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背古诗文特殊句式
- 格式:docx
- 大小:15.03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初中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高频考点与特殊句式1.《论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句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采用对偶,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句子是: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突出作者对早春喜爱的诗句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曰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今曰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初中语文特殊句式整理(省略句)一、《与朱元思书》1.(高山)互相轩邈2.(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急湍甚(于)箭二、《五柳先生传》1.(他)闲静少言2.(文章)颇示己志3、因以(之)为号焉。
三、《送东阳马生序》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2.(吾)寓(于)逆旅3.余立侍(其)左右四、《小石潭记》1.(溪水)斗折蛇行2.坐(于)潭上3.日光下澈(潭水)五、《岳阳楼记》1.(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3.然则(这地方)北通巫峡4.(他们)览物之情六、《醉翁亭记》1.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七、《满井游记》1.(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2.(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省略句一、省略主语仰而视之曰:“吓!”——《惠子相梁》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邹忌讽齐王纳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二、省略宾语将以攻宋——《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省略介词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1、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2、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3、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4、(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6、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7、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8、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9、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0、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1、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12、(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14、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15、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16、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倒装句式:1、还自扬州(状语后置)……………《伤仲永》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陋室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核舟记》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状语后置2 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3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状语后置4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状语后置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6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宾语前置7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8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语前置9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状语后置10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九年级上1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3 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4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状语后置5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6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状语后置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状语后置8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状语后置9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状语后置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状语后置12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九年级下册1 宋何罪之有?《公输》宾语前置2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状语后置3 此为何若人《公输》宾语前置4 起于鲁《公输》状语后置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状语后置8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状语后置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状语后置9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宾语前置10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2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3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14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15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6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7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倒装句式: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咏雪》。
初中语文特殊句式整理(省略句)一、《与朱元思书》1.(高山)互相轩邈2.(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急湍甚(于)箭二、《五柳先生传》1.(他)闲静少言2.(文章)颇示己志3、因以(之)为号焉。
三、《送东阳马生序》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2.(吾)寓(于)逆旅3.余立侍(其)左右四、《小石潭记》1.(溪水)斗折蛇行2.坐(于)潭上3.日光下澈(潭水)五、《岳阳楼记》1.(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3.然则(这地方)北通巫峡4.(他们)览物之情六、《醉翁亭记》1.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七、《满井游记》1.(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2.(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省略句一、省略主语仰而视之曰:“吓!”——《惠子相梁》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邹忌讽齐王纳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二、省略宾语将以攻宋——《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省略介词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1、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2、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3、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4、(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6、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7、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8、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9、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0、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1、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12、(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14、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15、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16、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倒装句式:1、还自扬州(状语后置)……………《伤仲永》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陋室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核舟记》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状语后置2 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3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状语后置4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状语后置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6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宾语前置7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8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语前置9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状语后置10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九年级上1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3 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4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状语后置5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6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状语后置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状语后置8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状语后置9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状语后置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状语后置12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九年级下册1 宋何罪之有?《公输》宾语前置2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状语后置3 此为何若人《公输》宾语前置4 起于鲁《公输》状语后置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状语后置8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状语后置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状语后置9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宾语前置10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2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3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14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15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6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7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倒装句式: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咏雪》。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汇总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2、潇潇暮雨。
3、帘卷西风。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何以战?2、微斯人,吾谁与归?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孔子云:“何陋之有?”5、时人莫之许也。
6、问女何所思。
7、会宾客大宴。
8、何苦而不平?9、宋何罪之有?10、忌不自信。
11、弗之怠。
三、介宾短语(状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3、战于长勺(于长勺战)4、信义著于四海5、屠惧,投以骨6、蒙辞以军中多务7、有时朝发(于)白帝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胡不见我于王10、受地于先王11、醒能述(之)以文者12、负者歌于途1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四、定语后置(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1、马之千里者。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尝贻余核舟一(枚)。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五、被动句。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帝感其诚。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陈涉乃立为王。
7、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六、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此为何若人?4、中轩敞者为舱。
