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太极拳
- 格式:pdf
- 大小:898.12 KB
- 文档页数:13
杨班侯太极拳要领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法之一,其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
杨班侯太极拳是一种以杨班侯为创始人的太极拳流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要领。
本文将详细介绍杨班侯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武术拳法。
杨班侯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相传由张三丰所创。
而杨班侯太极拳则起源于清代的杨家,由杨班侯所创。
杨班侯生于1799年,是杨家第五代传人,他在学习太极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要领,从而创立了杨班侯太极拳。
杨班侯太极拳的特点杨班侯太极拳相比其他太极拳流派,有着独特的特点。
它注重以柔克刚,追求出拳的轻灵和连贯性,强调动作的自然流畅。
与传统太极拳的拳势较大、动作较慢相比,杨班侯太极拳的动作较小、节奏较快。
杨班侯太极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松轻慢连贯杨班侯太极拳注重松、轻、慢和连贯的动作表演。
拳法强调松散的身体状态,通过舒缓的动作完成连贯的招式。
这样的动作特点使得杨班侯太极拳更具有舒适感和美感,也更有利于身体的锻炼。
2. 完整性杨班侯太极拳强调动作的完整性。
每个拳法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合理的动作设计,使得每个动作互相衔接,形成连贯的拳法序列。
这种完整性的要求,使得杨班侯太极拳的拳术更加凝练和有力。
3. 低位稳定杨班侯太极拳注重低位的稳定性。
通过低位的姿势,可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站立的稳固性。
这样的姿势有利于拳法的发力和应对对手的攻击。
4. 意念导引杨班侯太极拳强调意念导引,即通过意念的引导,调动整个身体的力量,并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
这种意念导引的方法可以增强拳法的力度和灵活性,使得杨班侯太极拳更具有攻击性和防御性。
杨班侯太极拳的要领要掌握杨班侯太极拳,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领:1. 起势杨班侯太极拳起势时,身体保持松散,双腿微曲,重心下沉,胸部稍稍前倾。
双手下垂,掌心向内,手臂微微张开。
起势时,需要注意呼吸顺畅,保持放松和集中的状态。
侯氏太极拳打手技击训练方法中国侯氏太极拳会1. 熟练掌握每一式拳架的劲路及其应用侯氏传承武当传统三合一太极拳是三丰祖师之原创。
三丰祖师曾对元明时所流传的各种武术技击法及各种动、静功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精选及创新了四十八个代表招式来作为太极拳打手训练的基础拳架,以此举例说明太极拳各种劲路的状态及变化,使弟子们能够举一反三,并快速掌握身体可能会遭遇到的外界各种力量,以随时自如应对。
在打手训练中,反复琢磨、体悟四十八个拳式,由此将自己的身心磨练成一个能相应的统一整体。
侯转运老师说:“懂大劲,悟小劲”。
在四十八个拳式中,有六式最为典型和常用,是首先要熟练掌握的六大劲,以此为基础,再不断地体悟其他招式的劲路。
同时,在打手训练中,要反复体会和应用这些劲,包括向对方施劲及承受对方的来劲,反反复复,最终一旦遇到某一种劲或几种劲的组合,身体就能够不假思索而自如应对,使自己处在不败之地。
2. 熟练掌握擒拿和反擒拿的劲路及技巧太极拳是一种应对外部侵袭的拳术,所以近身搏击、抓拿是其重要特点。
其中,他的以静待动,诱敌深入,设伏反擒的战术技巧则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遭遇对方的反关节擒拿时,要能破其势而给对方以反擒拿,“以彼之术,还施彼身”,这就需要对各种擒拿劲路反复体会,对各种擒拿技巧深刻领悟。
太极拳擒拿和反擒拿尽管劲路小,但他却能以小制大,以四两之巧劲,而控制对方的千钧之力,他对磨练身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快速和良好收效。
3. 持之以恒地练习太极桩功太极桩功是练习静心、合一及定力的基本功,要使自身在运动中能保持平衡和稳定,非下大力气来修炼这个功夫不可。
能否持之以恒,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动和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不能彻底静定下来,动就是漂浮的而没有根基,根基没有,在打手训练中就不可能站稳,更不要说技击实战了。
