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从《雪国》来看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什么动漫好看【摘要】《雪国》描绘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及其向往、追求梦幻世界的一系列故事,从中可看出日本美的意识。
作家川端康成用他敏锐的触觉对日本传统文学进行独特的理解,将日本平安朝“物哀”美表露无遗。
《雪国》中对空寂的追求和全文带有的概叹、惨恻、凄切与寂寥等都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美。
在阅读《雪国》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物哀”精神美,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美的真谛,同时也体会到日本传统文学特有的震撼美。
【关键词】日本民族精神;川端康成;文学;《雪国》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雪国》是其第一部中篇小说,同时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这部八万字的中篇小说,从1934年12月动笔创作到1948年12月,为期十四年完成定稿。
川端先生在这部小说中花了最长的时间,费了很大的精力,相信这就算在日本文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雪国》这部作品的核心就是对美的追求,引用他本人的话就是“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川端康成运用了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绘东方古典美,能够敏锐地、独到地表达出当时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分析《雪国》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从而探究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
一、从虚幻景色描写中体会文学美对于虚幻景色,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文章中描写银河的篇幅。
大家可以会疑问,银河本来就是实物,为什么说它是虚幻的,在《雪国》中有这样的描绘:“浩瀚无垠的银河垂在眼前,它似乎要用其光溜溜的身体搂抱夜色朦胧的大地……星辰缀满了银河,透彻明亮,耀光点点,就连一点点光亮的云彩,也极像一粒粒银砂,一目了然。
”、“银河宛如一条大大的光带,让人觉得似乎浸泡其中一样,这时,岛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往上飞翔,飘飘忽忽,那感觉就像是屹立在天涯海角上。
尽管是一种凛冽的寂寥,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神奇的魅惑感”,此时此刻,依托之情表露无遗,岛村已经完全把自己沉溺在银河的美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川端先生将银河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使得银河拥有了一种妩媚的感情。
《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一、川端康成是与西方文化交汇中开创者在西方现代文学创作中,人与自然、物与我、个体与群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然而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却在西方新文学中倡导“万物一如”可见他受禅宗的影响如此之深。
川端康成一直坚定禅宗思想,一切现象的本源在于人的心灵,“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在悟在迷,此心不异。
欲求佛道,需悟此心。
”川端康成认为禅宗中开悟的万有自在的心灵宇宙。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作家常常以精神领袖的形式去攻击整个社会和本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否定社会、他人但同时也否定了他们自己,使得他们创作的文献没有任何美的价值,川端康成却因为受到禅宗思想踊跃与现实,进而发现了社会美的所在,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美的发现。
二、《伊豆舞女》由来和它在日本文学所处的位置《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19岁时以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在这部小说创作前他经历了八年的构思、酝酿。
当小说一问世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到现在更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被读者称为是一曲动人心弦的青春恋歌。
虽然各个评论家站在个人角度上对《伊豆舞女》这篇小说评论褒贬不一,但我认为正是他们的不同角度的评论反映出了《伊豆舞女》在川端康成文学甚至整个日本文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伊豆舞女》是那么受到欢迎,那么他是如何体现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的呢?它有什么样的独特艺术魅力呢?本人根据个人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伊豆舞女》,希望对中国读者在欣赏此篇小说时的理解有所帮助,进而去品味日本文学所体现出的独特美三、对《伊豆舞女》美学的欣赏1、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中继承了日本文学那幽雅而细腻的美学传统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十分推崇《源氏物语》,他曾评价过一首古典名著:“集大成于《源氏物语》的王朝美学,成为以后日本美之源流。
”伊豆之旅,对主人公“我”而言,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但对舞女们来说,则是她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的。
但最令人感到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生活、憎恨社会,却始终保持着纯朴善良的自然本性。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摘要: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因《伊豆的舞女》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欣赏艺术美的角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几个方面赏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学思想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小说之初就给了我们一个“美”的臆想。
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
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全篇小说不到18000个字,可是却以精致而细巧的表现力,给了读者一个清新脱俗的画卷。
本文将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这四美的思想来浅谈这部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素雅幽远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和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篇作品的审美基调。
川端康成爱与美的哲学——关怀从高二开始,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川端康成的作品,从《雪国》到《千之鹤》再到《伊豆的舞女》等短篇小说。
从初中起的语文课上,提到川端康成总会有这么一句话:“对美的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
”对于没有读过其作品的人而言,这只是一句无关轻重甚至带着误导之效的句子,但对于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的人而言,意义丰富。
至少对我而言,这种对美的追求,掩藏着深深的人性关怀。
