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六章-统计指数(补充例题)
- 格式:docx
- 大小:49.75 KB
- 文档页数:12
《统计学》第⼆次作业题答案第五章动态数列⼀、判断题1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X )2、定基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在⼀定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环⽐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前⼀期的增长程度(应为逐期发展程度)。
(X )3、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
(V )4、环⽐速度与定基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各期环⽐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X )5、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期环⽐增长速度直接求得的,⽽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
(V )6、⽤⽔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平和最末发展⽔平,与中间各期发展⽔平⽆关。
(V )7、呈直线趋势的时间数列,其各期环⽐发展速度(应为增长量)⼤致相同。
(X)8、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法,即⼏何平均法和⽅程式法,这两种⽅法是根据分析⽬的不同划分的。
(V)9、平均发展速度是环⽐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种序时平均数。
(V)10、增长量与基期发展⽔平指标对⽐,得到的是发展速度指标。
(X)⼆、单项选择题1、根据不连续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A. ⼏何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 简单算术平均法D.⾸末折半法2、已知环⽐增长速度为8.12%、6.42%、5.91%、5.13%,则定基增长速度为()A、8.12%X 6.42%X 5.91%X 5.13%B、8.12%X 6.42%X 5.91%X 5.13%-100%C、 1.0812X 1.0642 X 1.0591X 1.0513D、1. 0812X 1.0642 X 1.0591X 1.0513-100%3、某企业某年各⽉⽉末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 万元)4.8,4.4,3.6,3.2,3.0,4.0,3.6,3.4,4.2,4.6,5.0,5.6;⼜知上年末库存额为5.2 。
则全年平均库存额为()A、 5.2B、4.1(⾸末折半法)C、4.133D、54、已知某地粮⾷产量的环⽐发展速度1998 年为103.5%,1999 年为104%,2001年为105%,2001年对于1997 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2000 年的环⽐发展速度为(A、103%B、101%C、104.5%5、下列指标中,属于序时平均数的是(A、某地区某年⼈⼝⾃然增长率C、某地区“⼋五”期间年均⼈⼝递增率三天平均存款余额为()C.保持不变D.⽆法做结论D、113%)B、某地区某年⼈⼝增长量D、某地区⼈⼝死亡率6、某银⾏1⽉1⽇存款余额为102 万元,1⽉2⽇为108万元,1⽉3⽇为119万元,则A、102/2+108+119/2C (102/2+108+119/2 )-37、若各年环⽐增长速度保持不变A. 逐年增加B. 逐年减少B、(102+108+119)-3D、102+108+119, 则各年增长量()15、某地国内⽣产总值2005年⽐2000年增长53.5%,2004年⽐2000年增长40.2%,贝U 2005年⽐2004年增长()① 9.5% ② 13.3%③33.08% ④⽆法确定16、某企业第⼀季度三个⽉份的实际产量分别为500件、612件和832件,分别超计划0% 2呀⼝4%则该⼚第⼀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数为()① 102% ③ 2.3% ②2%④ 102.3%第⼀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程度(500 612 832)/3 (500 599.76 798.72)/3 1944102.3% 1898.488、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直接相加的是()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时间数列 D 平均数时间数列9、时间数列是()①将⼀系列统计指标排列起来⽽形成②将同类指标排列起来⽽形成③将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形成④将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排列起来⽽形成10、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①某地历年⼯业增加值③某地历年⼯业企业职⼯⼈数11、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①绝对数时间数列③时点数列12、时间数列中的发展⽔平()①只能是绝对数③只能是平均数13、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是(①环⽐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③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④环⽐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发展速度14、在实际⼯作中计算同⽐发展速度是因为(①资料易于取得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②某地历年⼯业劳动⽣产率④某地历年⼯业产品进出⼝总额)②时期数列④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②只能是相对数④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②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②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④⽅便计算④既受最初⽔平和最末⽔平的影响,也受中间各期⽔平的影响19、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的实质()①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增长量增长,经过n 期正好达到第n 期的实际⽔平②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 期正好达到第n 期的实际⽔平③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实际⽔平之和④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末期的实际⽔平20、已知某地1996—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10%, 2001 — 200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8%,则这10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①乌0.1 0.08②!