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部藏毛窦诊治的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316.66 KB
- 文档页数:2
藏毛窦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藏毛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
它的发生可以导致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有时它也可能是疾病的后症。
在临床上,对于藏毛窦的诊治有了不断的进展和研究。
一、诊断临床上诊断藏毛窦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病史方面需要了解患者疾病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和发展情况等。
体格检查时需要注重观察鼻腔粘膜颜色、分泌物等情况。
此外,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用以明确病变的程度和位置,包括鼻窦X线检查、CT或MRI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需要注意区分炎症和肿瘤等疾病。
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抗生素为主,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抑制病情发展。
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和阿奇霉素等。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鼻内窥镜下的自然窦道开放术、舒通器置入术和经外科手术等。
自然窦道开放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复发性鼻窦炎等疾病。
舒通器置入术则无需开放窦道,手术简单,创伤小,并且术后恢复也较快。
三、预防预防藏毛窦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养成勤洗手、勤换洗床上用品、定期清洁鼻腔等好习惯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湿度的合理,避免堆放塑料袋和废弃物等有致病细菌滋生的地方,也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
总之,对于藏毛窦的诊治,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尽早进行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科学的预防方式也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文章编号:1007 —4287(2021)04 — 0622 —04骶尾部藏毛窦病因及临床诊断研究付俊豪,祁志勇,刘博,房学东,于苗,刘卓’(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吉林长春130033)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一种好发于骶尾部臀沟软组织内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病程较长,反复 感染可导致慢性窦道或囊肿[2],造成患者极大的痛 苦。
本病常见于白种人[3],有色人种少见,但近年来 该病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4]。
因骶尾部藏 毛窦的临床表现与肛周其他疾病有重叠,加上部分 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全面,极容易导致误诊误治U]。
随着病理研究及影像学等相关诊断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骶尾部藏毛窦这一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 文就骶尾部藏毛窦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高危因 素、诊断方法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医生对骶尾部藏毛窦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
1骶尾部藏毛窦研究背景欧美学者对本病研究较多,Herbert M ayo在 1833年首次发现并报道该病,因发现部分患者骶尾 部存在窦道且内藏毛发,1880年学者H odges将其 命名为藏毛窦[5]。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 有先天及后天两种学说。
患者骶尾部囊肿常反复破 溃且伴发疼痛,急性感染时可形成脓肿,导致病人生 活质量降低,较为痛苦。
骶尾部藏毛窦的保守治疗基本无法自愈且易复发,有癌变的风险[s]。
目前的 观点认为一旦确诊为骶尾部藏毛窦,均应手术彻底 切除病灶,但具体哪种术式较好仍有争议。
本病在 我国发病率较低,部分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加 之其部分临床表现与肛周疾病有重叠,常误诊为其 他肛周疾病。
临床医生需对该病有足够的了解和重 视才能运用超声及影像学等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该病,以便于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更好的为患者解 除痛苦,减少误诊及复发,达到临床手术治愈目的。
2病因研究骶尾部藏毛窦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 有以下几种解释及假说。
藏毛窦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藏毛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皮上的毛囊口袋内充满脂蜡样物质,并有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
本文旨在探讨藏毛窦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总结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一、疾病特点藏毛窦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主要发生在头皮毛囊周围。
患者通常表现为头皮瘙痒、灼热感、疼痛等不适,严重者还可能伴随脓疮、溢出和自发排液等症状。
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症状往往加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藏毛窦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头皮清洁不良、细菌感染、过度油脂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等。
