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服务管理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28
海尔的成功海尔,2010年6月新获《福布斯》好评,用户至上成就国际品牌。
于是我想在这里说点什么。
海尔的成功不是吹的,确实是有原因。
一个企业做大了,是有很多的原因,和一个人成功一样,运气是很大的成份,然而一个大企业坚持下去,能做得更好,那需要是成熟的管理思想,是远见卓识,我感觉到管理思想的成熟和做好企业的远见卓识。
一个企业要做好,首先是要培养一大批适合企业发展的人,一个制造企业,需要纪律、忠诚、上进心以及员工做好镙丝钉的心态。
那些自以为是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是不适合这样的企业。
海尔的培训就是要磨掉一些年轻大学生浮躁的东西,我相信是很有用,虽然海尔有很高的流动率,这并不错,海尔已经做大了,慕海尔之名而来的人肯定很多,这些人中,是否都是踏踏实实能把事情做好,能融入到海尔这个集体中去,肯定不是所有人,不适合海尔怎么办?可以走人,当然不能让海尔适应他们。
海尔的培训进行了教育、筛选、淘汰,很好。
这样远比一些企业进了一批大学生,就呆下来,甚至一些人把学校那种虚浮的风气也带进来,影响了企业的氛围要好。
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小企业需要的不是制度,而是领导者的魅力,因为制度肯定有另一面,就是不灵活,就是消解人们的协作精神,而小企业可以不依靠制度,只依靠领导的示范力量和人格魅力,领导大家齐心合力奋斗,过于烦琐的制度只能增加麻烦,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举一个小例子,一个才办两年小企业,有员工迟到,领导一定要批评他,罚他20元钱,他会说昨天我加班到8点,有没有加班费。
没有,那么领导可以装作不知道,迟到多了,提醒一下就可以。
最可怕的是有这样老板,加班我不管,那是你工作你没做好,迟到违反制度不行,那员工再也不会为单位的事,不计报酬去努力了。
企业做大了,领导的人格魅力就没作用了,他不可能影响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员工。
企业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那需要的就是制度。
制度多了,难免形式化,那是没办法的,但比没有制度好。
制度多了,就会形式化,但是我们中国人特别需要的就是对制度的敬畏,我一直对美国的辛普森案有很深的印像,明明知道他就是凶手,但是警察冲进去时,没有搜查证,拿到的证据就不能作为证据,法院只是依据证据定罪,结果就不能定有罪。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中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特大型企业。
经过短短的18年时间,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
2000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300多亿元。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六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集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用了7年时间,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创建了海尔冰箱国内著名品牌。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又用了7年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至今),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1/3的策略正在加快发展。
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讲学,其讲题《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成为写入哈佛案例的第一个中国企业,开创了我国企业管理案例走向世界的先河。
什么是“休克鱼”?鱼的肌体是好的,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只是管理思想、观念的问题,或者缺乏产品和市场,使企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从1991起海尔集团先后兼并了青岛空调器厂、贵州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而且兼并都是一次成功。
在这些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主要是用海尔的品牌、管理和企业文化激活这些企业,使这些企业很快扭转被动局面,转变为充满生机和活力。
推进企业文化,“无形”盘活“有形”海尔领导集团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持久的驱动力和最持久的约束力,它高度融合了企业理念、经营哲学、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是企业的凝聚剂。
海尔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在企业兼并中他们认识到盘活资产的关键是盘活人,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
经典营销案例海尔集团客户服务理念分析【20XX年最新修订版】商业实战必备手册从1984年到现在,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巨大变化。
海尔的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也随之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九五”期间海尔的工作目标是:“以开展星级服务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为中心,以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为重点,在2000年把海尔建设成为国际化的跨国集团公司。
”这是海尔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
在星级服务上,海尔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不断向用户提供意料之外的满足;二是让用户在使用海尔产品时毫无怨言。
“消费——服务——生产”这一结构已成为当今先进企业的基本经营框架。
在这一框架中,服务起着沟通和连接消费与生产的中介作用,服务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容忽视和无法动摇的;没有先进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就无法吸引消费者和占领市场,也就无法扩大再生产。
当前,海尔已确立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星级服务战略,“向服务要市场”、“靠服务创国际名牌”、“靠服务拓展国际市场”、“靠服务驱动产品创新”等已成为海尔二次创业的主体思想。
海尔的服务体系包括:(1)售前服务——真实地介绍产品特性和功能,通过耐心地讲解和演示,为顾客答疑解惑。
如海尔产品质量好在哪里、功能全在何处、如何安全操作、用户享有哪些权利等,尽量使客户心中有数,以使顾客在购买中进行比较和选择。
(2)售中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无搬动服务”,向购买海尔产品的用户提供送货上门、安装到位、现场调试、月内回访等项服务。
例如,广州用户陈志义写了一封求购海尔玛丽特洗衣机的信,公司驻广州安装服务人员毛宗良在送货途中由于车出问题,万般无奈之下,毅然背起重约75公斤的洗衣机上路,两公里路走了2个小时送到了用户家中。
(3)售后服务——通过微机等先进手段与用户保持紧密联系,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弥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万分之一失误。
例如,1994年3月,青岛一位老太太买了一台海尔空调,在上楼找人帮忙搬运的时候,黑心的出租车司机将空调拉走了。
关于“海尔”的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
下面是有关“海尔”一些案例分析。
一、海尔配送作业流程海尔建立了2个现代智能化的国际化中心立体仓库及自动化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以用户的定单信息为核心,通过对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的实施,对库存进行有效控制,实现JIT按单配送模式,彻底消除资源浪费。
海尔的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采购来生产必须的物资,也就是按定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
古代商人有句话叫“货不停留利自生”,海尔物流就是通过“零停留”的物流运转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和库存。
两个物流中心在硬件上成功的集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穿梭车、堆垛机、LGV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激光导引、无线扫描、语言监控等技术,使其呈现“两高两零”的特点:高速、高效、零库存、零流动资金贷款。
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化加快了物品流动速度,目前物流中心货区面积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却相当于普通平面仓库的30万平方米,同样的工作,海尔物流中心只有10个叉车司机,而一般仓库完成这样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
而且海尔物流整合以来,仓库面积减少90%,库存资金减少77%,不但节约了物流费用,而且也大大节约了社会流动资金。
二、海尔如何降低配送成本企业内部的库存管理将实施JIT管理,增加批次减少批量,以库存速度替代库存水平。
在进行ABC分类分析的基础上,成品将实施配送需求计划(DRP),并利用先进的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企业内外部物资的统一配送战略,仓储配送事业部承担降低库存成本并对制造系统进行物流保障。
集团将对企业内部的运输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按照物流一体化的策略构建运输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
海尔集团成功发展分析报告引言“案例分析”是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例相结合的产物。
企业管理者是社会责任的受托者:负责任的企业经营者不仅要为企业内部的股东和员工利益服务,而且要为外部的相关利益群体,诸如供应商、客户、债权人、所在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其他成员谋求福利。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间里,管理者必须从全球视角来考虑诸如环境评估、对手分析、人员分配、资源获取和配置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海尔集团的发展经历,成功的为处于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树立了典范。
本案例从海尔的战略环境及目标、领导方式、组织结构、控制机制等方面综合的分析海尔成功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读者提供科学系统的分析资料。
本案例从收集的大量海尔集团的理念、措施以及实施步骤中总结海尔成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我组全体组员恳请读者在使用本案例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海尔简介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
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
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