4. 实践乱环打手法我们平时遇到的外力侵袭都是没有什么固定招式的,在很多种情况下甚至都是突发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按照某些固定的招式来应对变化,而是应该磨练出灵活应对各种外来侵袭的本领。
新疆高校校园轮滑运动的体育文化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疆地区的高校校园中,轮滑运动正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对新疆高校校园轮滑运动进行解读。
一、新疆高校校园轮滑运动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新疆地区的高校校园里,轮滑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一些高校还积极组织轮滑比赛、表演和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1. 多样性新疆地区的高校校园轮滑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
在这里,不仅有速度滑轮滑,还有自由式滑轮滑、街头滑板等不同类型的轮滑运动,每种运动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2. 自由自在轮滑运动给人们带来的最大享受之一就是自由自在的感觉。
在新疆的高校校园中,很多学生通过轮滑运动找到了释放自己的方式,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也帮助他们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团队合作轮滑运动在新疆高校校园中也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
在进行速度滑轮滑比赛的时候,选手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技术,还需要和队友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1. 体育精神轮滑运动在新疆高校校园中积极推崇着一种体育精神。
这种体育精神不仅仅是指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热情,更是指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品质,培养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这种体育精神贯穿在轮滑运动的方方面面,影响着高校校园的整体体育文化。
2. 时尚感轮滑运动在新疆高校校园中也带来了一种时尚的氛围。
在进行轮滑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搭配个性的轮滑装备和服饰,展示自己的时尚品味,滑出不一样的风采。
一代太极拳宗师侯春秀一、生平张三丰武当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侯春秀,字天顺,河南温县赵堡镇人。
生于1904年,卒于1985年,享年81岁,生前曾任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侯春秀宗师生长于清末到民国的战乱年代,为强身健体,防敌御敌,决心习武。
17岁时即拜太极拳第十一代宗师张敬芝先生为师。
侯春秀先师在跟随张敬芝老师学习太极拳时,尊师重道,敬师如父,深得张先生的感动与器重,故将张三丰太极拳之秘诀全盘秘授于侯春秀先生。
侯春秀宗师练拳起早贪黑,刻苦锻炼,细心揣摩,反复实践,继承了师业,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太极拳一代宗师。
二十世纪30年代,侯春秀宗师离开赵堡镇,辗转来到陕西,先到宝鸡,后又定居西安。
二十世纪50年代起,侯春秀先师打破过去秘而不传的门规,面向社会公开教拳,大家都为他谦和的人品、高超的拳艺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所倾倒,拜师学艺者甚众,社会各界先后前来学习者逾千人,为传播太极拳做出了重大贡献。
侯春秀宗师具有高尚的仁德品格和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得到了武术界同仁及学生、弟子的衷心感佩和爱戴,1985年,侯春秀宗师的去世惊动了整个陕西武术界,前来吊唁、送行的各界人士达数千人,表达出了大家对侯春秀先师深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二、成就侯春秀宗师全面完整地继承了张三丰武当太极拳的全部内容,其行拳刚柔相济,含而不露,轻灵圆活,上下相随,随曲就伸,后发先至,顺势借力,巧擒妙拿,冷挒弹发,以寡御众,令犯者应手即仆,具有完整的太极拳劲法和凌空劲无形弹放的上乘功夫。
他一生精研太极拳,勤练不缀,尤其擅长采挒跌放技法,更精散打功夫,拳技功夫造诣上已达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之上乘境界,全面继承了三丰祖师的上中下三盘秘技,堪称中华太极功夫一绝,真正到了后发而先至,发敌於无形的境界。
