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D更新再开发探讨_以杭州湖滨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10
52浙江经济2009.11Region 区域杭州因其游憩、人居、环境方面的诸多优势,新世纪的城市规划无一不立足于作为著名风景旅游城市这个大前提。
然而,多年来杭州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建设而忽略区域旅游服务功能,RBD的建设给杭州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这一概念于上世纪70年代C.Stansfield和J.E.Rickert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为描述这类功能区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而首次提出。
RBD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各自城市特色相结合,体现不同的功能强度和形态。
除公认的四种类型(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之外,还有依据服务半径组织同城RBD等级体系的类型。
杭州RBD在西湖东侧约20余km2的地带,目前还在进一步改造中。
力求通过RBD的建设为重新整合西湖与城市,构筑杭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良好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奠定基础。
老城区RBD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北部以保俶山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敏感区;中部以商业购物、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为主体的旅游服务区;南部以吴山、凤凰山以及历史街区、遗址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敏感区。
杭州近年来持续的旧城改造,整体环境确实改善良多,如湖滨路作为西湖与城区的缓冲带,带给人独一无二的体验,一改以往城市和西湖的不协调,但却也有许多不足之处:(1)改造后失去了传统特色。
南山路酒吧聚集的地段在杭州为数众多,虽然南山路环境优美独到,商业氛围良好,但改造后原本的文化氛围则几乎消失了。
河坊街曾是杭州的皇城根儿,也是南宋的文化和经贸中心,凝聚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和建筑文化。
但改造后的河坊街只有复古的建筑,失却了流动的文化,这条以文化立身的仿古街因地产炒作后形成的天价地租导致经营难以为继,有待重新整顿业态。
(2)杭州的RBD目前以及不久的将来,也承担着城市CBD的作用,但道路交通拥挤,整个区域范围内的重要商业街无一不是交通干道。
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区弹性景观设计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滨水区作为城市中极具特色和价值的区域,其景观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引入,为滨水区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城市更新与滨水区景观的关系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的功能、环境和品质,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滨水区作为城市与水域的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往往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
一方面,滨水区的更新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也为滨水区的景观改善提供了契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滨水区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
二、滨水区弹性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弹性景观设计强调景观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和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在滨水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弹性景观设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滨水区容易受到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弹性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构建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提高滨水区的防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其次,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滨水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弹性景观设计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增强滨水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
此外,弹性景观设计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滨水区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提高景观的使用效率和适应性。
三、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区弹性景观设计的策略1、生态优先策略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应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通过恢复和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湿地、河岸植被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同时,合理规划生态廊道,促进物种的迁移和交流。