°1.1 08 1③10 0.1 5 0.08 5 ④ 10 1.1 5 1.08 5 121、直线趋势⽅程y ? a bx 中,a 和 b 的意义是()① a 表⽰直线的截距,b 表⽰x 0时的趋势值② a 表⽰最初发展⽔平的趋势值, b 表⽰平均发展速度③ a 表⽰最初发展⽔平的趋势值,b 表⽰平均发展⽔平④a 是直线的截距,表⽰最初发展⽔平的趋势值;b 是直线的斜率,表⽰平均增长量22、若动态数列的逐期增长量⼤体相等,宜拟合()①直线趋势⽅程②曲线趋势⽅程③指数趋势⽅程④⼆次曲线⽅程23、假定被研究现象基本上按不变的发展速度发展,为描述现象变动的趋势,借以进⾏预测,应拟合的⽅程是()①直线趋势⽅程96⼈,则第⼆季度该⽹站的⽉平均员⼯⼈数为()①84⼈②80⼈③82⼈④83⼈18、⼏何平均法平均发展速度数值的⼤⼩()①不受最初⽔⼲和最末⽔⼲的影响②只受中间各期⽔平的影响③只受最初⽔⼲和最末⽔⼲的影响17、某⽹站四⽉份、五⽉份、六⽉份、七⽉份平均员⼯⼈数分别为 84⼈、72⼈、84⼈、②曲线趋势⽅程③指数趋势⽅程④⼆次曲线⽅程①直线趋势⽅程③指数趋势⽅程①削弱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②削弱长期的基本因素引起的波动①30 年② 28 年③25年④26 年2、计算和应⽤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A 、⽤分段平均速度补充总平均速度C、联系基期⽔平进⾏分析E、正确选择报告期⽔平3、平均增减量是()A 、各期累计增减量的平均C、累计增减量⼗逐期增减量个数E、各期累计增减量之和⼗逐期增减量个数4、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有())B、联系每增长1 %的绝对值进⾏分析D、结合环⽐发展速度进⾏分析B、各期逐期增减量的平均D、累计增减量+(时间数列项数⼀1)24、若动态数列的⼆级增长量⼤体相等,宜拟合(25、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是③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④预测未来26、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率时,各季的季节⽐率之和应等于(27、① 100%③ 120%② 400%④ 1200%已知时间数列有30 年的数据,采⽤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的数据?28、29、30、趋势值项数= 原数列项数-移动平均项数序时平均数中的“⾸尾折半法”适⽤于计算①时期数列的资料③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列动态数列分析指标中,不取负值的是(①增长量②发展速度+1)②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④由两个时期数列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资料③增长速度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总速度的指标是(①环⽐发展速度③定基发展速度三、多项选择题④平均增长速度②平均发展速度④定基增长速度1 、下列指标中分⼦为时期指标的有()A 、⼈均粮⾷产量B、C、平均分摊到每吨粮⾷上的⽔库容量数D、E、平均分摊到每万元农业产值上的农业机械马⼒数⼈均钢铁产量平均分摊到每万⼈的零售商店数②曲线趋势⽅程④⼆次曲线⽅程A 、某⼯业企业历年利税总额 C 、某商业企业历年销售额 E 、某⾼校历年招⽣⼈数 5、下⾯哪⼏项是时期数列()A.我国近⼏年来的耕地总⾯积 C. 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B 、某⾦融机构历年年末贷款余额D 、某地区历年年末⽣猪存栏头数E. 某地区国有企业历年资⾦利税率6、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之间有如下关系()A 、各逐期增长量的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B 、各逐期增长量的积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C 、两相邻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D 、两相邻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商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E 、两相邻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7、研究长期趋势的⽬的在于()A 、认识现象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和规律 C 、研究趋势变动的经济效果E 、剔除趋势影响以分解数列中的其他因素四、计算题1、我国历年汽车产量如下表:(单位:万辆)①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环⽐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环⽐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②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第一章绪论1、统计一词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有三种涵义,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学。
2、统计是认识现象________方面的实质性工作。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
4、凡是________的,在________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总体。
5、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作__________,它是组成总体的__________。
6、统计学研究的特点是__________、总体性和__________。
7、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__________、统计整理和_____________四阶段。
8、指标是说明______________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_______________特征的。
9、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分,可把变量分为________变量和____________变量。
10、按变量的性质分有______________变量和________________变量。
11、按总体单位数量是否可以计数(或总体单位数的有限性)进行区分,总体有_______________总体和________________总体。
12、我们研究居民户的生活水平时,全部居民户便构成________,而每户居民则是_________。
13、工人的年龄、工厂设备价值,属于_____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种类属于_____标志。
14、在全市的工业普查中,机器台数是____________指标,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是______________指标,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所有工业企业是总体。
15、工厂的设备台数、工厂的人数属于_______变量,而人的身高、体重属于_______变量。
16、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7、了解国有企业职工的年龄构成进行的统计调查,其统计总体是____,总体单位是______。
第六章统计指数分析习题一、填空题1.指数按其指标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和。
2.狭义指数是指反映由不能同度量的事物所构成的特殊总体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特殊。
3.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二是。
4.平均指数是的加权平均数。
5.因素分析法的基础是。
6.在含有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为了观察某一因素的变动,则另一个因素必须固定起来。
被固定的因素通常称为,而被研究的因素则称为指标。
7.平均数的变动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各组的变量值水平,二是。
8.编制综合指数,确定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宜以作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指数宜以作为同度量因素。
9.已知某厂工人数本月比上月增长6%,总产值增长12%,则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
10.综合指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最完善地显示出所研究对象的经济内容,即不仅在相对数,而且还能在方面反映事物的动态。
二、单项选择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
A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C个体指数和总指数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2.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形式是( )。
