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7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知识点(精简版)第一单元光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5.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体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叫光的折射现象。
7.太阳光(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8.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9.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0.潜望镜原理: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从潜望镜的窥测口进入人的眼睛。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壳是最薄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5.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等→影响迅猛。
(2)地球外部的力量→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影响缓慢。
7.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的作用主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
8.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沙、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地表的坡度、植物覆盖、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雨水对地表侵蚀的快慢。
10.河水会不断侵蚀河床、河岸,它所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大量沉积。
河流下游的地形多是平原。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12.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3.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对于简易的太阳能,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4.太阳光给我们带来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热,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摄氏度。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的中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6.物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一天中影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总在一条直线上。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同样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医生戴的额镜和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巧妙的运用了反射的原理。
通过光的反射,我们以看到书本上精美的插图。
8.潜望镜的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片都是平面镜。
问答:1.凹面镜对光线有反射汇聚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也有汇聚的作用,2.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场上是如何点燃的。
答;运用凹面镜取火,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3.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光斑处温度,不用镜子光弱温度低,1面镜子光较弱 3面镜子光较强,6面镜子光强,会画柱状图,光的强度跟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红板黑板蓝板黄板绿板白板,受热后温度最高的是黑板,最低的是白板。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球内部的火山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科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科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严谨性、可验证性和不断更新。
第二节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形状、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基本性质不变;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第三节能量及其形式能量是物体运动或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能量。
能量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电能、光能、热能、机械能等。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第二章生物世界第一节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和细菌三大类。
动物可以进一步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植物可以进一步分为树木、草本植物等。
第二节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运动、摄食、繁殖、防御等生命活动。
动物的行为受到内部生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包括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光合作用等过程。
植物的生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第三章物质与材料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指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如水;混合物是指含有多种物质的物质,如空气。
第二节材料的性质与用途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材料,如木材、石头等;人造材料是指通过人工合成的材料,如塑料、金属等。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等。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和变化。
第四章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环境的分类与特点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环境,如森林、海洋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创造的环境,如城市、工厂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1 毫米、厘米、分米、米- 定义:分别表示长度的不同单位,1毫米=0.1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1.2 千米- 定义:表示长度的单位,1千米=1000米。
- 换算: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单元测量长度2.1 直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保持直尺与被测物体垂直,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2 卷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卷尺进行测量,保持卷尺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起始端、量程和分度值。
第三单元质量单位3.1 克、千克、吨- 定义:分别表示质量的不同单位,1克=0.001千克,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质量单位的转换。
3.2 质量的测量- 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 方法: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4.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4.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5.1 杠杆- 分类:一端固定、一端活动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两端都活动的杠杆为等臂杠杆;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两个力的杠杆为轮轴。
-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5.2 滑轮- 分类: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原理: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第六单元地球与宇宙6.1 地球-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特点: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6.2 宇宙- 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 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航天器、望远镜等。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太阳系从里向外一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秋夜的星座,最好辨认的是东北方的仙后座,仙后座主要有五颗明亮的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
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公转的轨道形状为椭圆,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得变化等。
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太阳系不在银河系中心,更不在宇宙中心,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星际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走过的距离。
一光年大约是9.5万亿千米。
多数人相信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地球绕着太阳转,叫做公转。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我们人体内的生物钟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呢?生物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科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的时候,人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
因此科学地认识生物钟并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
人体内的生物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人的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发生周期性变化。
有趣的生物钟现象有:东方欲晓,公鸡打鸣,猪牛羊白天活动,而猫夜晚活跃,牵牛花大约凌晨四时打开喇叭,夜来香深夜飘香。
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
原子钟它有170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透镜,反射镜和激光器。
1969年第一块石英手表诞生。
摆钟是利用了摆能有规律地摆动的性质。
水钟是利用了水流的稳定性。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
根据他们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记录漏水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记录注水的时间受水型。
1656年,有摆的挂钟诞生于惠更斯的实验室内。
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律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总结研究内容。
单元一:天旋地转
-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点和功能
- 昼夜、四季和月相的形成原因
-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单元二:生命之源
-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生命规律
-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 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长发育过程
单元三:户外探索
- 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水文
- 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 风和水在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单元四:物质的形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
- 物质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单元五:力的作用
- 秤的使用和测量
- 各种力的作用和示意图
- 简单机械的构造和应用
单元六: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 声音的高低和响度的变化
单元七:光的传播
- 光是由光源发出的
-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 光的阴影和颜色的形成原理
单元八:电的使用
- 电是由电源产生的
- 电的导体和绝缘体
- 开关和电灯的使用原理
