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13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线索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严重的“左”倾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线索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改革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2)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目的是通过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3)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题一凯歌行进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创造了条件。
初三历史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经济挑战。
经过多年的战争,国内经济遭受重创,百废待兴。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之路。
当时,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农业方面,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工业更是几乎一片空白,仅有一些小型的轻工业和手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破败不堪,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首先是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就像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他们辛勤劳作,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工业方面,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通过建设大型的工业项目,如钢铁厂、机械厂、发电厂等,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给予了我国重要的技术援助和支持,一批重点工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相继建成投产。
这些工厂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工人队伍。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农业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
手工业者也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铁路、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通信网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财政金融方面,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通过统一货币、统一财政收支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经济秩序。
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1.经济恢复:1949——1952底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解放了…,促进了…,巩固了…(2)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在华企业——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计划:1953-195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借鉴苏联的经验;③应对严峻国际形式的需要评价: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评价: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命题:1.就经济建设发展阶段角度命题;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A.1952年底B.1950年C.1953年D.1956年例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例3: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一)1949一一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工业化建设(1)时间:1953 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到1957年提前完成(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时间:1953——1956底(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一)成功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己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专题二新中建国经济建设(1949---2008)一、本单元阶段特征一、新中国经济建设分期(一)、过渡时期1、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10月---1952年底)2、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底)(二)、十年建设时期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三)、文革时期(1966—1976)(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第一部分过渡时期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一)、背景1、建国初期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A、工业下降、交通阻塞B、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困苦C、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2、原因:A、帝国主义长期的掠夺和侵略B、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C、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的大肆搜刮(二)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4、农村中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发展经济5、工矿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三)、意义1、1952年底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2、工农业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为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准备条件5、巩固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二、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背景1、人民政权巩固,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家财政得到根本的好转,3、中共积累了一些经济经验。
4、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为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二)、具体内容------ 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2、内容:看课本p393 、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4、成就:A、工业:建立了初步工业化体系p39B、农业:按计划完成C、交通: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脏、青藏、新藏公路(三)、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2、实质:为我国确立公有制经济基础3、目的: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4、特点:A、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工业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板块1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 )A.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B.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解析:C 据漫画文字可知,华君武《欢腾的葬礼》创作于1979年,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左”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在庆祝“左”倾错误的全面整顿,故C 项正确。
A 项在1976年,B 项是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 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
2.(2018·广东茂名一模)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
”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 ) A.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B.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C.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解析:B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故A 项错误;当时中国在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但占主要的还是集体经济,说明主张高度集中的公社经济体制在当时中央还有相当的认同度,故B 项正确;“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是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当时农村的主体经济形式仍然是集体经济,据材料不能得出C 项结论,故C 项错误;据材料包产到户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消灭贫困,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故D 项错误。
3.(2018·山东德州一模)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国家计划分配的重要物资占其生产量的比重变化:煤炭由57.9%降至42.7%,钢材由76.9%降至49.2%。
1990年,社会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中,国家定价仅占25%,其余75%为国家指导价格和市场定价。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一)1949——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工业化建设(1)时间:1953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到1957年提前完成(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时间:1953——1956底(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一)成功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49-1956)(2月17日历史科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恢复的必要性(目的),认识国民经济恢复的一些基本措施;(2)理解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和目的,认识“一五计划”实施的具体项目和措施;(3)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评价。
一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1949年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我们的新中国就是在这一年建立起来的,但刚刚学习完近代中国经济的我们一定对建国前的中国经济有一些了解。
虽然经过鸦片战争后100多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28年的英勇斗争,我们终于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但是,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烂摊子。
见下图,我们在经济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刚建国时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就是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系统的国民经济恢复。
具体的措施见下图: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到1952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其表现主要是工农业产量达到或超过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最高水平,社会经济秩序良好,而且还消灭了旧社会的剥削。
从历史意义来讲,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颓势,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953-1956)国民经济恢复为新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新中国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基础薄弱);第二,新中国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需要相应的生产关系作为基础,所以要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也可以表述成:新中国需要尽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
以上红字部分就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新中国进行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他们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同,见下图: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重点实施了156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取得了诸如机床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一系列建设成果,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重工业基础,工业体系得以基本完善。
考前第7天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必记图示】【必背知识】一、准备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
2.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4.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5.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二、曲折前进(1956~1978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两个方面(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针。
(2)失误探索:“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
3.“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
5.三个“一”(1)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2)一场浩劫:“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
(3)一个错误: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
6.五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改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经济、政治体制)和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整体感知]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及劫难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主题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题纵向贯通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949—1956年)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新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指导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4)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专题优化3.14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讲解word)一、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贫穷落后的基础决定了新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适当发展国有商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济建设方略。
为了落实这一方略,新中国在经济体制制定和调整、投资、人才选拔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实行国家经济调整和计划,开始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2.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建设1956年至1976年,中国正式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其中包括实行“大跃进”战略、实行一系列“五年计划”以及精简机构、减轻税负等,这些举措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基础。
在1956-1966年期间,中国经历了旺盛的经济增长,并且在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木兰天池水电站和北海钻探工程的建成等。
3. 经济改革开放后的路线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资的引入。
1982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农村经济。
1985年开始实行城镇个体户工商业自主经营,这也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1. 科技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文化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之一。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具备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他们必须拥有前沿的科技和文化经验,才能领导未来的道路。
中国将科技文化作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并设立了许多科研机构,研究各种前沿技术和文化领域。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出航母和空间站的国家之一。
2. 中国的科技文化建设针对中国科技和文化的状况,中国政府有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专题强化练(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如图是20世纪50年头创作的《农村远景图》,该作品( )A.再现了农村发展的真实面貌B.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C.反映了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D.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农村远景图》中,描绘了中国农村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农村通了电话。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20世纪50年头“大跃进”时期创作的宣扬画,反映了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C项正确;当时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也没有电话,解除A项;“大跃进”时期破坏了生态环境,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解除D项。
故选C项。
答案:C2.(2024·广东广州高三二模)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规定了职工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有获得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
为此,很多人喊出“农夫有土地,工人有劳保”的口号;有的职工还打算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斗争。
这反映了( )A.劳保条例奠定全民医疗保障基础B.国民经济复原工作的完成C.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D.安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解析:依据材料“农夫有土地,工人有劳保”体现了政府对农夫、工人的关怀,有的职工还打算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斗争体现了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C项正确;劳保条例与医疗保障没有关系,解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工作完成,解除B 项;1956年底,安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解除D项。
故选C项。
答案:C3.(2024·广东潮州高三二模)1952年,北京高校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探讨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
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考古人才的培育( )A.标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体系的完善B.适应了国家基本建设须要C.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D.源于安排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由题干材料内容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相继设立了考古专业且毕业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级文物考古机构,考古学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设置体现了国家在有针对性的培育专业技术人才,这适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国家基本建设的须要,B项正确;仅从高校考古专业的设置,是无法看出教化体系的完善且“标记”一词也无法得到历史史实支持,解除A项;“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晚于材料中的时间,解除C项;安排经济体制于1956年底才正式形成,且高校考古专业的设置与安排体制也没有必定关联,解除D项。
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主线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线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大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主线三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围绕两条线曲折探索:一条是内在的生产关系的线,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方向改革;另一条是外在的开放线,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向改革。
主线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条基本线索,注意每个阶段的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2.探索失误(1)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