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巨著《食物本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食鉴本草简介
《食鉴本草》,古代汉族食疗药学著作。
四卷。
清·柴裔撰。
刊于1741年。
一卷。
清·费伯雄撰,约刊于1883年。
本书首论各种食物的功用。
主治、宜忌;其次按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十种病因分别论述各种治疗方法所须的若干食品。
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
序[1]
新暑乍却.凉风渐至.日长似岁.闷坐无聊.适有友以食鉴本草见
投.披阅一通.乃知人生之一饮一食.莫不各有宜忌存焉.若五谷菜蔬.以及瓜果六畜等类.靡不毕具.或食以延年.或食以致疾.或食发寒热.或食消积滞.或补腰补肾.益脾滋阴.或动气动风.损精耗血.种种详明.条条是道.此费氏之一片婆心以济世者也.吾愿摄生者.以有益者就之.
无益者违之.庶养生却病.两有裨焉.是为序.。
食疗法书籍
食疗法是一种通过食物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传统医学以及许多其他医学体系。
有许多书籍涵盖了食疗法的理论、实践和配方。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食疗法书籍,它们提供了对不同健康问题和调理需求的详细指导:
1.《黄帝内经》:也称为《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食疗理论,阐述了食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2.《食疗养生谱》: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食物对身体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理和维护健康。
3.《食疗宝典》: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编写,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食物药用价值的信息。
4.《食疗草木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草本食材的食疗功效,以及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应用这些食材以改善身体健康。
5.《食疗本草》:通过对中草药与食物的结合,提供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的食疗方案。
6.《食疗经典》: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等基本概念,以及通过食物调理常见疾病的方法。
7.《中医食疗100问》:这本书以问答形式,回答了关于中医食疗的一百个常见问题,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入门读物。
36种养生食物本草1、小米,别名粟,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
含有丰富的淀粉、色氨酸、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维生素C等,其中维生素B1含量居所有粮食之首。
性寒,可以除湿、健胃、和脾、安眠。
《本草纲目》:粟米养肾气,脾胃中热,益气;陈粟米味苦,性寒利小便,止痢。
将小米和龙眼肉同煮成粥,加入红糖,空腹食用,可以补血养心,安神益智。
适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失眠健忘、惊悸等症。
2、玉米,别名玉蜀黍、苞谷,是全世界公认的“黄金食品”。
玉米所含的脂肪中,50%以上是亚油酸,并含有卵磷脂、谷物醇、维生素E 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B6等;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长期食用可以增强人的体力和耐力。
剌激胃肠蠕动,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美国科学家发现,吃玉米能剌激脑细胞,增强记忆力。
玉米中所含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可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性病变的发生。
方1、玉米须100克煎汤,每天代替茶饮,可利尿消蛋白,用于各种肾脏病、蛋白尿。
方2、玉米粉粥。
玉米粉、粳米。
将玉米粉加适量冷开水调和,将粳米粥煮沸后入玉米粉水同煮为粥,早晚温服。
功效:降脂、降压。
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高血脂病人常服也有效,对癌症有一定疗效。
方3、玉米油。
从玉米中提炼出来的一种优质油,含有极为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后可促进粪便中类固醇和胆酸的排泄,阻止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使胆固醇不在血管壁沉积,从而防止动物粥样硬化的形成。