例如,可以在滨水区设置生态缓冲区,种植本土植物,减少人工干预,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此外,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质和土壤质量,提升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多功能融合策略将防洪、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融合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
鉴书堂《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作者画像城市更新已然成为上海话题的一个高频词,笔者在上海一家国有地产公司从事规划设计的一线管理工作,城市更新业务也已经成为我们目前的主营业务方向。
最近有幸参加了同济大学和日本设计共同主编的《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的发布会,会议之后完整阅读了这本书(图1)。
图1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回想起2013年曾去东京拜访株式会社日本设计(Nihon Sekkei)时实地参观过书中所提的几个案例项目。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建设之中的虎之门这个项目,当时日本设计的驻场设计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这个项目的情况(图2)。
图2 虎之门更新项目:建设中(左);建成(右)图片来源:左图为作者拍摄,右图来自网络一、东京的形成及城市规划管理和再开发机制这本关于城市更新的论著首先介绍了东京的形成演进过程、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再开发项目的机制,该部分的作者是日本设计的首席规划师岗田荣二。
1 东京的形成演变与演变书中将东京的形成演变过程分为木头和纸建造城市、关东大地震与灾后重建、二战后的城市重建、铁路时代和经济高速增长期、超高层时代的开启、TOD模式主导的东京城市开发、泡沫经济之后的城市更新趋势。
这些过程佐证了文中的结论:东京是一座持续更新的城市。
目前为迎接2020东京奥运会,东京正在推进很多重点地段和项目的城市更新。
2 东京的城市规划管理书中介绍东京的城市规划管理主要由“以行政和区划为单位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以及为推进城市更新而产生的土地区划整理事业和市街地再开发事业三方面组成。
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某些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转换或改变容积率、高度等限制条件,还设立了‘地区规划’‘特定街区’和‘城市更新紧急建设区域’等法规和制度”。
为了激励城市更新,“许多规划制度都包含明确的容积率奖励措施,容积率奖励是政府推动城市更新最重要的奖励手段”。
基于适老化设计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青岛西海岸武夷
山片区为例
李雪萌;李冰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13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时,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对城市设施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适老化逐渐成为设计的必备要素。
旧城更新的议题往往包含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具体的文化背景,具有全然不同于新城区规划设计的特殊限定条件,在此情况下,具体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青岛西海岸武夷山片区为例,以对城市更新片区问题的披露、分析、归纳、总结为起点,制定具体到场地的应对策略与操作方法,关注空间归属感丧失与城市空心化问题,以“燕归巢”为设计概念开展基于适老化设计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李雪萌;李冰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青岛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2.以城市隐性失效问题为导向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市孝陵卫片区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3.基于场所文脉理论的城市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阳市王府山片区为例4.基于包容性设计的老旧住区外部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
——以合工大南村住宅区为例5.基于代际共享理念的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上海锦泰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紧凑策略导引下的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以南昌市万溪村社区更新项目为例王雪强;朱士壮【摘要】以南昌市万溪村社区更新项目为例,阐述了以紧凑原则为导向的住区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通过适度密集、功能复合、环境友好、集约交通的组织方式,实现老街坊、新住区的蜕变.【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紧凑住区;社区更新;功能复合;环境友好【作者】王雪强;朱士壮【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也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尤其是一二线城市。
如何在保障人口稳定增长的情况下,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紧凑城市”最早由Dantzig和satty提出[1],其目的就是解决当时西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城市无序扩张问题。
该理念主要强调城市发展的高密度、多用途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2]。
然而,紧凑并不是拥挤,不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城市空间的压缩,而是在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有节、有度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功能的复合混用和各项活动密集化的城市集约空间效应[3]。
