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336.5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一章总则第1条随着城市经济与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的转变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为明确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实现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并为编制下一层次规划提供依据,特编制本分区规划。
第2条规划范围:高新区总用地面积18.9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两块,一是位于世纪大道西面约1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另一部分具体范围为:西起世纪大道,东至东外环路,南至通途路,北至甬江,占地17.9平方公里。
第3条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中远期2011——2020年。
第4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2.1,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3,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宁波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科技园区分区规划调整前期研究》、宁波市、高新区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划意图。
第5条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协调发展原则;近远期相结合原则;弹性发展原则。
第6条本规划是高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文件,下一层次规划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编制。
本规划经批准后,应作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指导城市建设的依据,规划范围内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对本规划进行重大修改,应按法律程序报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可。
第7条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图纸三部分。
文本带下划线条文为强制性内容。
第8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宁波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章发展战略和目标第9条发展目标树立超前意识的规划思想,以发展科技新城为目标,加快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调自身功能的综合性,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融经济、文化和生态于一体的有机系统,增强城市活力。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2020)发布日期: -8-21中心城总体规划图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 长江三角洲南翼, 东临舟山群岛, 南依三门湾, 西接绍兴市, 北濒杭州湾。
下辖6区5县( 市) , 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 总人口660.86万人, 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 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 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 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 财政收入466.5亿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 居全国第二, 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
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 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 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 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 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 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 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
据此, 宁波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拥有深水港优势, 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 完善城市功能, 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 》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 》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 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 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
由此, 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 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宁波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批后公布)(市政府批复详见附件)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将近期建设规划纳入到城乡规划的实施之中,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建设规划的法定地位和规划内容。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形势下,科学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将政府工作目标、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落实在空间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规划范围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中心城范围一致,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
四、规划依据(一)规划的法规、技术与政策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实施)2、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3、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二)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依据1、《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2006年国务院批复)2、《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4、六个加快各专项行动纲要5、各区、各部门的“十二五”发展规划6、所辖各城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7、其它各类专项规划(三)建设项目依据1、《宁波市“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设规划》2、《宁波市加快构筑现代都市行动纲要(2011-2015)》五、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树标杆、找差距、谋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着力推动城市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向注重功能提升、内涵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约、城市功能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创新创业之城、品质宜居之城、国际港口名城。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1-2020)第一章修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已两次报经国务院批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发展,按照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城市布局,进行城市空间资源合理配置,是当前新形势下赋予城市规划的新任务。
一、区域发展要求1、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宁波在同上海、杭州分担区域内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流通门户、产业基地的重要作用。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唯一的深水中转港,必须加快建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远洋运输的需求。
