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传统纹样在设计中的视觉性浅析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各种传统文化艺术中经常出现。
它们有着独特的样式和构成,充满象征和含义。
它们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设计中,中国传统纹样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它们的视觉元素:1.形状:每种纹样的形状都是独特的,且都有自己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线条:线条是构成纹样的基本元素,它们可以用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3.颜色:颜色是纹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4.材料:纹样所用的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影响到纹样的质感和感觉。
中国传统纹样在视觉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其主要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富有动感:中国传统纹样的线条流畅,充满着动感,感觉非常活跃。
2.意向明确:每一种纹样都有着明确的意向和意义,使得它们具有异彩纷呈的视觉形式,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思考。
3.对称美感:对称美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纹样设计中,许多纹样都有着对称的构造,给人以美的感觉和形式上的平衡。
4.象征意义:每种纹样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它们可以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纹样,要注重以下两点:1.保留传统元素: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纹样,要保留一些传统元素,如:颜色、形状等等,这样才能够使得设计具有传统纹样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能够更加深入地传递文化信息。
2.创新发展: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发展,把传统纹样和现代设计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现代美感和设计价值的作品。
总之,中国传统纹样在设计中的视觉效果不仅具有美感,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设计师们在运用传统纹样的同时,要尊重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视觉文化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官之一,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深刻影响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视觉文化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视觉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早期的岩画、壁画到当代的电影、电视等,视觉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视觉文化通过视觉艺术、视觉传媒、视觉符号等方式,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人们,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视觉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
通过视觉文化,人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感知世界,从而拓宽思维,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视觉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对人生、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在视觉文化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促进文明的融合和互动。
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全球化,视觉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突显。
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媒体等方式,视觉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处理好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文化,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视觉文化的发展。
通过加强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和宣传,可以增进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只有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发展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特色的视觉文化,才能实现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
浅析当代图像传播的视觉文化意义作者:张璐秦岁明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6期[摘要]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視觉文化时代,一方面是对視觉文化的过分依赖,我们通过电視新闻、图片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获取知识;一方面是視觉刺激的负重,复制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图像不断冲击人们的視野。
在现代传播技术的作用下,现代文化正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变。
[关键词] 图像传播視觉文化文化传播意义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37一、当代图像传播的发展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的出现,标志了图像时代的起点。
摄影实现了不经画家之手就能把生活中的各种物象真实的显现在图像之中。
摄影“真实”、“逼真”的再现实物图像,对于西方多少世纪以来,以模仿写实为主的传统绘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意味着对传统图像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传统绘画“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兴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码影像技术及各种图像传播媒介物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将这些尖端科技与前卫的艺术观念相结合,并且合理的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于是新媒体艺术得到了发展。
新媒体艺术把艺术的形式从“表现”转变成“传达”,从而更加注重艺术作品本身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如果说传统的图像需要经过手的描绘与制作,并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媒介来传播的话,那么当今利用尖端科学技术产生的图像,却是通过符号信息来进行传递的。
在視觉设计中,一旦某个物体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就很容易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信息。
因此,传统的图像更具有物质性,而当代的图像更具有符号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社会的图像应更准确地称为影像,这是当今图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次,由于图像的媒介物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代图像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元性以及跨越时空性,这又是另一个方面的特点。
视觉文化内涵浅析摘要:视觉文化成为21世纪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
从对视觉与视觉文化内涵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当今社会变成视觉文化占主导,某些媒介技术推进了,或者可以说使得这种情况得以产生。
关键词:视觉视觉文化媒介技术引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影像技术、电子传播技术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叙事渗透到西方社会政治、军事、医疗、教育、文化和日常娱乐等各个方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影视为代表的现代图像叙述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
视觉传播,尤其是影像的作用越发重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接受最主要的媒介手段。
在当下,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更使视觉文化传播成为21世纪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
人类利用信息机器来生产图像,来“观看”,电影、电视、激光视像、电脑网络,数字电视等视觉媒介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 [1]视觉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成为当代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极为重要的方面。
正如西方视觉文化研究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所言,“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之间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示了这一研究的需要。
”[2]那么究竟什么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视觉”与“文化”是偏正组合,在这里,“视觉”修饰“文化”。
因而要界定当前被频繁论及的“视觉文化”的真实涵义,首先有必要重新探询视觉的本质内涵。
一、视觉之本质视觉,在通俗意义上即为“观看”。
它又分为不同的注意方式,如看、静观、凝视、观察等。
“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
浅析从节日视觉解读美国文化摘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传统的英语学习总是着力于记单词,背句型,掌握语法等,而忽视了英语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
想学好一门语言,一定要对该语言的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拓宽文化视野,加深文化功底。