随着中部崛起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发展势头良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曾于2006年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动感都会”之一。
然而,南昌市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审慎对待城市扩张。
2009年,南昌市通过了对地处城市中心边缘的赣江江心洲——扬子洲为期10年的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的决议。
该决议经反复论证,认为在当时规划建设用地充足的情况下,应当从战略角度控制用地储备,从而将58平方公里的区位优良的扬子洲片区“冰冻”十年。
此举正是避免盲目扩张,提倡城市紧凑发展的良益之策。
1 研究背景1.1 社区紧凑更新我国学者李琳认为,“紧凑”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特定的城市形态,而是一种城市发展策略。
[摘要]CBD与RBD的研究在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旅游业飞跃式发展的背景下受到广泛的重视,但对相关概念的模糊认识导致了研究视野的偏差。
本文在对CBD与RBD的概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RBD包括城市RBD和非城市RBD,而对城市RBD的研究并不能概括所有RBD的特征,也不能解决非城市RBD规划和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从CBD与RBD的起源和功能来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大于其共同之处,CBD与RBD功能的延伸导致了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出现,对这三者的建设应有各自的侧重点。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游憩商业区,旅游商业区一、问题的提出CBD与RBD的研究是城市规划和旅游研究的两个重要切人点。
在我国许多城市正开始向商业化、休闲化偏重的背景之下,这两个概念的引入立即引起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是由于对CBD与RBD的概念、功能、空间布局及市场定位等缺乏基本的辨析研究,导致一些研究重点被忽略,旅游目的地出现的相关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
因而对这两者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紧迫性。
本文通过对CBD和RBD进行全面的辨析,厘清了学术界关于这两个概念的一些模糊认识,并就CBD、RBD与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二、CBD与RBD概念的辨析及比较CBD是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国内专家将之翻译为“中心商业区”。
CBD的概念在1923年由城市空间结构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伯吉斯(E.W.Burgess)提出,他以芝加哥为蓝本概括出城市宏观空间结构为同心圆圈层模式。
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分为5个圈层,中心为城市地理及功能核心区域,即中心商务区,是包括百货商店和其他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核心部分。
后来有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和丰富,他们对CBD的研究主要围绕对CBD的界定及内部结构的分析。
RBD的基本功能和生成形态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直译为“游憩商业区”,也可译为“旅游商业区”、“休闲商务区”等,是旅游业与商业相结合的产物。
结合国内外建设的实际,国内学者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说,就是城市内具有旅游吸引物、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零售商业区。
它主要具备以下一些主要功能:1.服务功能依据定义,RBD的服务功能是显然的。
它为旅游者提供休闲、餐饮、交通、购物、甚至住宿等服务,以便使旅游者顺利完成在本游览区的旅游计划。
2.“窗口”作用RBD一般位于旅游区的出入口或旅游基地,起着咨询“窗口”、“门户”的作用。
在这个窗口,游人可购得进入景区的门票和导游图,了解景区的环境特征、景物组成、景观主题和游览顺序。
RBD给游人以引导作用而留下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给游人的游览情绪以极大影响。
RBD引人入胜的招徕视觉景观作用,也不可小视。
3.游憩功能RBD直接与景观游览区相联系,从交通线路、空间过渡上都有一定的关联。
往往因为本身也是一个较大的景观建筑群,具备相似的建筑风格,寓意相应的民俗风情,并留有相当大的观光广场空间,可使旅客在逗留的时间内静观动览、留影纪念,起到景观点和观景点的游憩功能。
4.集散功能RBD是景区与游客落脚下榻城市间的交通结点,也是景区内、外两种不同道路的交换连结点,对来往的游客具有集中疏散的作用。
来时整顿行装、酝酿情绪,为旅游全过程作好心理铺垫;去时余兴未尽,回味无限,为下一次的游览留下悬念。
到目前为止,它的生成形态则大致有以下几种:1.自然风景旅游区的RBD旅游区主要出入口或旅游区内,可形成一个为旅游活动服务的设施集中区,由于长期的发展而形成集镇或小城市。
如五岳独尊的泰山,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曾是许多帝王率领文武百官、千军万马封禅祭天的地方。
京杭大运河景观带规划研究——以沧州市为例作者:郭健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第4期【摘要】文章针对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景观风貌存在的问题,按照“绿色、生态、文化、宜居”的规划理念,将修复运河生态和再现历史文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优化了用地布局,提出了景观风貌控制要求,希望为国内其他地区滨水景观带规划建设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景观带;景观风貌1、研究背景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途经浙、苏、鲁、冀四省及京、津两市,全长约1794 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2014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京杭大运河流经20 个城市的市区,其中,沧州城区段北起渤海路,南至海河路,河道全长13.7 公里,直线长度8 公里,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个运河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且沧州市域内京杭大运河长度为沿线所有城市之首,也使沧州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
