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6.95 MB
- 文档页数:60
基于白质纤维束保护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长期的高血压引起颅内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及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血压骤升时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实质出血[1 ]。
在中国,脑出血占脑卒中的19%~48%,早期的病死率为30%~40%,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4 ]。
目前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手术治疗虽可降低脑出血患者病死率但不能改善神经功能预后[1 ,5-7 ]。
促进存活患者的功能恢复已成为HICH 的救治重心。
基底节区包括基底神经核、内囊和丘脑等重要结构,基底神经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杏仁核、尾状核和脚间核。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是维持运动功能的主要下行白质纤维束,其完整性决定运动功能恢复程度[8-10 ]。
出血后可因血肿压迫或直接破坏,或其供血动脉受血肿压迫或损伤而引起缺血,或血肿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继发损伤等因素导致CST损伤,从而引起患者偏瘫。
基底节区的皮质-基底核-丘脑-皮质通路在语言形成上发挥重要作用,此通路与Broca 区联系,优势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供应相关语言区域,受损后可致不同程度失语。
因此,术中减少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术后促进CST恢复是HICH 后运动和语言功能康复的关键。
如何能减少手术本身对周围脑组织的医源性损伤,实现最大限度的血肿清除和最小程度的纤维束干扰或破坏是目前脑出血手术的特殊挑战。
随着脑网络研究的深入,神经导航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广,基于白质纤维束,尤其是CST保护的手术策略已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认同,并有望改善HICH患者的运动、语言功能障碍。
所以,规范白质纤维束旁入路的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策略以及操作规范等,有利于促进白质纤维束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进展【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进展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83-02进展高血压脑出血(hich)为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此疾病发病比较迅速,疾病严重,且患者的预后情况不良,有很高的死亡几率。
有相关报道此疾病治疗后的病残率为50%-85%左右,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为40%-50%左右[1]。
笔者对此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阐述如下。
1传统治疗方式此疾病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cushing在1903年开始实施对此疾病的手术治疗,但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不是很好。
到了70年代ct技术的研究发展,手术治疗的效果有所增加,通过ct可分析患者治疗的术式及治疗情况。
80年代对此疾病的手术治疗有了一定的突破,出现了多种治疗措施,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上升[2],治疗包括神经内窥镜直视微创清除脑内血肿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排空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ct导向血肿腔抽吸及尿激酶溶解术等治疗方式。
2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情况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应仔细考虑,全面分析患者的情况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出血量的大小、出血的部位、意识状况等各方面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和术式的选择。
现今,此疾病患者的手术适应症还没有进行统一,相关研究认为最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意识状况ⅲ级,i级不用进行手术治疗。
ⅱ、ⅳ级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但应注意选择术式。
王忠诚研究分析认为当患者的出血量大于130ml应进行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情况,患者的年龄情况不应成为手术的指标[3]。
最近几年微创技术发展迅猛,这也让对患者进行手术的适应症也随之有所扩大。
3进行手术时机的选择情况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机的选择现今还没有进行统一,但有统一的认识是早期给予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一般认为患者发生疾病之后6-7h中为手术的最佳时机,此时机患者的脑部组织还没有出现坏死,给予患者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迅速清除患者的血肿部位降低疾病的影响,降低出血对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