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蜜蜂
- 格式:pdf
- 大小:452.64 KB
- 文档页数:9
生物昆虫研究报告初一学生引言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昆虫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态和行为,我们对昆虫的分类、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法我们通过野外考察和实地观察来研究昆虫。
观察对象包括蚂蚁、蝴蝶和蜜蜂等常见昆虫。
我们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和相机等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及讨论蚂蚁我们观察到蚂蚁有明显的体节,头部与胸部、腹部相连,具有硬壳和六条腿。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它们组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分工明确,分为工蚁、兵蚁和蚁后等不同角色。
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我们发现它们能够通过触角进行交流,用化学物质标记食物来源和路径。
蚂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够生活在各种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
蝴蝶我们观察到蝴蝶的身体呈扁平状,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
蝴蝶具有特殊的鳞片覆盖在翅膀上,这给它们带来了美丽的颜色。
蝴蝶是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昆虫。
它们在幼虫阶段以食草为食,通过蜕皮不断生长。
当幼虫成熟后,它们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形成蛹,并最终变成成虫。
蝴蝶能够借助翅膀上的鳞片进行飞行,并且能够通过触角感知周围的信息。
蜜蜂我们观察到蜜蜂身体黄黑相间,头部有一对触角和大而复眼。
蜜蜂是社会性昆虫,它们组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群体,分为工蜂、雄蜂和蜜蜂。
工蜂负责采集花蜜和花粉,雄蜂负责交配,而蜜蜂则是产卵并维持整个蜜蜂群的生存。
蜜蜂对于花粉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植物繁殖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昆虫的分类、结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蚂蚁、蝴蝶和蜜蜂是常见的昆虫种类,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通过触角进行交流和标记食物来源。
蝴蝶经历幼虫、蛹和成虫三个阶段的变态过程,能够飞行和感知周围信息。
蜜蜂是社会性昆虫,对于花粉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昆虫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昆虫的保护,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蜜蜂的病害蜜蜂的病害种类较多,主要有:白垩病,蜂麻蝇,黄曲霉病,蜜蜂慢性麻痹病,蜜蜂孢子虫病,蜜蜂螺原体病,蜜蜂囊状幼虫病,蜜蜂蛹病,小蜂螨,雅氏大蜂螨。
(一) 白垩病白垩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
该病在我国台湾省发现较早,在我国南方省份80年代末期也开始流行此病。
近些年来传播蔓延较快,给养蜂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1.病原致病菌为子囊球菌,菌丝雌雄异株,两者结合进行有性生殖,形成膨大的子囊球,其内充满着孢子囊,里面具有大量的子囊孢子。
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15年之久。
2.症状发病初期,病虫成为无头白色幼虫,体色与健康幼虫相似,体表尚未形成菌丝;中期,幼虫柔软膨胀,腹面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似粉笔状。
死虫尸体有白色、黑色两种。
工蜂将虫体由巢房内拖出到巢门前的地面上和蜂箱底部,工蜂及雄蜂幼虫均可感病,雄蜂幼虫尤为严重。
大幼虫阶段易感,巢房盖被工蜂咬破,挑开后可见死亡幼虫。
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虫,前3天无明显症状表现,少数幼虫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多数幼虫在第五天死亡。
在蜜蜂幼虫体内病变分为6个阶段。
①孢子静止期(3~48小时)这一时期在幼虫中肠内可发现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结在孢子球上呈静止状态。
②孢子萌发期(3~72小时)孢于在肠道内开始萌发,孢于萌发时膨大为球型,然后伸出发芽管,此时中肠组织未遭侵染,仍属正常。
③菌丝增殖期(24~72小时)孢子萌发后,在中肠内食物团里形成菌丝,并有孢子产生,此时中肠组织仍无病变出现,接种48~72小时,菌丝由肠道内壁穿透围食膜侵入真皮细胞。
④穿透肠壁期(72~96小时)接种72小时后,菌丝体生长旺盛,且有菌丝团穿透肠壁,中肠外壁真皮细胞有穿孔,部分细胞受破坏,4~5天后,中肠受到破坏并发现整团菌丝自马氏管穿出。
⑤体腔增殖期(72~120小时)苗丝穿透肠壁或马氏管后,即在体腔内不断增殖,引起脂肪体、气管和肌肉发生病变。
《蜜蜂》教材理解一、教材简说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
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
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
