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思路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0
第十一讲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一)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基本思路2.基本步骤3.解题关键(1)两类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
(2)两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速度是各物理过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4.常用方法(1)合成法:在物体受力个数较少(2个或3个)时一般采用合成法。
(2)正交分解法:若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3个或3个以上)时,则采用正交分解法。
类型1已知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物体运动情况【典例1】如图甲所示,滑沙运动时,沙板相对沙地的速度大小会影响沙地对沙板的动摩擦因数。
假设滑沙者的速度超过8 m/s时,滑沙板与沙地间的动摩擦因数就会由μ1=0.5变为μ2=0.25。
如图乙所示,一滑沙者从倾角θ=37°的坡顶A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滑至坡底B (B 处为一平滑小圆弧)后又滑上一段水平地面,最后停在C 处。
已知沙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μ3=0.4,AB 坡长L =20.5 m ,sin 37°=0.6,cos 37°=0.8,g 取10 m/s 2,不计空气阻力,求:(1)滑沙者到B 处时的速度大小;(2)滑沙者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最大距离;(3)滑沙者在AB 段与BC 段运动的时间之比。
解析 (1)滑沙者在斜面上刚开始运动时速度较小,设经过t 1时间下滑速度达到8 m/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1mg cos θ=ma 1解得a 1=2 m/s 2所以t 1=v a 1=4 s 下滑的距离为x 1=12a 1t 21=16 m接下来下滑时的加速度a 2=g sin θ-μ2g cos θ=4 m/s 2下滑到B 点时,有v 2B -v 2=2a 2(L -x 1) 解得v B =10 m/s 。
(2)滑沙者在水平地面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a 3=μ3g =4 m/s 2所以能滑行的最远距离x 2=v 2B 2a 3=12.5 m 。
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一、高中物理研究问题,有两条最基本的途径:一是从运动和力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另一条是从功和能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这两条途径,几乎渗透于整个高中物理的全部,其中第一条途径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定律。
应用牛顿定律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对象→受力→过程→模型→规律→方程→结果即首先要弄清研究的对象是哪个物体,它受到哪些力,运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然后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动力学模型,确定所应用规律,例出方程,求得结果。
一般来说,应用牛顿定律来解决问题通常有如下二大类问题:第一类是非常重视力和加速度的因果关系。
第二类是动力学与运动学结合在一起。
二、解题方法(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x 轴或y 轴,有时也可分解加速度,即⎩⎪⎨⎪⎧F x =ma x F y =ma y 基本(3)解题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2、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3、 分析对象的运动情况(特别确定加速度的情况:包括方向和大小)4、 把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分解到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5、 在加速度方向: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建议程;在垂直加速度方向:利用单方向平衡建方程解题。
6、 关于加速度:利用已知条件或其它求解。
三:应用举例:例1:11.如图6-2-2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 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做加速运动.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的加速度为[ ] 图6-2-2A F/MB .Fcos α/MC .(Fcos α-μMg)/M D.[Fcos α-μ(Mg-Fsin α)]/M 例2:如图所示,车内绳AB 与绳BC 拴住一小球,BC 绳水平,车由静止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小球仍处于图中所示位置,则[ ]A .AB 绳拉力变大,BC 绳拉力变大 B .AB 绳拉力变大,BC 绳拉力变小C .AB 绳拉力变大,BC 绳拉力不变D .AB 绳拉力不变,BC 绳拉力变大例3. 如图所示,质量为m 2的物体2放在正沿平直轨道向右行驶的车厢底板上,并用竖直细绳通过光滑定滑轮连接质量为m 1的物体l ,与物体l 相连接的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则( )A. 车厢的加速度为gsin θB. 绳对物体1的拉力为m 1g /cos θC. 底板对物体2的支持力为(m 2-m 1)gD. 物体2所受底板的摩擦力为m 2gtan θ例4:风洞实验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如图1所示。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总结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下面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总结。
1. 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牛顿第二定律是基于质点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当物体受到合力时,它将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表明,当物体所受的合力增大时,它的加速度也会增大;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时,它的加速度会减小。
3. 牛顿第二定律的单位根据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是牛顿(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因此,牛顿第二定律的单位可以表示为N=kg×m/s²。
4.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机械运动中,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在工程学中,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设计和分析各种机械系统。
