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讲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55
工作程序成矿预测的工作程序,大体如下:①明确预测要求,必须首先明确预测区范围、预测的主要矿种、要求的比例尺和原有工作基础等;②全面搜集地质资料,包括各种地质报告和图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矿、重砂测量和遥感图像等资料,并加以系统整理;③研究成矿地质背景,包括已知区和未知区的地质背景及其演化发展,重点是与成矿有关的地质构造背景;④研究找矿信息,找矿信息在成矿预测中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对地质、矿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遥感等信息要进行综合研究和数据处理,编制各种图件;⑤分析控矿因素(见成矿控制因素),确定预测准则和标志,如构造标志、岩浆岩标志、古地理标志、古岩相标志、地球物理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并编制相应图件;⑥编制成矿预测图,在图上要反映出主要控矿因素和找矿信息,用已取得的成矿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圈定预测靶区;⑦重点工程验证,选择条件最好的靶区,施工揭露(一般以钻冉为主),以便及时检验预测的可靠性,这项工作常结合普查工作进行;⑧进行定量评价,在大比例成矿预测中还要依据钻孔查证资料,计算一部分远景储量。
常用方法成矿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4种:地质类比法和就矿找矿法矿床或矿田存在本身表明了多方面控矿因素的最佳结合。
研究总结已知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和控矿地质因素,以作为类比并推断未知地区成矿可能性的依据。
找矿经验表明,这两种方法对矿区外围找矿和开拓新区都有显着效果。
统计分析法用数学地质方法进行矿产统计预测。
它是在地质-成矿现象数字化和定量化的基础上,利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实现的。
它定量地研究各种找矿信息,找出各种信息最有利成矿的数值范围,建立主要找矿信息与矿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定地量显示预测结果。
常用的统计分析法有概率统计和多元统计等。
矿石建造分析稳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即矿石建造是一定地质建造的自然组成部分,同种类型矿石建造组成的矿床有着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和机制。
厘定各种类型矿石建造及其相应的地质建造以及它们形成的地质背景,在预测实践中很有成效,特别是与不同火山建造、火山-沉积建造、与基性-超基性岩建造有关的各种矿石建造的预测中效果较好。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成矿规律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对矿床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矿床产状、发育规律的研究,总结出的矿产富集的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是指矿床产状、地质构造、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构造热量等复杂地质作用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矿床成矿规律。
矿床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形成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产状规律、电子颈规律、成矿规模和矿化度规律、成矿周期规律等。
一、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1.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构造作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对成矿规律有重要影响。
构造发育差异对成矿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差异构造是矿床产状差距及产状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差异构造的存在使矿床的形态和长度具有规律性。
③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2.构造与蚀变作用构造对产状变形和岩石兼容性产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蚀变对矿质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3.构造对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热液作用构造和其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地层产状与成矿规律1.产状对成矿的影响产状因素是矿床形成、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外部条件,与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对于热液流体的传递和热液的生成均有重要影响。
2.矿床构造对地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层产状的作用及其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床的形状与长度都具有规律性。
3.陆相暴露和海相沉积产状的影响地面降水和海相盐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深度产状对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所不同,因而对矿化物质的生成和富集有影响。
海相沉积带矿床常具有水平的产状,陆相暴露矿床产状多呈近直的产状。
(三)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矿床形成。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总结1.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概论1.成矿规律学: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时空分布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矿床勘查,进行成矿预测的基础.2.成矿预测是根据成矿规律或矿化信息,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规模的矿化单元(矿带\矿田\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类型、资源量等的预测。
成矿预测通常包括(1)定性预测:概念预测:利用矿床分布的概念模式预测矿床。
(2)定量预测:矿床统计预测:根据矿床分布的统计规律预测矿床。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定量化表达。
以成矿规律为基础的成矿预测工作,是矿床勘查工作创新的基本途径。
2.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因素分析1.成矿地质背景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事件)、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的总和。
最基本的控矿因素(1)地层(岩性)(2)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裂:压\张\扭性断裂(3)岩浆岩: (a)超基性(科马提岩/橄榄岩):Ni\Cu\Cr\PGE(b)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Fe\V\Ti(c)中性岩(安山岩/闪长岩):Fe、Cu、Pb、Zn、Au(d)酸性岩(流纹岩/花岗岩):W、Sn、Bi、Mo、Li、Be、Nb、Ta(e)碱性岩(正长岩):Au、Cu、Mo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组合。
2.地质异常(1)由地质异常事件形成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成因序次与围岩具有显著差别的地质体;(2)小概率事件形成的稀有地质体,服从统计规律;(3)矿床是典型的地质异常体。