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测、阻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证是后鼻音。
在写字指导方面,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
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植物生命的科学之美:显微镜下展示奇妙植物世界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18年第08期花粉能产生开花植物受精所需的精细胞。
我们可以将花粉分为两类,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二者在图上都可以看到)。
单子叶植物花粉的表面由单个褶皱或开孔,双子叶植物花粉则有3个。
植物之间的许多差异都与这两类花粉有关。
一些植物会利用气味来阻止动物啃食或吸引传粉者。
天竺葵属的香气来自叶子中的油脂,可以通过摩擦或轻轻挤压使其释放出来。
图中是天竺葵属植物Pelargonium citronellum的花粉粒,含有味道像柠檬的香茅醇。
这些像花朵一样的结构其实是橄榄叶上的鳞片状毛(毛状体)。
对于生长在炎热、干燥且多风的地中海国家中的橄榄树而言,如此奇怪的形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流失。
图中左下方还可以看到叶片气孔,它们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夜间则反过来。
剥离了花瓣和雄性生殖结构(雄蕊)之后,可以清晰地呈现一朵玫瑰花的雌性生殖系统(雌蕊)。
在雌蕊群的柱头下方,有许多子房正在等待能产生精子的花粉。
受精之后,子房会长成蔷薇果,成为鸟类的食物,而鸟类通过粪便可以将种子散播出去。
大部分园艺玫瑰已经不再产生蔷薇果。
在这些细长的洋葱细胞中,可以看到许多有颜色的小长条,它们是草酸钙晶体。
这些晶体也會从人体内的过酸性尿液中析出,形成肾结石。
目前科学家已经在超过1000个植物家族中发现了草酸钙,其功能尚不完全明确。
有人推测这些晶体的形成是为了吸收植物分泌出来的过量草酸钙。
图中的“嘴”其实是衰老叶片背面的气孔,“嘴唇”则是能够扩张和收缩的保卫细胞。
通过气孔的打开和关闭,可以使植物进行气体交换。
白天时,植物释放出光合作用的副产物氧气,同时吸入二氧化碳,这是它们用于生长新细胞的唯一碳源。
夜间,植物会呼出二氧化碳并吸入氧气。
老鹳草属植物被称为香味天竺葵,但并不属于天竺葵属,这两类植物最初都被归类为天竺葵,在18世纪时又被重新定义。
伟大的看门人---列文虎克看门人是不受人重视的社会群体,他们每天开门、关门,来客登记,有的兼任打扫卫生的工作,在每天的大部分时光中,他们只是坐在接待室里的椅子上,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
然而我们现在要提到的这位看门人却不是等闲之辈,他后来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列文虎克1632年生于荷兰的代尔夫特,他的父亲是制造篮子的手工艺人,母亲来自酿酒艺人家庭。
6岁时列文虎克的父亲就去世了。
小时候列文虎克还是接受了一点基础教育,16岁时他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布店当学徒。
六年的学徒生活结束后,列文虎克回到家乡,凭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布店。
不过他的生意可能并不成功,因为他很快就转行,担任代尔夫特市政厅的看门人。
到此时,怎么看列文虎克都不像是科学家的料,出身于手工艺人家庭而非科学世家,没有充足的家财,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除了荷兰语外,其他语言一窍不通,尤其当时科学家必备的拉丁文,列文虎克同样大字不识一个。
有多少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庸下去,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任何一种岗位上发现奋发向上、最终成功的人。
列文虎克属于后一类人。
由于看门工作比较轻松,时间充裕,列文虎克经常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人。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许多眼镜店,除磨制镜片外,也磨制放大镜。
朋友告诉列文虎克,放大镜是一种很奇妙的新玩意,可以将很微小的东西放大,使观察者可以清清楚楚地观看。
利用透镜使物体放大,其实古已有之。
据说古罗马帝国的昏庸皇帝尼禄,就曾用一块表面磨得很光滑的宝石,放在眼前观看竞技场上角斗士的搏斗。
13世纪末,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矫正视力的眼睛。
后来,欧洲西海岸的荷兰逐渐成为眼镜制造业的中心。
1590年左右,一个叫做詹森的眼镜制造商发现,当把两块凸透镜前后放置,并调整两块透镜的距离时,人眼透过两块透镜观察,可以发现原来很小的物体被放大了。
于是,詹森在一个中空的长管两端分别装上透镜,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复式显微镜。
列文虎克的资料(《玩出了名堂》)列文虎克1632年生于荷兰,他的父亲是制造篮子的手工艺人,母亲来自酿酒艺人家庭。
6岁时列文虎克的父亲就去世了。
小时候列文虎克还是接受了一点基础教育,16岁时他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到一家布店当学徒,凭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布店。
不过他的生意可能并不成功,因为他很快就转行,做起了看门人。
列文虎克除了荷兰语外,其他语言一窍不通,尤其当时科学家必备的拉丁文,他同样大字不识一个。
由于看门工作比较轻松,时间充裕,列文虎克经常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人。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镜片可以磨制成放大镜,它可以将很微小的东西放大,使观察者可以清清楚楚地观看。
好奇心强烈的列文虎克也想拥有,不过价格太贵,他买不起。