历史上,沧州段京杭大运河对贯通南北漕运起过重要作用,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其航运功能丧失。
如今,运河的主要功能为泄洪和输水,局部地区取水灌溉。
沧州市区段沿河两岸城市建设密集,景观风貌控制不足,缺乏景观设施及休闲娱乐用地。
古漕运码头和历史信息消失殆尽,独特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继承和展现。
2、规划思路按照“绿色、生态、文化、宜居”的规划理念,复兴运河名城,打造具有沧州特质的城市名片。
2.1 修复运河生态以运河外堤为边界,北起渤海路南至银川路(307 改线),运河外堤以内除文物保护单位用地以外,用地类型均为公园绿地和道路用地。
沿运河形成一条以生态为主题的滨水绿化带,修葺运河外堤堤上路,形成宽度为5-10 米的南北贯通的慢行通道。
2.2 再现历史文化保护运河沿线的北陈屯闸、吕家院、水月寺、吕宅、文庙、正泰茶庄、清真寺、乾隆碑等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中以情景展示、体验设计的手法,对运河工商业文化及其派生出来的武术文化、杂技文化等进行充分展示,将其打造成河北乃至北方展示运河文化的经典景区、沧州市中央游憩区(RBD)、沧州市地标区。
TBD的概念、形态及其与CBD的比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与城市游憩商业区(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 TBD)的建设与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休闲与旅游正成为城市的又一重要功能,并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这是城市功能逐步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TBD的概念城市游憩商业区(TBD)是从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游憩商业区)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的。
RBD最早是由 C. Stansfield 和 J.E.Rickert(1970)在研究旅游区购物问题时提出。
他们将RBD定义为:为季节性涌入城市旅游者的需要,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从定义可以看出RBD 是出现在城市区域,但是也有部分对RBD的研究是在风景旅游地进行的。
因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地附近的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慢慢形成了城镇。
国内也有学者将RBD分为城市RBD与非城市RBD。
TBD则专属城市旅游。
美国学者Getz于1993年首次提出TBD的概念:是指游客导向型吸引物和服务十分集中的区域,这一区域与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相邻甚至是重叠的。
由上可以看出城市内出现的RBD与TBD都是以游客为导向,集中布置旅游服务设施的区域。
因此,笔者以为城市RBD即为TBD,且具有以下三点内涵。
第一,TBD是以游客为导向。
TBD的建设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观光、旅游购物等为主要目的,区域内的设施与服务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因为旅游者而建设,兼有服务本地居民的功能。
第二,在区位上,TBD位于城市市区,主要服务于涌入城市的旅游者。
在城市以外如景区附近形成的区域可以称为RBD,但不是TBD。
第三,TBD内的主要商业业态为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行业,如餐饮、住宿、旅游商品购物、娱乐业等。
2010年度城乡规划优秀论文评选获奖名单一等奖提名文章(共5篇):●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编制技术规程研究余建忠张如林郭拴群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转型绿色低碳协作共赢——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方针下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构建路径朱小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面向操作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价研究汤海孺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发展要素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余姚市姚东片区规划研究为例倪敏东罗明陈珍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方法和规则框架的若干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法治理念和经济规律的探索韩波夏振雷李小梨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平阳县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二等奖提名文章(共13篇):●浙江省“十二五”中小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周鑫根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研究邢仲余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山型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张勇于敬孟娇蓉刘宇楠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城市设计阶段的节能规划研究初探——以