在天体力学中,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研究行星、卫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
5. 牛顿第二定律的局限性牛顿第二定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适用。
例如,在极小尺度的微观领域,量子力学的规律会取代经典力学的描述;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相对论效应需要考虑。
此外,牛顿第二定律也无法解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如黑洞的行为等。
6.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广形式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推广到多体系统中。
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每个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通过对每个物体的运动方程进行联立,可以求解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通过对物体所受的合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牛二定律基本解题方法和步骤a.单物体步骤:确定一个研究对象m;选定研究状态;受力分析求解F合;运动分析求解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列式求解。
关键:正确的受力分析。
基本思路: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相互关联的桥梁——加速度。
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是受力分析求合外力的常用方法。
F X=F1X+F2X+F3X=ma xF Y=F1Y+F2Y+F3Y=ma y正交分解的关键在于巧妙确定x轴方向。
大致有两种选择:Ⅰ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通常以加速度a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分解在x轴和y轴上,分别得x轴和y轴的合力。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各个方向上的力分别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得方程组。
F=maF y=0Ⅱ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可根据物体受力情况,使尽可能多的力位于两坐标轴上而分解加速度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方程组=ma xFF y=ma y例1.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的加速度为多少?答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例2.如图所示,一物块位于粗糙水平桌面上,物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用一大小为F、方向如图所示的力去推它,使它以加速度a向右运动。
若保持力的方向不变而增大力的大小,则()A.a变大B.a不变C.因为夹角未知,故不能确定大小变化D.因为物体质量未知,故不能确定大小变化答案:C例3.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今用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恒力F拉物体,为使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力F的范围如何?答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例4.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 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
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A.1/3和0.30 s B.3和0.30 sC.1/3和0.28 s D.3和0.28 s答案:B例5.为了测量小木板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在小木板上固定一个弹簧秤(弹簧秤的质量可不计),弹簧秤下吊一个光滑小球。
高中物理基本模型解题思路——板块模型(一)本模型难点:(1)长板下表面是否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滑动摩擦力,N F 的计算(2)物块和长板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3)长板上下表面摩擦力的大小。
(二)在题干中寻找注意已知条件:(1)板的上下两表面是否粗糙或光滑(2)初始时刻板块间是否发生相对运动(3)板块是否受到外力F ,如受外力F 观察作用在哪个物体上(4)初始时刻物块放于长板的位置(5)长板的长度是否存在限定一、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长板,一质量为m 的物块,以速度0v 从长板的一段滑向另一段,已知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μ。
首先受力分析:对于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物块所受长板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即:⎪⎩⎪⎨⎧===m N N ma f F f mg F 动动μg a m μ= (方向水平向左)由于物块的初速度向右,加速度水平向左,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对于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长板上表面所受物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但下表面由于光滑不受地面作用的摩擦力。
即:动f N F N F '⎪⎩⎪⎨⎧==+='M N N N Ma f F f F Mg F 动动μM mg a M μ= (方向水平向右) 由于长板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水平向右,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假设当M m v v=时,由于板块间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板块间的滑动摩擦力会突然消失。
则物块和长板将保持该速度一起匀速运动。
关于运动图像可以用t v -图像表示运动状态:公式计算:设经过时间 t 板块共速,共同速度为共v 。
由 共v v v M m == 可得: m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t a v v m -=0共M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 a v M M =可计算解得时间: t a t a v M m =-0物块和长板位移关系:m : 2021t a t v x m m -= M : 221t a x M M = 相对位移:M m x x x -=∆v v二、粗糙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 ,一质量为m 的物块,以速度0v 从长板的一段滑向另一段,已知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1μ,长板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长板足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