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陆相层序地层学
- 格式:ppt
- 大小:9.73 MB
- 文档页数:88
层序地层学第一章绪论一、本章安排共授课1次,计2学时。
分别为: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展望。
布置思考讨论题二、本章要点重点掌握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授课内容第一节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概念萌芽阶段(1948—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该阶段主要建立了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地质基础,包括以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动力地貌学为依据建立的一些层序。
其中以Sloss,Krumbein 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为标志。
Sloss等人将层序定义为“比群、大群或超群更高一级的单元,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并且以区域的不整合面为界”。
1963年,Sloss等人将北美克拉通前寒武纪晚期至全新世地层划分成以区域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六套地层层序(图l—1),并以北美印地安部落的名字对层序进行命名。
然而,由于这样的层序单位所代表的时间跨度太大,不能满足详细分层对比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再加上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未能得到深化和推广。
Sloss的层序思想当时仅被他的学生和朋友所接受。
尽管如此,Sloss等人提出的层序概念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
二、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该阶段以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
它是随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处理技术的发展而涎生的,地震地层学提出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观点。
在这个阶段,人们已能在盆地规模上或三级层序以上的级别中应用地震资料及钻井、测井资料预测和确定盆地及区域范围内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的区域分布,其影响已波及整个全世界。
但这一阶段还不能适应在勘探目标——油气藏规模上的具体分析预测工作。
尽管如此,该阶段对进行地层学分析已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
三、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至今)——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该阶段以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 和Mitchum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层序地层学笔记主讲:操应长教授整理:地质学研09-1 吴平说明:括号内内容为个人理解或老师讲解。
另外:由于上课时记得匆忙,不完整或错误处在所难免,如有补充或错误改正一定要告诉我啊还有标题顺序还是遵照上课时的笔记,没有重新整理,如感觉不便或混乱,请自行处理吧,实在是太多了。
1.绪论1.1定义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学科。
时间的概念:界面是一个时间段a.关键词旋回性:一套层序就是一个旋回,与地层旋回一致——层序时间格架:全盆地对比的等时沉积体系——但愿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在层序内部没有主要的间断面——界面沉积体系:同物源、同一水动力控制的空间上有联系的沉积相。
B.定义:基于属性分析定义的地层学分析:岩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异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基于岩石性质分析,岩石地层单元间的界面常为不等时的岩性界面。
层序地层学: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异地层学:介于岩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的一门地层学科,一个异地层单元是基于边界不连续面界定的地层单位,其界面为不连续面(以岩性地层接触关系为表现)1.2发展三阶段a.概念的提出b.地震地层学反射波速度反映密度差异核心: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一致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特点。
应用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可预测和确定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区域分布。
c.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1.3层序地层学的特点a.科学性地层层序形成: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作用统一性划分对比前提层序地层界面:地下(测井、地震)、地上露头等时性岩石地层单元基础海平面变化:不整合面及层序形成及内部沉积体系作用时间性界面单元b.预测性层序地层格架、模式建立——沉积体系、砂体在纵向上演变过程和平面分布规律——分析、预测生储盖层条件和组合特点,提高有利勘探目标预测准确性c.综合性多种资料、多个学科的综合1.4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概念和术语的统一问题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成因问题层序地层学单元的级序划分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陆地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closs、vail2.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2.1海(湖)平面与可容空间绝对海(湖)平面/全球海平面:指海(湖)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心的高度,与盆地内局部因素无关,其升降变化多受盆地位置、水深、盆内沉积物量等因素控制。
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简史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凝聚了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是“莱依尔以来在地层、沉积领域的最大贡献”(Brown等),其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1.1 层序地层学的初期阶段自从Sloss于1948年正式提出层序的概念后,层序地层学便诞生了。
Sloss认为层序是“比群和超群更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学单位”,而没有现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
其观点在20世纪50——70年代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长期进展不大。
所以该时期可称为层序地层学的初期阶段。
1.2 地震层序地层学阶段P.R.Vail等1977年在第26集AAPG杂志上发表了地震地层学论文集,这算是层序地层学的萌芽阶段。
在论文集中,作者们提出并强调了海平面升降的概念,并认为“层序地层的形成基本上或完全受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这为层序地层学的诞生播下了种子。
尽管地震地层学理论代表了层序应用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一步,但此阶段层序的划分主要是用地震资料,测井、岩心和露头一般不能单独用来分析层序。
1.3 层序地层学的形成阶段地震地层学使人们开始利用地震速度来提取岩性信息,并能够在盆地规模上对地层结构、沉积相的展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层序地层学。
1987年,P.R.Vail及J.C.Wagoner在AAPG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明确使用了“层序地层学”这一新的概念。
1988年J.C.Wagoner主编了SEPM层序地层学特刊(中译本名为“层序地层学原理(海平面综合分析));它系统全面地讨论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厘定了名次和术语的定义。
从此掀起了全球性的层序地层学热潮。
1.4 层序地层学发展阶段从1988年至今,层序地层学得到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层序生物地层学、细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成岩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层序充填动力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