具体的发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如头皮瘙痒、灼热感、疼痛等,结合体格检查,可初步诊断为藏毛窦病。
2. 影像学检查:采用头皮超声、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毛囊口袋内充满脂蜡样物质的情况,有助于确诊。
3.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疑难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方面,主要需要与脓疱疮、脂漏性皮炎等进行鉴别,确保正确诊断。
四、治疗方案1. 清洁护理:每天用温水和中性洗发水清洗头皮,保持头皮清洁干燥,并避免使用过多的油脂类护发产品。
2. 局部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局部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炎症和感染症状。
一般可以选择红霉素软膏、克霉唑乳膏等。
3. 引流术:对于严重的藏毛窦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引流,以清除毛囊口袋内的脂蜡样物质。
手术前后需注意伤口消毒和护理。
4.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可选择免疫调节治疗,如口服或者静脉注射免疫修复剂等。
5. 中医药治疗:可以选择中医药治疗,如中药浸洗、中药外敷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
五、临床进展研究目前,对于藏毛窦的进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后续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这一方面。
2. 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对藏毛窦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和表达谱分析,可以寻找到与藏毛窦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标志物,为病因和诊断提供依据。
藏毛窦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藏毛窦是指毛囊皮脂腺与皮肤表面的开口相通的一种特殊结构,存在于人体的很多部位,如毛发、腋窝、肛门等。
有时候毛窦会出现异常,导致疾病发生,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病痛。
近年来,针对藏毛窦疾病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主要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藏毛窦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症状来确定。
常见症状包括:毛囊内有脓性分泌物、红肿、疼痛等。
临床医生通常会通过对患者病史的详细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镜检)等方法进行初步诊断。
根据病情的不同,藏毛窦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区别。
较轻微的病例可以选用一些局部处理方法,如热敷、局部消炎药物外用等。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如切除、引流等。
在手术治疗中,也可以结合抗生素使用,以预防感染。
最新的研究表明,藏毛窦疾病与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有一定的关联。
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可以通过免疫增强剂的应用来加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一些靶向治疗药物也正在研究中,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免疫细胞或信号通路来达到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毛窦疾病的预防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一些研究者开始针对患有藏毛窦疾病的特定人群,开展一系列预防措施的研究。
对于患有腋窝藏毛窦的女性,研究者尝试使用抑制毛囊生长的药物,以减少腋窝汗毛的生长,从而减少腋窝藏毛窦的发生率。
藏毛窦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通过加强相关病因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运用新的药物和技术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对藏毛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藏毛窦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藏毛窦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它是指毛囊皮脂腺的炎性反应引起的窦道形成,由于藏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一旦发生,藏毛窦极易复发,并且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
本文将对藏毛窦的临床诊治进展进行探讨。
一、临床表现藏毛窦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毛囊周围的肿胀和疼痛,这往往会发生在藏区体表比较富有毛发的区域,如头皮、胸部、腹部、腰部、颈部等处。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红肿、流脓等症状,进而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甚至可引起败血症。
二、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首先,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程、治疗情况以及家族病史等方面。
同时,医生还需要探究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方面,以帮助确定疾病的原因。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藏毛窦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诊的方式,检查患者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等情况,并确定窦道的位置和数量。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藏毛窦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等。