侯春秀宗师太极功夫最大的特点有三个,其一,他的腰部已经练到仿佛象一个万向旋转的陀螺一般的境界,任何外力袭来,可随意旋转不受力,在瞬间化解一切外力。
同时在任何情况下自身整体身形不背势,只要腰一转,立刻扭转一切背势而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侯氏太极拳拳架劲路和打手概述中国侯氏太极拳会打手是太极拳的中层功夫,它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也是检验拳架劲路正确与否的标准,打手和拳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拳架即打手,打手即拳架”,这是侯氏承架太极拳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以拳架走劲路是“以无人当有人”,以打手走劲路则要训练出“以有人当无人”。
在打手技法上,运用太极拳各种劲法,以沾连粘随为技巧,以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为原则。
正如“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以此原则来探索对方的劲路和虚实,并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战略方针,牵动对方重心,在时间和发力点最为恰当的时候,将对方发出。
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拳架中每一式动作在打手实际中的劲路变化和应用,由此提高打手技术水平和拳架应用能力。
拳架的每一式中,都包含了至少一个圆圈的运动,每一个圆圈运动都包含了一个完整的阴阳虚实的转化过程。
在每一式未开始运动的静态时,我们的身心就是一个未分阴阳的浑圆太极,若无外界施加给我们的力量,我们就会仍然保持这个太极状态,但一旦我们的身心遇到了外力侵袭,我们的心意则由太极状态转化成阴阳状态,以圆转变化的过程,来适应外部对我们的影响,这就是“动分阴阳静合一”的太极拳运动原理,吕祖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真常”就是太极,分出阴阳状态以应对外部侵袭之后,这个圆圈又回到了静态原点,不迷于外部的干扰,仍保持我悠然的太极之身心。
王宗岳先师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就是外力未侵袭和刚开始侵袭时我的两种状态,“动”不是指身体动作,而是指心意。
心意然后调动我们的身体进行圆圈运动,以虚实变换的过程来打破敌人对我的进攻。
在一个虚实变换的圆圈运动中,一般来说前半圈为化劲,后半圈是发劲,整个过程可概括为“开、化、合、发”。
因敌方开始攻击,我“开”以迎接来势,遇敌强大攻势则“化”其势力,使对方成为背势,同时,我自身形成合劲,在最恰当的发劲点,与对方的下一步走势形成叠加,将对方发出。
侯氏太极拳养生内功简述中国侯氏太极拳会侯氏太极拳养生内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太极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养生功法的一朵奇葩。
武当太极拳养生内功源自距今六百年前,张三丰祖师见世人有练功者,因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以致损丹而伤元气,即以周易太极之理为本,创出一套舒筋活络,怡养内气的养生功法,此法可令修炼者后天返先天,修补五劳七伤之病灶;老树接嫩枝,直达益寿延年之根本。
解放后,由侯春秀先师将之公诸于世。
其养生功法共有六大法门,分别为“无极站桩功”,“太极无梢功”,“太极圆桩功”,“太极内力功”,“太极无为功”以及“太极内丹功”,正合六爻之义,构成武当太极拳养生功法的完整体系。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无极站桩功此功为万功之本,双脚分开站立,膝盖微弯,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全身身心在保持姿态的前提下尽量放松,舌抵上腭,双眼轻闭,双手臂自然下垂或置于大腿前,无思无为,排除杂念,反复体会松、静、空、定、沉的感觉,其感觉模糊而微妙,心静如心,对境无心,如如不动,物我两忘。
此时,丹田先天元气会自然发动而开启,意融融,暖融融,内气鼓荡,亦可能直冲命门,而致肾间动气,丹田命门打成一片,则为周天气转而打下坚实基础。
内气一旦循径而上,过三关,达夹脊,冲膏肓,抵玉枕,则小周天可通并致沿督脉为径,自动修补病灶,而达祛除百病,延年益寿之本。
如要练其它功法和太极拳,必先由此而起步,正应“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妙。
二、太极无梢功无梢者圆环无端,无始无终,环环相扣,循环不已。
可调内气,可疏经络,使身心、内气、精气神圆融圆满,久练之,其妙自生。
本功常用的有四种功法:1.开圆功双脚分开如马步,架式高低均可,然后双掌分上下、内外而协调划圆,一掌上则一掌下,一掌内则一掌外,一动百动,错落有致,久练内力自生。
