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6.89 MB
- 文档页数:27
目录一、课题内容 (1)二、设计目的 (1)三、设计要求 (1)四、实验条件 (2)五、系统设计 (2)六、详细设计与编码 (6)1. 设计方案 (6)2. 编程工具的选择 (12)3. 编码与测试 (12)4. 运行结果及分析 (20)七、设计心得 (23)八、参考文献 (25)一、课题内容基带传输:欲传送的01比特流 + 码型变换(HDB3码) + 基带成型网络(采用升余弦滚降系统)+ 码型反变换 + 01比特流。
二、设计目的1.综合应用《Matlab 编程与系统仿真》、《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原理》等多门课程知识,使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2.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系统开发的思想;3.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通信仿真的能力;4.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完成课题设计项目的能力;5.培养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
三、设计要求1.每人独立完成一个题目2. 对通信系统有整体的较深入的理解, 深入理解自己仿真部分的原理的基础,画出对应的通信子系统的原理框图3. 提出仿真方案;4. 完成仿真软件的编制5. 仿真软件的演示6. 提交详细的设计报告四、实验条件计算机、Matlab软件、相关资料五、系统设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概念: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所占据的频谱是从零频或者很低频率开始,称为数字基带信号;不经载波调制而直接传输数字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2)数字基带传输的研究的意义:第一:在利用对称电缆构成的近程数据通信系统中广泛采用这种传输方式;第二:数字基带传输方式迅速发展,不仅应用于低速数据传输,而且还用于告诉数据传输;第三:基带传输系统的许多问题也是带通传输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第四:任何一个采用线性调制的带通传输系统,可以等效为一个基带传输系统来研究。
(3)基带传输码型: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对传输码型的要求:①不含直流分量。
且低频分量尽量少;②应含有丰富的定时信息,以便于从接受码流中提取定时信号;③功率谱的主瓣宽度窄,以节省传输频带;④不受信息源统计特性的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的变化;⑤具有内在的检错能力,即码型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便宏观监测;⑥编译码简单,已降低通信延时和成本。
现代通信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通信网络的分类、结构和关键技术。
2. 学生能掌握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3. 学生能了解我国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通信网络问题,具备初步的故障排查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通信网络拓扑图,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通信网络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网络,培养对我国通信事业的热爱,增强国家自豪感。
2. 学生能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尊重。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通信网络有初步了解,好奇心强,善于探究。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通信事业,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网络概述- 了解通信网络的定义、分类和结构。
- 掌握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如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
2. 有线通信技术- 学习有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 了解有线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
3. 无线通信技术- 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如无线电波、微波、卫星通信等。
- 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
4. 我国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学习我国通信网络的发展阶段和重要成果。
- 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信电子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分析等核心概念。
2. 学习并掌握通信原理,如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多路复用等,为后续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3.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如5G通信、物联网等,拓宽学生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调试设备等。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实验和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硬件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电子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通信电子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通信电子知识体系,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实践经验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通信电子基础理论:- 信号与系统:信号分类、线性时不变系统、傅里叶变换等。
- 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表示、离散傅里叶变换、数字滤波器设计等。
- 电路分析:基本电路元件、交流电路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等。
2. 通信原理与关键技术:- 调制解调技术:模拟调制、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等。
- 信道编码:编码原理、常见编码技术、误码率分析等。
- 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等。
3. 现代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5G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应用场景等。