维生素能软化血管,减轻动物硬化。
忌:肝、脑综合症、皮肤病者忌食玉米。
3、燕麦,别名雀麦、野麦。
主要营养有:淀粉、蛋白质、脂肪、脂肪酸、维生素B1、B2、皂甙和维生素E等。
性平,补益脾胃、滑肠催产、止虚汗和止血的功效。
常食燕麦能明显降低心血管和肝脏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达到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是老年人的理想食品。
4、荞麦,含有纤维素、钙、镁、铁、维生素B2等;性平,能下气利肠、清热解毒、有着很好的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
中医营养学填空1、《备急千金要方》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食治篇出自本书的第二十六卷。
2、《食疗本草》的作者是唐显庆时期的孟诜。
3、《养老奉亲书》的作者是北宋泰川通化县(今属江苏)县令陈直撰。
4、《饮膳正要》一书出自元朝,作者是忽思慧。
5、《本草纲目》一书出自明代,作者是李时珍。
6、《随园食单》出自清代,作者是著名诗人袁枚。
7、《随息居饮食谱》出自清代,作者是王士雄。
8、山药面的组成是山药250g,面粉500g。
其功效是聪耳明目,延年益寿。
9、菊花延龄膏的组成是菊花250g,蜂蜜适量。
其功效是疏风、明目、平肝、延年。
10、养生酒的组成是桂圆肉250g,枸杞子250g,当归30g,菊花30g,白酒1000ml。
其功效是补血益精,养生健体。
11、红颜酒的组成是核桃肉100g,甜杏仁30g,红枣50g,蜂蜜适量,白酒1000ml。
其功效是补益脏腑,悦泽容颜。
12、琼玉膏的组成是人参50g,茯苓200g,生地200g,蜂蜜适量。
其功效是益气养阴,驻颜益寿。
13、芝麻枣糕的组成是黑芝麻500g,大枣500g。
其功效是补肝肾,健脾胃,乌发养发。
14、猪肝绿豆粥的组成是猪肝50g,绿豆50g,粳米100g。
其功效是补肝,清肝,明目。
15、青葙子速溶饮的组成是青葙子300g,白糖适量。
其功效是清肝明目。
16、枸圆膏的组成是枸杞子500g,桂圆肉(即龙眼肉)500g,蜂蜜适量。
其功效是滋阴养血,益智安神。
17、莲肉糕的组成是莲肉120g,茯苓60g,粳米150g,白糖适量。
其功效是益脾和胃,安神长智。
18、大枣粥的组成是大枣5枚,茯神10g,粟米100g。
其功效是健脾养心,安神益智。
19、避免吃辛辣、油腻之物有利于润喉清音。
20、青龙白虎汤的组成是鲜橄榄3个,鲜萝卜100g。
其功效是清肺化痰,解毒利咽。
21、罗汉果饮的组成是罗汉果一个。
其功效是清肺,润喉,止咳。
22、凉拌三皮的组成是西瓜皮200g,黄瓜皮200g,冬瓜皮50g。
养生食谱中医书籍推荐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养生食谱中医书籍:
1.《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对饮食调养的深入探讨。
2.《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关于药物的巨著,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食物的养生知识。
3.《食疗本草》:该书通过讲解各种食材的药用价值和功效,指导人们通过食疗来改善健康。
4.《食医新诠》:这本书着重介绍了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多实用的食疗方案和食材搭配建议。
5.《养生食谱与食疗食品配方》:这本书囊括了多种养生食谱和食疗食品的烹饪方法和配方,旨在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食材进行养生食疗。
请注意,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因此以上只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描述,具体的书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
古方药膳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方药膳的书籍推荐:
1. 《本草纲目》:由明代李时中编纂的本草学经典著作,收录了大量古方药膳方剂。
2. 《食疗本草》:汇集了许多古代中医药食疗方剂,介绍了药食同源的理论以及各种食材的药用价值。
3. 《食疗本草大全》:该书整理了丰富的中医食疗方剂,对于不同疾病或健康问题提供了详细的食材及做法介绍。
4. 《饮食养生谱》: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的药膳方剂和食疗偏方,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健康。
5. 《古方药膳大全》:收录了大量的古方药膳方剂,并对每个方剂的功效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6. 《中医养生食谱》:该书介绍了中医药理论和食疗的基本知识,提供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食材搭配方案。
以上是一些关于古方药膳的书籍推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玫瑰花茶喝了有什么好处?
