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儿卫生保健 完整版教学讲义.doc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30
幼儿卫生保健绪论一、幼儿卫生保健的概念和意义:幼儿卫生保健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学科。
幼儿卫生保健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园的各领域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为这些学科提供生理上的科学依据,又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幼教专业学生将来在幼教岗位上做好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卫生保健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二、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的方法:1、调查法,它是经典的研究方法,通过体检、访问、交谈、问卷等手段。
对大量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幼儿身心变化规律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幼儿卫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严格控制各种有关因素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目的性实验干预,以了解其干预效果的一类方法。
4、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总之学习本学科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课和有计划地到幼儿园见习、实习,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自觉跟上社会发展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幼儿卫生保健的知识,模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为幼儿树立模仿学习的榜样.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的概念、中西方发展的历史和学习的意义理解较透彻,也能明白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但对学好这门学科对学好其它专业理论课程的指导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认识和理解。
第一章幼儿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第一节奇妙的人体一、人体的基本形态人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
2024中职幼儿卫生保健优质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四章“幼儿营养与饮食管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饮食营养需求、合理安排幼儿饮食、幼儿饮食卫生管理及幼儿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的预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幼儿饮食营养需求,了解合理安排幼儿饮食的重要性,认识到幼儿饮食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合理安排幼儿饮食的能力,能够进行幼儿饮食卫生管理。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饮食营养需求、合理安排幼儿饮食、幼儿饮食卫生管理。
难点:如何根据幼儿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及饮食卫生管理的具体实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幼儿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饮食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1)讲解幼儿饮食营养需求,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营养素的作用和摄入标准。
(2)介绍合理安排幼儿饮食的方法,包括食物种类、搭配原则、用餐时间等。
(3)强调幼儿饮食卫生管理的重要性,讲解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3.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如何制定合理的幼儿饮食计划。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定一份饮食计划。
六、板书设计1. 幼儿饮食营养需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2. 合理安排幼儿饮食食物种类、搭配原则、用餐时间3. 幼儿饮食卫生管理食品安全、卫生操作、餐具消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自己所在班级的幼儿制定一份饮食计划。
2. 答案要求:包括早餐、午餐、晚餐及加餐,注重营养搭配,确保食品安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幼儿饮食卫生管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生理特点、幼儿生活卫生、幼儿疾病预防等方面。
重点讲解幼儿生理特点中的生长发育规律、幼儿生活卫生中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以及幼儿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幼儿生理特点、生活卫生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对幼儿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幼儿疾病预防措施的掌握。
教学重点:幼儿生理特点、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常见病的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卫生保健手册。
学具:笔记本、笔、卫生保健实践操作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幼儿生理发育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幼儿生理特点、生活卫生和疾病预防的知识点。
3. 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幼儿卫生保健实践操作,如洗手、佩戴口罩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具体案例,讲解幼儿疾病预防的方法。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10分钟):讨论幼儿卫生保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幼儿生理特点发育规律生理特点2. 幼儿生活卫生个人卫生习惯卫生保健措施3. 幼儿疾病预防常见病预防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2)列举三种幼儿常见病及其预防措施。
2. 答案:(1)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2)三种幼儿常见病及预防措施:流行性感冒:保持室内通风,加强体育锻炼,接种流感疫苗。
肠道寄生虫病:注意饮食卫生,定期驱虫,加强健康教育。
水痘: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患者,接种水痘疫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2024年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四章“幼儿常见病防治”部分,详细内容涉及幼儿感冒、咳嗽、发热等常见疾病的症状识别、家庭护理措施及预防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感冒、咳嗽、发热等常见疾病的症状及危害。
2. 掌握幼儿常见病的家庭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
3. 培养学生关爱幼儿健康,增强卫生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常见疾病的症状识别、家庭护理措施及预防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幼儿卫生保健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幼儿感冒、咳嗽、发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常见疾病,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详细讲解幼儿感冒、咳嗽、发热等常见疾病的症状、危害、家庭护理措施及预防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道关于幼儿感冒护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幼儿常见疾病识别和护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好幼儿卫生保健工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冒的症状及家庭护理措施。
(2)如何预防幼儿咳嗽和发热?2. 答案:(1)幼儿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
家庭护理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多喝水,适当休息等。
(2)预防方法: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感冒、咳嗽、发热的幼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症状识别、家庭护理措施及预防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幼儿卫生保健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鼓励学生在家庭和实习中实践所学,提高幼儿卫生保健水平。
同时,教师可推荐一些相关书籍、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案名称: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健康饮食与幼儿成长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幼儿成长过程中营养需求的认知。
3. 培养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膳食计划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幼儿健康饮食的重要性2. 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3. 科学合理的幼儿膳食计划制定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健康饮食?2. 学生分享对健康饮食的理解。
