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6.76 MB
- 文档页数:144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2015-09-14 08:52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37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李广信记得前几年在一次土动力学会议上,邀我作一个报告,于是就从道德经开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了一通法家与道家的哲学。
提出建筑不要一味加强、加固,以铁柱钢墙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
而应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介绍了世界上十余处加筋土结构在强地震中,从未发生结构性的破坏的案例。
报告后大家还比较认同。
但多事者推荐到《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辑来函告知:我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请把1000余字的哲学部分删去。
所以以后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再不敢胡说了,只好在网上聊聊过瘾。
看到网上彭总边坡规范的讨论,这里献上一篇严肃的论文,供批评指正。
0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1.荷载与设计方法1.1作用与效应《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指出,作用是“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原因(间接作用)”。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1. 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为了保障建造边坡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制定的。
本规范适合于各类建造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
2. 术语和定义2.1 建造边坡:指建造物周边或者附近的土石体,包括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
2.2 边坡工程:指对建造边坡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工程。
2.3 边坡稳定性:指建造边坡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能力。
2.4 边坡破坏:指建造边坡失去稳定性,发生坡体滑动、崩塌等现象。
3. 设计要求3.1 地质调查:在进行边坡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方面的调查,以确定边坡的稳定性。
3.2 边坡类型: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边坡类型,包括自然边坡、挡土墙、护坡等。
3.3 边坡坡度:根据边坡稳定性和使用要求,确定合适的边坡坡度,包括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
3.4 边坡排水:设计合理的边坡排水系统,确保边坡内部的水分得到及时排除,防止水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5 边坡保护:根据边坡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边坡保护措施,包括植被覆盖、防护网等。
4. 施工要求4.1 施工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顺序等。
4.2 土方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开挖,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坡面的光滑度。
4.3 边坡支护:对于需要支护的边坡,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包括挡土墙、护坡等。
4.4 边坡排水: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边坡排水系统的施工,确保排水畅通。
4.5 边坡保护: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边坡保护措施的施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5. 监理要求5.1 施工监理:对边坡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5.2 质量检验:对边坡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包括土方开挖质量、边坡支护质量等。
5.3 安全监测:对边坡工程的安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边坡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6. 维护管理6.1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边坡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16边坡工程质量检验、监测及验收16.1质量检验16 . 1 . 1 边坡支护结构的原材料质量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材料出厂合格证检查;2 材料现场抽检;3 锚杆浆体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强度等级检验。
16 . 1 . 2 锚杆的质量验收应按附录 C 的规定执行。
软土层锚杆质量验收应按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16 . 1 . 3 灌注排桩可采取低应变动测法或其他有效方法检验。
16 . 1 . 4 钢筋位置、间距、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钢筋探测仪复检,当对钢筋规格有怀疑时可直接凿开检查。
16 . 1 . 5 喷射混凝土护壁厚度和强度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 面板护壁厚度检测可用凿孔法或钻孔法,孔数量为每100m2 抽检一组。
芯样直径为100mm 时,每组不应少于 3 个点;芯样直径为50mm 时,每组不应少于 6 个点;2 厚度平均值应大于设计厚度,最小值应不小于设计厚度的90%;3 直径100mm 芯样经加工后,其抗压强度试验值可用作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直径为50mm,芯样经加工后,其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统计值,可供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参考。
16 . 1 . 6 边坡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检测点分布图;2 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型号;3 检测资料整理和分析;4 检测结论。
16.1监测16 . 2 . 1 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应考虑其安全等级、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地质和支护结构特点,根据表16 . 2 . 1 进行选择。
表16 . 2 . 1 边坡工程监测项目表注:l 在边坡塌滑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破坏后果严重时,应加强对支护结构的应力监2 H 为挡墙高度。
16 . 2 . 2 边坡工程应由设计提出监测要求,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
方案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目的、测试方法、测点布置、监测项目报警值、信息反馈制度和现场原始状态资料记录等内容。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15边坡工程施工15.1一般规定15 . 1 . 1 边坡工程应根据其安全等级、边坡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条件编制施工方案,采取合理、可行、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15 . 1 . 2 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发生的破坏等情况,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部分逆作法施工。
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
15 . 1 . 3 不应在边坡潜在塌滑区超量堆载,危及边坡稳定和安全。
15 . 1 . 4 边坡工程的临时性排水措施应满足地下水、暴雨和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有条件时宜结合边坡工程的永久性排水措施进行。
15 . 1 . 5 边坡工程开挖后应及时按设计实施支护结构或采取封闭措施,避免长期裸露,降低边坡稳定性。
15 . 1 . 6 一级边坡工程施工应采用信息施工法。
15.1施工组织设计15 . 2 . 1 边坡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 工程概况边坡环境和邻近建(构)筑物基础概况、场区地形、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点、施工条件、边坡支护结构特点和技术难点。
2 施工组织管理组织机构图和职责分工,规章制度和落实合同工期。
3 施工准备熟悉设计图、技术准备、施工所需的设备、材料进场、劳动力等计划。
4 施工部署平面布置,边坡施工的分段分阶、施工程序。
5 施工方案土石方和支护结构施工方案、附属构筑物施工方案、试验与监测。
6 施工进度计划采用流水作业原理编制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和保证措施。
7 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第60 页8 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15 . 2 . 2 采用信息施工法时,边坡工程组织设计尚应反映信息施工法的特殊要求。
