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一、口服降糖药分类介绍二、如何应用口服降糖药三、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注意事项口服降糖药物主要有四类:(1)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奇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2)双胍类:格华止、二甲双胍(3)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各种药物的作用环节(1)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2)双胍类:抑制脂肪组织分解,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抑制肝糖产生,主要降低空腹血糖,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3)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4)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糖苷酶,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低血糖诱发因素:进餐延迟、体力活动加剧、药物剂量过大、年老体弱,长效制剂用量偏大(对成年人的一般剂量对老年人即可过量)可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死亡。
低血糖一般不严重,进食大多可缓解。
磺脲类药物的服药时间:饭前30分钟服药。
餐时血糖调节剂的代表药物: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1)瑞格列奈适应症:用于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片可与二甲双胍合同,与各自单独使用相比,二者合用对控制血糖有协同作用。
低血糖,通常较轻微,通过给予碳水化合物较易纠正,若较严重,可输入葡萄糖;瑞格列奈(诺和龙)的服用方法:饭前30分钟服药。
2)那格列奈(唐力)的适应症:可以单独用于经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病人;也可用于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但不能替代二甲双胍;那格列奈不适用于对磺脲类降糖药治疗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病人。
餐前服药,如果在进餐的时候不能进餐则不能服药。
双胍类药物分类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的适应症2型糖尿病单独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尤其适合肥胖、血胰岛素水平偏高者肥胖和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适用磺脲类药物不能获得血糖满意控制的可联合应用;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或2型糖尿病继发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一、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二、降血糖的食物三、血糖高对身体的危害
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1、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1.1、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这类药物包括降糖灵(苯乙双胍、DBl)、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
1.2、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
磺脲类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属于磺脲类的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优降糖、美吡达(优达灵)、克糖利、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等。
1.3、胰岛素增敏剂
主要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而发挥作用的。
主要品种有文迪雅(罗格列酮)或艾汀(吡格列酮)等。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此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2、用降糖药要了解药物禁忌如果排泄某种药物的脏器有障碍,这种药就不能用,否则会引起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降糖药蓄积可以造成低血糖,肾功能不全者用苯乙双胍(降糖灵)产生的乳酸排不出去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所以,当第一次看病的时候,首先要检查肾功能和肝功能,保证用药的安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一磺脲类:(一)作用机制:1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
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 副作用(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其降糖机制概述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ɑ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的浓度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主要药理作用:双胍类-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改善胰岛素抵抗;ɑ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一、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一)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血糖。
常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不良反应——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可导致体重增加。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二)格列奈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常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一般不与磺脲类联用,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三)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常见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不良反应:沙格列汀增加心衰患者住院风险。
单独使用此类药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四)双胍类药物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精选文档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糖苷酶抑制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
各类(二肽基肽酶-4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 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双胍类1.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2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可于餐时或餐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后服用。
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胰岛素促泌剂2.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主要刺激胰岛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
磺酰脲类降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
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糖药餐前30min 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30min服用,后2餐最好于早餐前餐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但格列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减少脂肪组织分解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
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时口服。
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
七类口服降糖药物的特点和选择方法(图解)口服降糖药有七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作用、降糖外作用、不良反应有所不同,临床应如何选择?一、血糖:来路和去路血中葡萄糖,来路有三条,去路也有三条。
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再好的降糖药,也代替不了饮食控制和体育活动。
食物中的氨基酸等,也能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
——糖异生(又称葡萄糖异生),指人体将多种非糖物质(乳酸、甘油、氨基酸、丙酮酸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通过抑制α糖苷酶,抑制肠道内多糖、寡糖或双糖的降解,从而减少和延缓糖类物质的吸收,发挥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应在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
二、SGLT-2抑制:开通了血糖的另一条去路-肾!每天有180g葡萄糖从肾小球滤过,但又被肾小管上的SGLT-2(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100%重吸收,所以尿中没有糖。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可使70~80g/d葡萄糖从尿液排泄,发挥降糖作用。
SGLT-2抑制剂也可通过“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钠离子(Na+)的重吸收,发挥降压作用。
——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是第一类,可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心力衰竭风险、具有保护肾脏作用的口服降糖药物。
三、磺酰脲类、格列奈类:为什么会引起低血糖和增加体重?常用的磺酰脲类降糖药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
常用的格列奈类降糖药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磺酰脲类为长效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为短效胰岛素促泌剂。
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的降糖作用机制类似胰岛素,不良反应也类似胰岛素。
——可引起低血糖、增加体重(胰岛素可促进脂肪合成)。
四、噻唑烷二酮类:为什么可增加心力衰竭风险?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浅谈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和选用指导发布时间:2021-11-03T02:27:50.70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6期作者:彭安平孙文平[导读] 糖尿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正常代谢能力被打乱,进而以高血糖状态呈现的一种疾病,属于代谢系统出现彭安平孙文平禄丰市彩云中心卫生院 651213摘要:糖尿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正常代谢能力被打乱,进而以高血糖状态呈现的一种疾病,属于代谢系统出现问题。
而患者无法通过自身纠正这种异常状况,与此同时,糖尿病还会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例如心血管病、肾脏疾病、眼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时会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以及选用进行合理的指导,以此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分类;选用指导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所致,当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逐渐降低或者抵抗之后,极易导致机体内的糖代谢、脂肪代谢以及水电解质发生紊乱以及功能障碍,从而导致人体发生内分泌系统疾病。