A算术平均指数和调和平均指数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3.综合指数是一种( )。
A简单指数B加权指数C个体指数D平均指数4.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为( )。
A 17.6%B 85%C 115%D 117.6%5.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各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产量总指数要采用( )。
A综合指数B可变构成指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6.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A都固定在基期B都固定在报告期C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D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5%,商品销售量增长6.5%,则商品价格( )。
A增长13%B增长6.5%C增长1%D不增不减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6%,产量增长6%,则生产总费用( )。
第一章.总论1.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学科。
(×)2.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
(√)3.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标志值。
(√)4.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和属性的名称。
(√)5.产品质量等级是数量标志。
(×)6.平均工资是质量指标。
(√)7.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都是连续型变量。
(×)8.变异是指标和标志各不相同。
(×)9.变量按其计数特点不同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10.指标按其数值变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1.统计调查中的填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
(√)3.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所以两者的功能是相同的。
(×)4.对于有限总体进行调查时只能采取全面调查。
(×)5.调查时间就是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6.抽样调查和普查的目的相同,两者在调查中可以相互取代。
(×)7.当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而该总体中又有部分单位能比较集中地反映研究项目的数量特征时,运用重点调查是比较合适的。
√8.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有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
(√)9.确定调查对象是为了解决向谁调查的问题。
(√)10.确定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调查目的。
(√)11.统计整理仅仅是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12.在组距数列中,组数等于数量标志所包含的变量值的个数。
(×)13.统计分组中的“分”是针对总体单位而言的,而“合”则是针对总体而言的。
(×)14.对一个既定的统计总体而言,合理的分组标志只有一个。
(×)15.凡是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层叠分组都叫复合分组。
(√)16.在异距分组数列中,计算频数密度主要是为了消除组距因素对次数分布的影响。
统计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A】1、下列数据属于定类数据的是A.专业:工商管理、工程管理 B.出生年:1986年、1987年C.统计学成绩:优、良 D.年龄:20岁、21岁【B】2、下列数据属于定序数据的是A.专业:工商管理、工程管理 B.出生年:甲子年、乙丑年C.学生人数:20人、30人 D.年龄:20岁、21岁【B】3、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康令B、威廉·配第C、凯特勒D、恩格尔【D】4、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A、调查单位B、标志值C、样本D、总体单位【B】5、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每一个工业企业【B】6、总体的变异性是指A.总体之间有差异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总体总是变化的【D】7、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B】16、离散变量可以A、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B、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通常取整数C、连续取值,取非整数D、用间断取值,无法一一列举【B】8、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A、各工业企业B、各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C、一个工业企业D、每一位职工【D】9、要了解上海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A、普查B、重点调查C、统计报表制度D、抽样调查【A】10、统计分组后,应使A、组内具有同质性,组间具有差异性B、组内具有差异性,组间具有同质性C、组内具有差异性,组间具有差异性D、组内具有同质性,组间具有同质性【D】1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A、随机抽取样本单位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C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D 、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或估计总体指标 【B 】12、某企业职工的工资分为四组:(1)500元以下;(2)500–1000元;(3)1000–2000元;(4)2000元以上,则2000元以上的这组组中值应近似为A 、2000元B 、2500元C 、3000元D 、无穷大 【A 】13、下列调查中,哪个一定属于全面调查A 、普查B 、重点调查C 、典型调查D 、抽样调查 【A 】14、下例调查中,最适合采用重点调查的是A 、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总量情况B 、了解全国经济增长速度C 、了解上海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D 、了解某校学生的学习情况【A 】15、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A 、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B 、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C 、非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D 、非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 【B 】16、全国所有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D.无法分组 【A 】17、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应该A.重叠B.相近C.不等D.差值为1 【D 】18、次数分配数列是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D.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A 】19、对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A.标准差系数B.平均差C.全距D.均方差 【C 】20、下面现象间的关系属于相关关系的是A.