2.合圆功与开圆功方向相反,双掌沿反方向运动。
3.侧圆功双臂轮流在两侧由后向前划圆,同时在上步的行进中来操作。
侯氏太极拳的简介侯氏太极拳,即武当赵堡承架三合一太极拳,是张三丰祖师所创太极拳的嫡传正宗流派,继承了张三丰祖师原风原貌的功架、打手、内功三合一传统承架体系,具有完整的太极内功训练方法和太极拳劲法,性命双修,尤重内功和技击实用之研究,可达养生延年和自卫防身的双重目的。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侯氏太极拳的简介。
侯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六百多年前,道家中出现了一位奇才张三丰,他是中华修炼之士的杰出代表,继承了从远古时期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太极文化和思想,并有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是太极拳。
张三丰祖师之后,太极拳法和内丹修炼方法传承至王宗岳。
王宗岳从学后苦练不辍,经多年研悟,太极拳和内功修炼达炉火纯青之境,著有太极拳经典《太极拳论》。
明朝末,王宗岳将张三丰太极拳传给了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蒋发,从此,三丰祖师所创太极拳在河南温县赵堡镇扎下了根,并秘传了四百年。
在这四百年中,太极拳在赵堡镇代代秘传,完整继承了张三丰祖师的拳理、拳架和功法,故被称为"承架太极拳"。
传承关系如下: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初臣↓陈敬伯↓张宗禹↓张彦↓张应昌↓张敬芝↓侯春秀三丰祖师所创的太极拳一直在民间秘传了六百余年而不为世人所知。
自二十世纪中期,一代太极宗师侯春秀先师从河南温县赵堡镇来到古城西安定居,开始将三丰祖师所创的太极拳向社会公开,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和学生,从而享誉太极拳界和武术界,称为"武当赵堡侯氏承架三合一太极拳",简称"侯氏太极拳"。
侯氏太极拳为当代著名太极拳大师侯春秀所传。
侯春秀,字天顺,河南温县赵堡镇人,生于1904年。
侯春秀先师生长于清末到民国的战乱年代,从小目睹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决心习武,强身健体,防身御敌。
十七岁时拜太极拳宗师张敬芝为师,学习武当传统承架三合一太极拳,在学艺期间,他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细心揣摩,反复实践,为他以后的太极拳修炼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拳谱(一)李占英赵存保第一势一、无极式。
源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原指天地未分、混沌莫名的时空初始状态,系派生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处暗昧的地方,便能做天下的楷模。
做了天下的楷模,就能长久保持美德而不出差错,回复到永无穷尽的真道。
庄子《逍遥游》中说“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 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无极以其无味无形、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边无际,无升无降、无阴无阳、无可指名,所以称为无极。
在宇宙演化的概念表述中,无极常与太极相对,无极生太极,是太极的本源。
太极拳先辈“ 以象喻人” ,把无极的自然现象和哲学意象,化用为太极拳功的训练,使太极拳练习者身心如“ 无极” 一样大道自然、和合性命、油然归真。
将拳法未动之时预备准备状态化做无极式。
主要目的是:整合气象,空净体势,清明感知,守我之静,待人之动。
两脚八字站立,体重分置两脚,脚跟距离以立势舒展适中、身体中轴可以随时随势灵活转动为度,脚心轻吻地面,与大地吻合,舒适稳定。
身体中心上下一线竖立,自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上领下沉,保持一条垂直中心线,不偏不倚;顶头虚悬,颈项松正,胸部松舒,背部微圆,尾闾松坠,尾骨内收。
两臂自然垂放于体侧,松肩虚腋垂臂展腕舒指,掌心向内。
周身放松,骨骼、关节、筋腱、肌肉、皮肤,松通中和,颈、肩、腰、胯、膝、踝,节节安置妥当,层层衔接舒适。
神意慈和清净,无思无虑,呼吸自然,气血和顺,立身安舒,机势天成,浑然内外。
功法歌诀:无极初始立中正慈和安舒道感通汪洋机势法自然灵犀净明待人动二、太极起势承无极式,静中生动,阴阳裂变,虚实析分,破暗启明,无极而太极。
恰合王宗岳夫子《太极拳论》所言“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依据太极学说而创立,文领武备,武演文心,太极拳各式均由此展开,滔滔其势,不离其本。