-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概念、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等。
Modern Communication Optoelectronics Course Design - English Version, 5th EditionIntroductionModern communication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over the years with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fiber optic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infrared communication have made the world a global village. This course design is designed for students that are interested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optoelectronics that require a strong foundation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The m of this course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optoelectronics, and to enable them to apply these principles to real-world scenarios effectively. Students that complete this course will gn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designing, analyzing, and implementing 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s.Course OutlineChapter 1 - Introduction•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optoelectron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optoelectronics Chapter 2 - Fundamentals of Optical Fibers and Waveguides•Optical fiber types and structures•Optical waveguides•Optical modes•Single-mode and multimode fibers•Fiber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Chapter 3 - Light Sources and Detectors•Optical sources•LED, laser, and semiconductor lasers•Photoelectric detectors•Light detectors characteristics, sensitivity, and bandwidth Chapter 4 - Optical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Optical transmitters•Optical receivers•Signal-to-noise ratio•Data transmission systemChapter 5 - Optical Amplifiers and Components•Optical amplifiers•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Optical splitters and couplersChapter 6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onents•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Optical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ptical networksChapter 7 - Optical Fiber Sensing and Metrology•Fiber optic sensors•Intensity, phase, and polarization sensors•Distributed and quasi-distributed sensors•Fiber optic metrologyCourse Goals•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optoelectronics•Design, analyze, and implement 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s•Gn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optical fibers and waveguides, light sources, and detectors, optical amplifiers andcommunication systems•Underst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optical sensing and metrologyCourse FormatThis course will be delivered as a combination of lectures,practical assignments, and laboratory sessions. The lectures will cover th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optoelectronics, and students will undertake practical assignments to apply the theory toreal-world scenarios.The laboratory sessions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hands-on experience of using optical fibers, waveguides, and other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s. In these sessions,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design, build, and test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sensors.AssessmentThe course assessment will be made up of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Class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10%•Assignments: 30%•Laboratory reports: 30%•Final exam: 30%ConclusionThis course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solid foundation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optoelectronics, and prepares them for a career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With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 with expertise in this field is increasing. This course equips students with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meet these demands and becom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engineers.。