玫瑰花茶好处多,先看看老祖宗怎么说。
明代中医食疗专著《食物本草》里记载玫瑰花:“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清代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里有关于玫瑰花的叙述:“和血,行血,理气。
治风痹”。
上述的内容主要说的是玫瑰花有滋养肝胆,理气活血的功效,它甘美芳香能让人闻了后神清气爽。
将玫瑰花泡水作茶饮,常喝有助于改善气血,化血瘀,缓解胸闷、疼痛症状。
都说花茶养女人,玫瑰花茶也是。
经血不畅的女性可饮用玫瑰花茶来调理,还能养颜。
现代科学还证明玫瑰花茶里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金属元素。
玫瑰花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钠、镁、铁、锰、铜、锌,其元素比例优于茶叶,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于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曾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中推荐成人每日摄人钙为800 mg,锰为3.5 mg,二者比值是228.57。
玫瑰花茶中钙和锰的比值是318.81,而茶叶(以龙井茶为例)的比值仅为2.2,相比玫瑰花茶更符合健康标准。
玫瑰花茶好处多,清饮好,搭配它物做成调饮更好。
加枣片、加枸杞,甘甜滋润,补气养血更上一层楼。
同茉莉花一起饮,芳香浓郁,心神安定,排解你的压力和烦闷。
放块柠檬片到玫瑰花茶里,酸酸甜甜,补充VC更美丽。
冲泡玫瑰,特别是像胎玫瑰这种紧致娇嫩的花蕾,水温不宜过高,80℃即可。
一两泡后玫瑰花瓣颜色发白,并不是染色加工(除非是无良商家),而是花青素溶于水中。
小伙伴们可放
心饮用。
食疗养生食谱古籍
以下是一些食疗养生食谱古籍中的内容,不包含标题:
1. 《本草纲目》
红豆薏米粥:
原料:红豆、薏米、冰糖
做法:红豆、薏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再加入适量的冰糖调味即可。
2. 《神农本草经》
枸杞炖瘦肉:
原料:枸杞、瘦肉、生姜、料酒、盐
做法:将瘦肉切块后焯水,去血水,枸杞洗净备用。
将锅中加水煮开,放入姜片、料酒和焯水后的瘦肉,用小火炖煮至瘦肉变烂熟,最后加入枸杞和适量盐调味即可。
3. 《黄帝内经》
麦冬炖猪心:
原料:麦冬、猪心、红枣、冰糖
做法:猪心洗净切片,麦冬洗净备用。
将锅中加水烧开,放入猪心片、麦冬和红枣,用小火炖煮至猪心熟软,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4. 《本草经》
山药莲子糖水:
原料:山药、莲子、冰糖
做法:山药削皮切片,莲子洗净备用。
将锅中加水烧开,放
入山药片和莲子煮熟,再加入适量冰糖煮至溶化即可。
5. 《食疗本草》
干贝芡实粥:
原料:干贝、芡实、糯米、盐
做法:干贝泡水后切成小块,芡实和糯米混合洗净备用。
将锅中加水烧开,放入糯米和芡实煮熟,最后加入干贝和适量盐调味即可。
希望这些内容对您有帮助。
敦煌《食疗本草》墨稿残卷
敦煌《食疗本草》残卷,纸本,卷轴。
26.6x240cm,公元400-934。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敦煌发现的《食疗本草》残卷,前残后缺,后书题名。
王国维、唐兰等将其与《证类本草》对校,确认为孟诜所撰《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是一部食治本草专著,是对唐以前食疗药物及食治验方的系统总结,惜原书早佚。
《旧唐书孟诜传》及《新唐书艺文志》都载此书为孟诜所著。
惜其书早佚。
宋《嘉裕本草》所引书中刻有此书,其文曰:'《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为二百二十七条,凡三卷。
张鼎为唐开元间(713-7741)道士,兼通医术。
敦煌所出孟诜《食疗本草》残卷137行,每行20余字,共2774字,收药26味,朱墨分书。
药名朱书于首,右下以小字注明药性(温、平、寒、冷四种),不注药味。
下述该药的主治、功效、服食宜忌、单方验方,部分药物还记述了采集、修治、地域差别及生活用途等。
如“'木瓜条”介绍木瓜性温、主治霍乱,涩痹风气……。
又谓“脐下绞痛,可以用木瓜一片,桑叶七枚,大枣三个中破,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顿腹之即差。
”等等。
敦煌所出《食疗本草》,是我国古代研究研究医药学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孟诜不可多得的史料。
敦煌《食疗本草》残卷。
药⾷同源的源流内涵及定义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养⽣保健在中国成为新风尚。
与此同时,药⾷同源⼀词逐渐⼴为⼈知,与其相关的研究论述亦越来越多。