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节能规划研究为例陈清徐苗蓝莉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滨海地区新城建设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胡庆钢赵佩佩陈奕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密集地区中等城市市域交通规划研究——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高昂徐珏燕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诸暨市规划设计院●统筹规划工程管线集约利用地下空间——以台州市区为例方毅立赵萍王敏晔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实践探索——以台州市院桥镇为例厉华笑龚松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以浙江省西塘古镇为例刘润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中心区活力的可持续性研究谢建和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董煌标李海鸥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中村宅基地价值化研究阮梅洪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城市生态带规划思考李本智易海军王凡宁波市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三等奖提名文章(共29篇):●浙江省控制性详细规划图集探索及实践王喆邵波俞丞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温州模式”到多中心城市群发展模式——以浙中城市群胡智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以浙江省三门湾地区发展与空邵波詹敏洪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间规划为例●农村集市发展与小城镇空间布局策略探讨厉华笑周彧郭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利用——以台州市“心海绿廊”规划钟卫华何苏明厉华笑王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为例●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州南浔城区为例吴敏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采用20kV中压配电建设城市低碳型电网袁继良许小良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特大型城市给水管网规划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刘前军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顾浩陈勇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RBD更新再开发探讨——以杭州湖滨地区为例王福定刘润生王焱李晖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城市节地水平测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徐观敏邵文鸿张敏罗湘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规划局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调整探讨谭侠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没有树的城市:高原寒冷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以西藏那曲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为例李国华龚松青何苏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转变区域客运方式建设低碳交通体系——浙江省城乡居民出行方式优化研究贺晓琴吴寻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低碳时代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规划——以伦敦为例倪敏东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火车站城市综合体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刘纲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狭长公共空间活力延续探索庄敏玲章凌志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论村庄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李小梨夏振雷韩波平阳县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基于GPS的公交运营动态调度策略研究韩光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两栖城镇化浅析孙启邦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传统民居中的模糊空间崔昆仑徐颖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化无形为有形——城市特色彰显方法探索——以浙江省台州市章安核心区为例徐颖王晶晶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问题假设”的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以临海市杜桥镇为例徐颖崔昆仑王欣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义乌市城市交通拥堵分析曹东源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义乌市场与城市互动发展路径探析阮梅洪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中居住实践探析李本智易海军叶扬峰宁波市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探索——从效率与公平视角所引起的思考罗鹏飞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楠溪江古村落特色及保护开发徐建光永嘉县碧莲镇人民政府●基于系统集聚的城市道路功能匹配度分析模型张水潮杨仁法宁波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研究所5。