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通信17-3 学号 2017101086 姓名丁一帆指导教师李化实验名称 2ASK 调制与解调Matlab Simulink 仿真 同组人专业班级 通信17-3 学号 2017101086 姓名 丁一帆 成绩一、实验目的1.掌握 2ASK 的调制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 2.掌握 2ASK 的解调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 二、实验原理2ASK 二进制振幅调制就是用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控制正弦载波的幅度,使载波振幅随着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而变化,而其频率和初始相位保持不变。
信息比特是通过载波的幅度来传递的。
其信号表达式为:0()()cos c e t S t t ω=⋅,S(t)为单极性数字基带信号。
由于调制信号只有0或1两个电平,相乘的结果相当于将载频或者关断,或者接通,它的实际意义是当调制的数字信号“1”时,传输载波;当调制的数字信号为“0”时,不传输载波。
2ASK 信号的时间波形e2ASK(t)随二进制基带信号S(t)通断变化。
所以又被称为通断键控信号 三、实验内容、步骤1 Simulink 模型的建立通过Simulink 的工作模块建立2ASK 二级调制系统,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前后的频谱,用示波器观察调制信号前后的波形……………………………………装………………………………………订…………………………………………线………………………………………正弦波源,这里使用的是Signal Processing Blockset\DSP Sources\Sine Wave,设定其幅度为2V,频率为2Hz。
基带信号源,使用的是Communications Blockset\Comm Sources\Random Data Sources\Bernoulli Binary Generator,可以产生随机数字波形。
六、课程设计的内容(一)校园网硬件系统平台1、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
它们就像是交通系统中的公路,是信息数据运输的通道。
网络中的计算机就是通过这些传输介质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
传输介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有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无线传输介质是指无线电、微波、红外线等形式。
不同的传输介质,其特性也各不相同。
他们不同的特性对网络中数据通信质量和通信速度有较大影响!这些特性是:.物理特性。
说明传播介质的特征。
.传输特性。
包括信号形式、调制技术、传输速度及频带宽度等内容。
.连通性。
采用点到点连接还是多点连接。
.地域范围。
网上各点间的最大距离。
.抗干扰性。
防止噪声、电磁干扰对数据传输影响的能力。
.相对价格。
以元件、安装和维护的价格为基础。
2、中继器中继器是局域网环境下用来延长网络距离的最简单最廉价的互联设备,操作在OSI的物理层,中继器对在线路上的信号具有放大再生的功能。
中继器是连接网络线路的一种装置,常用于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物理信号的双向转发工作。
中继器是最简单的网络互联设备,主要完成物理层的功能,负责在两个节点的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和放大功能,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
由于存在损耗,在线路上传输的信号功率会逐渐衰减,衰减到一定程度时将造成信号失真,因此会导致接收错误。
中继器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它完成物理线路的连接,对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保持与原数据相同。
一般情况下,中继器的两端连接的是相同的媒体,但有的中继器也可以完成不同媒体的转接工作。
从理论上讲中继器的使用是无限的,网络也因此可以无限延长。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网络标准中都对信号的延迟范围作了具体的规定,中继器只能在此规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工作,否则会引起网络故障。
3、集线器集线器属于纯硬件网络底层设备,基本不具有类似交换机的“智能记忆”和“学习”能力。
它也不具备交换机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发送数据时都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
姓名学号一、课程设计任务 (2)1.1 课程设计目的 (2)1.2 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2)1.3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1.4 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3)一、FM解调方案选定与原理分析 (3)2.1 解调方案选定 (3)2.2 锁相环工作原理 (4)2.3 锁相环解调原理 (5)二、单位模块设计 (6)3.1 混频电路设计 (7)3.2 解调电路的设计 (9)四、电路仿真及参数设置 (10)4.1 混频电路的仿真调试 (10)4.2 解调电路的仿真调试 (15)4.3 系统整体的仿真调试 (20)五、系统性能分析 (21)5.1 混频部分滤波电路性能分析 (21)5.2 解调部分滤波电路性能分析 (24)5.3 解调输出误差分析 (25)六、心得体会 (26)七、参考文献 (27)摘要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从事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工作。
鉴于我校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办学宗旨,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进行工程素质培养、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基础和发展潜力。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实现技术为主线多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
通过《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可以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通信电子线路》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对通信电子线路技术有较深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主要是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ultisim,以仿真电路的形式从通信系统和整机出发来分析各功能模块的原理、组成和作用。
通信电子线路的课程内容是以模拟通信电子电路为主,按照线性电路、非线性电路以及频率变换电路来组织整个知识构架。