2017年,中央⼀号⽂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意见》提出:“加强新⾷品原料、药⾷同源⾷品开发和应⽤”,将进⼀步促进药⾷同源的相关研究。
从⽬前⼈们对药⾷同源理念及药⾷同源物质的研究与应⽤来看,尚存在⼀知半解、误⽤滥⽤的现象,亟需对药⾷同源这⼀概念追本溯源,明确其内涵及定义,指导企业开发及民众使⽤。
1药⾷同源概念的提出药⾷同源是现代⼈们对于药⾷关系及其应⽤的总结,其确切的出处及时间尚不明确。
从中国知⽹、维普、万⽅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等数据库中收载的⽂献查询可知,该词⾸现于1984年发表的《略谈肿瘤病⼈的饮⾷疗法》,但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医⾷同源”的说法,⽽在药⾷同源提出后,两者常同时出现。
有学者认为医⾷同源即为药⾷同源,或因古代医和药的界限不明显,主要医疗⼿段为药物,且医家多会认药采药,更善合药。
发展到现代,医学与药学已逐渐分化成2个学科,医⾷同源与药⾷同源也表现出差异。
从研究对象及范围来看,医⾷同源侧重于学科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医学和饮⾷营养学在实践及理论上的同源性,包含了药⾷同源,范畴较⼤;药⾷同源中,药物是医学的载体,⾷物是饮⾷营养学的研究对象,该词强调的是药物和⾷物的关系,范围较⼩。
药⾷同源可视为从医⾷同源中分离出来、研究具体药⾷关系的⽀流。
药⾷同源概念⾃⾸次提出以来,其研究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且在近⼏年有较⼤的提升。
究其原因,⼀是药⾷同源符合市场需求。
⼈⼝⽼龄化、亚健康及慢性病的威胁使“养”和“防”成为现代⼈⽇常保健的重⼼,且⼈们越来越倾向于回归⾃然,寻求符合⾃然法则的医疗及保健⽅式。
⾷物是最好的药物、⾷物代替药物等理念促使具功能性的⾷品成为时兴的⾷品形式。
⼆是政策⿎励。
1987年,原卫⽣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联合颁布了第⼀批《既是⾷品⼜是药品的品种名单》,明确了药⾷同源物质的范围,促进了药⾷同源的相关研究。
关于食物相生相克的书籍
关于食物相生相克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食疗本草》:这是一本关于食物治疗的古籍,其中记载了各种食物的属性和疗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著名的中医药学典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食物相生相克的内容。
《饮膳正要》:这是一本专门介绍饮食养生的古籍,其中详细阐述了各种食物的搭配和食用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金匮要略》:这是一部经典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食物相生相克的内容。
这些书籍都是古代医家和营养学家对于食物和健康研究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相生相克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食疗巨著《食物本草》初探
【摘要】纵览历代本草典藉,专题本草一直是重要类别,明代姚可成所辑的《食物本草》可谓是明代饮食疗法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最全面的饮食疗法专著,其广收博采,引经据典,在我国食疗专题本草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对此做以初步探析,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食疗;食养;食物本草;专题本草
通过饮食防病治病,一直都是人们的希冀。
药食同用的本草,历代本草著作中都有收录。
从唐宋开始,专题本草逐渐出现,食疗食养的本草作品也在其中,如《食疗本草》、《饮膳正要》、《日用本草》、《饮食须知》等。
到明代,食疗本草更多,如朱橚的《救荒本草》等,以《食物本草》为题的就有卢和、汪颖、薛己、吴文炳诸人之作[1],其中托名李杲编、李时珍参订、姚可成所辑的《食物本草》[2],种类可谓空前,集明代以前食疗食养之大成。
该书“综览富,考辨严”,匠心独用,曲径通幽,以独特的视角探究奉生、医病之食物,成为我国本草发展史上一朵瑰丽奇葩,对后世食疗食养有重大意义。
有感于斯,抚卷细读,简作探析,分述如下:
1广录博采,评诠细考,集食物本草之大成
《食物本草》广录博采,所载食物,数倍于前人。
全书分水、谷、菜、果、鳞、介、蛙虫、禽、兽、味、草木、火、金、玉石、土等16部,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共计62类,1689条。
