复合导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落合成的导语的变种。
新闻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就能吸引受众。
所以我们写导语时,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等,使导语更加好懂、好记,从而使受众在对导语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接受新闻信息。
[编辑本段]分类新闻导语按照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硬式导语、软式导语、复合导语等几种,由于其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在写作上所运用的手法也就不同。
语言运用之拟写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作为新闻报道开篇的一段话,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新闻导语的撰写需要突出新闻的重点,简洁明了,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下面是一篇关于环保的新闻导语的例子,供参考:新闻导语1:《城市垃圾分类迎来新机遇》近年来,城市垃圾问题愈发突出,环保成为热门话题。
鉴于此,国家提出了加强城市垃圾分类的新政策,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希望通过垃圾分类来降低废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各地纷纷响应,积极探索新的垃圾分类模式,力求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新闻导语2:《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愈发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问题,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科学家呼吁各国加大投入,共同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新闻导语3:《水源污染成为世界性难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水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各国已经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和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水源保护。
然而,水源污染仍然存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新闻导语4:《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各地大气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这得益于各国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排放管理和监测,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
然而,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各界合力推动。
新闻导语5:《再生能源发展迎来新机遇》随着全球能源问题日益严峻,再生能源成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对再生能源的投资,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迎来了新的机遇,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求一篇有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如题!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要从事新闻写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实施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 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 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选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事实要生动.新闻事实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突出主题;也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新闻事实更加鲜明、丰满.此外还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实更好地“说话”,增强感染力. 写新鲜的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是要突出这个“新”字,不断地把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听众、观众,给他们以启发、教育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精练,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小通讯)等. 述评性新闻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而以新闻事实为依据. 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第二个特点是准确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第三个特点是简练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第四个特点是通俗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要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写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更应该接近口语,怎么说法就怎么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看懂听懂的一些字眼或话语.3。
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新闻标题练习实践一——拟写一句话新闻:第一招:检索要素概括法: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抓住导语中的关键词,找出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例1 、把以下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0字)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
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
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第二招:提取中心加工法:提取能反应新闻主旨的中心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新闻材料、语境,适当删减替换补充。
例2 、请将下列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据新华社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师王永志透露,“神州六号”将于2005年发射,并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目前各项研究进展顺利。
王永志说,现在初步考虑,“神六”准备上两个人,飞行5到7天,继续考验飞船的实际能力。
他还透露,“神六”还将是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和“神五”基本一致。
而与神五最大的不同是,两位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轨道舱,在太空中进行对地观测等多种空间科学实验。
同时,“神六”还将继续进行空间科学的搭载实验,这些实验也将首次由两位航空员完成。
实践二——概括主要信息:和拟写一句话新闻基本一致,在字数限制严格的情况下,首先考虑事件及事件的结果。
例3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
”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
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
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
[新闻导语怎么写]导语怎么写导语怎么写篇1:创新作文题目怎么写一、引用化用法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
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
如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4.“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设置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
如1.“素质教育”话题——《十六岁,老朽了!》2.“素质教育”话题——《考试魔鬼定律》3.“男孩女孩”话题——《三个女生一台戏》4.“男孩女孩”话题——《我与203室不得不说的故事》5.“人与自然”话题——《两只流泪的爱情鱼》6.“人与自然”话题——《一只老鼠的手记》7.“网络与生活”话题——《谁的眼泪在飞》8.“网络与生活”话题——《网络江湖选美大赛》三、形象修辞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
如1.“心愿”话题——《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2.“诚信”话题——《守住你的金矿》3.“生态”话题——《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4.“故乡”话题——《千年月色万年情》5.“文化”话题——《“文化快餐”真的不足取吗》6.“青春”话题——《长发长,短发短》7.“关爱”话题——《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8.“环保”话题——《还我家园——鸟类的呼声》四、诗情画意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
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