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6
专题02 七上1-3单元词语(成语)的运用知识梳理词语运用题常见的有两大类型。
一、选词填空。
【解题技巧】1. 辨析词义的轻重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
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
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
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2. 辨析词义的范围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
“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
“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再如:“年纪”与“年龄”。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
如:(1)校园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千年。
(2)你这把年纪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年青人哪敢怠慢?这里的例(1)的“年龄”就不能换成“年纪”。
3.辨析词义侧重点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
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4.结合语境,区分词义汉语语意丰富,有时一个词语有多重意思,那就要结合语境来区分。
也就是说,同一语境中,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对比、修饰等关系来明确词语语意。
高考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①根据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如:万人空巷、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首当其冲、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三人成虎、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不赞一词、危言危行、曾几何时、耳提面命等等。
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如:雨后春笋、捕风捉影、弹冠相庆、洗心革面、无所不为、无所不至、始作俑者、无独有偶、处心积虑、倾巢而出、官样文章、昼伏夜出、连篇累牍、师心自用、评头品足、一团和气、闪烁其词、叹为观止、趋之若鹜、集腋成裘、危言危行、有口皆碑、殚精竭虑、蠢蠢欲动、凤毛麟角、罄竹难书、擢发难数、胸无城府等等。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错误。
比如“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都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两句中的“情投意合....”“诲人不倦刺作用。
③要注意成语语源,了解其使用范围;如:火中取栗、目无全牛、明日黄花、守株待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巧言令色、倚马可待、破镜重圆、不可救药、望洋兴叹、胸有成竹、乐不思蜀、弹冠相庆、祸起萧墙、邯郸学步、风声鹤唳、秦晋之好、水落石出、按部就班、苦心孤诣、高谈阔论、不绝如缕、短小精悍、左右逢源、玲珑剔透、标新立异、登峰造极、如虎添翼、让梨推枣(比喻兄弟友爱)等。
④关注搭配对象,不要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稍纵即逝、巧夺天工、萍水相逢、甚嚣尘上、秋毫无犯、豆蔻年华、行云流水、炙手可热、多事之秋、一挥而就、青梅竹马、脍炙人口、两小无猜、乱点鸳鸯、举案齐眉、比翼双飞、耳鬓厮磨、相敬如宾、夫娼妇随、江郎才尽、挥洒自如、倚马可待、呼之欲出、信手拈来、鸿篇巨制、烘云托月、韦编三绝、相濡以沫、纵横捭阖、含英咀华、破镜重圆、日理万机、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高考语文成语题答题技巧一、技法“五注意”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注意一:形似神异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的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成语的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等等。
还有一些,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以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等等。
对这两类成语,我们极易混淆,因此应多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注意二:感情色彩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是非明了,好恶明晰。
只有准确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辨别正误,恰当运用。
如: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机。
这里应用“处心积虑”。
注意三:适用对象每个成语都有比较确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如果超出了成语的适用范围,弄错了搭配对象,就会造成成语和对象之间不搭配。
如: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
“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这里对象误用,应改为“废寝忘食”。
注意四:语境要求成语的运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为语境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注意语境要求,就是要从成语前后的语句来辨析它们内在的关联、照应、衔接、过渡等是否有问题。
如: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临危授命”指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换为“临危受命”。
注意五:整体意义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有其整体意义。
把握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是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是“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
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中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与运用回到其本意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一、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及应对技巧1.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1】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2018年山东潍坊卷第4题)【解析】“沧海桑田”意为大海变农田,农田变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在句中被误用为“看到的景物”之意。
【例2】漫步盐城水街,我们用相机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民俗风貌。
(2018年江苏盐城卷第3题)【解析】“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在句中被误用为“拍摄风景”的意思。
·应对技巧·正确理解课标及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成语的意思,切不可照字面意思牵强附会地曲解。
平时应勤查字典,多积累。
2.对象误用即把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成语,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
【例1】原是当年最高建筑的电视塔,如今隐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已无一技之长。
(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卷第3题)【解析】“一技之长”指某人掌握某种技能,具备某种专长,在句中用于形容电视塔,显然是对象误用。
【例2】老张喜欢收藏古董,房间里摆得到处都是,简直是汗牛充栋。
(2018年贺州卷第3题)【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或著作极多,在句中用来形容收藏的古董,是对象误用。
·应对技巧·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注意成语所适用的对象范围。
3.褒贬不当即将褒义的成语用到贬义的语境中,贬义的成语用到褒义的语境中。
【例1】“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2018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第3题)【解析】“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演讲选手,属于褒贬不当。
【例2】中國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许多媒体随声附和,竞相报道。
(2018年广东深圳卷第2题)【解析】“随声附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媒体争相报道,褒贬不当。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成语填空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几点解题技巧和方法: 1.掌握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成语知识,了解每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只有在对成语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在填空的时候准确运用。
2. 根据上下文推断填空。
一般来说,成语填空的选项都是相关的,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哪个成语更加恰当。
同时,也需要注意排除那些不合适的选项。
3. 注意成语的搭配和语境。