因此在进行通信电子线路之前需要在掌握电子线路分析的基本知识、串并联谐振回路以及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学习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以及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中的各种频率变换电路知识。
线性频率变换电路含混频、振幅调制与解调,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含角度调制与解调。
现代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摘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电路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够描述放大器、滤波器、调制器等关键电路的工作原理。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如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无线通信等。
3. 引导学生认识通信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件和器件,并理解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通信电路设计和分析的能力,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设计简单的通信电路。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实验设备进行通信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使其在设计和实践中遵循行业规范。
3.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电子通信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通信电路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分解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成果。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电路基本原理:包括放大器、滤波器、调制器等关键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电路基础- 内容列举:放大器原理、滤波器分类与特性、调制解调技术。
2. 不同类型通信系统:介绍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无线通信等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2章 通信系统概述- 内容列举: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技术。
3. 常用电子元件和器件:分析通信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件和器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
- 教材章节:第3章 通信电路元件- 内容列举: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4. 通信电路设计与分析:讲解如何根据特定需求设计通信电路,包括电路图绘制、参数计算等。
洛阳理工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设计题目调频无线话筒专业通信工程班级B100509学号B10050919姓名李戈完成日期2013年01月12日调频无线话筒摘要调频无线话筒的原理是将声波信号通过麦克风转化为音频电信号,通过改变结电容来改变高频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产生调频波,通过高频放大与选频,最终由天线发射。
由C1耦合到三极管9018的放大电路放大并使c-b结电容变化,振荡频率变化,从而实现频率调制。
调制后由L1线圈与电容组成的选频回路并通过天线向外发射,改动L1线圈就可实现变频.使用普通调频收音机在80—108M频率之间,话筒中心2米范围内能正常接收。
该设计具有电压低,受话灵敏,制作简易等特点。
关键词:调频,选频回路,发射,结电容,变频FM wireless microphoneABSTRACTFM wireless microphone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acoustic signal through the microphone into electrical audio signal,by changing the capacitance to change the frequency and the output frequency of the oscillator,produces FM wave,through the high frequency amplification and frequency, and ultimately by the transmitting antenna. By C1 coupled to the transistor 9018 amplifying circuit and the C B junction capacitance change, oscillation frequency change, thereby realizing frequency modulation. Modulation by L1 coil and capacitor frequency selective circuit and the antenna emitting, change the L1 coil can achieve frequency conversion。
现代通信综合实验教程课程设计一、引言现代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每个学习通信技术的人来说,学好与实践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介绍现代通信综合实验教程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1.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2.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3.熟练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与测试方法;4.熟练驾驭通信系统开发软件和测试设备。
三、课程设计内容1. 通信系统基本原理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通信系统参数的定义。
实验内容包括:•采用MATLAB软件对基本调制信号进行分析与仿真;•了解带通信号的形成过程,研究调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情况;•了解数字调制系统,研究数字调制信号与基带信号的相互转换。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应通过实验掌握基础的调制技术,了解通信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定义,能够使用MATLAB工具对调制信号进行分析,熟悉通信系统原理。
2. 通信信道特性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道的特性,了解影响信道传输的各种因素。
实验内容包括:•研究信道传输中的噪声特性,对抗噪声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通过MATLAB工具对信号的频谱进行分析,了解信号的特点;•通过软件工具模拟信号传输的模型,研究信道的衰减、多径效应等特性。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应通过实验掌握信道的各种特性,了解信道传输过程中的噪声、频谱等基础知识,掌握信道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