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B.价格不变条件下,商品销售额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C.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有增长的趋势D.正方形面积和它的边长之间的关系【B 】21、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A.不相关B.负相关C.正相关D.复相关【A 】22、关于相关与回归分析是否需要区分自变量、因变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回归分析必须区分B .两者都不需要区分C .相关分析必须区分D .两者都必须区分 【C 】23、在回归直线方程bx a y +=中,b 表示A.当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增加a 的数量B.当y 增加一个单位时,x 增加b 的数量C.当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的平均增加量D.当y 增加一个单位时,x 的平均增加量【C 】24、铸铁单位成本y(元)与铸件废品率x(%)变动的回归方程为:y=56+8x,这意味着A.成本每增加1元,废品率增加1%B.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D.废品率每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A 】25、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A.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B.指标性质不同C.采用的基期不同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B 】26、在销售量综合指数01pq p q ∑∑中,∑11p q—∑01p q 表示A.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B.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C.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D.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D 】27、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形成的数列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C 】28、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A.环比发展速度B.平均发展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D.定基增长速度【A 】29、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A.(102%×105%×108%×107%)-100%B. 102%×105%×108%×107%C. 2%×5%×8%×7%D.(2%×5%×8%×7%)-100% 【C 】30、平均发展速度是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D.增长速度加上100%【A 】31、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每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A. 每年下降B. 每年增长C. 每年保持不变D.无法做结论 【A 】32、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增长量A.逐年增加B.逐年减少C.保持不变D.无法做结论 【D 】33、在各种类型的数据中,有绝对零点的数据是A .定类数据B .定序数据C .定距数据D .定比数据【B 】34、设X~N (μ,σ2),将X 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转化公式Z=A .(X -μ)/σ2B .(X -μ)/σC .(X+μ)/σD .(X -σ)/μ 【B 】35、 若其它条件不变,在进行区间估计时A .置信概率越小,相应的置信区间也越宽B .置信概率越小,相应的置信区间越窄C .置信概率越大,相应的置信区间越窄D .置信概率的大小不影响置信区间的宽窄 【C 】36、变量x 与y 之间的负相关是指A .x 数值增大时y 值也随之增大B .x 数值减少时y 值也随之减少C.x数值增大(或减少)时y值也随之减少(或增大)D.y的取值几乎不受x取值的影响D.消除了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和不规则波动的影响【B】37、统计量是根据()计算出来的。
统计学基础第六章指数分析【教学目的】1.深刻理解指数的意义及指数编制原理2.熟练掌握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3.运用指数体系进行两因素分析【教学重点】1.统计指数的概念2.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指数变形——加权算数指数、调和指数和固定权数指数;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3.应用指数体系进行两因素分析、计算【教学难点】1.同度量因素概念2.各种指数编制原理及相互区别与联系3.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10课时【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指数的意义一、指数的含义指数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数泛指所有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
如第四章所讲的动态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比较相对数等都属于广义指数;狭义的指数是指用来综合反映那些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不同时间上数量变动的相对数,这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相对数。
如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所有零售商品价格总变动的动态相对数;工业产品产量指数,是表明在某一范围内全部工业产品实物量总变动的动态相对数,等等。
统计中所讲的指数,主要是指狭义的指数。
二、指数的种类(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指数按研究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现象数量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例如,研究个别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个别产品的单位成本指数等。
个体指数是在简单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计算的。
总指数是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例如,研究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商品价格总指数等。
总指数是在复杂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计算的。
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指数按所表明现象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是反映数量指标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例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等。
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质量指标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例如,劳动生产率指数、单位成本指数、商品价格指数等。
第十章统计指数一、填空题1.狭义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2.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3.指数按其所标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4.指数按其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5. 指数是在简单现象总体条件下存在的,指数是在复杂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进行编制的。