与患者发生糖尿病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致使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逐渐降低,从而在患者的体内逐渐积累过多的葡萄糖,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尿糖的症状。
临床上糖尿病有较高的发病率,为内分泌疾病,并且持续的高血糖或是有较大波动的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降糖药物的临床分类(一)双胍类此类药物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延缓葡萄糖从胃肠道吸收入血、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和加速无氧酵解而降低血糖,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自身血糖水平的一线药物以及联合用药时的基本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延缓或者改善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1]。
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双胍类药物的时候,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但患者联合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促泌剂使用的时候,可以提高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可能性。
双胍类药物比较常见的药物有二甲双胍以及格华止,患者使用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痛、腹胀、腹泻、反酸、恶心、以及口中金属味等。
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
各类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1.双胍类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可于餐时或餐后服用。
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2.胰岛素促泌剂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
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min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
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餐最好于早餐前30min服用,后2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餐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
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格列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脂肪组织分解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
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时口服。
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
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应同时予以补充钙剂。
因有水肿、贫血、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故伴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水钠潴留、肝损害者禁用该类药物。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者。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功能紊乱如胃肠胀气、肠鸣音亢进, 偶有腹泻、腹痛以及个别者出现瘙痒、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严重者出现多形性红斑。
其他不良反应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低血糖、头晕等。
适用于经饮食控制及锻炼后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糖耐量减低者;单独使用可用于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5.GLP-1受体激动剂(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 -l受体而发挥降糖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
GLP-1受体激动剂有显著的降低体重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多为轻到中度,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
6.DPP-4抑制剂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
其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而且这种作用机制是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因而可以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最大限度地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另外,它还可以抑制食欲中枢,延迟胃排空,可以在很好控制血糖的同时不增加体重。
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不增加体重。
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应按照药物说明书要求减少药物剂量。
7.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
SGLT2抑制剂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比较,其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
SGLT2抑制剂在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
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因降糖效果显著下降不建议使用。
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
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罕见)、骨折风险(罕见)和足趾截肢。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选择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到,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单药治疗。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进行二联治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SGLT2 抑制剂、胰岛素或GLP-1 受体激动剂。
三联治疗:上述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以三种药物联合使用。
如三联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分类及临床选择1.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该类药物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其优点和常规胰岛素(RI)相比,更加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皮下注射10-20分钟起效,持续时间3-5小时,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能更加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其次是用药时间灵活,餐前或餐后立刻给药可以达到与餐前30分钟注射常规胰岛素相同的降血糖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常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合并使用。
适用于(1)经常发生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者;(2)生活不规律、外出活动较多的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常用制剂与规格: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诺和锐)3ml:300IU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优泌乐)3ml:300IU2.短效胰岛素该类药物皮下注射0.5-1h后开始生效,2.5-4h作用达高峰,持续时间为5-7h,半衰期为2h。
目前主要有动物来源和重组人胰岛素来源两种,外观为无色透明溶液,该胰岛素未经添加剂处理或结构修饰、不能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属于短效胰岛素,可在病情紧急情况下静脉输注。
用于治疗糖尿病,还可静脉注射用于包括应激性高血糖症在内的急性状态的处理。
常用制剂与规格:胰岛素注射液 10ml:400单位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R)3ml:300IU/10ml:400IU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优泌林R)3ml:300IU/10ml:400IU3.中效胰岛素该类药物皮下注射后1-4小时起效,4-12h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18-24h,均比动物中效胰岛素(如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略有提前。
最常见的制剂是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其它种类还有慢胰岛素(胰岛素锌混悬液),但目前在国内极少使用。
适用于糖尿病控制血糖,一般与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提供胰岛素的日基础用量。
常用制剂与规格: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N)10ml:400IU/3ml:300IU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优泌林N)3ml:300IU/10ml:400IU4.长效胰岛素该类药物一般每日注射一次,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
皮下注射后3-4h 起效,12-20h达峰,作用维持24-36h。
包括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特慢胰岛素,后者目前在国内极少使用。
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适用于糖尿病控制血糖,一般与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提供胰岛素的日基础用量。
常用制剂与规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10ml:400IU5.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与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相比,其吸收更缓慢而持久,且无明显峰值。
按一日1次注射给药,在第1次注射后,2-4日达稳态血药浓度。
无峰值血药浓度,具有长效、平稳的特点,属一日用药一次的长效制剂。
皮下注射起效时间为1.5h,较中效胰岛素慢,有效作用时间达22h左右,同时几乎没有峰值出现,作用平稳。
包括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适用于1型、2型糖尿病,不宜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6.预混胰岛素也称作“双(时)相胰岛素”,是指含有两种胰岛素的混合物,组合方式可以是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混合。
例如30R,0.5h内起效,2-8h达峰值,作用最长持续24h;50R,0.5h内起效,2-12h达峰,作用最长持续16-24h。
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注射次数相对少,并可以减少注射时混合可能造成的剂量不准确及避免相对复杂的操作。
缺点是由于是预混,只有有限的混合方案,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混合要求难以达到。
适用于1型、2型糖尿病,不宜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常用制剂与规格: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3ml:300IU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优泌乐25)3ml:300IU 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优泌林70/30)3ml:300IU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30R)3ml:300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