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编制设计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
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6.2 城镇总体规划;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村规划规范村规划规范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制定的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一个关于村规划规范的1000字的介绍。
一、村规划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村庄规划成为了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符合良好的村规划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质量,营造宜居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村规划的原则和要求1.适宜性原则:村规划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保持村庄的特色和整体的连续性。
2.科学性原则:村规划应该符合科学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布局、配套设施等,科学利用资源,提高村庄的功能和效益。
3.可持续性原则:村规划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农田、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等,保障农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4.公平性原则:村规划应该公平合理,公正权衡各方利益,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村规划的内容和要点1.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土地利用,分配村庄建设用地、农田、公共绿地等,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农田的连片性。
2.建筑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建筑布局和风格,坚持传统的建筑特色,提高建筑的品质和美观度,保持村庄的文化传统。
3.交通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道路、桥梁和交通设施等,提高交通的流畅性和安全性,便利村民的出行。
4.生态环境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绿化、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等,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
5.公共设施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和文化活动场所,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四、村规划的实施和推进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村庄规划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推动村规划的实施。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规划意识,增强他们参与规划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科学规划技术支持:借鉴先进经验,引进专业规划和设计团队,提供科学规划的技术支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县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按期完成全县村庄(社区)建设规划编制任务,根据X 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转发省住建厅《关于落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X规发〔X〕9号)文件精神,现就我县村庄(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有关工作制定方案如下:一、编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社区)建设规划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编制。
村庄(社区)建设规划须委托具有乙级以上(含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
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二、编制任务村庄(社区)建设规划以《X 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为指导,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区别对待新型农村社区、移民搬迁等类型,对已编制规划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原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对尚未编制规划的,结合镇村撒并整合,编制建设规划,对拟撤并的村不做规划。
三、进度要求我县共有行政村(社区)共215 个,其中城市规划区已覆盖26 个行政村(社区),集镇规划区已覆盖16个行政村(社区),X年底前已完成51个村庄(社区)的建设规划编制,X年完成了58个村庄(社区)的建设规划编制,目前我县村庄(社区)建设规划覆盖率达到70.23%。
X年必须完成剩余64个村庄(社区)的建设规划编制,达到村庄(社区)规划全覆盖。
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标准是指对农村村镇进行规划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以下是村镇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一、土地利用标准:1. 综合布局:根据村镇规模和特点,合理划定行政、商业、居住、农业、工业等不同用地功能区域。
2. 基础设施:确保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可用性,并保障市民的出行需求,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等。
3. 绿地和景观:合理布局村庄内的绿地和景观,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空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二、建筑设计标准:1. 建筑高度:根据村镇规模和环境要求,确保建筑高度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不影响环境景观。
2. 建筑面积:合理控制建筑面积,避免用地浪费,并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和生活便利性。
3. 绿色建筑:鼓励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标准:1. 生态保护: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保护村镇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污水处理:要求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排放达标,不对周边水源造成污染。
3. 垃圾处理:设立垃圾处理站点,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四、交通设施标准:1. 道路规划:根据村镇规模和交通流量,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确保道路畅通,提高交通效率。
2. 公共交通:建设公共交通站点,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3. 步行和自行车道:合理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方便市民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空气质量。
村镇规划标准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农村村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村镇规划标准的落实和监督,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村民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农村村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村庄规划编制要求一、编制村庄规划的指导思想1、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构建完备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牧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各项公建项目和工程设施的建设,新建和改建相结合,逐步改善服务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村民居住环境。
4、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使建设发展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5、依照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塑造地方特色和整体空间环境,突出地方特色。
二、规划编制中的具体要求1、通过规划整合项目资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加强项目对接,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将农村住房建设涉及的各类基础设施、涉农产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进行整合,统筹安排。
2、通过规划打造建设特色我县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村庄规划中,坚持把打造特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力求通过特色的挖掘和塑造来增加村庄魅力。
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地域等特色,研究各村庄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村落布局、传统建筑风格和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
二是结合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解决居住、方便群众、改善环境、发展产业、带动致富”的思路,将规划设计与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民俗文化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农村。
黄冈市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为了有效指导我市村庄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结合我市村庄建设实际,特制定黄冈市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指导意见一、规划指导思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的原则,以突出抓好试点示范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引导和推进全市农村村庄建设的科学有序开展,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规划指导原则㈠简洁明了,浅显易懂。
农村建设规划有别于城市建设规划,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因而,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听就明。
㈡着重民意,合理布局。
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按农民的意愿和需要进行规划,特别是要集中居民点、公共设施的布局上,要符合区域特点,符合农民意愿,符合客观实际。
㈢以人为本,立足长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
㈣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合理选择迁村并点而布局方案,保持传统村庄建设风格,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积极引导拆旧建新,实施旧宅基地整理复垦。
按照环境友好型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搞好水土保护,扩大植树造林,切实加强对农村自然的保护。
㈤就地取材,节省投资。
尊重农耕习惯和农业生产条件,新建与扩建相结合,建设与整治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整合现状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㈥去繁就简,便于操作。
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具体实施性的规划,结合每个村庄具体情况,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亟待改善、解决的具体问题,将规划工作做实做细,务必要将规划落脚到项目上、布局到具体的建设地点上、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以便更好地指导建设实施;㈦因村制宜,分步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编制导则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打造美丽乡村,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编制导则,以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
二、总体目标1.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创造适宜居住、宜业宜游、宜商宜文、宜农宜牧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2.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村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原则与理念1.景观原则:保持农村的田园特色,注重保护农田和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2.可持续原则: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农民收入。
3.社会协同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自治能力。
4.文化传承原则: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四、规划设计内容1.农村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注重农村房屋的建设与改造,提高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
2.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根据农村资源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
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水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注重保护农田、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
5.农村文化传承规划设计: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注重文化活动的发展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6.农民参与与自治规划设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并提高农村自治能力。
五、实施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步骤和责任。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经费保障: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农民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4.农民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创业能力。
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1 总则1.1编制目的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省政府《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村镇规划标准》,制定《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和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
1.3基本任务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村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村庄的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规划范围和界限,统筹安排村庄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的关系,为村庄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1.4规划依据1.4.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4.2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规划范围1.5.1村庄建设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编制,进行迁村并点的,按照调整后的行政村人口划定村庄建设规划范围。
对具有一定规模而规划中不计划撤并的自然村,也可单独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1.5.2本导则所称行政村,是指按照行政建制依法设立村民委员会1.5.3本导则所称自然村,是指没有设立村民委员会,隶属于其他村庄村民委员会领导的村庄。
1.6规划原则1.6.1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行政村集中居住,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居住,推进城市化进程。
1.6.2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集中改建或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1.6.3 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集约用地和合理用地。
村庄规划编制要求
一、编制村庄规划的指导思想
1、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构建完备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牧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各项公建项目和工程设施的建设,新建和改建相结合,逐步改善服务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村民居住环境。
4、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使建设发展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5、依照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塑造地方特色和整体空间环境,突出地方特色。
二、规划编制中的具体要求
1、通过规划整合项目资源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加强项目对接,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将农村住房建设涉及的各类基础设施、涉农产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进行整合,统筹安排。
2、通过规划打造建设特色
我县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村庄规划中,坚持把打造特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力求通过特色的挖掘和塑造来增加村
庄魅力。
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地域等特色,研究各村庄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村落布局、传统建筑风格和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
二是结合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解决居住、方便群众、改善环境、发展产业、带动致富”的思路,将规划设计与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民俗文化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