6.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数,一种是指数。
7.按照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8.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指数化指标是指标,同度量因素是与之相联系的指标。
9.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一是选择与指标相联系的同度量因素,二是把同度量因素的时期。
10.拉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派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
11.编制指数的一般方法是:指数是按拉氏指数公式编制的;指数是按派氏指数公式编制的。
12.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后。
13.编制综合指数时,与指数化指标相联系的因素称,还可以称为。
14.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指数和指数。
15.平均指数是先计算出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指数,然后再进行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
16.在编制平均指数时,算术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调和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
17.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和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而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计算结果和综合指数一致。
18.编制数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19.编制质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20.在零售物价指数中,K表示,W表示。
21.平均指数既可依据资料编制,也可依据资料编制,同时还可用估算的权数比重进行编制计算。
22.因素分析包括数和数分析。
23.总量指标二因素分析是借助于来进行,即当总量指标是两个原因指标的时,才可据此进行因素分析。
24指数体系中,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果指数等于因素指数的,二是结果指数的分子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的。
Ylpol; 经济统计学原理习题答案第一章总论一填空题(略)二判断题12对3错错选择题三1 (1,2,3,4)2 (3)3 (2)四问答题(略)、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一填空题(略)二判断题3 错4 错5错6 错7 对三选择题1 (2)2 (1),(3)3 (1),(3)四问答题(1,2,3 略)班45 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析(见教材后附答案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一 填空题 ( 略)二 判断题2 对3 错4 对5 对6 对第三章 概率论基础1 对7 错 8 错三 选择题P65/五1.某集团公司所属甲、乙、丙三个工厂的有关资料如表所示工厂名称利上年实现润(万元)本年利润(万元) 实际 比上年实计划 %)(%) 际完成程度( 实际 计划各厂 计划比重((甲) (1)(2)(3)(4)(5)(6)甲厂 140 154 160 26.76 +10 96.25 乙厂 200 216 210 35.12 +8 102.86 丙厂 240 228 228 38.12 -5 100.00 合计5805985981003.10100.00(1)计算表中空格的数字。
(2)说明各栏数字属于哪类指标?( 3)根据表中各栏指标,对该公司生产情况做简要分析?答:(2),(1)(2)(3)为总量指标(时期指标) ;(4)为结构相对数; (5)动态相对数;( 6)计划完成相对数。
(3),计算结果表明甲、乙两厂的利润都比上年增加了。
丙厂利润比上年下降了,但该公司生产情况总体良好。
1 (1)2 (3)3 (2) 5(2) 6 8 (2) 9 (3) 10 (3)四 问答题 (略 ) 五 计算题4 (3) (3)2. 根据“十·五”规划规定,某产品在该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生产达到该产品在五年规划最后两年每月实际产量如表所示:单位:万吨要求:根据表中资数计算该产品提前完成五年规划的时间所以提前了 8 个月又 7 天。
3. 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有关资料如表所示。
第五章 统计指数分析 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统计指数: 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对数,说明不能直接相加的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综合变化程度特殊相对数。
2. 总指数: 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化方向和程度的相对数。
3. 综合指数:通过综合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的相对数,它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4. 同度量因素:计算总指数时起媒介作用和权数作用的因素。
5. 平均指数:由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6. 指数体系:指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数量上具有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组成的整体。
二、判断改错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计划完成相对数是广义指数。
( √ )2. 总指数的平均性是以综合性为基础的,没有综合性就没有平均性。
( √ )3. 01q q K q =是总指数。
( × ) 个体指数4. 影响因素指数是有两个因素同时变动,并从属于某一现象总体指数的相对数,属于广义指数。
( ×)两个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变动,狭义指数 5. 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平均指数。
( × ) 综合指数6. 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
(√ )7. 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虽然形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
(√ ) 8. 在单位成本指数∑∑1011qz qz 中,1011q z q z ∑∑-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
( × ) 表示由于单位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减的绝对额9.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独立的应用意义。
(√)10.加权平均总指数的编制,实质就是计算个体指数(或类指数)的平均数。
(√)11. 算术平均指数是通过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以基期的价值量指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
(√)12. 在建立指数体系时,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
第八章 对比分析与统计指数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某企业计划要求本月每万元产值能源消耗率指标比去年同期下降5%,实际降低了%,则该项计划的计划完成百分比为( d )。