然而美国语言文化这类课程比较枯燥,如果单纯的通过照本宣科传授美国文化知识,则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此,本文从节日视觉入手,通过对节日文化的了解,初步解读美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学习语言。
关键词:语言节日美国文化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说过“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
”的确如此,教师在传授英语基本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适时的介绍西方国家的礼仪习俗,文化背景等,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语言。
下面谈谈我在英语课堂上,从节日文化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美国文化的经验。
一、从“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解读早期美国历史。
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它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乐的一个日子。
此外它还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的节日,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于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必然会学生做一个有关“感恩节”的专题讲座,通过课件,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展示各类与感恩节相关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感恩节具有更直观具体的了解,从而使得他们对早期美国历史有初步了解。
普遍认为,第一次感恩节是在公元1621年。
当时,清教徒、英国移民者和美国土著人共同庆祝了这个节日。
但第一个真正的加尔文教徒的感恩节是在公元1623年夏天的干旱过后举行。
在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讲解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们体会感恩节最重要的意义----感谢我们生命中出现的值得感谢的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向学生们展示感恩节相关图片时,一定不能少了“火鸡”(turkey),感恩节为什么要吃火鸡呢?可以通过视频和课件的形式向学生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构建浅析——以国产动画片《相思》为例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融入其中,并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视觉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以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产动画片《相思》便是一部很好的例子,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艺术构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相思》这部国产动画片的故事情节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主题,这种主题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被看作是一种感情的交换,是一种关于家庭、感情维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相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相思之地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展现了传统爱情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这部动画片在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上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
在画面构图上,动画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将山水融入城市场景之中,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打造出独特的画面氛围。
同时,画面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古风建筑、红墙绿瓦等,使整个动画片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在色彩运用上,《相思》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
动画片中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颜色,如红、绿、黄等,使整个画面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同时,动画片还采用了水墨画的色调,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独特理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相思》这部动画片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为中国传统的造型,如长袍、发髻、发饰等,使整个人物形象显得古典、典雅。
同时,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给人以亲切、和谐的感觉。
综上所述,国产动画片《相思》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艺术构建,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主题的展现、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设计,这部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和魅力。
浅析视觉文化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摘要】视觉文化传播的兴起,导致“视觉转向”的形成。
这改变了受众观察社会的视角,并深刻影响着受众认识客观现实的深度及其思维方式。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转向、受众“视觉转向”的形成,使得当今时代进入一个“视觉化”时代。
新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导致了受众对于生活、世界的意义重新解释和理解,并深刻影响着受众的行为走向和思想观念。
一、视觉文化传播对受众观察社会视角的影响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形象日益充溢着人的生存空间。
在视觉形象的包围圈中,受众仰望到的是形象筑成的高墙,从而形成了“人仰视社会”的状态。
这时,人的视角的变化就明显地表现为人与形象的关系的变化。
在原始的视觉时期,人支配形象;在语言学转向的时代,语言支配形象,形象是语言的注解。
而在当代视觉文化时代,形象取代了语言,放逐了语言,语言成为形象的注解,人处在被形象包围的状况中无法脱离。
伯格在其《看的方式》中写道:“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里,我们所有人会见到成百上千的日常生活的广告形象……在历史上任何其他形式的社会中,未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密集的视觉信息。
”[1]所以他断言: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被形象所包围的世界里。
在思维工具和观察视角都变化的状况下,受众以仰视的目光进行视觉性思维所感受到的是压迫,是对全局的难以把握。
二、视觉文化传播对受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认为,当代媒介社会是一个模拟的符号世界,这就构成了一个仿像的世界。
视像不仅构成了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构成了现实本身。
视像在塑造现实,也同时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方式。
这就形成了“超现实”文化。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就是生活在视像所营造的人造世界中。
也就是说在这个人为的视觉符号世界里,主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文化产品的生产,都受到了对人为符号模拟的制约。
电影可以虚拟一个故事,如《英雄》;广告可以拼接一个非现实的天堂美景,如旅游的自然风景广告。
这些都自觉甚至是不自觉地影响着受众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着受众的思维方式。
《科技传播》2019·9(上)157科学普及实践作者简介:张璐璐,海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媒介传播。
浅析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传播张璐璐摘 要 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到来,在图像时代视觉文化成为了核心要素,视觉文化和视觉传播无疑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章基于图像时代的背景下,从符号学的角度入手,尝试对图像的视觉传播以及社会意义进行解读,试图分析图像时代下视觉文化传播的本质内容。
关键词 图像时代;视觉文化;影像技术;符号学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2-0157-02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无疑已经到来。
“图像”一词,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关于某物的画像,在文中海德格尔指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然而,已经进入图像时代的当代社会是如何被把握为图像的?世界能否真正被把握?我们是如何步入图像时代的?又有什么在为图像时代作支撑?1 图像时代的形成条件图像是人类视觉的基础,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的重要源泉。
“图”是物体反射或者透射光的分布,“像”是人的视觉系统所接受的图在人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或认识。
图像是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
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
当下图像似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无论是出于视觉享受还是信息的获取,人们对图像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图像媒介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等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提供者视觉的需求,即使一些需求是被动的,但是不可否认图像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主宰人们生活的主要工具。
1.1 符号学理论的支撑图像是由一个个符号元素构成。
符号学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是由认识表象开始的,事物的表象被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大脑皮层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加以归纳、整理并进行储存,从而使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形成各自对应的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