班上总有同学说川端康成的书带着淫靡之气,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川端康成笔下总有着一个代表人群——艺妓。
川端康成给予了这样一个似乎并不是很高贵的人群特殊的人性关怀。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巾帼英雄,贞洁烈女,温柔慈母,似乎只有这一个个充满了正能量的词语才是主流女性应有的形象,但对于类似艺妓这种并不高尚的女性,除了红颜祸水教训子弟莫贪女色,便是红颜短命有情人难成眷属,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男本位思想使中国女性的文学形象单薄而无力,对于女性标准化的贤妻良母定位使他们缺少可贵的悲悯和关怀。
我一直在强调,艺妓这个职业和高贵没有关系,但川端康成明白,这从不妨碍她们拥有高贵的灵魂。
她们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一不小心,坏了身子,确实,有哪个人是生下来就注定做了艺妓的吗?接下来似乎便是破罐子破摔,一条路走到黑,抹上厚厚的脂粉,弹着三弦琴,取悦客人。
川端康成从不认同这个观点,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贵的灵魂之火从未熄灭。
《温泉旅馆》就是这样一篇描写艺妓生活的小说,有两个人物特别突出,阿清个阿泷。
阿清是那种一不小心坏了身子,并不算很美的艺妓,少言寡语,身子弱。
她很少接客,有空便会照顾村子里的孩子,孩子们也很喜欢她,但她很年轻就病倒了,按理旅店应将其赶出,蛋旅店的小孩子总是未在她的榻旁,她的心思其实就像个孩子,单纯无邪,孩子是不会在意一个人的职业的,孩子只会亲近那些和善和纯洁之人。
阿泷平日里总是一副大姐头的样子,但她会为阿泷忧虑,会保护还未入此行的阿雪不受侮辱,她可以装作对自己毫不爱惜,但对于姐妹,她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
64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执着的继承日本传统美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到:“悲哀同美是相通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与“悲”都是相联系的,美与悲的统一构成了川端作品的悲哀美。
这种悲哀美正是川端康成一生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正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底蕴和魅力之所在。
本文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分析了悲哀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美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文学,还与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从现实中逃避,追求生命的本质。
但是,他所憧憬的“纯粹的美”就最终未实现。
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与现代神话相近的。
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感伤的氛围也有着哀愁。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古都》等小说中都体现日本的美与悲。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美丽的形象只是幻想中的美,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这种美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背后隐藏着许多悲伤。
一、《伊豆的舞女》的悲与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清晰唯美,并带有哀伤的情感。
小说中的文字语言中,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体现了深远而纠结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但是体现了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
例如“舞女走到桥当中。
四十岁的女人走出公共浴场,看见了她们两人。
舞女紧缩肩膀,笑了笑。
让人看起来像是在说:要挨骂的,该回去啦。
然后,她疾步走回去了。
”还有“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她说着扔下棋子,飞跑出去。
阿妈站在公共浴场前。
千代子和百合子也慌里慌张地从浴池里走上来,没上二楼就逃回去了。
”故事结尾部分,舞女来到码头上,只能默默地低头望着大海。
川端康成《雪国》的哲学分析1.川端康成简介姐姐也死了, 幼小的川端康成跟着瞎眼的爷爷过着阴郁的日子。
15岁时, 爷爷也离开了人世, 从此川端康成就被寂寞悲伤的阴影笼罩。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女性角色的缺乏使得川端康成从小对女性有崇拜倾向, 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到他对女性的身体有着不可思议的少年般的憧憬。
《雪国》是川端康成中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从1935 年到1947 年陆续在几个刊物上发表, 1948 年出版单行本。
从作者1934 年底动笔算起, 到最后出版单行本为止, 前后一共用了15年的时间。
这部作品倾注了川端康成多年的心血。
川端康成受到佛教禅宗很大影响。
他在许多文学评论和随笔散文中都提到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禅宗的虚元观不仅指导着他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就是川端康成在撙宗的虚无观影响下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
2.《雪国》故事梗概《雪国》是以日本西部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背景,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驹子、叶子、行男等人物为脉络勾勒而成的精美的人生画卷。
作品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岛村三次来雪国,和艺妓驹子的交往。
在第二次赴雪国的火车上,岛村遇到了悉心照料生病的行男的美丽的叶子,隐微的三角关系便在平淡的情节中展开,行男是驹子日记中最先记录的人,也是她的未婚夫,为了他的疗养费,驹子不得不沦为艺妓,而叶子则是行男现在的恋人。
行男去世后,又引发了环绕着岛村的微妙关系。
驹子热恋着岛村,岛村却把她的爱恋当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叶子也愿意让岛村带她回东京。
但他对叶子的情感只是一种虚幻的单相思,并随着小说的结尾蚕房失火叶子从中坠落而破灭。
小说通过对岛村与这两名女子的微妙的恋爱与纠葛的细腻描绘,并以四季变换的自然景物加以衬托,显露出了作者纤细而敏锐的观察力和编织故事的超能力。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概要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
他于1986年,作为日本的文学家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著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睡美人》等代表作。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和自然美、精神上的余情美以及女性美。
我的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这些美的表现与根源。
我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为代表,举出了我所感受到的美的例子,并且,就这些例子以自己的想法说明了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美意识的。
据说川端康成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源氏物语》。
而据说《源氏物语》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表现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的精神。
因此,我认为“物哀”的精神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除此之外,川端康成认为佛典是世界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学。