侯转运老师太极讲谈录中国侯氏太极拳会1. 刚柔相济以往一些人喜欢讲太极拳是柔拳,认为软绵绵的最好,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世界上的事情,阴阳、刚柔是相辅相成的,偏柔、偏软都不是太极拳,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完成太极分阴阳和阴阳合太极的运动过程,练太极拳要练到刚柔相济,才算是达到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2. 刚劲即是骨力刚劲的来源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骨力。
练太极拳使骨骼变得既有坚刚之性又有韧性和弹性,各个骨关节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灵活性,使骨骼系统具有健康的生命活力,逐渐练成如合金钢一样的特性,在阳气外发时,骨力就构成了刚劲的基础。
3. 柔劲要练筋膜柔劲正确的意思应该是顺随而不僵硬的控制劲力,他来自我们的筋膜,筋膜柔韧,变化灵活,为骨力之辅佐,练拳可使筋膜张弛有度,他是变化、转换、速度的关键。
刚柔相济则是骨力和筋劲相辅相成的统一和协调。
4. 意念和洗髓太极拳也叫心意拳,意念带动行气,气使全身各部协调刚柔、速度和力量,所以心意和身体的协调统一就是我们练拳的目的。
锻炼的关键是洗髓之法,意念要时刻贯注在全身上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离,这就叫全神贯注,三丰祖师说:“势势揆心须用意”,就是这个意思。
久而久之,洗髓功成,心意和身体完成统一,太极拳的锻炼就达到了目的。
5. 气贯两腿而非气沉丹田有些人练拳经常说要气沉丹田,这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并没有完成气的完整循环,在练拳中应做到气至两腿,从而既能补肾健骨,又能使腿部气血流通,避免人老先老腿的结果。
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就是要使气从上到下完全贯通,达到彻底的身心锻炼。
6. 打手法调动潜能打手法是太极拳修炼最重要的方法,以此来磨练身心,调动我们的身心潜能,把我们平常所碰不到一些应急情况和劲力的发挥在这里得到反映,使我们得到锻炼。
不用打手法而使太极拳修炼成功的恐怕没有,三丰祖师为什么要发明和使用打手法,就是因为这是太极拳修炼的入门之路。
7. 往返折叠太极拳的劲路是螺旋劲和圆圈运动及往返折叠。
杨班侯太极拳要领杨班侯太极拳是太极拳五大家之一,其太极拳要领包含了“松柔并济、虚实相生、动静相应、圆转如意”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松柔并济”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要保持身体的松散和柔软,同时注意呼吸,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舒展。
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避免因过度用力而造成伤害。
其次,“虚实相生”是指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注意利用身体的虚实变化来发挥攻防技巧。
虚实变化指的是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空隙和缝隙,并通过这些空隙和缝隙来躲避对手攻击或发起反击。
第三,“动静相应”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动作与呼吸的协调配合。
通过深入呼吸来帮助身体达到更好的放松状态,并使动作更加流畅自然。
最后,“圆转如意”则强调了太极拳中圆形运动与转化的重要性。
圆形运动可以使身体更加灵活,同时也可以使攻击和防御更加有效。
太极拳要领中的“如意”则是指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感觉和状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太极拳要领外,杨班侯太极拳还强调了以下几点:1. 身体重心要低:在太极拳练习中,身体重心低可以帮助稳定身体,并使动作更加流畅。
2. 身体松散:杨班侯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松散和柔软,这样可以帮助身体达到更好的放松状态,并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 慢而有力:在练习太极拳时,不要急于求成,应该慢慢地进行练习,并注重力量的控制和配合。
4. 注意呼吸:呼吸是太极拳练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呼吸来帮助身体达到更好的放松状态,并使动作更加流畅自然。
