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7
法律逻辑学本课程的框架: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三章命题第四章简单命题之性质命题第五章复合命题第六章推理的概述第七章论证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逻辑学的性质与功能一、“逻辑”一词的含义客观事物的规律思维、语言表达或论证的规律性、科学性某种理论、观点逻辑科学“逻辑”指的主要是研究推理、论证以及思维方法和论辩技巧的科学。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概述第二节概念的涵与外延第三节概念的分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第四节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借助语词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或特有属性及其围的思维形式,其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
如河流、犯罪、行为能力、等。
客观对象(事物)的属性: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关系客观对象(事物)的属性:偶有属性特有属性二、概念的表达式——语词与词项什么是语词?语词是表示客观事物的一种指号,表现为特定的声音、笔画或手势。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容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
“儿”、“的”、“因为……所以”、“或”、“天”、“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珠穆朗玛峰”、“二流子”……2、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科学”与“kexue”“kexue”与”science”老师”与“教员”、“先生”3、同一个语词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词项?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
三、把握概念与语词之间:关系的实践意义(见教材20页)第二节概念的涵与外延一、概念的涵及其确立式概念的涵:就是指概念对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即概念的“所谓”。
“法律”的涵是什么?“人”的涵是什么?概念涵的确立方式:1、认识性涵: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认识的成果。
如:四边形鸟2、规定性涵: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方式加以确立的涵。
法律逻辑学⽹上作业题东北农业⼤学⽹络教育学院法律逻辑学作业题库第⼀章引论简答题1.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词的含义: (﹡﹡)(1)写⽂章要讲逻辑。
就是要注意整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种关系,要有⼀种内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思维的规律性、科学性(2)出现重复,部分是由于术语上的缺点,部分是由于缺乏逻辑修养。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3)把党的⼯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中国⾰命合乎逻辑的发展。
客观事物本⾝发展的规律性(4)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种逻辑的头脑,以后⽆论学什么、做什么,都将受益⽆穷。
思维的规律性、科学性2.简述逻辑学的功能(﹡)⾸先,他从理论上揭⽰了正确思维的特性,有助于我们由⾃发的逻辑思维提⾼到⾃觉地逻辑思维。
其次,逻辑学不仅具有理论指导的功能,⽽且也具有⽅法论的意义。
第三,逻辑学还有助于⼈们准确的表达思想,提⾼论辩能⼒。
第⼆章概念的⼀般逻辑知识及其应⽤⼀、填空题1.“附加刑指罚⾦、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这句话是从(外延)⽅⾯来明确“附加刑”这⼀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法⾏为”这个概念是(否定)概念,它的论域是(⾏为)。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集合概念”具有(⽭盾)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全异)关系;“动物”与“昆⾍”具有(真包含)关系;“⼩说家”与“作家”具有(真包含于)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法”具有(全同)关系。
(﹡﹡)4.在种属关系中,外延⼤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的概念叫(种)概念。
5.在划分时,如果划分的母项外延⼤于划分⼦项外延之和,就要犯(“划分过窄”)的错误;违背“每次划分必须按同⼀标准进⾏”的规则,就会犯(“多标准划分)的错误。
(﹡)6.划分是揭⽰概念(外延)的逻辑⽅法、它由(划分的母项)、(划分的⼦项)和(划分的标准)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开放教育法律专业(专升本)法律逻辑讲稿第二讲: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什么是概念及其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2.掌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3.明确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4.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5.掌握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并能依据定义或划分的规则分析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
第一节概念概述[重点掌握]㈠概念的定义●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
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和语词有密切联系概念通过语词(或词组)来表达,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概念和语词有本质区别。
主要表现在:(一) 概念是对思维对象的反映,是思维形式;而语词是表达思维对象的声音、符号或笔划,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二) 概念没有民族性;而语词具有民族性。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同一个概念,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交流。
)(三) 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
有四种情况:1.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实词表达概念。
2.在实词中,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
3.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这个问题要注意:例如"杜鹃"既可指一种叫"杜鹃"的鸟;也可以指一种叫"杜鹃"的花。
在三段论推理中有时出现"四词项错误"常常就是因为在同一条件下,同一语词表达了不同的概念。
4.同一个单词或词组,有时能独立地表达概念,有时不能独立地表达概念。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点掌握]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例如: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一般具有一定文字形式,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其中,第一个括号中的文字揭示了"法律"这个语词所反映的概念的本质含义、本质属性,是"法律"的内涵;第二个括号中的文字列举了"法律"这个语词所反映的概念的一些对象,即分子范围,是"法律"的外延。
第1篇第一章引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推理、法律论证和法律论辩的学科,它对于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程将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法律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法律逻辑学基本原理一、法律逻辑学的基本概念1. 法律逻辑:指在法律领域内,遵循逻辑规律进行推理、论证和论辩的活动。
2. 法律推理:指根据已知事实和法律规定,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3. 法律论证:指为支持某一法律主张而进行的推理和论辩。
4. 法律论辩:指在法律领域内,针对某一法律问题,各方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驳和反驳的过程。