RBD 更新再开发探讨——以杭州湖滨地区为例王福定 刘润生 王焱 李晖摘 要:杭州市湖滨RBD 是一个由城市CBD 和旅游景区相叠加的、多功能复合型RBD,用地更新再开发至今仍在延续,空间结构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是其内部土地利用模式仍有较多不适应RBD 要求的因素。
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指出湖滨RBD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功能定位,并分别从功能、开发特色和交通等方面提出湖滨RBD 的更新原则及具体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湖滨RBD;城市更新;开发对策;杭州市RBD (游憩商务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综合性功能区,一般是指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多种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其功能主要包括城市购物、游乐、休闲、交往、餐饮等[1]。
这一概念自引入我国之后,即得到了城市规划理论界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关注[2],建设RBD ,已成为各地城市更新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优化城市产业与空间结构、重塑城市形象与品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针对特定的区域,如何形成一个功能定位准确、结构有序、布局合理,与城市其他组成要素相互呼应的RBD ,相关文献并不多见。
2008年杭州市组织开展了《杭州湖滨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文作为该规划的专项研究课题,在对杭州湖滨地区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杭州市湖滨RBD 的发展思路与更新开发策略。
关于杭州市湖滨RBD 的范围,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区域。
从杭州城市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界线至少应北至凤起路、东至中山路、南至吴山、西至西湖东岸,面积约3.4km 2。
但是,为结合《杭州湖滨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规划研究,本次杭州湖滨RBD 的调研范围确定为由庆春路、中山路、西湖大道和西湖东岸所围成的区域。
该区域用地总面积约为1.6km 2,户籍人口35226人。
1 湖滨RBD 特征分析1.1 由城市CBD 和旅游景区相叠加的RBD图1 杭州湖滨RBD 位置图本次研究的湖滨RBD 位置武林广场商业中心我国许多城市的RBD 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步增加旅游购物、游乐等功能发展而来;一是依托城市商业中心,在其附近建设各类休闲游乐设施,形成RBD 。
然而,杭州湖滨RBD 则是由旅游资源开发与CBD 的自然融合而成的。
杭州商业中心在明清时期位于吴山脚下的河坊街及其附近中山路,并且受到城墙的阻隔,因此城市商业与西湖之间关系单薄。
民国以后,西湖边城墙被拆,商业中心也开始向西向北迁移,解放路、延安路、武林广场逐渐成为城市商贸活动的集中地,并周边街道扩散[3]。
另一方面,杭州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极为众多,其中西湖及西湖沿线历来均是游客的集中区,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
近年来,杭州市虽然提出了“旅游西进”的发展战略,目的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同时疏解西湖沿线游客,但是,西湖沿线在城市旅游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西湖东岸以湖滨为主体的休闲观光景区仍然是杭州核心旅游区。
核心旅游区与城市CBD 的天然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湖滨RBD 的形成与繁荣。
1.2 多功能复合型RBD上述特征也决定了杭州湖滨RBD 在功能上显得更加多样化,如观光休闲(沿西湖东岸的西湖景观、湖滨公园、茶室等)、历史文化体验(东坡路和延安路两侧的历史建筑)、交流(湖滨广场各种自发性质的文化活动)、购物(以解百、元华等为中心的中高档购物中心、以龙翔大厦为中心的中低档小商品市场、以湖滨国际名品街为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娱乐(由钱柜、各电影院、酒吧等所组成的游乐设施)、餐饮住宿(包括五星级凯悦酒店以及其他高中低档的酒店设施,以及知味观、新丰小吃等的特色餐饮设施)等,是一个多功能复合型城市RBD 。
1.3 商业服务业类公共设施占据主导地位从建设用地构成看,除少量的限制或在建用地外,湖滨RBD 只包含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五种类型,用地比例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公共设施用地(36.4%)、道路广场用地(33.2%)和居住用地(27.57%)。
图2 湖滨RBD 用地现状图公共设施用地按中类分,比例较高的是:商业、金融服务业(22.9%,其中商业11.81%,旅馆业5.5%)、行政办公(5.16%)和医疗卫生(3.9%)。
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看,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于浣纱路以西,靠近西湖地段。
其中商业主要分布于延安路和解放路两侧,宾馆服务业集中于平海路两侧,医疗和办公建筑用地则分布于浣纱路两侧。
从已建建筑总量构成看,公共设施的建筑面积约占总量的65%,远大于用地平衡表中公共设施用地36.4%的比重。
在公共设施建筑中,商业金融服务业(内含旅馆业)建筑的比重达到75.2%,更加表明湖滨地区的Array购物、休闲、旅游、服务的典型RBD特征。
1.4 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相辉映的RBD西湖美景已是举世瞩目,而与西湖仅一路相隔的历史建筑群也同样交相辉映。
湖滨RBD是杭州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展现区之一,历史悠久,建设年代久远,集中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较集中的历史街区11处等。
历史建筑主要以民国后建设的地方民居为主,大部分格局较为完整,有明显的中轴线,沿街以明显的界石分隔各家院落,具有鲜明的杭州地方民居特征。
