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常见隐患
- 格式:pptx
- 大小:9.01 MB
- 文档页数:25
新生儿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护防范对策摘要:根据新生儿病房存在的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将护理安全引入新生儿病房管理中,确定护理安全隐患,完善各项制度。
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增强,层层质量监督,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消除安全隐患。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护理安全;护理管理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护理服务是双刃剑,既可以促进健康,也可能因为某些失误造成伤害。
新生儿病房是收治自胎儿出生到满28 d的新生儿,这段时间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重要过程。
新生儿各调节中枢及各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死率高。
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要具备高度的护理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对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安全教育,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新生儿病房常见的安全隐患1.1 护理人员素质因素①新生儿皮肤娇嫩,因护理不周易发生臀红、尿布疹及鹅口疮。
液体外漏使组织坏死。
沐浴用水或热水袋、暖箱、蓝光箱、烤灯使用不当引起烫伤等。
②年轻护士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对新生儿生理特点不熟悉,在护理工作中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也是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因素。
③安全意识薄弱:新生儿从进入病房开始,就没有家属陪护,一切治疗护理均由医护人员完成,若护理人员对病人情况不熟悉,护理查对不仔细,也容易出现各种护理差错。
④个别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够强,不能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乏慎独精神,这也是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危险因素。
新生儿喂奶不当引起呛奶、误吸,或卧位不当吐奶引起误吸而导致窒息及吸入性疾病,盖被或卧位不当口鼻受阻发生窒息。
仪器监护违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或病情观察有误,失去抢救时机。
1.2保护措施不当新生儿自制力差,随时将导管抓出、抓伤自己,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自伤,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防范对策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利于产妇恢复等优点,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
笔者通过分析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管理对策,通过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新生儿安全,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有10253例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住院时间最长21天,最短18h,平均6.5±3.1天,均为母乳喂养;入母婴同室条件:胎龄37周,体重2500g,出生后新生儿无窒息,Apgar评分7分,家属自愿要求照顾新生儿者。
1.2 新生儿安全问题 10253例新生儿中共80例(7.8‰)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新生儿院内感染26例(32.5%),新生儿呛奶窒息18例(22.5%),新生儿低血糖12例(15.0%),新生儿暑热综合征8例(10.0%),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5例(6.3%),新生儿烫伤4例(5.0%),新生儿压伤2例(2.5%),新生儿摔伤1例(1.2%),其他损害4例(5%)。
1.3 处理与预后 80例新生儿经过积极处理,及时好转者28例(35.0%);52例(65.0%)转入重症新生儿室进行治疗,经专科治疗后治愈50例(62.5%),死亡2例(2.5%),分别为新生儿呛奶窒息1例,不明原因1例。
2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2.1 院内感染母婴同室区内空气、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毛巾消毒不严格;母婴同室区内通风不好,造成空气不新鲜;探视人员过多易造成交叉感染;家属无菌护理观念不强,未做到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需仔细洗手,易发生新生儿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内感染疾病。
新生儿病区安全隐患与风险防范探究摘要】我国的新生儿病区属于无陪护的病区,通常收治产后28天内的患儿,由护士24小时对其全程进行护理。
由于新生儿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服务对象,因此医院需及早认识到客观存在于新生儿病区且较为隐蔽的各类安全隐患,以便及早制定出应对策略,有助于降低护理安全的风险性,起到防范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究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与风险防范的应对方法,通过对新生儿病区的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总结,制定出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案,以便及时采取,从而有助于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并控制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以促进新生儿病区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生儿病区;安全隐患;风险防范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多元文化的融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重视其生存质量的问题,加之维权知识的普及,促其维权意识得以强化,使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压力及风险亦随之增加[1]。
新生儿病区通常无家属予以陪护,主要由护士对患儿进行全程护理,但由于患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与语言功能,且病情较为严重,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抢救及护理的操作极为复杂,所以新生儿病区易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对医疗护理质量产生影响[2]。
因此,针对病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何处理好风险防范是医院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作出简要分析,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防范风险的应对策略。
1.新生儿病区存在的安全隐患1.1缺乏熟练的专科护理技术目前,我国许多的临床护士正趋于年轻化,护理业务的知识与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易增加护理安全的风险程度。
年轻护士在基础护理理论上不够扎实,其次,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且专科护理技能不够熟练,无法沉稳的应对与处理科室新开展的业务与技术,在操作各类仪器及设备时,上手较为困难[3]。
尤其是当医院引进新技术与开发新项目的时候,护理工作的技术程度及技术要求亦随之加大难度,进而增加了护理工作在技术方面的风险性,对护理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NICU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摘要】目的 NICU是抢救和治疗新生儿的重要场所,由于其特殊工作环节及流程,容易发生差错及护理缺陷。