总之,杨班侯太极拳要领是太极拳练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注重身体松散、虚实相生、动静相应和圆转如意等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太极拳练习者达到更好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同时,太极拳要领中的注意呼吸、慢而有力等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更好地掌握太极拳技巧。
侯春秀密传练身功法(太极)练腿练手亦要练身,练身之法离不开手足,所谓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身法都是靠手足的配合来完成。
含胸拔背通脊挺胸,弄不明白,浑身自空。
顾盼为静,进退为动,中定为变化、转换,知之,才能做到身无踪影。
沾粘连随,身有舍有取,腰胯为纛,手足为旗,上下贯通,脊直而力自发,气沉而丹劲出。
伏身蓄劲,起身攻发,此先天之能也,转肩送胯,倚身靠打,是后天之学也。
极柔活然后而极坚刚,沉气丹田而运行经络之中,则内里极强,外刚内强,谁与之比。
侧身前进,拧身后退,中定转换,闪战腾挪,此腰身之功,可见腰身之重要。
既知腰身之重要,练身之法不可不行。
练身之法分外练与内练两部分:外练法:一练身先从练肩开始。
练肩法时,按太极开立站桩站好,先练转肩(转绕),肩部放松,以颈胸椎脊为轴线,前后转、平转,上下转等,圈可大可小,转时,裆胯跟着联动,顺转逆转,协调自然。
再练转肩(转移),前后转移,上下转移,左右转移。
练时,以松肩为要,不可用力,用力为不知,不知不懂,练而无益。
分单人练习和两人练习:单人练转(转圈的转)转(转移的转),速度先慢,最后练到快,能与裆配合时,即可震发,抖震速度要快,沉气为主,从外形看似如山崩。
与人交手,胶着之时,一个抖转,势如破竹。
两人练习,一人双手扶在对方肩上,一扯一送,从小力到大力,跟着两手摇转,另一人松肩转转,每一转必须带裆劲。
练到一定时间,突然抖震,使对方感觉到一股深厚内力透出。
二练侧身窜。
练习时先练野马分鬃式的行进,从慢到快,和架子野马分鬃的手、腿、身一样,重心的转换要快,步法要稳。
再练八卦桩侧身窜,在八卦木桩中侧身弧步行进,如没有木桩,用沙袋摆放。
窜越时身不得歪斜。
三人练,一人主练,围绕两人“8”字窜,侧身而过,举步轻灵,倒步要快。
两人夹窜,两人并排站立,间距仅容一人侧身越过,练者凭眼力,练到不碰任何人,侧身穿过。
三练腰胯。
先练平转圈,太极开立桩站法,以腰、骶椎为轴线转大圈,转小圈,螺旋转,从小到大。
侯氏太极拳用法解析侯氏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动作、缓慢节奏、调和身心而闻名的传统武术。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化解对手力量,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有助于调节情绪、提升意识。
侯氏太极拳用法解析一、基本功夫与精要1. 扎根:太极拳强调整个身体的协调与统一,而扎根即为身体的稳定性来源。
侯氏太极拳需通过练习踏步、站桩等方法,使身体找到一个稳定自如的状态,从而有利于传递或吸收力量。
2. 身法:身法是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包括上下肢的配合、身体的腰腿发力以及上下肢的纵横捋。
练习侯氏太极拳需注重身法的协调与完整,从而实现动作的准确性、自然性以及流畅性。
3. 意念:意念是侯氏太极拳极为重视的一点。
通过意念的调动与配合,可以更好地引导体力的运用,增强动作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4. 劲力:侯氏太极拳强调“以巧克刚”,因此在发力时常常注重劲力的运用,包括发丝劲、开粘劲、密合劲等,这些劲力的练习与用法是太极拳的关键之一。
二、攻守兼备的应用1. 对抗技巧:在实践太极拳过程中,学员可以练习一系列的对抗技巧,以应对不同的攻击方式(如直击、闪躲、拿捏等),同时也可训练自己的正念和宽容心态。
2. 防身防灾:侯氏太极拳提倡在应对外来攻击时,尽量采取不直接对抗的方式,通过化解、引导对手的力量,以达到防身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还有益于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有助于避免一些意外伤害。
3. 防治疾病:侯氏太极拳重视气血的运行和调和。
通过呼吸、动作等方式,可以调整体内的气息平衡,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太极拳也被认为对于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4. 修身养性:侯氏太极拳的练习也有助于提升学员的意志品质,增加体内的活力和生命力。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专注心态可以帮助学员平复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升身心的调和。