3. 通信系统组成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与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包括:•通过软件模拟工具搭建通信系统,研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研究现代通信系统的标准和使用规则;•通过软件模拟和测试设备的使用,对通信系统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应通过实验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标准和使用规则,掌握通信系统测试和调试方法。
AM调制电路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AM调制电路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AM调制电路的概念;–掌握AM调制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知道AM调制电路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AM调制电路的性能指标;–能够设计简单的AM调制电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AM调制电路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AM调制电路的基本原理;2.AM调制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AM调制电路的性能指标;4.AM调制电路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5.第一课时:介绍AM调制电路的基本原理;6.第二课时:讲解AM调制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7.第三课时:分析AM调制电路的性能指标;8.第四课时:探讨AM调制电路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AM调制电路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应用;2.讨论法:分组讨论AM调制电路的性能指标及实际应用场景;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AM调制电路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AM调制电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通信原理》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提供《AM调制电路设计与应用》等参考书籍;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AM调制电路的原理及应用;4.实验设备:准备简单的AM调制电路实验套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项目任务,评估学生对AM调制电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现代通信设计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现代通信设计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通信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本实验报告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现代通信设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方向和展望,从而为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实验的背景和意义,阐述通信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然后我们将详细描述实验的目标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接着,我们将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最后,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并展望现代通信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呈现现代通信设计实验的全貌,为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写作背景、整体结构和研究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整篇报告的整体把握。
正文部分包括了通信设计的背景和意义、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三个小节,详细介绍了通信设计的相关背景和意义,设计实验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结果分析过程。
结论部分包括了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以及对现代通信设计的思考和展望三个小节,对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存在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并对现代通信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展望。
1.3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验现代通信系统的各种组件,包括调制解调器、编解码器和通道编码解码器,从而加深对通信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设计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通信系统的整体把握能力,为今后的通信工程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所属课程名称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题目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分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12月3日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1)1.1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1)1.2 长途电话业务简介 (1)1.2.1 固定网国内长途电话业务 (1)1.2.2 固定网国际长途电话业务 (2)1.3 SDH简介 (2)1.4 GSM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3)第2章长途电话业务的配置实现设计 (4)2.1 长途电话网的结构 (4)2.1.1 四级长途电话网的网路结构 (5)2.1.2 二级长途电话网的网路结构 (5)2.2 C&C08程控交换机的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7)2.2.1 C&C08硬件模块 (7)2.2.2 C&C08软件系统 (8)2.2.3 C&C08主要单板 (9)2.3 EBRIDGE平台的使用和业务配置操作过程 (10)2.3.1 交换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组成 (10)2.3.2 调试过程 (11)2.4 对系统进行调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12)2.4.1 长途业务调试实验 (12)2.4.2 C&C08和SDH 2M联调 (13)第三章SDH设备相关管理软件 (14)3.1 SDH网络 (14)3.1.1 SDH基本网络结构 (14)3.1.2 SDH环自愈环网 (16)3.2 华为光传输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17)3.2.1 SDH设备硬件概述 (17)3.2.2 OPTIX 2500+设备介绍 (17)3.2.3 SDH设备软件总体介绍 (22)3.3系统调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25)第四章GSM移动通信系统 (27)4.1 GSM的发展概述 (27)4.2 GSM的系统构成 (28)4.2.1 交换分系统(MSS) (28)4.2.2 基站分系统(BSS) (31)4.2.3 移动台(MS) (32)4.2.4 操作与维护分系统(OMS) (32)4.3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 (33)4.3.1 MSC/VLR业务区 (34)4.3.2 位置区(LA) (34)4.3.3 小区(Cell) (34)4.4 GSM系统的接口与协议 (35)4.4.1 公众陆地移动网(PLMN)的接口 (35)4.4.2 接口协议模型 (37)第五章课程设计心得 (40)第六章参考文献(资料) (41)致谢 (43)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1.1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本次实训主要是学习长途电话业务的配置实现设计、SDH设备相关管理软件、GSM移动通信系统,通过对这些设备以及软件的熟悉,是我们对通信专业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通信电路中常用元件的性能和作用。
3. 学习通信电路的调试方法和故障排除技巧。
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器材1. 通信电路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函数信号发生器4. 信号源5. 测试仪6. 连接线7. 阻抗箱三、实验原理通信电路主要包括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和传输线路。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调制与解调:将信息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调制),在接收端再将信号还原为信息信号(解调)。
2. 放大与滤波:放大信号,增强信号强度,同时滤除干扰信号。
3. 编码与解码:将信息信号进行编码,以便于传输和识别,接收端再将编码信号解码为信息信号。
四、实验步骤1. 搭建通信电路:根据实验要求,搭建通信电路,包括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和传输线路。
2. 调试电路:调整电路参数,使电路工作在最佳状态。
3. 测试电路性能:使用测试仪测量电路的各项性能指标,如增益、带宽、信噪比等。
4.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路性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内容1. 调制与解调实验:- 使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基带信号。
- 使用调制电路将基带信号调制为高频信号。
- 使用解调电路将调制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
- 比较调制前后信号的变化,验证调制和解调电路的工作原理。
2. 放大与滤波实验:- 使用信号源产生信号。
- 使用放大电路放大信号。
- 使用滤波电路滤除干扰信号。
- 测量放大和滤波后的信号强度,验证放大和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
3. 编码与解码实验:- 使用编码电路将信息信号编码。
- 使用解码电路将编码信号解码。
- 比较编码前后信号的变化,验证编码和解码电路的工作原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调制与解调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了调制和解调电路的工作原理。
- 发现调制后的信号频率较高,带宽较宽,有利于信号的传输。
- 解调后的信号与基带信号基本一致,说明解调电路能够有效还原信息信号。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学号:姓名: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摘要人类自从发觉能利用电波传递信息以来,就不断研究出不同的方式来增加通信的靠得住性、通信的距离、设备的微形化、省电化、轻巧化等。
接收信息所用的接收机,俗称为收音机。
目前的无线电接收机不单能收音,且还有能够接收影像的电视机、数字信息的电报机等。
随着广播技术的进展,收音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自1920年开发了无线电广播的半个多世纪中,收音机经历了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的三代转变,功能日趋增多,质量日趋提高。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从此以后.开始了收音机的晶体管时期.而且慢慢终止了以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为代表的收音机的低级时期。
1956年,西德西门子公司研制成了超高频晶体管,为调幅晶体管收音机制造了必要的条件。
1959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了第一代调幅晶体管收音机。
1961年,美国研制了集成电路。
随后.1966年,日本利用这一技术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集成电路收音机,开始了收音机工业的又一场技术革命。
从此收音机向着小型化、系列化、集成化、低功耗、多功能的方向进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音机又朝着电路集成化、显示数字化、声音立体化、功能电脑化、结构小型化等方向进展。
其中,大部份接收机系统由接收天线回路、输入回路、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混频电路、本地振荡电路、中频放大电路、鉴频器、低频放大电路、视频显示器或扬声器等九个部份组成,通过电路本身的选频滤波作用,就变成另外一个预先确信好的频率(在我国为465KHz),然后再进行鉴频和放大取得一个输出信号。
那个固定的频率,是由差频的作用产生的。
一样情形下都采纳超外差式,它具有灵敏度高、工作稳固、抗干扰能力强、声音清楚、选择性好及失真度小等优势。
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二技术指标……………………………………………三方案设计……………………………………………四单元电路设计………………………………………一、输入调频回路……………………………………二、高频放大电路……………………………………3、混频器和本机振荡器………………………………4、中频放大电路………………………………………五、限幅电路…………………………………………六、鉴频电路…………………………………………7、低频放大电路……………………………………五总原理图……………………………………………六问题总结……………………………………………七心得体会……………………………………………八参考文献……………………………………………一、课程设计目的无线发射与接收设备是通信电子线路的综合应用,是现代化通信系统、广播与电视系统、无线平安防范系统、无线遥控和遥测系统等,必不可少的设备。