二、法律逻辑学的基本规律1.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应当是一致的。
2.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和否定同一对象。
3.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某一对象所形成的判断,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能既肯定又否定。
4. 充足理由律:一个真实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第三章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一:合同纠纷案情简介: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乙方应在收到货款后10日内发货。
然而,乙方收到货款后并未按时发货,甲方向乙方催促多次无果。
甲方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分析:1. 甲乙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愿的表示,合同有效。
2. 乙方未按合同约定发货,构成违约。
3. 甲方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符合法律规定。
结论:法院应支持甲方的诉讼请求,判决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二、案例分析二:侵权责任案情简介:甲驾驶一辆轿车行驶在道路上,突然发现前方有行人乙正在过马路。
甲紧急刹车,但由于车速过快,未能及时停下,导致乙被撞成重伤。
乙将甲告上法庭,要求甲承担侵权责任。
分析:1. 甲在驾驶过程中,未确保安全驾驶,违反了交通法规。
2. 甲的违法行为与乙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法律逻辑学本课程的框架: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三章命题第四章简单命题之性质命题第五章复合命题第六章推理的概述第七章论证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逻辑学的性质与功能一、“逻辑”一词的含义客观事物的规律思维、语言表达或论证的规律性、科学性某种理论、观点逻辑科学“逻辑”指的主要是研究推理、论证以及思维方法和论辩技巧的科学。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概述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三节概念的分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第四节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借助语词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或特有属性及其范围的思维形式,其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
如河流、犯罪、行为能力、北京等。
客观对象(事物)的属性: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关系客观对象(事物)的属性:偶有属性特有属性二、概念的表达式——语词与词项什么是语词语词是表示客观事物的一种指号,表现为特定的声音、笔画或手势。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
“儿”、“的”、“因为……所以”、“或”、“天”、“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珠穆朗玛峰”、“二流子”……2、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科学”与“kexue”“kexue”与”science”老师”与“教员”、“先生”3、同一个语词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词项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
三、把握概念与语词之间:关系的实践意义(见教材20页)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概念的内涵及其确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对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即概念的“所谓”。
“法律”的内涵是什么“人”的内涵是什么概念内涵的确立方式:1、认识性内涵: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认识的成果。
如:四边形鸟2、规定性内涵: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方式加以确立的内涵。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特征1.概念是通过反映客观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构成判断并进而联结成为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的最小单位。
2.概念的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3.所谓对象的特有属性,就是仅仅为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共同具有、而其他对象都不具有的那种属性,因而也是该概念指称的那类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基本特征。
4.概念的物质载体就是语词或词组。
5.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叫词项。
词项是语词和概念的结合体。
6.概念同语词的区别首先,概念必须通过语词表达,但是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
一般来说,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则有的表达概念,有的不表达概念。
助词、叹词因其无独立的思想意义,不表达概念。
介词、连词虽然不像实词表达的概念那样有其所指,但在逻辑方面却有其重要意义,因而也被视为表达了概念,并称之为逻辑概念。
其次,概念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并非某个概念只能由某个语词来表达,某个语词也不一定只能表达某个概念。
一般地说,某个语词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概念,同它出现的语境有关。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7.法律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命题主要是靠概念、命题的基本含义,而不是靠语言的感情色彩表达统治阶级意志的。
因此,法律概念、命题,特别是法律常用概念、命题呈现出中性化倾向,对感情色彩过浓的语词采取排斥的态度。
大多数法律概念具有技术性语言的特点,具有语义的单一性。
法律概念一经形成,便不可用其他语言随意替代,不能随意改变、拆分。
8.法律规范中的每一个命题,每一个概念,其含义都是固定的,不能也不应该产生歧义。
即使表达法律规范的命题中出现多义词,由于它使用的特定语境、特定场合,一般也不会产生歧义。
9.法律概念,是指法律规范中出现的用以指称那些属于法律规范调整的事件或行为的概念,亦称“法律专门术语”。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1、概念的内涵:就是凝聚于概念中的、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他对象、因而能够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
2、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
3、概念的分类:1)根据概念外延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单独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
普通概念:就是其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2)根据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集合体:是指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
3)根据概念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
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
复合概念: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
4)概念的其他分类*根据概念外延所指称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体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分为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根据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具有某种性质为特征还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分为正概念与负概念(或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