另外杭州湾大通道建设缩短了宁波与沪、苏、锡、常等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宁波进一步发挥港口、物流门户的作用提供了机遇,是本次规划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浙江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发展杭州、宁波、温州三个都市区,要求在金塘水域两侧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因此,宁波城市需从更大的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宁波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自身发展要求1、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原有城市功能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新城市功能需要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如国际会展中心、文化中心、新行政中心、CBD等。
2、区划调整。
中心城三江片东、南、西三面所围的鄞县已撤县建区,三江片发展,特别是向东发展用地捉襟见肘的状况将大大改观。
原市区与鄞州的整体发展已成事实。
3、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外来投资急剧增长,杭州湾南岸产业带迅速形成,需要规划予以有力指导。
第二章总则一、规划指导思想1、以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为指针,以上版总体规划为基础,根据省市政府加快城市化的方针,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包括与慈溪、余姚、奉化等)作深入、全面的研究。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协调城乡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关系。
3、坚持生态的原则。
有效地保护和使用河网、湖泊、海岸线、山体等自然环境资源,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严格控制组团间生态绿地和组团内的绿地建设,创造优美城市环境。
宁波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16•【字号】甬政发[2006]104号•【施行日期】2006.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甬政发[2006]10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我市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构筑适应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城乡规划工作新框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6〕69号,以下简称《批复》)、《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40号)等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城乡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贯彻国务院《批复》和加强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一)国务院《批复》和《总体规划》是我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实施依法治市的重要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和实施《总体规划》,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搞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把宁波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发展首次提“中心城市”三江片将重点发展西部及北部记者了解到,宁波市城市总规规划范围分为市域、中心城市(中心城+组团)2个层次。
市域即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817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空间管制、市域空间结构、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
而其中,规划首次提到了“中心城市”这个概念,它包括了中心城及外围组团,其城市规划区范围即市区行政区域,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中心城是本次总规修改的重点地域,控制范围约700平方公里。
修改后的城市总规,2020年中心城常住人口从250万增加到410万,城市建设用地从312平方公里增加至451平方公里。
构建“一核两翼、两带三湾网络化”活力高效开放的大都市格局,形成以宁波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余慈地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为北翼,奉化、宁海和象山三县(市)为南翼,以沿海城镇产业带和沿四明山城镇产业带为两带,以杭州湾区域、象山港区域和三门湾区域为三湾,以卫星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网络化大都市。
其中,三江片重点发展西部及北部,适度发展南部,比如鄞州的高桥、集士港及周边区域等,镇海片、北仑片沿海岸线发展。
轨道交通新增7号线5号线庄桥区域有延伸和修改今年,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就将建成通车,而在到2020年的规划中,此前我市共规划了6条轨道交通线路,在修改的总规中,我市还将再增加一条轨道交通线路———7号线,大致的线路走向为从江北机电工业功能区经湾头,穿过江北核心区、东部新城到达东钱湖,进一步提高了轨道线网的密度。
此外,诸如5号线庄桥区域也将有一些线路上的延伸和修改。
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都将为江北北部城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规划还提到市域轨道交通的概念,形成以中心城为中心的放射型市域轨道网络,网络由中心城至余姚-杭州湾、中心城至慈溪、中心城至奉化-宁海、中心城至象山四条线组成,并与城市轨道形成外围换乘。
铁路交通规划杭甬城际铁路增加甬金铁路、沪甬铁路及甬舟铁路等而在铁路规划上,在目前萧甬铁路、甬台温铁路及杭甬高铁的基础上,还将增加甬金(宁波至金华)铁路、沪甬(跨杭州湾)铁路及甬舟铁路和沿海货运通道的规划,并规划杭甬城际铁路,预留甬台温城际铁路,并为远景建设沪甬城际铁路预留通道。
2.1功能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分析、因素分析,确定本地段的功能定位为:中心城区富有活力和魅力的高档滨江休闲居住区。
2.2发展目标体现滨水宜居、休闲活力、特色魅力的总体发展目标。
2.3控制规模本区规划人口4.8万人。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37.16公顷(不包括水域面积5.77公顷),占总用地的97.6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51平方米。
2.4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两轴、多组团”的规划格局一心:指地段北部,靠近奉化江商业办公综合中心,一带:指沿奉化江城市生态生活带两轴:地段内由河流及沿河绿带构成空间联系轴,与奉化江对岸鄞奉片区公建与绿地形成空间联系,多组团:根据地块功能合理安排原则分别通过主干道分割成多个商业、居住组团。
03、控制单元3.1控制原则控制单元提出总量控制、分量平衡、弹性开发的控制原则。
通过严格控制单元建设总量,来控制整体的开发强度,而单元内各地块分量允许突破并相互平衡,由此来增加地块的开发弹性。
3.2单元划分结合天然的地理界限如山体、功能内在关联性、土地使用性质的同一性、主次干道围合的功能区、合理的交通分区等因素来划分控制单元。
依据上述原则,规划将本地段划分为6个控制单元,单元编码为YZ13-01至YZ13-06。
3.3控制内容控制单元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控制单元的主要用途、总建设容量、公园绿地面积、配套设施控制要求等。
本编制区的总建设容量319.3万平方米,其中保留的建设容量49.6万平方米,新建的建设容量269.7万平方米。
在建设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
04、用地规划4.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92.1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8.85%,其中二类居住用地86.01公顷,幼托中小学用地6.12公顷。
规划形成1个标准社区,4个基层社区,规划居住人口1.6万户,每个基层社区6000-15000人不等。
4.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9.8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2.59%,人均公共设施用地6.2平方米,其中商业金融业用地13.13公顷,商业居住混合用地15.56公顷,文化娱乐用地0.82公顷,医疗卫生用地0.35公顷。
一、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对宁波城市发展和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实施,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为指导和适应新世纪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第二条规划依据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涉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国家近期有关城市规划的政策、规定和宁波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及其他相关规划。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载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坚持现代化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第四条规划重点进行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土地、水、环境),清晰城市发展门槛限制条件,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规模;明确宁波在全国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确定用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统筹安排路网场站;研究并确定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布局。