3.控矿因素(1)地层(岩性)控矿(2)构造(褶皱+断裂)控矿(3)岩浆岩控矿:成矿专属性(4)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挥发分)3.成矿时空分布规律1.成矿期\成矿域一定的成矿物质在一定地质时期的某些地区或一定地区的某些地质时期内的富集规律。
(1)这种有利于某种矿产或多种矿产富集的地质时间区间称为成矿期。
(2)有利于成矿的区域成为成矿省(带\矿集区) .2.研究意义在研究成矿规律时,采用成矿期、成矿省、矿化分带性等概念。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
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
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
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
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
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
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
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
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
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国内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理论简介现代成矿预测的重要特色是强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准确快速的确定找矿靶区。
在对典型地区、典型矿床剖析研究的基础上, 概括出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用于新地区的成矿预测[ 1] 。
成矿理论研究专家们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研究成矿规律, 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程裕淇等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是国内广泛运用、已经相当成熟的成矿理论, 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翟裕生等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区域成矿规律, 是区域找矿靶区圈定的有力理论工具; 裴荣富等以金属成矿省等级体制划分的理念来研究地球化学省与有利构造耦合成矿的规律; 於崇文等从成矿动力学角度研究成矿规律, 指导找矿实践;赵鹏大等从地质异常视角审视地质现象, 试图以不同于常规的眼光找出被忽视的矿床; 曹新志发现在成矿预测中不利的预测因素和不利的预测标志的重要性,以起决定作用的不利因素快速准确地排除伪找矿靶区; 王世称倡导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在开展隐伏矿或难识别矿资源预测中的优势, 对危机矿山预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1 成矿系列理论矿床的成矿系列, 指在一定的地质发展阶段、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中, 统一的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 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组矿床类型。
一个成矿系列中, 可以包括不同的成因类型、不同矿种等具有一定亲缘关系的矿床。
“成矿系列”最早是由程裕淇等( 1975)通过研究中国铁矿成矿规律时首次提出“铁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
到1979年程裕淇等发表“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正式提出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
后经继续研究,1991年程裕淇等提出按三大岩类划分三个成矿系列组合、27个成矿系列。
1996年翟裕生等发表“成矿系列”专著, 对程氏的分类进行了增补, 划分出四大成矿系列组合, 42个成矿系列。
至此成矿系列理论的研究基本成熟。
成矿系列的研究思路, 翟裕生概括为: 以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为环境背景, 以构造——成岩——成矿为统一体系, 以矿床的时空演化为主线, 探讨成矿系列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成矿系列的时空结构剖析, 是研究成矿系列的关键。
成矿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成矿规律是指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和于地表的物理-化学活动过程中,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分布规律。
成矿规律对矿床的预测、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成矿规律的基本概念、构造成矿规律、岩浆成矿规律、热液成矿规律以及沉积成矿规律等方面对成矿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一、成矿规律的基本概念1.成矿规律的含义成矿规律是指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和于地表的物理-化学活动过程中,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分布规律。
成矿规律是一种对成矿现象、成矿过程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地质现象和规律性分布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理论规律。
2.成矿规律的特点成矿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律性和局部性。
普遍性是指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能够发现一定的成矿规律;规律性是指成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的现象和分布规律;局部性是指某些成矿规律只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够发现的规律。
3.成矿规律的研究目的成矿规律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成矿现象和成矿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性现象,为矿床的预测、勘探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构造成矿规律1.构造成矿规律的含义构造成矿规律是在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构造背景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规律性现象和分布规律。
2.构造成矿规律的特点构造成矿规律具有明显的构造控制作用,矿床的产出与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构造成矿规律主要包括断裂成矿、褶皱成矿和地壳运动成矿等。
3.构造成矿规律的研究意义构造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构造运动对矿床成矿的控制作用,为构造地质条件下的矿床预测、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三、岩浆成矿规律1.岩浆成矿规律的含义岩浆成矿规律是指在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过程中,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岩浆条件下形成的规律性现象和分布规律。
2.岩浆成矿规律的特点岩浆成矿规律具有岩浆独特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矿机制,主要包括火山岩浆成矿和侵入岩浆成矿两种类型。
矿产预测第一节找矿地质条件找矿地质条件或称找矿地质前提,是指在各种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地指示可能发现各种矿床而必须具备的一些地质条件。
矿床的形成与各种地质作用有关。
各种地质作用控制着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故有时也称这些地质作用为控矿因素。