15.2信息施工法15 . 3 . 1 采用信息施工法时,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 熟悉边坡工程环境资料,掌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了解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质特征和边坡破坏模式;2 掌握设计意图和对施工的特殊要求,了解边坡支护结构特点和技术难点;3 了解坡顶需保护的重要建(构)筑物基础和结构情况,必要时采取预加固措施;4 收集同类边坡工程的施工经验;5 参与制定和实施边坡支护结构、坡顶重要建(构)筑物的监测方案。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造施工过程中,为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定和标准。
本技术规范旨在规范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保障工程质量,减少事故风险,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二、术语和定义1. 边坡:指建造物或者道路旁边的自然或者人工形成的倾斜地面。
2. 边坡工程:指对边坡进行设计、施工和监测的工程。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自身重力、外力和地下水等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者变形的能力。
4. 边坡安全系数:指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普通采用抗滑稳定系数和抗倾覆稳定系数。
5. 边坡监测: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以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设计要求1. 边坡设计应满足工程的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考虑地质条件、土壤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
2. 边坡设计应根据边坡高度、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安全系数,并考虑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两方面的要求。
3. 边坡设计应合理选择边坡支护结构和排水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四、施工工艺1. 施工前应进行边坡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土壤性质和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2.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 边坡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包括边坡开挖、边坡支护和边坡回填等工序。
4.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监测边坡的变形和位移情况,确保施工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
五、监测与维护1. 边坡工程竣工后应进行定期监测,了解边坡的变形和位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2. 边坡监测应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包括测量点的设置、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3. 边坡维护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包括加固、排水和防护等措施。
六、安全管理1. 边坡工程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2. 施工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边坡工程的风险和安全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S建 筑 边 坡 工 程 技 术 规 范GB50330-20025 边坡稳定性评价5.1一般规定4 . 1 . 1 下列建筑边坡应进行稳定性评价:1 选作建筑场地的自然斜坡;2 由于开挖或填筑形成并需要进行稳定性验算的边坡;3 施工期出现不利工况的边坡;4 使用条件发生变化的边坡。
5 . 1 . 2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岩土类型和结构,综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法进行。
5 . 1 . 3对土质较软、地面荷载较大、高度较大的边坡,其坡脚地面抗隆起和抗渗流等稳定性评价应按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5.2 边坡稳定性分析5 . 2 . 1 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之前, 应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可能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破坏的边界范围、边坡破坏的地质模型, 对边坡破坏趋势作出判断。
5 . 2 . 2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1 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2 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3 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4 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5 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5.2.3. 3 采用圆弧滑动法时,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K ΣR iΣT i(5 . 2 . 3-1)N i =(G i +G b i )cos θi +P w i s i n (αi -θi )(5 . 2 . 3-2)i=(G T i +G b i )s i n θi +P w i co s (αi -θi )(5 . 2 . 3-3) i=N i t g R αi 十 c i l i(5 . 2 . 3-4)式中 K s ——边坡稳定性系数; c 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 ); α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l 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 ); θi ,αi ——第 i 计算条块底面倾角和地下水位面倾角(°);G i ——第 i 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 /m ); G b i ——第 i 计算条块滑体地表建筑物的单位宽度自重(kN /m ); P W i ——第 i 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动水压力(kN /m ); N i ——第 i 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 /m );T i ——第 i 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切线上的反力(kN /m );R 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的抗滑力(kN /m )。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造工程中,对边坡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技术规定和标准。
它的制定旨在确保边坡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保护环境。
一、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为了规范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而制定的,适合于各类建造工程中的边坡工程。
本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术语和定义本规范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如下:1. 边坡:指建造工程中的土石体在自然界中与大气、水体或者其他土石体发生交壤的斜面。
2. 边坡工程:指对边坡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工程活动。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4. 边坡保护:指采取措施保护边坡免受外界因素的破坏。
5. 边坡监测:指对边坡的变形、位移、裂缝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三、设计要求1. 边坡设计应满足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
2. 边坡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 边坡设计应根据边坡的类型、高度、坡度等确定合适的设计参数。
4. 边坡设计应采用合理的边坡保护措施,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性。
四、施工要求1. 施工前应进行边坡的勘察和测量,确定边坡的实际情况。
2.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施工。
3.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边坡的保护,避免因施工活动导致边坡的破坏。
4. 施工结束后应进行边坡的验收,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验收要求1. 边坡工程竣工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边坡的稳定性、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
2. 验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验收结果应详细记录并报告相关部门。
3. 如发现边坡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者加固。
六、监测要求1. 边坡工程竣工后应建立边坡监测系统,对边坡的变形、位移、裂缝等进行实时监测。
2. 监测数据应定期记录和分析,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根据需要进行修复或者加固。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引言概述: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筑物周围或沿着道路、铁路等线性工程的边坡上进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的规范。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避免可能的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一、地质勘察与分析1.1 地质调查:对边坡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