*空概念:是反映没有分子的类即空类的概念(例:上帝、神仙)。
*论域:就是正负两概念所反映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类。
4、概念间关系及应用: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
1)全同关系:就是A、B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的关系。
2)真包含于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的关系(种属关系)。
3)真包含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的关系(属种关系)。
*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相容关系:全天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4)交叉关系:就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仅仅只有一部分相同的关系。
5)全异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的关系。
法律逻辑学教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逻辑‛和逻辑学一、‚逻辑‛一词的含义‚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1、客观规律性。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
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
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
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
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有三个发源地,这就是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希腊。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是人类认识的理性部分,它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反映世界。
思维有其内容,也有其形式,或曰形式结构。
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思维的形式结构就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
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物质外壳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也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是通过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来实现对思维形式结构的研究的,它对思维形式结构的认定必须借助于对相关语言形式的分析。
[例1] 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
[例2] 所有公民都是民事权利的主体。
[例3] 所有律师都是懂得法律的。
上述各句都是判断,它们分别陈述三类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内容各不相同。
但它们却有共同的形式结构:所有S都是P其中‚S‛和‚P‛是可变的部分,可以用任何具体的概念去代换它们;‚所有……都是……‛是不变的部分,是这类判断所共同具有的,是‚S‛和‚P‛所表示的各不相同的具体思维内容间共同的联系方式。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特征1.概念是通过反映客观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构成判断并进而联结成为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的最小单位。
2.概念的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3.所谓对象的特有属性,就是仅仅为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共同具有、而其他对象都不具有的那种属性,因而也是该概念指称的那类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基本特征。
4.概念的物质载体就是语词或词组。
5.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叫词项。
词项是语词和概念的结合体。
6.概念同语词的区别首先,概念必须通过语词表达,但是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
一般来说,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则有的表达概念,有的不表达概念。
助词、叹词因其无独立的思想意义,不表达概念。
介词、连词虽然不像实词表达的概念那样有其所指,但在逻辑方面却有其重要意义,因而也被视为表达了概念,并称之为逻辑概念。
其次,概念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并非某个概念只能由某个语词来表达,某个语词也不一定只能表达某个概念。
一般地说,某个语词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概念,同它出现的语境有关。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7.法律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命题主要是靠概念、命题的基本含义,而不是靠语言的感情色彩表达统治阶级意志的。
因此,法律概念、命题,特别是法律常用概念、命题呈现出中性化倾向,对感情色彩过浓的语词采取排斥的态度。
大多数法律概念具有技术性语言的特点,具有语义的单一性。
法律概念一经形成,便不可用其他语言随意替代,不能随意改变、拆分。
8.法律规范中的每一个命题,每一个概念,其含义都是固定的,不能也不应该产生歧义。
即使表达法律规范的命题中出现多义词,由于它使用的特定语境、特定场合,一般也不会产生歧义。
9.法律概念,是指法律规范中出现的用以指称那些属于法律规范调整的事件或行为的概念,亦称“法律专门术语”。
法律概念的主要特点是客观性与规定性的统一10.运用法律概念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理解或陈述法律文件中语词表达的概念,在内容方面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不能凭自己的理解作任意解释第二,运用语词表达法律概念时,也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概念的内涵,就是包容于概念中的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
2.概念的外延,就是客观世界中具有内涵反映的特有属性的每一个对象。
3.指出下列各段话是从内涵方面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标有横线的词项的(1)宪法是规定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的根本大法。
从内涵方面来说明“宪法”这一词项(2)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从外延方面来说明“近亲属”这一词项(3)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前一句从内涵方面来说明“证据”这一词项后一句从外延方面来说明“证据”这一词项(4)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从外延方面来说明“毒品”这一词项。
(5)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一定权限内,代理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诉讼代理人可以是法定代理人,可以是指定代理人,也可以是委托代理人。
前一句从内涵方面来说明“诉讼代理人”这一词项,后一句从外延方面来说明“诉讼代理人”这一词项。
(6)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从内涵方面来说明“商业秘密”这一词项4.概念的内涵包括认识性内涵与规定性内涵,几乎所有法律概念的内涵都是通过规定方式确立的。
5.认识性内涵,其构成性质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它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认识的成果。
认识性内涵的构成性质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认识性内涵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认识的成果,认识性内涵的构成性质是对象本身客观地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性质,认识性内涵不能因人认识的需要而改变,也不能听凭人主观任意地增加或减少,认识性内涵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深化而发展变化6.规定性内涵,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规定方式加以确立的内涵。
