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29.67 KB
- 文档页数:10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1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旳历史发展中共同发明并赖以生存旳物质与精神存在旳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旳共有旳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旳文化产品和狭义旳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旳文化产品指人类发明旳一切提供应社会旳可见成品L既涉及物质产品,也涉及精神产品4.狭义旳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正实用旳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某些不屑于狭义文化旳事物中所具有旳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旳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旳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旳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旳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旳方式,有关它旳传说故事以及命名旳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旳人文精神属性旳体现,因此,就是它旳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旳“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旳文化内涵而言旳。
5.文化现象:指旳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旳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旳事情反复浮现时,这种含规律性旳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种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旳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旳态度和见解,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体现旳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有关旳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期期,在一定旳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期代,一定旳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旳问题所颁布旳有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种多民族旳国家里,不同旳民族均有自己不同于其她民族旳文化,文化旳差别与特色是划分民族旳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旳根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自身旳构造,功能等旳特点,不同民族旳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旳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以及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地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4、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的生产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以氏族、庄园、家庭等最小的经济单位的物质生产生活需求,它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模式。
5血缘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为基础,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结成一个受宗主绝对统治的共同体的一套制度。
“宗”的构造像在屋宇下设神主来祭祀,其原始意义是祖庙。
6、图腾: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7、中华名族:中华是合称,中华名族是汉族为主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合称。
8、禅让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无私地让给贤能的人,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9、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等自私地占有,并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名词解释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团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和狭义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成为文化产品。
事物的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是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
我们把这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称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现象。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文化观: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名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地理背景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天气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仪器观测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大时期,从公元1900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新闻学]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6、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8、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9、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而形成的社会制度。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统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带来了经学的失败和士族阶层的养成。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1、永嘉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势力南下。
晋永嘉五年即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
12、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4.文化内涵:5.6.7.8.9.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11.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13.有的文化。
14展所积淀的文化。
15.1.140002.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着名。
3.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着名。
4.3665.时”的本质。
6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8.9.时分布着大小36—部分。
31.的文学传统。
32.3334.域商人的烙印。
35.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38.3940.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41.42.王阳明:己43.徐光启:翻译了西方数学名着《几何原本》前61629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1628601244.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36.37.案。
38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4041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有相应之规定。
43.44.45.46.47.48.49.链。
50.经典。
51.52.53.54.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57.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61.时辰为6263.1.体系。
名称解释(文化概论)1.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指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某一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其中含有一定的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底层文化:是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5.九州:对广大的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有很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禹贡》篇,就是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6.通漕四渠:是指以宋都汴河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7.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和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8.在上古时期,人们按照时节的序列奉敬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使他们恐慌,然而正是这种对上天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时节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9.*西周建立以后,将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叫做分封制。
10.*“大一统”意识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就已经成就的国家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都是古代王朝所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秦汉王朝不断经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古老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11.秦朝为中央集权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为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下设有“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的权力相互独立,互不相属,保证了皇帝的决断大权,三公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汉代称为“九卿”。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和对策原则。
永嘉之乱:晋永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发展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指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新乐府是一种自命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坤、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5.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6.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7.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0.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1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12.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理性、概括的、抽象的)13.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14.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治剧等。
12.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要求统治者实行“我无为而民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
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3.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人的世界。
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4.玄学:玄学是老庄思想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
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
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
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
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15.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16.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验、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17.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18.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
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19.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有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20.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安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户同等级。
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21.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文字狱更加残酷。
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22.乾嘉学派:乾嘉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
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
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23.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24.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25.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6.《四时纂要》:《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农业文献,它对以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27.市: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
28.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29.集:北方把有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称为集,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集。
30.会:从唐代起反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31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
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利。
32.指行商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
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表人的叫卖。
33.行会组织: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34.民居: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
35.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
古称上层阶级为“肉食者”,把庶民百姓称“菜食者”,此即饮食的阶层性。
36.服饰的阶层标志: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在服饰上就显示出来。
在封建社会中,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
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
在服装面料上,葛麻与丝调标志贫与富等。
37.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38.血缘九族制: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
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39.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40.字辈谱:是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的记忆性文化链。
41.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
42.家风: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
43.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
家族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
44.地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
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45.本草之学: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
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46.七巧板是汉族民间智力玩具,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
是将一正方形板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板的块状玩具,可以拼接成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桥船等形状,可以阐明若干几何原理。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47.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48.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9.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50.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51.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
这种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52.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干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
53.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
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54.《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悝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55.“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56.五礼:是古代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57.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