1.2 地质分析:根据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地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分析,评估边坡的稳定性。
1.3 地质灾害评估:对边坡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如滑坡、崩塌等,以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边坡设计与施工2.1 边坡设计:根据地质调查和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边坡设计方案,包括边坡坡度、支护结构等。
2.2 边坡施工:根据设计方案,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监测与维护:在边坡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问题,同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三、边坡材料与支护结构3.1 边坡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边坡材料,如土石方材料、防护材料等,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3.2 支护结构设计:根据边坡的高度、坡度和地质条件,设计适当的支护结构,如挡墙、护坡等,以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3.3 施工质量控制:对边坡材料的选择和支护结构的施工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
四、边坡监测与评估4.1 边坡监测:在边坡施工完成后,进行长期的边坡监测,包括地下水位、位移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4.2 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3 边坡评估:定期对边坡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
五、边坡工程安全管理5.1 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边坡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教育培训等。
5.2 风险评估与控制:对边坡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是指在建筑物周边或道路旁边进行的土方开挖或填筑工程。
为了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技术规范,以指导和规范建筑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
二、术语和定义1. 边坡:指建筑物周边或道路旁边的土方开挖或填筑形成的斜坡。
2. 边坡工程:指建筑物周边或道路旁边进行的土方开挖或填筑工程。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4. 边坡防护措施:指为保护边坡稳定、防止坡体滑移和塌方而采取的措施,如加固、加筋、排水等。
5. 边坡监测: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估和预警。
三、设计要求1. 边坡设计应满足土质、坡度、高度、陡坡比等要求,并考虑边坡的稳定性。
2. 边坡设计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确定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以便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计算。
3. 边坡设计应考虑地下水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
4. 边坡设计应考虑降低边坡表面的风化和侵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施工要求1. 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和边坡设计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2. 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开挖或填筑,并严格控制边坡的坡度和高度。
3. 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边坡稳定性要求,采取相应的加固和防护措施。
4.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边坡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边坡变形和塌方等问题。
5. 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边坡验收,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监理要求1. 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对边坡工程进行有效监理。
2. 监理人员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监理,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3. 监理人员应定期对边坡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边坡变形和塌方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4. 监理人员应参与边坡验收工作,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验收标准1. 边坡工程完成后,应进行边坡验收。
2. 边坡验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包括边坡的坡度、高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查。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是指在建造物的周边或者附近进行的土方开挖、边坡修筑和防护等工程。
为了确保建造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技术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1. 边坡:指建造物周边或者附近的土方开挖形成的斜面。
2. 边坡工程:指建造物周边或者附近的土方开挖、边坡修筑和防护等工程。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者变形的能力。
4. 边坡防护: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边坡发生破坏或者变形。
5. 土质分类:按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三、设计要求1. 边坡稳定性分析:根据边坡的高度、坡度、土质等因素,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确保边坡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2. 边坡防护措施: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边坡防护措施,如护坡砌体、护坡网等。
3. 排水设计:边坡工程需要进行排水设计,确保边坡内部不积水,防止水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 土质分析:对边坡工程所涉及的土质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为设计提供依据。
5. 草本植被:在边坡上进行草本植被的种植,可以增加边坡的抗冲刷能力和稳定性。
四、施工要求1. 土方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开挖,确保边坡的坡度和高度符合设计要求。
2. 边坡修筑:根据设计要求,修筑边坡,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3. 排水系统:根据设计要求,建立边坡的排水系统,确保边坡内部的水分能够及时排除。
4. 草本植被种植:根据设计要求,在边坡上进行草本植被的种植,确保边坡的绿化效果和稳定性。
五、质量控制1. 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3. 对边坡防护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六、安全措施1. 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在边坡工程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2015-09-14 08:52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37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李广信记得前几年在一次土动力学会议上,邀我作一个报告,于是就从道德经开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了一通法家与道家的哲学。
提出建筑不要一味加强、加固,以铁柱钢墙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
而应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介绍了世界上十余处加筋土结构在强地震中,从未发生结构性的破坏的案例。
报告后大家还比较认同。
但多事者推荐到《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辑来函告知:我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请把1000余字的哲学部分删去。
所以以后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再不敢胡说了,只好在网上聊聊过瘾。
看到网上彭总边坡规范的讨论,这里献上一篇严肃的论文,供批评指正。
0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1.荷载与设计方法1.1作用与效应《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指出,作用是“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原因(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