a. %b. %c. %d. %2.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b )。
a..产值利润率 b.基尼系数c. 恩格尔系数d.人均消费支出 3.编制综合指数时,应固定的因素是(c )。
a .指数化指标 b.个体指数 c.同度量因素 d.被测定的因素4.指出下列哪一个数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恒等于综合指数形式的拉氏数量指标指数(c )。
a .1010p q p q k q ∑∑;b.1111p q p q k q ∑∑;c.000p q p q k q ∑∑; d.101p q p q k q ∑∑5.之所以称为同度量因素,是因为:(a )。
a. 它可使得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b. 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c. 是我们所要测定的那个因素;d. 它必须固定在相同的时期。
6.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是(a ) a . 质量指标 b .数量指标 c .综合指标 d .相对指标7.空间价格指数一般可以采用( c )指数形式来编制。
a .拉氏指数 b.帕氏指数 c.马埃公式 d.平均指数 二、问答题:1.报告期与基期相比,某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0%,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0%,试问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多少解:(1+20%)/110%-100%=%-100%=%2.某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为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所耗能源的价格平均上升了20%,那么按去年同期的能源价格计算,该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应为多少解:÷(1+20%)=24万元3.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的选择与指数化指标有什么关系同度量因素为什么又称为权数它与平均指数中的权数是否一致解:(略)4.结构影响指数的数值越小,是否说明总体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小一般说来,当总体结构发生什么样的变动时,结构影响指数就会大于1。
第六章 统计指数(3)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价格变动试该试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
解:(1)各商品零售物价的个体指数见下表:(2)四种商品物价总指数%2.111598.55840.611011===∑∑qp q p四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8.116595.47598.55001===∑∑pq p q(3)由于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为61.840-55.598=6.242(万元) 其中蔬菜价格的变动占4.680-4160=0.520万元; 猪肉价格的变动占38.640-35.328=3.312万元; 蛋价格的变动占5.520-5.060=0.460万元;水产品价格的变动占13.000-11.050=1.950万元。
通过分析可看出,猪肉价格变动影响最大,占居民增加支出金额的53.1%,其次是水产品,占居民增加支出金额的31.2%。
例2、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和出厂价格资试计算:(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2)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3)单位成本总指数 (4)出厂价格总指数(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7.1193100037100001===∑∑zq z q(2)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6.115550006360001===∑∑pq p q(3)单位成本总指数%2.14837100550001011===∑∑qz q z(4)出厂价格总指数%8.9963600635001011===∑∑qp q p例3、试根据例2的资料,从相对数和绝对数方面分析: (1)总成本变动受产量和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程度 (2)销售额变动受产量和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解:(1)总成本变动:总成本指数%4.1773100055000011===∑∑qz q z增加总成本∑∑=-=-2400031000550000011qz q z (元)其中由于产量变动的影响:产量指数%7.1193100037100001===∑∑zq z q由于产量增长而引起总成本增加:∑∑=-=-610031000371000001zq z q (元)由于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单位成本指数%2.1483710055000111===∑∑zq z q由于单位成本增长而引起总成本增加:∑∑=-=-1790037100550000111zq z q (元)177.4%=119.7%×148.2% 24000元=6100元+17900元计算表明,该厂两种产品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77.4%,是由于产品产量增加19.7%和单位成本提高48.2%两因素造成的。
第六章统计指数(一)填空题1、狭义的指数就是反映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的。
2、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与。
3、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与指数。
4、统计指数按其所使用的基期不同,分为与。
5、综合指数分指数与指数。
6、编制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指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就是。
7、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用作。
8、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一般用作。
9、在总体动态与各动态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叫。
101112。
13就是指数。
14,就是以指标为。
15就就是把作为权数的这个因素。
16、分析工人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必须把各组工人的这个因素固定在。
17、平均指标的动态,取决于与的变动程度。
18、算术平均数指数就是用来编制指标指数的,它就是以指标为。
19、若干有数量联系的统计指数所组成的整体称为。
利用它不仅可以进行指数间的,还可以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动对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 )A、个体指数与总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C、定基指数与环比指数D、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2、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就是( B )A、个体指数B、综合指数C、算术平均数指数D、调与平均数指数3、编制综合指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A、选择基期问题B、选择报告期问题C、选择同度量因素问题D、选择计算单位问题4、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 )A、个体指数与总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C、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D、算术平均数指数与调与平均数指数5、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就是用( )A、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B、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C、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D、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6、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就是( )A、基期质量指标B、报告期质量指标C、基期数量指标D、报告期数量指标7、编制价格指数,一般就是用( )A、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B、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C、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D、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8、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就是( )A、基期质量指标B、报告期质量指标C、基期数量指标D、报告期数量指标9、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就是( )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B、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C、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D、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10、统计指数就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 )A、绝对数B、相对数C、平均数D、序时平均数11、加权调与平均数指数就是( )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B、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C、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D、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12、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A、30%B、32%C、2%D、10%13、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销售量指标指数时,它就是以( )A、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B、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C、基期的价格为权数D、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14、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 )A、只就是原来的0、09元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D、只就是原来的0、91元15、加权调与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价格指数时,它就是以( )A、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B、基期的价格为权数C、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D、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16、某企业2003年比2002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A、10%B、30%C、100%D、9、09%17、因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数量指标指数时,就要用( )A、几何平均数的公式B、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C、加权调与平均数的公式D、位置平均数的公式18、某厂2003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 )A、提高了1、76%B、提高了1、9%C、下降了4%D、下降了6、8%19、因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用综合公式计算质量指标指数时,就要用( )A、几何平均数的公式B、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C、加权调与平均数的公式D、位置平均数的公式20、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就是( )A、数量指数B、质量指数C、个体指数D、综合指数21、以下哪个就是质量指标指数( )A、销售额指数B、销售量指数C、销售价格指数D、工人人数指数22、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指数就是( )A、数量指标指数B、综合指数C、个体指数D、质量指标指数23、若销售量增长5%,零售价格增长2%,则商品销售额增长( )A、7%B、7、1%C、10%D、2、1%24、下列就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产品产量指数B、商品销售额指数C、价格指数D、产品成本指数25、某市200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2002年增加到15600万元。
第六章统计指数试计算:(1)各商品零售物价的个体指数; (2)四种商品综合物价总指数、销售量总指数;(3)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价格变动试该试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
解:(1)各商品零售物价的个体指数见下表:(2) 四种商品物价总指数 =捉 M 1 =61.84° =111.2%' p 0q 55.598四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业 =55.598 =116.8%q 0p 047.595(3) 由于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为61.840-55.598=6.242 (万元)其中蔬菜价格的变动占 4.680-4160=0.520 万元; 猪肉价格的变动占 38.640-35.328=3.312 万元; 蛋价格的变动占 5.520-5.060=0.460 万元; 水产品价格的变动占 13.000-11.050=1.950 万元。
通过分析可看出,猪肉价格变动影响最大,占居民增加支出金额的53.1%,其次是水产品,占居民增加支出金额的31.2%。
例2、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和出厂价格资产量指数=一印"=37域 =119.7%C C Z Q 31000(1) 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2) 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3) 单位成本总指数 (4)出厂价格总指数解:列计算表如下:(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亳 "=7102= 119.7%' "31000(2) 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3)单位成本总指数=' « =55000= 148.2%'、z°q 37100(4)出厂价格总指数 =% P 1q1=63500= 99.8%' P c Ch 63600例3、试根据例2的资料,从相对数和绝对数方面分析:(1) 总成本变动受产量和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程度 (2) 销售额变动受产量和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解:(1)总成本变动:增加总成本 Z zq —£ Z 0q ° =55000 —31000=24000 (元) 其中由于产量变动的影响:'、'qp 。
'、q °P o 63600 55000= 115.6%总成本指数=一也、z °q °5500031000=177.4%由于产量增长而引起总成本增加:z q 1z 。