由于佛教的禅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似乎也与佛教的意识相联系。
他的作品大多都反映出了佛教的虚无思想。
因此,我认为佛教的禅的影响也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意识、伊豆的舞女、物哀、佛教概要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
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
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日本の伝統美と自然美、精神上の余情美、女性美が感じられる。
私の論文はそれらの美の表現とその根源を探る試みである。
わたしは川端康成の作品『伊豆の踊り子』を代表として、感じられた美の例を出した。
それに、それらの例について、作者はどのように彼の美意識を表現したのかを自分の考えで表した。
川端康成は中学時代から『源氏物語』を読み始めたという。
それに、日本伝統文化の中の「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表に出されるのが『源氏物語』の最大的な特徴だという。
だから、「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であると思う。
また、川端康成は仏典を世界中で一番内容の豊富で奥の深い文学であると考える。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
可以说,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是对艺术与美的终极追求。
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人生态度,最终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观看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初次接触川端康成。
自从那次观影活动后,我就对川端康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川端康成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从那以后,我看了很多川端康成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
我为川端康成着迷,深深迷恋上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生中散发出的哲学美。
如果说老庄的哲学意象是鲲鹏,尼采的哲学意象是太阳,那么川端康成的哲学意象就是残月,川端康成认为残缺、虚无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
”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完美”女性的死亡结局之上,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
在川端康成眼中,残缺,即是永恒。
川端康成热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认为残月、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而这种美会成为永恒。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这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美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承。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做了题为“日本的美与我”的演讲。
而日本的传统的美,尤其是《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表现为“物哀”。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日本盛传一种“瞬
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日本人热爱樱花,正是因为樱花在短暂的盛开之后即会迎来死灭的静寂。
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川端康成个人的真实写照。
岛村拥有丰厚的财产、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温馨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但是他仍然感觉百无聊赖,感到一切的存在都是徒劳的、无意义的,连生命都是变化无常的、虚无的。
在他看来,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一种虚无的美,因而这种临死前的挣扎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要顺其自然的生或死即可。
他研究西洋舞蹈,搜集西洋舞蹈方面的书籍和照片,想方设法从国外搜求海报和节目单,但他研究西洋舞蹈却从来不看西洋人跳的舞蹈,也从来不看日本人表演的西洋舞,“他所欣赏的,并不是舞蹈家灵活的肉体所表演的舞蹈艺术,而是根据西方的文字和照片所虚幻出来的舞蹈,就如同迷恋一位不曾见过面的女人一样。
”在《雪国》的开头,川端康成反复地描写这样一个画面,男主人公岛村透过车窗的反光,欣赏着一个叫叶子的姑娘,从下午至黄昏,再到夜幕降临,无论是水汽蒸腾,还是夕阳斜照,甚至透过车窗只看见一个虚影,却美的那么迷人,使他忘却了“镜子”的存在。
直至下车,也不曾回过头去看一眼的岛村,永远的记住了这个迷人的姑娘。
这不仅描写了雪国的美,叶子作为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的美,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岛村的虚无美,岛村自始至终没有正视过一眼叶子,仅仅是观察车窗上的一个虚影。
川端康成的一生也佐证了这一点,存在,即是虚无。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女性描写,大都具有精神的抽象性,即抽取了女性的内在精髓,淡化和消解了肉身的具体性;虽然作品中偶尔也有男女之间心理情欲的描写,但并不给人现实肉欲的感觉。
例如《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雪国》中的驹子、《舞姬》中的波子、《古都》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姐妹等,都是作为一种徒劳的美而存在,成为川端康成作品中洁白无暇的象征。
在小说《古都》中,作者通过孪生姐妹微妙、细腻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活动来突出虚无思想的主旨。
千重子每每出现,苗子心头总有种解不开、剪不断的“一缕淡淡的寂寞情绪”,“一股难以名状的痛楚”。
她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
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她增添了“新的哀伤”。
苗子总是为一种“幻灭”感所主宰,就连自己的双胞胎姐妹也被她看成
“幻影”。
总之,作品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感情和思绪的描写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缥缈无迹的感觉,体现出作者的创作初衷。
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事实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某种方式哀叹逝去的生活,最明显地就表现在他对死亡的重新认识和关注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关于死亡的各种故事、传言和轶事,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
《白色的望月》、《水月》及《山之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
他在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
如《雪国》里叶子的死,是“内在生命在变形,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是生命的延续,《千纸鹤》中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和文子都感到她似乎更美,真正是“美的化身”。
在川端康成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