很多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考生需要注意这些搭配并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4. 学会反复推敲。
考生需要反复推敲填空的答案,尤其是在选择两个或更多成语填空时,需要仔细比较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根据语境来判断哪一个更为恰当。
5. 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
最后,考生需要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和搭配,提高成语填空的解题能力。
总之,成语填空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考生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成语知识,熟悉成语的用法和搭配,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 -。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五大注意和六大陷阱成语向来都是高考语文的必备考点之一,可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解答成语题常常是“做题凭感觉,正确看运气”,一副全靠天收的样子。
而平时一说起什么古今异义、褒贬误用、语法欠缺等等就一阵阵头大,以至于不愿多做了解,做起题来就失分严重。
其实,成语题是有规律可寻的。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下成语题解答的五大注意和六大陷阱,全面详析成语解题技巧,轻松掌握满分“神技”!一技法“五注意”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注意一:形似神异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的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成语的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等等。
还有一些,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以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等等。
对这两类成语,我们极易混淆,因此应多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注意二:感情色彩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是非明了,好恶明晰。
只有准确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辨别正误,恰当运用。
如: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机。
这里应用“处心积虑”。
▌注意三:适用对象每个成语都有比较确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如果超出了成语的适用范围,弄错了搭配对象,就会造成成语和对象之间不搭配。
如: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
“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这里对象误用,应改为“废寝忘食”。
▌注意四:语境要求成语的运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为语境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注意语境要求,就是要从成语前后的语句来辨析它们内在的关联、照应、衔接、过渡等是否有问题。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5篇)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11.高考在语文答题过程中要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高考语文几点常规的提醒。
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高考语文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高考语文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2汇总语文文言阅读题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语文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语文文言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初中语文成语题型总结归纳成语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成语题型经常出现。
掌握成语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我们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成语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成语题。
一、成语的意思理解在成语题型中,常常会出现对成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要求。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准确理解成语的本义或引申义,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思考:1.通过成语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有些成语的字面意思与实际意义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成语所在的句子来推断其意义。
2.通过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有些成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成语所在句子的前后文,理解成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二、成语的用法辨析成语的用法辨析是成语题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题目。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准确选择与所给句子相对应的成语,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成语运用和辨析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辨析:1.近义词辨析:有些成语的意思可能与其他成语非常接近,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和分析来进行辨别,找出最符合句子意思的成语。
2.语法结构辨析:有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与某个成语的用法相符合,我们需要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找出最适合的成语。
3.用词搭配辨析:有些句子中的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进行搭配使用,我们需要通过对句子的整体分析,找出最搭配合适的成语。
三、成语的造句运用在成语题型中,常常会出现对成语进行运用的要求。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成语,合理运用其造句,使句子表达准确、通顺。
以下是一些解答成语造句题时的几点建议:1.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在造句时,我们首先要对成语的意义进行准确理解,确保成语的使用符合句子的意思。
2.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在造句时,我们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使句子表达通顺、自然。
3.合理运用成语:在造句时,我们要选用最合适的成语进行运用,使句子表达得更为准确、生动。
四、成语的词语搭配成语的词语搭配也是成语题型中常见的一类题目。
成语运用题解法一、非“否”不用类成语有些成语只能用在否定的语言环境中,现列举如下:1.等闲视之:看成平常的而不加以重视。
多用于否定句,一般说成“不可等闲视之”。
2.一概而论: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处理。
一般说成“不能一概而论”。
3.一蹴而就:踏一步就可以获得成功。
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一般用作“不能一蹴而就”。
4.无时无刻:即每时每刻,指总是这样。
一般说成“无时无刻不”。
5.天高地厚:比喻事物复杂、艰巨。
一般说成“不知天高地厚”。
6.鹿死谁手:谁能取得政权或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一般说“不知鹿死谁手”。
7.吹灰之力:指非常小的气力。
一般说“不费吹灰之力”。
8.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一般说“不能混为一谈”。
9.等量齐观:对不同的事物一律同等看待。
一般说“不可等量齐观”。
10.望其项背: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
比喻有能力赶得上。
一般说“不能望其项背”。
二、可用本义类成语一般来说,成语运用多用其比喻义和引申义,然而也有少数成语亦可用其本义,这一点须特别注意。
1.我很胖,可这位老护士很快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一针见血”,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
本义是一针要见血。
此例用的就是其本义,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2.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灯红酒绿”这个词在我们记忆时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然而在这里,它的使用是正确的,因为“灯红酒绿”的本义就是“饮食精美,环境华丽”。
3、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荡舟,别有一番情趣。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也比喻平静无事。
此句就用了本义。
4.这么细细给你说,三天三夜说不完,还是粗枝大叶告诉你吧!“粗枝大叶”多用其比喻义“马虎大意,很不细心”,然而本句用的是其本义“文字简略概括”。
5.他从楼顶掉下来,摔得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原指肝脑血浆流了一地,死得很惨的情景,后形容竭尽忠诚,不惜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