第五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三个层次。
市域即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365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城镇发展战略、城镇体系结构、都市区空间形态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发展城镇等。
市区为宁波市市区行政区域,也是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已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现将总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一、编制目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为指导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随着区域发展背景的重大变化,宁波城市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为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为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817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区域协调、市域空间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城镇发展等。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是本次总体规划修改的重点地域。
中心城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区域,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三、规划期限本次总规修改期限至2020年。
四、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五、城市职能国际贸易物流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
六、城市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395万,城市建设用地420平方公里。
七、市域空间布局1.市域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75%以上。
2.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市域空间格局。
其中一核为宁波市区;两翼为由余姚市、慈溪市和杭州湾新区组成的北翼和由奉化市、宁海县和象山县组成的南翼;两带为东部滨海城镇产业带和西部山区生态人居带;三湾为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节点为卫星城、中心镇和新市镇。
一核由宁波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及近郊城镇组成。
重点发展行政办公、航运服务、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科技、风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转型升级,提高城市集聚辐射能级,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关键字】规划宁波市江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年-2020年)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一月目录第三十七条整治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八条规划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九条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十条村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十一条整治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十二条耕地占补平衡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十三条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十四条形成集约节约用地新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
(2014-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5.06.28
•【字号】甬政发〔2015〕69号
•【施行日期】2015.06.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
甬政发〔2015〕6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
2015年6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10•【文号】国函〔2024〕171号•【施行日期】2024.11.1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7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宁波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宁波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宁波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0.1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6.5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428.50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16.6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81.25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31%;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6.4亿立方米;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一、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对宁波城市发展和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实施,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为指导和适应新世纪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第二条规划依据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涉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国家近期有关城市规划的政策、规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及其他相关规划。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坚持现代化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第四条规划重点进行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土地、水、环境),清晰城市发展门槛限制条件,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规模;明确宁波在全国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确定用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统筹安排路网场站;研究并确定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布局。
第五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三个层次。
市域即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365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城镇发展战略、城镇体系结构、都市区空间形态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发展城镇等。
市区为宁波市市区行政区域,也是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中心城范围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是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地域,控制范围600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为2004年至2020年。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4年至201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第七条成果组成本规划由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三部分组成。
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以下黑体字为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八条法律地位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将作为宁波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技术性行政法规,凡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一切行为均应遵守本规划。