5、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8、鱼,我所欲也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此岳阳楼之大观也11、忠之属也12、夫战,勇气也13、环滁皆山也14、醉翁亭也1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七、省略句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再而衰,三而竭3、可以一战4、客从外来,与坐谈5、坐谭上6、林尽水源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别申明: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两则>》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两则>》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应为“(夸父)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5.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6.“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狼》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峡》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12.斗折蛇行。
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3.属予作文以记之。
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4.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
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二)省略介词1.“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 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3)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4)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6)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2.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2)斯是陋室《陋室铭》(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8)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 “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3)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3)林尽(于)水源。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4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二、阅读文言文:一、造酒忘米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 ”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注释:①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②诮qiào: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犹.水也尚且 B 、乃往.诮酒家去、到 C 、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 、及.于不得酒到、等到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何异于.是 B 、是.我忘记下来 何异于是.C 、 其.人善忘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D 、七日而尝.之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3.本文中隐念的一个成语是:4、“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属于什么句式二、敝帚自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②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 4斯不自见之患.也6.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 、武仲以能属文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D 、策之不以其道7.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8.“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1.A2.C3.世上求学的人;忘记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次要的东西;因而学习不能成功;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4.舍本逐末1.1这样 2轻视3少4害处2.B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第六单元1.C 2.C 3.C 4.B 5.D 6.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A--b B--c C--d D―a27.①完了;结束②撑;划③痕迹④客居 28.①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②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③有两个人在铺着毡子的地上相对而坐;一个童仆正在煮酒;那炉火正旺④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29.D 30.B 31.①痴②由面到点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答案不唯一。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判断句是根据的性句子分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做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是”,但翻要加上,如“⋯⋯,是⋯⋯”。
(一 ) “是”在古中是一个指示代,常用做判断句的主。
1.是知也。
(《()十》 )是:指示代,相当于“ ”做主。
知:通:智”,明智慧。
名活用,做。
2.是亦,退亦。
(《岳阳楼》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居堂之高⋯⋯其君”,做主。
3.是可善学者矣。
(《送阳生序》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 生”,做主。
“ ”做主。
(二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与此同。
(《公》 )(三 ) “乃”表肯定判断,可“是”。
吾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 )(四 ) “即”表肯定判断,可“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五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1 .非天之卑,心不若余之耳。
(《送阳生序》 )2 .此岳阳楼之大也。
(《岳阳楼》 )(六 ) “是”做,表肯定判断。
1 .子父,是无礼。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日中不至,是无信。
(《世新· 大丘与友期》 )3 .正是江南好景。
(《江南逢李年》 )4 .日暮关何是 ? (《黄楼》 )5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桃花源》 )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7 .最是一年春好。
(《早春呈水部十八外》 )8 .剪不断,理乱,是离愁。
(《相 [无言独上西楼 )》 )9 .是一般滋味在心。
(《相 [无言独上西楼 )》)10 .落不是无情物。
(《己亥》 )(七 ) “非”表否定判断,可“不是”。
1 .非人哉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非天之卑。
(《送阳生序》 )(八 ) “⋯⋯,⋯⋯也”。
1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
(《桃花源》 )2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我所欲也》 )3 .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
初中常有文言文特别句式总结初中阶段常有的文言文特别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必定或否认,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往常由以下几种方式组成:1.以虚词配合必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必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类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有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 [ 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 [鼓 ]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 [ 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 [ 扶苏 ]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 [ 渔人 ]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 [于 ]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 [以 ]打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 +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2)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刻舟求剑》3.用“于”表示被动。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如: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9、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其有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25、躬耕于南阳26、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27、祭以尉首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9、失战,勇气也”。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特殊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古代文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及相关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
3、“……者,……”式如:“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意思是粮食是百姓种的。
4、用“乃”“则”“即”“皆”“为”等词表示判断“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意思是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即”:“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皆”:“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二、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简洁。
1、省略主语例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这里省略了主语“渔人”。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省略了谓语“鼓”。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省略了宾语“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省略了介词“于”。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初中需掌握的文言阅读特殊句式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1)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缘故,是因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此天子气也。
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 (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特殊句式
倒装句:
《曹刿论战》
1.何以战(以何战):您凭借什么作战?
2.战于长勺(于长勺战):在长勺作战。
《小石潭记》
1.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
《陋室铭》
何陋之有(有何陋之):有什么简陋的呢?
《陈涉世家》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用(两)尉的头祭天。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丹:用丹砂。
书:写。
王:为王。
3.多为用者(为用者多):为(他)所用的人很多。
士卒中听从吴广差遣的人很多。
《醉翁亭记》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
省略句:
《曹刿论战》
1.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一定把他们分给身边的人。
2.对曰(曹刿对曰):曹刿说道。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小石潭记》
1.(余)以其境过清: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2.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3.(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
4.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陈涉世家》
1.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军队):现在果真把我们的军队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
3.卜之(于)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
4.袒右:露出右臂(用为起义的标志)。
袒:使……露出
5.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6.收而攻蕲:收集磊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
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8.多为用者:为(他)所用的人很多。
意思是说,士卒中听从吴广差遣的人很多。
《醉翁亭记》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桃花源记》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
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3.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4.问所从来(问之所从来。
“之”代“渔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三峡》
1.(三峡)两岸连山。
省略定语"三峡"
2.(两岸)重岩叠嶂。
省略主语"两岸"。
3.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省略介词'于"。
《鱼我所欲也》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欢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判断句:
《曹刿论战》
1.民弗从也: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2.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士气。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天气条件比不上地理条件。
《醉翁亭记》
1.“……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桃花源记》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