—£ qz o =37100—31000 = 6100 (元)由于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单位成本指数=一^ =迎29 = 148.2%、qz 37100 由于单位成本增长而引起总成本增加:Z q 1z 1—,£1^=55000 — 37100 = 17900 (元)177.4%=119.7% X 148.2% 24000 元=6100 元 + 17900 元计算表明,该厂两种产品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 77.4%,是由于产品产量增加 19.7%和单位成本提高48.2%两因素造成的。
因此总成本增加 24000元,是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 6100 元,单位成本提高而增加 17900元。
(2)销售额变动: J 职=63500=115.4%' p °q 055000增加销售额 Z pq —£ p 0q 0 =63500-55000 = 8500 (元) 其中由于产量变动的影响:产量指数=W =63迎=115.6% p 0q 0 55000 由于产量提高而增加销售额: Z p 0q1 —£ p 0q 0 =63600 —55000=8600 (元)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出厂价格指数= ' 叫=竺迎=99.8% p 0q 1 63600 由于出厂价格降低而减少销售额:Z p* — Z p 0q 1 =63500 —63600 = —100 (元)115.4%=115.6% X 99.8% 8500 元=8600 元-100 元计算结果表明,该厂两种产品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15.4%,是由于产品产量增加 15.6%和出厂价格降低 0.2%两因素造成的。
销售额增加 8500元,是由于产量增长而增加 8600元 和出厂价格下降减少销售额 100元所共同造成的。
例4、某市2003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2000万元,2002年增加为15600万元,这年零售物价 指数提高4%试计算零售量指数,并分析零售量和零售物价两因素变动对零售总额变动影 响的绝对值。
15000 125%12000零售物价指数=P 1q1=匹600= 104%'、P °q 1 15000由于物价上涨而增加零售额:Z P11-£ P 0q1 =15600-15000 = 600 (万元)报告期比基期零售总额增加3600万元(15600-12000 )是因为零售量增长 25知增加3000万元,零售物价上涨 4加增加600万元两因素共同造成的。
例5、某厂2003年产量比2002年增长了 13.6%,生产费用增加了 12.9%。
问该厂2003年产 品成本的变动情况。
解:生产费用总指数=产量指数X 单位成本指数 单位成本指数=生产费用总指数+产量指数 =112.9%+113.6%=99.4%单位成本降低0.6%。
例6、某年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 28.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 8290亿元,增长2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 13嘛日6.8%。
试问城乡消费价格分别上涨多少? 解:零售价格指数=零售额指数+零售量指数城市消费品价格指数 =128.2%+ 113%=113.5% 农村消费品价格指数 =124.3%+ 106.8%=116.4% 即城市、农村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13.5%和16.4%。
例7、某印刷厂2003年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 3.2%,职工工人数增加 2%问该厂工资总额的 变动情况如何? 解:工资总额指数=工资水平指数X 职工工人数指数=103.2%X 102%=105.3%生产工人占职工人数的比重及工由于零售量增加而增加的零售额: 15000-12000=3000(元)解:已知零售物价指数pq =104%' P 0Q 1可得'、'Pol15600104%=15000 零售量指数人劳动生产率三因素影响的相对程度和绝对值。
解:【分析】列表计算如下:总产值=职工人数X 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X 工人劳动生产率 计算如下:总产值总数=主攵=1300= 144.4%a 0b 0c 0900a ib i C i —acA o C b =1300 —900 =400(万元)其中:a ib 0C 0 840 80% 1.4062职工人数总数 =800 80%1.4062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aRc 。
— a °b °C 0 =945 — 900 =45 (万元)a^Q ―&加瞒=1300 —1004 =296 (万元)三因素变动影响的关系为:144.4%=105%< 106.2%X 129.5% 400万元=45万元+59万元+296万元该企业2002年比2000年劳动生产率提高 29.5%,使总产值增加 296万元; 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从2000你的80毗升到2002年的85%增长6.2%,增加总产值59万元;职工人数增加5%使总产值增加45万元。
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使该企业总产值2002年比2000年增长44.4%,绝对值增长 400万元。
⑴根据上表资料,分别计算三个工厂生产这种产品的报告期和基期的总平均成本,进一步 计算总平均成本指数,并分析由于总平均成本下降所节约的总成本金额。
(2)在这平均成本的变动中,分析各工厂成本水平变动及个工厂产量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 影响绝对值。
解:1)列表计算如下:翠 T 05%a 0b 0C 劳动生产率指数a^G 840 85% 1.82072 a i bic °一 800 85% 1.4062130051004= 129.5%基期总平均成本=£ q o Z o =71=2.37 (元/件)' % 30报告期总平均成本 疽 q 1Z l =丝=2.2 (元/件)' q 50总平均成本指数=—qiZ1+ = q o Zo=22 = 92.8%' q 、q o2.37由于总平均成本下降所节约的总成本金额为:'、'CLZ 1q o z o ^一(_—_ 泛 q =(2.2—2.37) x 5。
= —8.5 (万兀)3'、q o(2)固定构成成本指数 =,^至小登丝=2.2 +1165=94.4%' q ' q i5o由于各工厂成本水平下降而节约的总成本为:'、' 砂 '、, q o Z o(Q^- L )乏 q =(2.2—2.33) X5o = —6.5 (万兀)q iqo产量结构变动指数 =—C 1Z O一 = 2.33」2.37 = 98.3%xqi ' q o由于工厂产品产量结构变动而节约的总成本额为:(二" -\qo Zo)N q i =(2.33 —2.37)x5o = —2 (万元) q i q o92.8%=94.4%X 98.3%-8.5%万元=(-6.5 )万元+ (-2)万元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该管理局产品成本降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平均成本从基期的 2.37元/件降到报告期的2.2元/件,降低程度为 7.2%O 由于总平均成本下降节约总成本金额8.5万元,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因素造成:首先原因各个企业成本水平综合下降了 5.6%,节约总成本6.5万元;其次各个企业产量结构也发生变化,单位成本低的企业产量比重提高,从而影响总平均成 本下降了 1.7%,节约总成本2万元。
要求:(1)计算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2)对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及总产值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 =—二丝--450=157.5%'、I ' T 。
200 150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导致总产值增加:其中由于各厂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动对总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 固定指数二/-小二丝询二111.2%' I ' I 200 200M。
江 M q n T 1使总产值增加:(一-一 泛 T )= (4.725 — 4.25) x 200 = 95(万元)T 1'、T 1由于各工厂工人数所占比重(即结构)的变动对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影响为: 牡球+匕采&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