二、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幼儿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介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幼儿膳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科学性。
2. 学生讨论并评价案例中的膳食计划。
四、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幼儿膳食计划(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合理的幼儿膳食计划。
2. 学生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膳食计划。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0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合理膳食计划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讲解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饮食。
2. 讨论如何确保幼儿获得必要的营养素。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进现有的幼儿膳食计划。
2. 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案名称: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人体生长发育与幼儿护理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幼儿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制定适宜的幼儿护理计划的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1. 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 幼儿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适宜的幼儿护理计划制定十、教学过程:第六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2. 学生分享对幼儿生长发育的理解。
2024年精选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四章“幼儿营养与健康”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营养基础知识、幼儿膳食指南、营养性疾病及其预防、健康饮食习惯培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营养的基本知识,掌握幼儿膳食指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 使学生掌握营养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及其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营养性疾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及幼儿膳食指南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幼儿营养基础知识,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实物展示(营养食品、餐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幼儿餐桌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证幼儿饮食的营养与健康,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讲解幼儿营养基础知识,包括营养素的作用、食物来源等。
b. 介绍幼儿膳食指南,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
c. 解析营养性疾病的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d. 强调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一道关于幼儿膳食搭配的例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膳食指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份适合幼儿的午餐食谱,并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营养与健康2. 内容:a. 幼儿营养基础知识b. 幼儿膳食指南c. 营养性疾病及其预防d. 健康饮食习惯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幼儿膳食指南,为自己所在的城市设计一份适合幼儿的午餐食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幼儿营养与健康的基本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幼儿营养与健康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食堂,了解幼儿实际饮食情况,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2024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3章,详细内容包括幼儿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需求与饮食卫生、日常护理与保健要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生理特点及其与保健的关系,认识到幼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幼儿生长发育规律,能运用相关知识为幼儿制定合理的保健计划。
3. 提高学生对幼儿营养需求的认识,学会制定符合幼儿饮食卫生的食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营养需求与饮食卫生的合理搭配。
重点:幼儿生理特点与保健措施,日常护理与保健要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幼儿在园所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幼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幼儿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需求与饮食卫生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点评。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卫生保健》2. 内容:幼儿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需求与饮食卫生日常护理与保健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自己所在园所的幼儿制定一份保健计划。
2. 答案:包括幼儿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需求与饮食卫生等方面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户外活动安全等方面内容,提高幼儿全面保健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参观幼儿园、实习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精选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呼吸道感染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及危害。
2. 使学生掌握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难点:呼吸道感染病因及传播途径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消毒液、口罩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患呼吸道感染的照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呼吸道感染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及危害,让学生对呼吸道感染有全面的认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并进行现场演示。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增进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常见疾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处理2. 内容:(1)呼吸道感染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及危害(2)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3)呼吸道感染的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呼吸道感染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及危害。
(2)列举三种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3)当发现身边有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2. 答案:(1)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黏膜炎症,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其危害包括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免疫力等。
(2)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3)避免密切接触患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佩戴口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2024精选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四章“幼儿常见病的识别与预防”及第七章“幼儿营养与饮食管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常见病的病因、症状、预防措施;幼儿饮食营养的重要性、合理搭配原则及饮食管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常见病的类型、症状及预防措施,提高识别和应对能力。