三、实用性与养生功能结合1. 实用技能:侯氏太极拳虽然以跌打为主要杀伤手段,但在实践中也能够结合一定的实用技能,如推、拉、勾、顶、拿、搂等,这些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为个人的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中国侯氏太极拳会三丰祖师说:“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1. 虚灵虚是虚空、是虚无,灵是生命的灵动,是神气的表现。
没有虚灵,周身一气则涩滞而运行不利,身体则沉重、拙笨,无灵巧可言。
只有神虚,才能体静,才能在外感知万事万物微小的变化,在内斡旋自身的气机运转。
只有意灵,才能使阳气散布周身,无微不至,才能使我们的身心与宇宙自然相契相合。
蒋发先师说:“虚灵在中”,就是由心意来领导。
先使心意放松,剪除外界和思虑的干扰,专注自身,检查浑身上下是否有任何一处还没有放松,然后观气运转之灵机,行气遍及周身百骸,带领腰胯肢节运动。
尽管这也是身体的运动,但已与日常习惯性的运动有所不同,他是“虚灵在中”,心意主导,久而久之,身心将合为一太极。
2. 含拔含是包含、收拢,拔是拔长、展开。
做到了“含”,就能够“拔”;同样,实现了“拔”,就能顺利的“含”。
“拔”是要拔筋骨,我们身体最主要的是椎骨和骨盆,一身是否能灵动,就看椎骨和骨盆关节是否拔开。
筋骨经常在“拔”的状态,骨髓、气血就能畅通,就能促进他们的吐故纳新,激发筋骨的活力,使筋骨坚强有力。
头容微含,则拔颈椎;胸微内含,则拔胸椎;臀部微含,则拔腰椎和骶椎;胯部微含,则拔骨盆关节。
有了筋骨的坚固与灵活,虚灵之意就容易与其合一了。
3. 松腰身体要实现放松,首先要松腰。
只有腰部筋骨、肌肉放松了,气血才能不受阻碍的到达双腿,我们的下盘才能灵活。
三丰祖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不放松而僵硬,则气血流通受阻,则无法养护两肾和命门这个先天之本。
人的生命寿数基本为128岁,这个先天程序就存储在肾脏之中,若不养护他而破坏了先天之本,人的寿命则会受到影响。
所以通过松腰来养肾护命门。
4. 定虚实对我们身体来说,虚实是最重要的一对阴阳关系,必须确定,我们才有所依据。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已说明了两层大关系。
侯氏太极拳用法解析侯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传统拳种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的河南省侯家村。
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相比,侯氏太极拳注重用力隐伏、变化莫测,以巧妙的技巧和精细的触觉感知为特点。
侯氏太极拳的用法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神:侯氏太极拳的功夫强调凝神专心,通过集中注意力在对手身上,能够捕捉到对方的微小动作和力量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曲中求刚:侯氏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承势迎击。
当对手用力进攻时,太极拳的练习者会利用对方的力量和力线,通过巧妙的技巧将对方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实现力量的相对平衡,并给予对手制约。
3.连环进退:太极拳注重以律应敌,在对手攻击时,侯氏太极拳强调快速的进退和连续不断的出奇制胜的动作。
通过连环进退的变化,能够让对手迷失方向,使其无法准确预测下一步的动作。
4.独特的扑捉技巧:太极拳中有独特的困敌技巧,如“千斤按”、“攀钓”等,这些技巧以慢数静为特点,利用连绵不断的螺旋力,让对手失去力量和平衡,从而使自己能够有效地控制对手。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侯氏太极拳还注重于整体的身体协调和放松,通过呼吸调整和意念驱动力量的流动,实现内外统一的效果。
同时,太极拳强调以和谐为本,倡导以柔克刚、包容为主,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培养和发展内在修养。
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拳种,侯氏太极拳的用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自我防护技巧,也可以作为一种健身方式,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核心力量,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太极拳还有助于调整呼吸、减压放松、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对于缓解压力和提高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