它们能够清晰地显示窦道的位置和范围,有助于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治疗藏毛窦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中药治疗等。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藏毛窦最有效、最广泛应用的方法。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切开引流、窦道切除、窦道修补及术后再生等,手术效果较为稳定,且复发率较低,但手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尽量避免感染。
2、抗生素治疗对于轻度感染以及单发的毛囊炎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但抗生素治疗不能解决窦道的形成,常常导致复发。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一种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外用、熏洗等多种方式。
中药治疗可通过改善体内的微环境,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从根本上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虽然藏毛窦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但通过临床诊治进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脊柱】骶尾部皮下藏毛窦
病例:
基本情况:患者,男性,39岁,臀间裂皮肤窦口流脓多年
MRI图像:
【影像所见】
骶尾部臀间裂皮下见一形态欠规则的管道,由前下向后上走行,窦道壁呈T1等、稍低信号T2高信号,窦腔内积液呈T1低T2高信号,增强扫描窦道的管壁呈明显强化,窦腔内液体无强化。
【影像诊断】
藏毛窦合并感染
藏毛窦
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为特征性改变。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为后天获得性疾病。
【发病机制】
毛囊炎引起的臀间裂区的化脓性感染、积脓,毛发卷入脓腔内,组织对异物产生反应,继发窦道形成。
【临床表现】
骶尾部疼痛、肿胀、破溃流脓,可形成硬结,无明显全身症状。
以青少年发病为主,主要风险因素:男性、多体毛、肥胖、久坐、骶尾部损伤和家族史。
【MRI表现】
①表现1:骶尾部皮下表浅部位窦道形成,窦口位于S5~尾1椎体水平的臀间沟皮肤处,窦道可局限于瘘口周边;
②表现2:骶尾椎部位的皮下形态欠规则的管道,窦道壁呈T1等、稍低信号T2高信号,窦腔内积液呈T1稍低、稍高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窦壁轻度强化;若合并感染,窦道的管壁及周围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时呈中度至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肛瘘或肛周脓肿:藏毛窦好发于臀沟处,与肛管不相通,容易鉴
别;
【治疗】
完整切除藏毛窦。
总结,根据MR上环形强化的脓肿及瘘管走形特征,多能作出诊断。
对于藏毛窦应该提认识,防止误诊。
Refrences:
成人骶尾部皮下病变的MRI诊断和分析刘锋,等放射学实践
10种肛管和肛周疾病的MRI诊断影领学苑。
临床医学论文-13例骶尾部藏毛窦外科治疗体会作者:陈叶红费凤珍林才照【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骶尾部藏毛窦(pilonidal sinus)系骶尾部的一种慢性窦道性炎症。
国人发病率低,误诊率高及复发率高是其特征[1]。
本次研究对1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7年至2006年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例;年龄19~32岁,平均(23.13±7.81)岁。
病程4个月~3年,<1年者3例,1~2年8例,>2年2例;首诊8例,复发5例,其中4例为外院手术,1例于我院手术。
3例被误诊为肛瘘,1例误诊为皮脂腺囊肿,2例为藏毛窦手术术。
4例行一次手术,1例行二次手术,均于术后短期复发。
1.2术前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骶尾部反复发作伴溢液的窦道;②体格检查:窦外口少者2个,多者6个,其中5例窦口可见毛发;肛检均未及内口及窦道,6例患者挤压见窦口脓液溢出;③影像学资料:13例行B超检查,8例行CT检查均提示骶尾部软组织块影或脓腔改变。
4例B超提示为藏毛窦。
5例行盆腔MRI检查,4例提示为骶尾部藏毛窦。
13例骨盆平片检查未见骶骨异常改变。
6例术前泛影葡胺造影见明显窦道走向,3例有多个分支,与直肠未见相通,与骶尾骨亦无关系。
1.3治疗6例患者术前合并炎症先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手术。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俯卧位,纵向梭形切口。
完整切除包括窦口、窦道壁在内的全部炎症增生组织,直至骶尾筋膜。
窦道复杂者予术中注入美蓝明确窦道走向、深浅、范围,5例窦道复杂者采用Karydakis切口[2,8],行扩大切除,作偏心性椭圆形切口,并游离双侧皮瓣,碘伏彻底冲洗后,13例均行一期切除缝合,创面行负压引流,直至无渗液后拔除。
其中2例臀间裂及皮肤张力过大者行“Z”形皮瓣成形术。
术后均予以抗生素治疗,嘱提早下床活动。
标本送病理检查。
骶尾部藏毛窦诊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8-03-19T15:52:09.6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胡苑坷樊文彬颜桂林蒲雪莲
[导读] 骶尾部藏毛窦好发于青年肥胖男性,毛发旺盛,19岁以后渐增,25岁时达到高峰。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要】骶尾部藏毛窦以骶尾部反复感染、破溃、流脓、硬结为主要表现,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容易漏诊、误诊,诊治不当可致切口、反复感染、不愈合。
探究国内外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60-02
骶尾部藏毛窦好发于青年肥胖男性,毛发旺盛,19岁以后渐增,25岁时达到高峰,发病率约为26/10万[1];高加索人多见,黑人少见,亚裔更罕见[2]。
发病因素包括体毛多、肥胖、臀间沟深、皮脂腺发达、雄激素水平高等。