2. 培养学生关注幼儿饮食营养,掌握合理搭配原则,提高饮食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幼儿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常见病的识别与预防、幼儿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重点:幼儿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幼儿饮食管理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幼儿常见病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健康问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幼儿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介绍幼儿饮食营养的重要性、合理搭配原则。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幼儿常见病症提出预防措施;设计一份合理的幼儿饮食搭配。
5. 小组汇报(15分钟)6. 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模拟幼儿饮食管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三种幼儿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2)设计一份符合幼儿饮食营养原则的一日三餐食谱。
2. 答案:(1)示例:水痘:由水痘病毒引起,症状为发热、皮疹。
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接种水痘疫苗。
(2)示例:早餐:牛奶、鸡蛋、全麦面包;午餐:米饭、鱼、蔬菜、水果;晚餐:面条、瘦肉、豆制品、绿叶蔬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幼儿饮食管理的实践操作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和饮食管理实际情况。
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1.1 设计依据:本章节将介绍幼儿卫生保健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本教案的设计依据。
1.1.1 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幼儿卫生保健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对于幼儿卫生保健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本教案应运而生。
1.1.2 重要性:幼儿卫生保健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幼儿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卫生保健知识,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1.3 设计依据:本教案依据《中职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标准》进行设计,结合幼儿卫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卫生保健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幼儿生理卫生保健2.1.1 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幼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如身高、体重、骨骼、牙齿等方面的变化。
2.1.2 幼儿生理功能的发展:幼儿期的生理功能逐渐发育完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生理功能的发展过程。
2.1.3 幼儿常见疾病及预防:学生需要了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特点和预防方法,如感冒、咳嗽、腹泻等,以便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幼儿的健康问题。
2.2 幼儿心理卫生保健2.2.1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2.2.2 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生需要了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交往等,以便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2.3 幼儿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干预:学生需要了解幼儿心理疾病的预防方法和干预措施,如焦虑、抑郁、多动症等,以便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幼儿的心理问题。
2.3 幼儿生活卫生保健2.3.1 幼儿生活环境的卫生要求:学生需要了解幼儿生活环境的卫生要求,如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方面的标准,以便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为幼儿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职幼儿卫生保健完整版教学讲义doc 幼儿卫生保健
绪论
一、幼儿卫生保健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卫生保健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二、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的方法:
3、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严格控制各种有关因素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目的性实验干预,以了解其干预效果的一类方法。
4、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第一章幼儿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第一节奇妙的人体
一、人体的基本形态
人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
人的头颈包括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头颅里有颅腔,腔内有脑,脑与椎管里的脊髓相连。
面颅上有眼、耳、鼻、口等器官。
颈是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比较灵活。
躯干里面容纳了许许多多的脏器。
躯干的前面可分为胸部和腹部,后面可分为背、腰、臀等部。
胸部有胸腔,腔内有心、肺等器官。
腹部有腹腔和盆腔。
腹腔内容纳胃、大肠、小肠、肝、脾、胆囊、胰、肾等器官。
盆腔里容纳乙状结肠、直肠和膀胱。
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也位于盆腔内。
运动灵活的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各一对。
人体结构由表及里可分为皮肤、肌肉和骨骼等。
躯干内容纳着许多内脏器官的腔称为体腔。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人体是复杂的统一的有机体,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本文是一份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旨在规划幼儿卫生保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本学期共有14周,每周2个课时,教材版本为高教版。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对幼儿各器官功能的了解,并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进行正确保健。
第1周至第4周,主要介绍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第5周至第8周,主要介绍幼儿的生长发育、健康检查、心理评价、营养卫生和膳食配制等内容。
XXX第12周,主要介绍常用的急救技术、幼儿常见疾病及预防、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内容。
第13周至第14周,主要介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制度、其他卫生制度和生活环境卫生等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和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讲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难点在于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并能讲解这些基本结构。
同时,也要注重情感培养,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事业的热爱及责任心。
1、幼儿教师的优势和责任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责任。
我们不仅需要教授幼儿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
我们需要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幼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幼儿卫生保健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幼儿身体的健康是他们研究和成长的基础。
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饮食、睡眠、运动和卫生惯等方面,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健康的身体状态。
一、人体的基本形态人体的基本形态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
这些部位的结构和功能都不同,相互协调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人体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单位,组织由细胞组成,器官由组织形成,系统由器官组成。
人体的八大系统包括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三、人体的生理人体的生理包括新陈代谢和生理调节。
新陈代谢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学反应,生理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中职幼儿卫生保健精品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四章“幼儿营养与饮食卫生”第二节“幼儿膳食的配制与评价”,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膳食的基本原则、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膳食配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幼儿膳食配制的基本原则。