以上为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简要汇总,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第一课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们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3、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4、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照射到物体上,所以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更看不到物体的颜色5、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6、生活中常见的光源有哪些?举例说明答:太阳、萤火虫、发光鱼、燃烧的蜡烛、工作的电视机屏幕第二课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无法绕过障碍物被眼睛所感知。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3、日常生活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哪些?举例说明(1)只闻其声,不见其人(2)影子的形成(3)小孔成像(4)射击“三点一线”(5)激光准直(6)排队的整齐度第三课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透明)、部分通过(半透明)、不通过(不透明)等现象3、你能用光的传播方式的道理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吗?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第四课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垂直照射的情况下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光倾斜照射的情况下,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2、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3、当我们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入水中时,实际上是光从空气传播进入到水中传播,也就是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第五课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它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2、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3、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折射,被分解成多种颜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可见光谱。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五年级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阳光、养分和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因此它们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否则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虽然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生长需要阳光。
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到凶猛的肉食动物(消费者)为止。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以下是一个食物链的例子:草→兔→鸟→蛇→螳螂→鹰。
食物链中至少有三种动植物,从左到右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吃者。
吃与被吃的关系要合理。
五年级第二单元:光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有太阳、蜡烛、手电筒和萤火虫等。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光1.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太阳、打开的电灯、发光鱼、萤火虫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注:星光不再考虑)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速度每秒 30 万千米。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运用光的反射的有汽车反光镜、平面镜、测月亮和地球的距离、潜望镜、医生用的额镜、把墙涂成白色。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7、潜望镜光的路线图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8、把房间里的墙壁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也是利用光的反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6、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7、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8、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9、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10、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4、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空气、光、适宜的温度、土壤可参照)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实验方法:①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②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再往其中一个盒内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
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
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③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1、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2、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绿豆种子发芽过程可分为种子膨大,种皮破裂,出现根,长出叶四个过程。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1、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3、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光源课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月亮不是光源,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光源必须具有自身发光、正在发光两个特征。
生活中还有一些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4.太阳、激光笔等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或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进入我们的眼晴。
6.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7.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声音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而光是沿直线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传播的特点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
3.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太阳光到地球约需8分钟。
4.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立竿见影、凿壁偷光、皮影戏、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第3课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XXX)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XXX)提出(“XXX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早晨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早晨)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位光与色彩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XXX)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
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4蚯蚓喜欢生活
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⑤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3.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4.(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6. 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主要保护红树林——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④主要保护大熊猫等——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⑤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8.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都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19.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 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
20.制作生态瓶。
①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②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得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的水。
③往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先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它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等④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或泥鳅.螺等小动物。
21. 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应该注意①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22.(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实验中,水多时,小雨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
出水面的次数较多。
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2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这是因为由于小
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在植物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23.对比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24.对比实验中的对照组一般是指正常状态下的情况,实验组是指人为改变控制条件的情况。
第二单元《光》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2.影子的特点是○1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侧。
○2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物体离光源远影子小,距离近影子大。
○3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
4. 光源:像电灯这样(自行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正在发光的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即早晨太阳在东,影子在西;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影子就在东。
6.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中午12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7.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古人会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9.人体能调节光线射入的器官是眼睛的(瞳孔),当光强的时候瞳孔就(缩小),光弱的时候瞳孔就会(放大)。
10.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医生带的额镜、潜望镜、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万花筒)
(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4)照明灯上装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1.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⑥普里斯特列让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生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从而发现了氧气。
12.光和热的关系:
○1(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
○2物体的(颜色深),吸热本领(强)。
○3阳光(垂直照射物体)时,物体吸热(强)。
○4(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3.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14.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5.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