发病机制:(1)先天病因,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2)后天病因,臀沟毛发挤压刺入皮肤入真皮,引发异物反应,继发感染,生成脓肿或窦道。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期骶尾部红肿疼痛成脓;慢性期瘘管形成,窦口在后正中臀沟附近,窦道深3~5mm,93%的窦道朝上向头颅方向走行,7%可朝下向肛门走行[3];静止期中线皮肤见圆形小孔,有的见瘢痕、毛发。
需与肛周脓肿、肛瘘、骶尾部畸胎瘤及骶尾部皮样囊肿鉴别。
1.2 辅助检查
X线检查窦道造影,探查窦道的形态、长度。
超声显示包块范围、深浅、组织回声、血供,广泛用于浅表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
MRI有高软组织的分辨力,可以多方位成像,立体判断窦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辅助手术方案的制订。
2.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急性期先控制感染,成脓即切开排脓,用抗生素抗炎,炎症消退后行根治术;重要环节包括手术前评估及准备、设计恰当的手术方案、完全剔除病灶以及术后换药。
2.1.1 Limberg菱形切除皮瓣转移手术围绕藏毛窦画一等边菱形作切口标记,以该菱形一侧底边再画一等边菱形作转移皮瓣标记,沿切口标记切开皮肤剥离至骶尾筋膜,剔除包含藏毛窦的病变组织,止血、冲洗创面,沿皮瓣标记游离皮瓣、牵拉覆盖创面,可吸收线将皮瓣各顶点固定,皮内缝合,再丝线全层缝合,外用塔纱加压覆盖。
该术式达到减张修补效果,皮瓣血供良,恢复时间短,复发病例可采用此术式。
缺点是不能修复较大病灶、易留死腔。
此外还有多种改良术:Karydakis皮瓣术、Z形成形术、V- Y形皮瓣术。
2.1.2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窦道口向内注射亚甲蓝注射液染色,将病灶完整剔除如上使创面无蓝染,止血、冲洗,创面敞开,油纱填塞,塔纱加压包扎。
该手术适用窦道感染、多次术后复发的患者。
该术式优点是创面由肉芽组织缓慢填充,引流畅通,无假性愈合;缺点是疼痛明显,愈合慢,换药时间长,瘢痕大。
为了减轻创面大造成的痛苦,有研究提出在该手术方式基础上联合邮票植皮术。
陈醉等[4]报道对26例病人行病灶切除敞开创面联合邮票植皮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5.8min,疼痛轻,住院期间无红肿流脓等,术后平均完全愈合时间为植皮后15.4d。
2.1.3切除一期缝合术上述方法切除病灶,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丝线缝合皮肤。
切除一期缝合术仅限手术范围不大、切口无感染的病例。
若术后出现感染渗出液多、切口红肿,应部分或全部拆线。
并发症多见伤口裂开,这与缝合张力大有关。
Dudink等[5]报道切除一期缝合术者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分别为 54.5%和50%。
有研究改良为减张缝合,切口两侧皮肤不闭合,分别将两侧皮肤向中间靠拢,留约3~5mm的间隙,缝合于正常组织上,待皮肤自行爬行闭合;该术式到不错的效果[6]。
2.1.4袋形缝合术用上述方法切除病灶,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成袋状,创面用油纱覆盖。
袋形缝合横向缩窄了创面,纵向降低了创面深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创面介于完全开放与完全闭合之间,引流通畅,适用于急或慢性期、原发或复发藏毛窦,减少直接缝合的并发症。
贡钰霞等[7]报道的19例行切口袋形缝合术,术后平均愈合时间为(35.16±15.49)d。
2.2 非手术治疗
2.2.1中药内、外治法骶尾部藏毛窦在中医学归为“漏管”。
病因病机多由湿热蕴结、邪气侵袭,气血壅滞、蕴蒸化脓、溃破成漏。
实证以湿热蕴毒为主,内治以清热、除湿、攻毒,选方仙方活命饮加减;虚证以气血两虚、余邪未清为主,内治以益气、养血、托毒为主,方选托里消毒散加减。
红肿明显时外敷金黄散清热消肿;破溃脓液稀少,予千金药线提脓去腐;术后创面大而新鲜,予生肌散促进愈合。
2.2.2西医辅助疗法辅助治疗不用于根治,适用于不耐受手术、拒绝手术的患者的姑息治疗。
如激光脱毛疗法:激光破坏毛囊,使骶尾部毛发无法再生,避免其再次吸入皮肤的可能。
纤维蛋白胶粘堵术:用刮匙搔刮窦道,将窦道腔壁及周围组织清除,纤维蛋白胶注射到空腔,粘合、封闭腔隙;但该方法不能确保彻底清除病灶。
酚溶液注射疗法:将苯酚稀释液注入窦口,通过其化学腐蚀作用破坏窦道;该疗法费用低、创伤小,但酚溶液可能灼伤周围皮肤,易挥发,病灶清除不彻底。
3.小结
骶尾部藏毛窦起病缓慢、隐匿,国内发病率偏低,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误诊率高。
要详细追问病史、认真查体,扩展思路、综合分析,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术式、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加强术后换药。
虽然国内骶尾部藏毛窦病例较少,但本着为患者减少痛苦的原则,应继续探究更合理的诊治方法及方案,不断提高医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傅传刚,姚航,金黑鹰.藏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附10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69-170.
[2]Da Silva JH.Pilonidal cyst:cause and treatment[J]. Dis Colon Rectum,2000,43: 1146-1156.
[3] Bessa SS.Results of the lateral advancing flap operation (modified Karydakis proced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ilo-nidal sinus disease [J].Dis Colon Rectum,2007,50(11): 1935-1940.
[4]陈醉,谢伟.病灶切除敞开创面联合邮票植皮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分析[J].腹部外科,2016,29(5):380-381.
[5]Dudink R,Veldkamp J,Nienhuijs S,et al.Secondary healing versus midline closure and modified Bascom natal cleft lift for pilonidal sinus disease[J].Scand J Surg,2011,100(2):110-113.
[6]陈凯,张玮.减张缝合治疗骶尾部藏毛窦[J].中国实用医,2014,9(31):66-67.
[7]贡钰霞,周在龙.4种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疗效比较[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21(5):6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