2 湖滨RBD更新背景分析2.1 中心城市功能递进的客观要求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已经成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对引领浙江省乃至更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必然要求其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走向区域的顶端位置。
为此,《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按照建设“经济强市”和“文化名城”的要求,通过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创新,使经济发展上新台阶;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功能和经济辐射功能,使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围绕建设服务业大市的目标,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而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湖滨地区(含武林广场周边)在规划期内仍将是杭州城市最重要的城市中心,其功能的更新和强化对引领城市实现功能全面递进起到重要作用。
2.2 土地利用形态不适应城市RBD发展需要(1)土地利用结构错位在湖滨游憩商务区,至今仍然还分布有较多与城市RBD建设不相适应的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医院用地、与本地区联系较弱的行政办公用地等,其机动车交通量大,占用了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
另外,由于昂贵土地价格驱动,和较优的区位条件,近几年零星地块的住宅商品化改造趋势增强,削弱了湖滨的城市RBD功能。
(2)空置地依然存在虽然湖滨RBD已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37.04公顷,占总用地的97.5%,但仍有少量空置待建用地,其中拟批空置地为3.55公顷,这些土地大部分位于延安路两侧,商业价值极高,其长期闲置,既使城市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影响该区域城市功能的连续性。
(3)部分低质量建筑有待于更新改造按建筑结构类型评价,湖滨RBD质量好的建筑的总面积为181.09万平方米(占总量的63.4%),质量一般的为69.09万平方米(24.2%),质量差的为35.45万平方米(12.4%),因此,低质量建筑仍广泛存在。
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滨RBD质量差的建筑主要为湖边邨、思鑫坊、龙翔里等长生路两侧的居住建筑,属于三、四类居住用地,同时又是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建筑结构受损,不宜长时间使用;质量一般的建筑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延安路北段西侧、南段东侧,浣纱路东侧以及中山中路东侧,以1990年代之前建造的多层住宅建筑为主。
2.3 地铁站建设促进局部地段再开发《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明确远期(2020年)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从湖滨RBD通过。
其中1号线北从延安路引入,经西湖大道,向东至萧山,在湖滨RBD设龙翔站(延安路与庆春路交叉口附近)和湖滨站(延安路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两站,该规划建议在站场周边地区高密度开发。
西湖周边地域建筑高度的控制,使湖滨RBD用地开发强度相对较低。
如延安路以西的滨湖地块,其容积率为1.5~1.8,延安路以东则为1.8~2.5。
地铁站的开发,将使其邻近局部地段开发强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3 湖滨RBD空间开发的主要问题分析3.1 沿湖的项目开发呈高端化趋势,传统的湖城关系开始弱化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湖滨沿湖地带历来是大众化的休闲旅游胜地,并且在2003年杭州市实施湖滨路改造工程之前,湖滨路东侧是一条以普通市民和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传统商业街,使得该路东西两侧之间的联系相对密切,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湖城之间的互动。
随着湖滨路改造工程的实施,沿湖地区的大众化商业服务网点被高档次酒店、写字楼和名品街所取代。
这些高端化改造工程虽然能使局部地块的风貌实现“更新”,但它不仅使固有的城市肌理和传统风貌出现“断层”,更从空间上会割裂了西湖与城市内侧传统商业氛围之间的关系,也不符合大众服务的要求。
虽然原有的双向机动车四车道被改造为石板铺装的步行街,但是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从湖滨路西侧的沿湖景观带进入湖滨国际名品街各店铺的游客量极少(平均每小时均在10人次以下),更不用说进入五星级的凯悦酒店和同样高档次的西湖国贸写字楼的游客。
不断引入的高档次商业性区块改造模式,加速了湖滨RBD沿湖地带大众化服务功能项目的空间转移,也与湖滨大众化人流及其服务要求不甚适应,使得传统的湖城关系不断弱化。
3.2 空间结构的不合理诱导城市交通秩序的混乱一方面,由于以大众化服务为主的湖滨路传统商业街被高档次商贸服务业所取代,其原有的部分功能开始向东实行转移,如东坡路、延安路面向游客的特色店增多,岳王路特色夜市的兴起。
这一空间结构的变化加大了沿湖景观带与城市内部商贸服务区域的空间距离。
另一方面,湖滨路虽然规划成步行街,但实际利用过程中,由于考虑到湖滨路东侧高档次酒店、写字楼的机动车的日常进出,这条街道被确定为单向机动车道,并且沿街设施以外的车辆也可进出。
原有的湖滨路东西向人流空间被拉长,而南北向车流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就必然增加了整个区域南北向车流与东西向人流交通冲突、交织的概率,湖滨路的步行空间人车分离规划失效。
[2]3.3 高密度开发使建筑高度不断被突破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杭州中心城市划分为4个高度控制区,其中湖滨区是影响西湖景观的主要地区,范围为东至延安路,南至西湖大道,西至湖滨路,北至庆春路,建筑层数以3~5层为主,少量6~8层和3层以下,高度不超过30米,建筑密度控制在35%左右。
然而,湖滨RBD沿湖地块大多已改造完成,由于追求土地收益,新开发改造区块建筑高度不同程度地突破规划管理规定,沿湖墙体般围合的建筑轮廓线已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