2. 让学生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能够合理搭配食物。
3. 培养学生评价幼儿膳食配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膳食的基本原则、食物的营养价值及膳食配制。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评价和合理搭配幼儿膳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膳食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幼儿饮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饮食卫生问题,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15分钟)(1)讲解幼儿膳食的基本原则。
(2)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3)讲解膳食配制的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如何进行幼儿膳食的合理搭配。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符合幼儿营养需求的膳食搭配。
5.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幼儿膳食配制的基本原则营养平衡食物多样化适合幼儿消化吸收注意饮食卫生2.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3. 膳食配制的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所幼儿园设计一周的膳食搭配。
答案要求:(1)符合幼儿营养需求。
(2)食物种类丰富,搭配合理。
(3)注意饮食卫生。
2. 课后拓展:了解我国幼儿膳食指南,对比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幼儿膳食配制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幼儿营养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幼儿膳食的基本原则2.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3. 膳食配制的注意事项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幼儿膳食的基本原则幼儿膳食的基本原则包括营养平衡、食物多样化、适合幼儿消化吸收和注意饮食卫生。
【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第三版教案中职幼儿卫生保健教案授课班级14幼师授课时间9.2 课型新授第1课时课题绪论与奇妙的人体教学方法讲授教学目标认知掌握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技能培养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的认识和对人体基本结构的基本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事业的热爱及责任心。
教材分析重点人体的基本结构。
难点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关键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并能讲解这些基本结构。
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组织教学新授引言:1、幼儿教师的优势和责任。
2、幼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一、人体的基本形态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1、细胞是人体结构,形态,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2、组织3、器官:由组织形成的,如心脏。
4、系统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三、人体的生理1、新陈代谢2、生理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5 15 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新授练习作业四、人体的结构图备注:教师画图,标出结构,学生先练习,然后,学生上黑板讲解。
要求:1、照图把知识记住。
2、语言流畅。
3、手势到位。
4、表情自然。
5、能用幼儿教师的语言讲解。
6、能和学生互动。
1、人体的基本结构。
1、四大组织和八大器官. 15 5 5 板书设计奇妙的人体一、人体的基本形态二、人体的基本结构三、人体的生理四、人体的结构图课后小结模拟幼师教学效果较好。
授课班级14幼师授课时间9.2 课型新授第2课时课题幼儿运动系统卫生保健教学方法讲授教学目标认知掌握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和卫生保健。
技能培养对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能力。
情感培养对幼儿的关爱之情。
教材分析重点幼儿的骨和成人的骨的特点。
难点幼儿骨骼的特点以及优点和缺点。
关键针对幼儿骨骼的特点的卫生保健。
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新授1、四大组织和八大器官。
中职幼儿卫生保健优质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卫生保健》教材第四章“幼儿营养需求与饮食管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期营养素的需求、饮食安排与管理原则、营养性疾病及其预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期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饮食安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3. 培养学生识别和预防幼儿营养性疾病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期营养素的需求与饮食管理原则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期所需营养素的种类、生理功能及饮食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各类食物)、膳食宝塔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饮食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幼儿饮食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1)讲解幼儿期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2)介绍幼儿饮食安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3)分析营养性疾病对幼儿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根据幼儿年龄、身体状况和活动量进行饮食搭配。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适合36岁幼儿的一日食谱。
5. 小组讨论(10分钟)(1)如何避免幼儿挑食、偏食?(2)如何预防幼儿营养过剩或不足?六、板书设计1. 幼儿期所需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2. 幼儿饮食安排与管理原则:(1)平衡膳食;(2)多样化;(3)定量;(4)定时;(5)适量;(6)卫生。
3. 营养性疾病预防:挑食、偏食、营养过剩、营养不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适合36岁幼儿的一日食谱,要求食物种类丰富、搭配合理。
2. 答案:(1)早餐:牛奶、鸡蛋、全麦面包、水果;(2)午餐:米饭、瘦肉、蔬菜、豆腐;(3)晚餐:面条、鱼肉、蔬菜、豆制品;(4)加餐:坚果、水果、酸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案标题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特点。
- 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幼儿常见疾病的症状。
- 学会正确处理和护理幼儿常见疾病。
3. 情感目标:- 培养对幼儿健康的关注和责任感。
- 提高关爱幼儿、乐于助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
2. 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常见疾病的护理操作技能。
2. 针对不同疾病的个体化护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医疗护理操作工具。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或情景模拟,引出幼儿常见疾病这一主题。
2. 提问:幼儿常见疾病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幼儿常见疾病概述:- 介绍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如感冒、手足口病、腹泻等。
- 阐述这些疾病的特点,如传播途径、症状等。
2. 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 介绍疫苗接种、环境消毒等预防措施。
3. 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 针对不同疾病,讲解相应的护理方法。
- 例如,对于感冒,要保证幼儿充分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腹泻,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排便情况,调整饮食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演示常见疾病的护理操作,如测量体温、观察症状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健康。
七、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2. 设计一份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宣传手册。
---范文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特点。
- 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幼儿常见疾病的症状。
- 学会正确处理和护理幼儿常见疾病。
幼儿卫生保健
绪论
一、幼儿卫生保健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卫生保健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学科。