现代通信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区别及各自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了解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现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接收和处理的过程,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熟练使用通信实验设备,具备实际操作和调试通信系统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2.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在现代通信领域的发展动态,增强国家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 学生能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现代通信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新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现代通信系统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重点阐述现代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讲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引入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的概念。
3. 调制解调技术:详细介绍振幅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常见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4. 编码解码技术:讲解数字通信中的常见编码解码技术,如汉明码、卷积码等,分析其原理及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信号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等,并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掌握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理解信号的分类、特点和处理方法。
3.学习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通信技术。
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5.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
6.学会使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工具进行通信实验。
7.能够编写简单的通信程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了解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信号处理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基本原理和性能指标。
2.信号处理技术:信号的分类、特点和处理方法,包括滤波、采样、量化等。
3.调制解调技术: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
4.编码解码技术:数字编码、纠错编码、信道编码等,以及解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以及通信技术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挑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现代通信技术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传播、数字信号处理等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一种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通信原理,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的通信设备调试与维护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通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现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通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遵守通信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通信道德。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实践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通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电磁波传播与无线通信- 学习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发射与接收原理。
- 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 数字信号处理与传输- 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如采样、量化、编码等。
- 了解数字信号的传输原理,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
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践操作:动手搭建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进行设备调试与维护。
- 案例分析:分析现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智能手机、5G技术等。
5. 通信安全与法律法规- 学习通信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现代通信电路(课程设计)题目名称:模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院系名称:电子信息学院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2013年12月目录一.设计题目二.设计内容三.实现方法3.1信号产生模块3.2载频信号产生模块3.3调制器3.4解调器四.设计平台4.1硬件平台4.2软件平台五.设计要求5.1设计准备5.2安装调试要求六.电路调试6.1 AM发射机调试6.2 AM接收机调试6.3 调幅通信系统联调七.结果分析八.电路仿真8.1 LC振荡器8.2 振幅调制器7.3 振幅信号的解调九.附录9.1 GP4实验板模块分布图9.2 参考文献一、设计题目模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二、设计内容图1模拟通信系统框图本设计主要完成以下模块a. 信号源产生模块(语音低频信号)b. 载波信号产生模块(载波)c. 调制器d. 解调器三、实现方法3.1信号产生模块实现方法:RC振荡器,要求f=1.5kHz 振荡频率f=12RC3.2载频信号产生模块实现方法:LC振荡器LC正弦波振荡电路3.3调制器方案:AM调制器实现方法:模拟相乘器模拟相乘器实现两信号(调制信号与载频)的相乘,从而产生差频与和频,从而实现频谱的线性搬移,它产生无用频率分量少,是调制AM 实现的最好方法。