其内容之广博,资料之翔实,令后来者叹为观止。
无论天地自然生成之品,还是人
工种植培养之物,只要关乎日用,皆广泛收录,此其一也。
是书对于每一种饮食物都详诠细考,务求详尽细致介绍其产地、种类、治疗作用和制备方法,此其二。
如云生姜,不仅论其性温,味辛,归经五脏,主除风寒,止呕吐,开胃气,制夏、朴毒等,更详细论述其汁、其皮、其叶等不同药用部位之细微差别。
如此论无巨细,不厌其繁,不只一处,发人深思。
再如论蒜,上考其渊源,下究其功用,言“葫为大蒜,而蒜为小蒜(今之薤白者)”,为张骞使西域始得之;蒜之繁多功用,则引《本草纲目》之“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膈不通”、“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癥积肉食”等论述详加说明;并详列《避暑录》、《肘后方》、《兵部手集方》、《论蒜钱炙法》等籍所载蒜之用途。
“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亦赫然列于其中,不容遗漏,其详尽诠释,仔细考证,可见一斑。
正是著者如此严谨治学,方使该书流芳百世,经久不哀。
2总结诸水,尤重泉水,汇水养水疗于一是
如果说食物众多,论述周详是该书之一大特色,那么总结诸水,尤重泉水则使《食物本草》更具特色,大放异彩。
是书水部精心采撷大量水文资料,共分天水、地水、名水、毒水、名泉五类,这五类中尤以名泉、名水为重,并详细记载著名泉水的效用,此为他书所无。
《食物本草》对天地诸水的品位,药用效果记载,无不以尽其极,远较其他著作更为斗赡。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而春有雨水,夏有夏冰,梅雨水,秋有露水,冬有腊雪,此应四时之气而
生者也;浆水味酸,浸蓝水苦,热汤味甘,温泉水辛,大海水咸,皆可归于五脏,而为药用。
至于毒水类,明确告之者有四:黑泉水,毒泉水,石漆。
颇为高妙,值得玩味之处则在于,天水中言屋漏水,檐头水有毒,地水类中列冢井中水,盐胆水有毒,饮人害人。
此医者之心也,天地万物,可以生人,亦可以害人,不得不察。
3引经据典,雅俗共赏,阐食养食疗之要旨
健康是生命最佳状态,而食养食疗之目的即促使机体达到或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历代医家高度重视饮食五味阴性、厚薄之性,了解其差异,探索食疗之要旨。
《食物本草》深喑此理,不仅把味甘性平之谷类放于所论之醒目位置,而且对所论诸物,更是引经据典,备载诸家注释,详细阐述其产地、种属、性状、制作工艺,性味主治,配伍饮食宜忌等,“务求人无造论,物无妄收,宁详勿略,宁刻勿疏”。
如所载蜂蜜,为食疗之佳品。
是书言其种属有石蜜、王蜜、木蜜之分,并引陶弘景语,详细解释。
“石蜜,即崖蜜,在高山崖石间作之”、“其木蜜悬树枝作乏”、“土蜜在土中作之”,亦有“人家及树空作者”。
此以蜂所居之处不同而别之也。
其产地南北皆有,如陈藏器言“各随土地所宜,其蜜一也”。
至于蜂蜜之性味差异,苏颂之言一语中的:“黄连蜜,色盐、味小苦,主目热。
……梨花蜜,白如凝脂。
……桧花蜜,色小赤。
……何首乌蜜,色更赤。
并蜂采其花作之,各随花性之温凉也”。
汪颖
亦云:诸蜜气味,当从花气为主。
到寇宗奭,还认识到蜜味之厚薄,与酝酿时间的长短还密切相关。
仅蜂蜜一味,凡用典十余处,文字之优美,逻辑之清晰,凡此种种,雅俗共赏,无不囊括其内,只求阐明食养食疗之要旨,谨和五味,不失偏嗜,严守法度,“既令览之者,广厥探求,复示用之者,审所采取”也。
4详载毒品,分析误食,醒千万人之耳目
药物均具其偏性,当其偏性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时,是为毒性。
东汉以后本草著作,对有毒药物均标出其毒性,到了《食物本草》,更是详细记载各种毒品;散在分布于各部类者有,水部之属漏水,盐胆水,谷部之大麻,菜等之菘菜、土菌,果部之龙荔,禽部之鸠等等;鳞部有毒鱼、虾类较多,遂于其后附有识别毒鱼、虾之法,即鱼目有睫、目能开合,逆鳃,脑中白连珠,无鳃,二目不同,连鳞者,白,胶中丹字者,皆杀人。
上鱼、虾等类日用所需,偶或中毒,以生芦根、马鞭草取汁,大豆、陈皮、大黄煮汁,并解之;较为集中论述为毒水类,毒草类,如载苣菪子、赤商陆、狼毒、云实花,皆有大毒。
误食之,令人发狂见鬼,以绿喜汁、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此等大毒之流,动辄伤人于顷刻之间,起病仓卒,救治常感不及,世人当明此理,以审察机变于几微之际,庶可卫养固护无失,存此于书,醒人耳目。
参考文献
[1]常存库. 中国医学史 [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0 [2]楼绍来. 食物本草点校本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武俊英,陕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生,中医各家学说与医案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