因此,确保患儿安全在护理中尤为重要,本文就这个问题,针对NICU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对降低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NICU 安全隐患对策NICU是医院抢救和治疗新生儿的重要场所,由于其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技术性强、护理服务要求高、时间连续性强的特点,因此,容易发生差错及缺陷。
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NICU护理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我们总结了NICU中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工作流程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积极有效地规避了各种护理差错和护理缺陷发生。
1 NICU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许多护理纠纷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护理措施不到位从而引起纠纷,而NICU由以上原因有可能引发的潜在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体温计误伤新生儿;②发生压疮;③抱错婴儿;④患儿摔伤、碰伤、坠床;⑤烫伤;⑥皮肤损伤2 防范措施及对策2.1防止体温计误伤患儿①测量前认真清点数量,发放与回收数目应相等,如遗留在婴儿床上,必须及时找回。
②测量体温前,必须认真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无损,防止体温计划破或刺伤患儿。
③患儿出院时应认真检查全身,防止测量体温未及时收回而包在婴儿包被中。
④如体温计破损,体温计碎屑及水银遗撒在床单位时,必须将患儿移至其他床单位,用消毒毛巾擦拭床单位,更换床单位全部中单,更换婴儿衣物被服。
2.2压疮的预防①认真评估易出现压疮的高危新生婴儿(低体重儿,氧疗、光疗、窒息复苏后)的皮肤情况,做好基础护理,每小时翻身按摩一次,对出现水肿、硬肿和外伤的患儿应加强护理。
②对低体重儿,应用水床或者应用棉质鸟巢,增加床垫柔软度,减少对患儿骨隆突处皮肤的受压。
③对于鼻塞辅助呼吸的患儿,每两小时检查一次鼻粘膜,发现鼻黏膜有充血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儿科病房是专门为儿童提供医疗护理的场所,儿科病房护理的安全隐患较多,需要我们护士在工作中更加关注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首先,儿童是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与成人存在差异。
因此,儿科病房护理需要更加细致入微。
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体位异常、护理用具选择不当、传染病交叉感染等问题。
首先,体位异常是儿科病房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由于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和肌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导致体位异常。
需要护士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的矫正,避免发展成畸形。
护士在患儿翻身时要注意力的分配、技巧的使用,以确保操作安全。
其次,护理用具选择不当也会存在安全隐患。
儿童的皮肤和黏膜较为脆弱,需要使用柔软、适合的护理用具。
例如,在给婴儿更换尿布时,应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纸尿布,避免对婴儿皮肤造成摩擦和刺激。
另外,儿童口腔卫生也需要特别关注,选择软毛刷和适合儿童的牙膏,避免对牙齿和口腔黏膜造成损害。
另外,传染病交叉感染是儿科病房护理中十分重要的安全隐患。
儿童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传染病。
护士在病人与病人之间的护理时,需要注意消毒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例如,在给儿童打针、输液、更换生理盐水等操作时,护士要注意正确的消毒方法,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另外,儿童病床、玩具等物品也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为了避免以上安全隐患,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首先,护士要加强对儿科病房护理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发现异常体位时能够及时进行矫正,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正确操作。
其次,护士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遵守护士操作规程,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定期对病房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此外,加强家长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儿童的特殊需求,提高家庭护理水平,避免在家护理中产生安全隐患。
总之,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很多,包括体位异常、护理用具选择不当、传染病交叉感染等问题。
通过加强护士的培训和防护意识,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物品,加强家长教育等措施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儿童在病房中得到安全、优质的护理。
新生儿病房常见隐患在新生儿病房中,常见隐患可能对宝宝的健康与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确保新生儿在病房中能够得到适当的照料和护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隐患,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
1. 感染风险:新生儿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感染的侵害。
这是新生儿病房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预防感染,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 强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确保医务人员在接触宝宝之前洗手或使用消毒洗手液。
- 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内的各种设备、器械和表面,例如婴儿床、呼吸机等。
- 控制就诊人员和探视人员的数量,限制病房的进出,以避免潜在的病原体传播。
- 鼓励家属和探视者在进入病房之前使用消毒洗手液。
2. 营养不足:对于新生儿来说,获得充足的营养至关重要。
不足的营养摄入可能导致发育延迟和其他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预防营养不足的建议:- 提供母乳喂养的机会,并鼓励妈妈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
- 如有需要使用人工奶粉喂养,确保正确按照医生或护士的指示准备和喂养奶粉。
- 监测每位新生儿的体重和发育情况,有需要及时调整喂养计划。
3. 温度调节问题:新生儿对温度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寒冷或过热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温度管理措施:- 保持病房的适宜温度,通常设置在24摄氏度左右。
- 为每位新生儿提供适宜的衣物,以确保他们保持恒定的体温。
- 定期监测新生儿体温,并及时调整温度与服装。
4. 窒息和窒息风险:新生儿病房中的宝宝可能面临窒息和窒息风险。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预防措施:- 着重教育医务人员和家属关于婴儿窒息的风险以及如何预防窒息。
- 确保婴儿床的底部没有杂物,并始终保持清洁整齐。
- 在婴儿睡觉时避免过度搭配和过度装饰,以减少窒息的风险。
5. 药物误用:在新生儿病房中,药物管理的准确性和正确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药物误用的建议:- 医务人员应准确记录婴儿所需的药物种类、剂量和时间,并遵循正确的给药方法。
- 家属和探视者不应向婴儿提供或给予任何药物,除非经过医生或护士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