幼儿卫生保健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园的各领域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为这些学科提供生理上的科学依据,又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幼教专业学生将来在幼教岗位上做好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卫生保健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
二、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的方法:
1、调查法,它是经典的研究方法,通过体检、访问、交谈、问卷等手段。
对大
量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幼儿身心变化规律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幼儿卫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
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严格控制各种有关因素的条件下,对研
究对象施加目的性实验干预,以了解其干预效果的一类方法。
4、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总之学习本学科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课和有计划地到幼儿园见习、实习,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自觉跟上社会发展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幼儿卫生保健的知识,模范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为幼儿树立模仿学习的榜样.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的概念、中西方发展的历史和学习的意义理解较透彻,也能明白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但对学好这门学科对学好其它专业理论课程的指导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认识和理解。
第一章幼儿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第一节奇妙的人体
一、人体的基本形态
人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
人的头颈包括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头颅里有颅腔,腔内有脑,脑与椎管里的脊髓相连。
面颅上有眼、耳、鼻、口等器官。
颈是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比较灵活。
躯干里面容纳了许许多多的脏器。
躯干的前面可分为胸部和腹部,后面可分为背、腰、臀等部。
胸部有胸腔,腔内有心、肺等器官。
腹部有腹腔和盆腔。
腹腔内容纳胃、大肠、小肠、肝、脾、胆囊、胰、肾等器官。
盆腔里容纳乙状结肠、直肠和膀胱。
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也位于盆腔内。
运动灵活的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各一对。
人体结构由表及里可分为皮肤、肌肉和骨骼等。
躯干内容纳着许多内脏器官的腔称为体腔。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人体是复杂的统一的有机体,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一)细胞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一个人的全身大约有75万亿个细胞,100多个种族。
细胞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切生命活动,与它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共有60多种。
其中含量较多而生理功能比较明确的约20种。
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在体内含量最高,合起来占总量的96%左右。
还有含量较少的钙、磷、钾、硫、钠、氯、镁等元素,以及铁、锌、氟、锰、铜、碘、钴等10多种微量元素。
(二)组织
组织是人体内有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结构。
人体的组织,根据形态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三)器官
器官是指不同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特定形态和特定功能的结构。
如心脏就是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其心腔的内皮由上皮组织构成,心壁则主要由心肌组成,还含有一些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
(四)系统
在人体内,若干功能和结构相近的器官,共同执行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而组成系统。
人体全身可分为八大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三、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
(一)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人体具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等基本生理特征,其中新陈代谢是
其他基本特征的基础。
人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包含许多生物化学反
应,这些反应能在体内顺利进行是由于一种叫酶的生物催化剂在起作
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这种催化能力称为酶
的活性。
人体内已发现近千种酶。
酶的主要特点:
1、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2、酶的催化作用于温度和酸碱度有关
3、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二)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
人体有完整的调节机制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和自身调节三个方面。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反射,对器官功能活动
的调节;它的特点是:迅速、局限和短暂。
体液调节是由体内内分泌
腺所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这些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
处,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基本功能。
自身调节
的范围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仍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节幼儿各系统特点与卫生保健
幼儿为什么要经常洗澡?为什么要让幼儿到户外晒太阳?为什么不应该让幼儿吃水泡饭、汤泡饭?科学的保育基于科学的育儿知识。
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才能主动地按科学规律教养幼儿。
一、运动系统
人体各种姿态和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运动系统完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人体骨骼的共有206块,骨的形态各异。
(一)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1、柔软的骨
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
幼儿骨骼比较柔软,软骨多。
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在幼年时期直接参与骨的成长,使骨不断地伸长、增粗。
骨组织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幼儿的骨膜比较厚,血管丰富,这对骨的生长及再生起重要作用。
幼儿机体各部分的骨组织也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尤其体现在脊柱、骨盆和腕骨等部分。
到10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
2、灵活的关节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
骨连接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
幼儿的关节窝较浅,牢固性差,易脱臼。
3、易疲劳的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能随着人的意志而收缩。
全身的骨骼肌约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
肌肉中75%是水分,25%是固体成分,肌肉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它在人体中起运动、支持、保护等作用。
幼儿肌肉柔嫩,含水分相对较多,易疲劳或受损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幼儿动作的速度、准确程度及控制活动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
1、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
2、合理组织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3、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4、衣服和鞋子应宽松适度
5、主要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组织活动时,要做好运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避免用力过猛牵拉幼儿手臂,防止脱臼和肌肉损伤。
还要注意幼儿不宜拎过重的东西,手做精细动作的时间宜短。
二、呼吸系统
人体不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则称为下呼吸道。
(一)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
1、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
幼儿鼻腔窄小,没长鼻毛,鼻泪管特别短,易患泪囊炎、结膜炎和上呼吸道疾病。
2、咽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幼儿咽鼓管较短且平,易患中耳炎。
3、喉
喉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发音器官。
会厌软骨控制着喉的入口和气管。
幼儿喉腔狭窄,声带不够坚韧,声音易嘶哑,有炎症易引起呼吸困难。
4、气管、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