规定性内涵,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规定方式加以确立的内涵。
在法学领域,几乎所有的法律概念,其内涵都是通过规定方式确立的。
究竟抽取对象的哪些性质作为规定性内涵的构成性质,由人在特定领域的需要来决定,也将随着实践的需要而改变法律概念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情形,特别明显、突出。
7.概念的外延及其边缘的模糊性一个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
概念外延中的每个对象,都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对象,都是该概念的被指称者。
概念的外延,可以是一个或若干个对象类,也可以是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个体。
概念的外延,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也可以是从各种实体中抽象出的某种属性。
8.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范围,是由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决定的,概念内涵的构成性质有所改变,必然导致概念的外延相应发生变化,概念内涵清晰、明确,是概念外延清晰、明确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概念以准确指称对象的基础,归类活动是指确定某个或某类具体对象属于或不属于某个概念外延的思维活动,日常思维中的归类活动,一般来说凭直觉便可完成,归类之所以会遇到困难,原因就在于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是一种普遍现象9.规则的确定性和模糊性构成规则的日常语言既有“意思中心” ,也有“开放结构” 。
“意思中心”是指语言的外延涵盖具有明确的中心区域。
在这个区域中,人们不会就某物是否为一词所指之物产生争论。
“开放结构”是指语言的外延涵盖具有不肯定的边缘区域。
当存在“开放结构”时,人们会争论语言的意思、内容或范围。
语言的空缺结构是有限度的,立法语言尽管是空缺的结构,毕竟提供了限度,而且有很多技术可以弥补或调节空缺,因此规则怀疑论是错误的,裁量的一定自由总在限度之内。
第三节准确运用概念的逻辑基础一、概念的分类(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分类标准:概念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单独概念就是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
对象不确定的不是单独概念,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表达普遍概念的哪个语词,足以使人确认它所指的就是某个特定对象,就成为单独概念了普遍概念就是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
普遍概念分为有限的普遍概念、无限的普遍概念。
对普遍概念指称的对象作出断定,必须考虑到断定的是否是该概念的全部外延,否则就会导致判断不当。
法律中的概念都是普遍概念,法律不是专为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行为制定,它是普遍适用于全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反复适用的。
下列各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是单独词项还是普遍词项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单独词项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普遍词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单独词项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普遍词项5.《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单独词项6.到会的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份《人民日报》。
普遍词项7.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尊重别国的主权。
普遍8.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宪法第5条)单独9.《红楼梦》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单独10.这家书店今年售出的《红楼梦》就有一百多部。
普遍11.《广州日报》是广州市的地方性报纸。
单独12.最近几天的《广州日报》上都没有你说的那篇文章。
普遍13.有一个二班的学生反映张老师不关心学生。
普遍14.有一个二班的学生,尽管个头最高,但是表现最不好。
单独(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分类标准: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集合体集合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都是集合体,非集合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则不是集合体,而是各个个体或个体具有的某种性质仅从外延看,无法区分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必须从内涵关系上区分集合体是指由若干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也叫聚合概念或群体概念集合概念只适用于指称群体,而不能用以指称组成该群体的个体集合概念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仅仅为它所指称的各个群体具有,组成该群体的个体并不具有各个个体具有的性质,也不必为它们聚合而成的群体所具有某些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下列各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集合2.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非集合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集合4 .书不可不读,报不可不看集合5 人民警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集合6 人民警察应该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非集合7 北京大学的学生多数是本科生。
非集合8 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集合9 这堆苹果至少有200斤。
集合10、这堆苹果都是红富士。
非集合(三)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一是该概念的表达式本身只是一个词,不可能分解;二是如果对之分解,语词含义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复合概念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
这样的结合不是任意两个概念的拼凑,而是有着某种联系的。
其联系就表现为可以缩小原有概念的外延,直至缩小为单独概念。
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的区别不是绝对的,给概念下定义以及定义的方法就涉及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的转化问题。
(四)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分类标准: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体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所有属性概念都是普遍概念,并且都是非集合概念。
(五)正概念与负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分类标准: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某种性质为特征还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一般来说,正、负概念的区别是相对的,并且,在任何一个概念的基础上都可以形成一个相应的负概念。
多项选择题1."红的物体"这一概念是()。
A普遍概念B肯定概念C实体概念D属性概念E单独概念ABC2.“不聪明”这个概念是()。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实体概念D属性概念E负概念BDE3.在下列概念中,既是单独概念、又是集合概念的有()。
A大兴安岭森林B丛书C澎湖列岛D犯罪集团E高等学校AC二、概念间关系的知识及其应用概念间的关系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
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可表示为一个圆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外延关系,也就可以表示为相应多个的圆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