本设计AM调制采用模拟相乘器MC1496。
低频调制信号3.4 解调器方案:AM解调实现方法: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由于模拟相乘器解调电路比较复杂,而AM调幅波包络反应了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因此可用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且电路较简单,无需载波信号。
因此本设计用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
图3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四、设计平台4.1硬件平台:(1)高频实验箱(GP-4)(2)通信电路综合实验箱(ZH5006)ZH5006实验箱中提供了很多标准化模块:可变加法器、可变减法器、可变相乘器、乘法器、低通滤波器、EPLD模块、80C3模块,DA模块等。
本次设计用压控振荡器模块,乘法器模块,滤波器模块,和两片通用模块:一个通用模块用作RC振荡器,另一个用作二极管检波器。
(3)高频实验台XSGZ-1。
4.2 软件平台:(1)work bench仿真设计;(2)Protel原理图设计;本设计采用work bench进行正弦振荡器、调制电路、检波电路等部分的仿真,采用Protel进行原理图绘制。
五、设计要求5.1设计准备(1)明确系统的设计要求;(2)明确模块的设计要求;(3)画出模块设计电路的原理图。
5.2安装调试要求(1)低频信号产生模块独立设计、调试;(2)其他模块在实验平台调试;(3)实现系统调试。
六、电路调试该调幅实验系统组成原理框图如附图2(a)(b)所示,图(a)为调幅发射机组成模块,图(b)为接收机组成模块。
各模块位置参见布局分布图。
发射部分由低频信号发生器、载波振荡、幅度调制、前置放大、功率放大器五部分电路组成,若将短路块J4、J5、J10、J11、J17连通,J15连通TF则组成调幅发射机。
接收机由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晶体管混频器、平衡混频器、二次混频、中放、包络检波器、16.455MHZ本振振荡电路、低放等八部分组成。
将短路块J33、J34连通,J29连通J.H.IN,J42连通J.B.IN,开关S9拨向右端,组成晶体管混频调幅接收机,若将短路块J48、J49连通,J33、J34断开,J29连通P.H.IN其他同上,则组成平衡混频调幅接收机。
6.1AM发射机调试1.将振荡模块中拨码开关S2中“4”置于“ON”即为晶振。
将振荡模块中拨码开关S4中“3”置于“ON”,“S3”全部开路。
用示波器观察J6输出10MHZ载波信号,调整电位器VR5,使其输出幅度为0.3V左右。
波形图下图所示:2.低频调制模块中开关S6拨向左端,短路块J11,J17连通到下横线处,将示波器连接到振幅调制模块中J19处(TZXH1),调整低频调制模块中VR9,使输出1KHZ正弦信号V=0.1~0.2V。
PP波形图下图所示:3.将示波器接在J23处可观察到普通调幅波。
波形图下图所示:4.将前置放大模块中J15连通到TF下横线处,用示波器在J26处可观察到放大后的调幅波。
改变VR10可改变前置放大单元的增益。
波形图下图所示:5.调整前置放大模块VR10使J26输出不失真的AM波,将功率放大模块中J4连通,使J8(JF.OUT)输出不失真的AM信号。
波形图下图所示:S拨向右端(+12V)处,示波6.将J5,J10连通到下横线处,开关1器在J13(BF.OUT)可观察到放大后的调幅波,改变电位器VR6可改变丙放的放大量。
波形图下图所示:6.2AM接收机调试1.将10MHZ的调幅信号加入晶体管混频输入端。
2.将晶体管混频模块中J33,J34均连通到下横线处,示波器在输出端J36(J.H.OUT)端可观察到混频后6.455MHZ的AM波。
波形如下图所示:3.调整中周CP3及VR13使J36处输出电压最大波形如下图所示:4.将J29连通到J.H.IN下横线处,开关S9拨向右端,调整VR14使二次混频输出J38(Z.P.OUT)输出0.2V,455KHZ不失真的调幅波。
波形如下图所示:5.连通中放模块中J40到下横线处,在中放输出端J55处可观察到放大后的AM波波形如下图所示:6.调谐中周CP6使J55输出1Vpp左右的AM信号波形如下图所示:7.振幅解调处J46连通,开关S13拨向左端,S14、S15、S16拨向右端,在J52处可观察到解调后的低频信号。
S15拨向左端可观察到惰性失真,S15、S16,同时拨向左端可观察到底部失真。
S14拨向左端可观察到不加高频滤波的现象。
解调后的低频信号波形如下图所示:惰性失真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底部失真波形图如下图所示:不加高频滤波的波形图如图下图所示:8.若J42连通J.B.I.N,则在J44处可观察到放大后的低频信号。
波形如下图所示:6.3调幅通信系统联调1.按实验(一)AM发射机实验将平衡调幅器输出(振幅调制模块J23)调到0.1V左右。
波形如下图所示:2.前置模块中J15断开,将J23处的AM信号用短路线连到晶体管混频处的J32处(J33断开,J34连通),J36处可观察到混频后的AM波。
波形如下图所示:3.将二次混频处的开关S9拨向右端,J29连通到J.H.IN,J38处可观察到二次混频后的AM波。
(注:若此波形失真,则可调电位器VR14(右旋),若无信号就左旋)波形如下图所示:4.将J38处波形调到0.2V左右,中放处J40连通在J55处可观察到放大后的AM波。
波形如下图所示:5.振幅解调处J46连通,开关S13拨向左端,S14、S15、S16拨向右端,在J52处可观察到解调后的低频信号。
S15拨向左端可观到惰性失真,S15,S16,同时拨向右端可观察到底部失真。
S14拨向左端可观察不加高频滤波的现象。
解调后的低频信号波形图如图下图所示:惰性失真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底部失真波形图如下图所示:不加高频滤波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6.J42连通J.B.IN,则在J44处可观察到放大后的低频信号。
波形图如下图所示:7.用双踪示波器对比解调后的输出波与原调制信号。
将示波器一路接入平衡调幅模块中J19(TZXH1)处,另一路接检波输出J52处,观察两波形并进行对比。
波形图如下图所示:七、实验分析1.在做试验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连线,千万不要将试验箱中的电路短路,轻则只是损坏某个器件,重则造成整个试验箱的损坏。
我们组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不小心将试验箱中的电路短接了,然后造成了其中某个器件的损坏,虽然在后来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果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但当时的确冒烟了,应该是造成了某个器件的不必要损坏。
2.在处的短路块,发射机调试过程中,在J23处观察普通条幅波时,有时可能出现,有时也可能不出现,这是应该断开J17,调节VR8,观察此时是否抑制了载波,如果抑制了载波,就把载波调解出来;若没有抑制载波,则调节最大不失真。
3.在前置放大模块中将J15连通,此时用示波器可在J26处观察到放大后的条幅波,通过改变VR10可以改变前置放大单元的增益。
若此时观察不到调幅波,调节VR9或VR11,可将调幅波变得清晰。
4.在振幅解调模块,将J46连通,开关连接好,可在J52处观察到解调后的低频信号。
若此时信号失真或不清晰,有可能是二次混频造成的,此时VR14过调,通过改变VR14可使其波形不失真。
5.最后用双踪示波器将原调制信号与解调后的输入波形进行对比,其中一路接平衡条幅模块中J19处,另一路接检波输出J52处。
6.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步的原理,操作都要了解,这样就会避免走好多弯路,我们组就是刚开时对有的步骤的操作不是很清楚,而浪费了好多时间。
八、电路仿真8.1LC振荡器:仿真结果:8.2 振幅调制器:8.3振幅信号的解调:仿真结果:九、附录9.1 GP4实验板模块分布图9.2 参考文献[1] 曾兴雯、刘乃安、等.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版.[2]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