在各种情况下,分析找矿地质条件可以直接和间接指示可能发现各种矿床。
因此,通过对找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掌握成矿规律,从而指导找矿工作。
所以,它是找矿工作的理论基础。
找矿地质条件可以具有全球的意义,有的却只能具有区域的和地方的意义。
例如,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所控制的铁矿床等,就就有全球意义。
与超基性岩、基性岩类有关的铬、镍、金刚石等矿床的找矿地质意义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
有的矿产是在一定的区域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中国南方泥盆纪所形成的宁乡式铁矿,在我国南方具有普遍的分布规律,但在我国北方或世界上其它地区则不一定存在。
因此,类似这种找矿地质条件就只能具有区域的和地方的意义。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矿产都是同地球和地壳的一定地区的各种地质作用有关,是该地区地质发展史中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
找矿地质条件可分为: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风化作用和地貌以及地球化学等地质条件。
它们对找矿工作所起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互有联系。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内生、外生矿床来说,其找矿地质条件的侧重点都不相同。
这是由于各种成因的矿床,其产出的地质条件不同。
例如:寻找内生矿床侧重于岩浆岩、地质构造和岩性等条件;沉积矿床则应侧重于地层、岩相-古地理条件;变质矿床要着重于变质作用条件;风化矿床和砂矿床要侧重于风化条件和地貌条件;而各种层控矿床则除了同各种有关控矿因素相关联外,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条件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因此,应注意找矿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一、岩浆岩条件矿床物质来源(尤其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
岩浆岩与内生矿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成因、空间和时间联系。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成矿作用答: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慢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2、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答:同生矿床指矿体和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下,同时或基本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且矿体形成的时期明显地晚于围岩的矿床。
3、边界品位答:指用来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
4、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答:矿石构造是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结构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也包括矿物颗粒与矿物集合体的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5、以铁矿为例,说明主要矿床工业类型有哪些?答:铁矿的工业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1)岩浆型铁矿床(2)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3)火山—侵入型铁矿床(4)沉积型铁床(5)沉积变质型铁矿床(6)多成因叠加型铁矿床6、围岩蚀变答:在热液作用下,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旧物质为新物质所替代的作用,称之围岩蚀变。
其结果使围岩的化学成份、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改变。
7、成矿地质背景答:泛指大范围地质作用对矿产资源的宏观控制。
它包含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地球化学场背景、地球物理场背景三个方面。
8、成矿规律学答: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时空分布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矿产勘查,进行成矿预测的基础,是经济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9、成矿系列答:指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在一定的地质发展时期,与一定的地质作用有关,在不同或相同的演化阶段,形成的有相互成因的一组矿床。
10、成矿建造答:指在一定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和共生关系的矿床组合。
11、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答:矿石矿物指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届矿物,也称有用矿物,如铬矿石中的铬铁矿,铜矿石中的黄铜矿、斑铜矿和孔雀石等。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1 成矿规律大地构造位于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和雅鲁藏布江弧一陆碰撞结合带间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内,属冈底斯火山—岩浆弧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之那露果—新嘎果铅锌矿成矿远景区[1]。
测区矽卡岩型铅锌(铜)及富铁矿床(体)与古近纪时期同碰撞阶段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矿体产于碰撞型花岗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围岩地层中,铁矿化与铅锌矿化应属于统一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在弧-盆系统构造体制下,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和富铁矿的形成,充分显示了测区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充满前景的找矿潜力。
1.1 空间分布特征矿床与其周边矿床(点)在成矿机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矿田范围内,矿床(点)在空间上呈东西成带南北成串集中的展布特点,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铜多金属成矿带的空间展布规律一致。
本矿区内主要表现为四条矿化富集带,分别为测区南部屋龙松纳南侧铁、铜铅锌矿化富集带、测区中部新嘎果一带铅锌矿化富集带(采空区)、测区中部麻玛拉南侧一带铅锌矿化富集带、麻玛拉北侧一带铜铅锌矿化富集带。
四条矿化富集带呈等间距近东西向展布,间距在1500m~2300m之间。
平面上由南向北为: 在接触带上易形成富铁矿化—外接触带矽卡岩化、角岩化地段形成锌矿化,共生铜铅矿化—远离侵入体围岩地层中则表现为铅锌铜多金属矿化;垂向上由浅入深表现为铅锌矿化(侵入体顶部围岩顶盖)—锌铜矿化(离侵入接触带相对较近)的分带趋势。
本矿区以及周边矿化(矿体)类型主要有铅锌矿化、赤铁矿化、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等。
矿体多为脉状、网脉状、不规则状,矿石结构主要有致密块状、稠密浸染状、稀疏浸染状、角砾状等,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金属矿物主要有铁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镜铁矿、片状-粒状赤铁矿、磁铁矿。
(1)采空区位于测区中部,远离侵入体。
矿化主要为铅锌矿,矿石矿物以方铅矿为主,结晶好,粒度较大,单晶体最大可达3cm~5cm,闪锌矿含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