二、城市发展目标第九条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
力争在2020年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第十条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产业配套协作协调顺畅,农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和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
第十一条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社会风尚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保健全、人民生活安康的现代文明城市,确立浙江省高教和科研副中心的地位,更好地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第十二条建设发展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拥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规范有序。
到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中心城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
通过20年左右时间,把宁波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兼具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第十三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研副中心;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第十四条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730万,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200万,城市化水平64%;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810万,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250万,城市化水平70%以上。
第十五条用地规模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243.22平方公里,其中三江片148.0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5.5平方米,北仑片66.67平方公里,镇海片28.5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311.9平方公里,其中三江片185.1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4.9平方米,北仑片94.7平方公里,镇海片32.08平方公里。
四、市域第十六条城镇发展战略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市域空间资源,引导人口、产业适度向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中心镇集聚,促进城乡空间协调、有序发展。
重点发展北部都市区。
充分利用港口、技术、资本优势,加快产业创新,优化空间结构,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扶植和培育区域二级中心城市。
发挥二级中心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促进各要素集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实力。
加强中心城镇建设。
大力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努力促使城镇发展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择优加强中心镇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集聚生产要素。
把区位、交通、经济基础好且相对独立的重点城镇向小城市推进,城郊城镇纳入城市的发展空间,与中心城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第十七条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
二区即以余姚南部四明山麓前沿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形成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
T轴为杭州湾南岸滨海线与沿海国道等交通干线构成的T字型发展带。
北部都市区是宁波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发展港口、制造业、物流及金融、商贸、信息、科技、风景旅游等第三产业。
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杭州湾南岸及滨海线形成带形组团城市结构。
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纽带,卫星状小城镇为组团,实现网络互动,整体发展。
南部生态发展区是城市水源涵养地,重要的生态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风景旅游、水产养殖加工和机械电子等与生态环境、风景旅游无矛盾产业。
规划形成以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为中心,西店—宁海县城—岔路、象山县城—石浦、象山县城—宁海县城为城镇发展轴的点轴型结构。
第十八条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规模等级分6级:Ⅰ级人口200万以上(宁波中心城)、Ⅱ级人口20-50万(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Ⅲ级人口10-20万(周巷、观海卫、石浦)、Ⅳ级人口5-10万(泗门、慈城、溪口、集士港)、Ⅴ级人口3-5万(11个)、Ⅵ级人口3万以下(36个)。
规划中心镇人口不小于3万,一般建制镇人口原则上不小于1万。
第十九条城镇职能等级城镇职能等级分5级:中心城(都市区核心),余慈地区、奉化—鄞南(都市区外部组团),二级中心城市(宁海、象山),中心镇(泗门、梁弄、周巷、观海卫、慈城、集士港—横街—古林、咸祥—瞻岐—塘溪、溪口、莼湖、西店、岔路—前童—桑洲、石浦、西周)、一般建制镇(41个)。
第二十条都市区空间形态都市区由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慈溪行政区域及鄞州、奉化、余姚部分区域组成,用地面积4036.7平方公里。
都市区空间以上林湖—杜湖—九龙湖地区生态绿地为绿心,呈环型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
宁波中心城由三江片、北仑片、镇海片组成,沿交通干道形成余姚中心城市(含姚北新区)、慈溪中心城市(含杭州湾新区)、泗门、周巷、观海卫、奉化中心城市等组团,各组团之间保证1000米以上的生态隔离绿带。
第二十一条余慈组团余慈组团由余姚中心城市(含姚北新区)、慈溪中心城市(含杭州湾新区)组成。
余姚中心城市主要向北发展,并适当向东发展,慈溪中心城市以向北、向东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向南发展。
该组团是杭州湾南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基地。
到2020年,余慈组团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100万。
第二十二条奉化—鄞南组团奉化—鄞南组团由奉化市区和鄞州姜山—洞桥组成。
其中大桥、江口与西坞相向发展,姜山—洞桥主要向东、向西发展。
该组团工业应优先发展服装、机械及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重要的高新工业用地的后备区。
到2020年,组团内实际居住人口达50万左右。
第二十三条重点城镇1、宁海县城(宁海城关、梅林、桥头胡):南部区中心城市之一,重点发展轻纺、机械等工业。
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宁海城关、梅林、桥头胡相向发展,形成三片组团式布局结构。
2、象山县城(丹城、爵溪):南部区中心城市之一,重点发展海洋产业。
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丹城与爵溪相向发展,形成组合式布局结构。
3、中心镇(13个)为加强中心镇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城镇进行合并或走集团式城镇的道路。
①周巷:慈溪西部区中心城镇,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食品基地。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10-1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②观海卫:慈溪东部中心,工贸与旅游城镇。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10-1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③泗门:余姚北部中心城镇,主要发展轻加工业。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④梁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余姚南部山区中心城镇,革命纪念地及旅游城镇。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⑤慈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宁波市区近郊城镇。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⑥集士港(古林、横街):宁波市区近郊城镇,鄞州西部中心,主要发展地方农副产品加工。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⑦咸祥(瞻岐、塘溪):宁波市区远郊城镇,鄞州东南中心城镇,重点发展海洋产业。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⑧溪口: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城镇,奉化西部中心。
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