但是,心灵手巧的列文虎克利用看门时的空闲,磨出了质量在当时最好的放大镜,又发明了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后,看门人兴致勃勃地将能够想到的小东西一个接一个地放在镜下,观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显微镜下蜜蜂腿上的短毛,竟然如缝衣针一样地竖立着,让人有点害怕。
随后,列文虎克又观察了蜜蜂的螫针、蚊子的长嘴和一种甲虫的腿。
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列文虎克又开始制造更大倍数的显微镜,他想看清楚更小的物体。
列文虎克一生中制造了491架显微镜,当时的手工艺人对自己的技艺是保密的,公开了自己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虽然显微镜制造并不是列文虎克的谋生之道,但是他依然保持了艺人的传统,秘不示人。
不过有那么多得意之作和新发现,不找个人分享实在是心里憋得难受,因此列文虎克对自己的朋友格拉夫敞开了大门。
格拉夫是一位医生兼解剖学家,还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
他看到玲琅满目的显微镜,以及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格拉夫震惊了。
他明白这些是了不起的发明和发现,立刻鼓励列文虎克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整理出来,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发表。
在好友的劝说下,列文虎克终于同意将自己的发明和发现公之于众。
167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寄自荷兰的观察记录,作者是列文虎克,文章的名字是《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
什么是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
蜜蜂感染马氏管变形虫病后,腹部膨胀拉长,飞行不便,腹部末端2~3节为黑色,解剖病蜂,拉出中肠,可见中肠末端变为红褐色;显微镜下,马氏管变得肿胀、透明,但被侵染的马氏管上皮可能萎缩。
后肠膨大,积满大量黄色粪便。
病蜂下痢。
德国的Maussen(1916)和瑞典的Morgenthaler(1920)年最早报道了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Amoebadisease)。
该病在欧洲、美洲、亚洲、新西兰均有发生的报道。
目前不仅发生于西方蜜蜂,对东方蜜蜂中蜂也造成危害。
Prell(1926)在德国把病原定名为蜜蜂马氏管变形虫(Malpighamoeba mellificae)。
但曾经被Stenhans(1949)称为Vahlkampeia mellificae。
马氏管变形虫一生有两阶段——变形虫(阿米巴)阶段与孢囊阶段。
变形虫阶段无固定形态,细胞柔软可任意变形;孢囊阶段则为圆球形或椭圆形,孢囊大小约5~8um,壁厚,在显微镜下有淡蓝色折光。
对病蜂诊断时,先根据症状检查病蜂腹部。
第二步拉出中肠观察其颜色,病蜂中肠末端棕红色,后肠积满黄色粪便。
再挑取可疑中肠之马氏管,置载玻片上,滴加蒸馏水,盖上盖片,显微镜400倍下检查,如从马氏管破裂处看见大量逸出的变形虫孢囊,即可确诊。
39蜂疗网提醒您马氏管变形虫病好与蜜蜂微孢子虫病并发,并发的机率高于单独发生的机率,且并发后对蜂群的损害大大高于两病害单独发生。
蜜蜂的几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郭兴启【期刊名称】《山东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2页(P37-38)【作者】郭兴启【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95.1-9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养蜂大国,也是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国。
蜂产品作为外贸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为我国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由于养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占耕地、易学易懂、经济效益高等诸多优势,因而养蜂生产一致被看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在养蜂生产中,会经常遇到各种蜜蜂病敌害的发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很容易使蜂农养蜂效益受损。
因此,本文就蜜蜂养殖实践中常见的几种主要病敌害的种类、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做简要概述,以期为广大蜂农朋友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蜜蜂病敌害辨识及防控技术,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1.1 发病情况及症状该病主要分为欧洲幼虫腐臭病和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体分别为蜂房球菌和幼虫芽孢杆菌。
因两种病征均感染和危害蜜蜂幼虫,且病症相似,因而有时易发生误诊。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蜂群易在早春、秋季发病;美洲幼虫腐臭病常年均可发生。
一般两种病在西方蜜蜂中均可发生,而中蜂对美洲幼虫腐臭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两种病原侵染蜜蜂幼虫后均可导致患病幼虫死亡,感染蜂房球菌的幼虫一般在未封盖时死亡,幼虫尸体在巢房底部干枯、腐烂,虫尸无黏性、有难闻的酸臭味;感染幼虫芽孢杆菌死亡的幼虫一般在封盖后死亡,死亡后的幼虫所在巢房盖色泽发黑、下陷、常见有穿孔,尸体腐败后呈黏胶状、有鱼腥臭味,用解剖针挑去可拉出2~3cm长的细丝。
虫尸干枯后难以从巢房清除。
1.2 防治措施(1)加强蜂群饲养管理:强群饲养,保证蜂群饲料优质、充足,提高蜂群抗病能力。
(2)加强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
注意蜂场和蜂机具卫生,定期消毒;发现的蜂群病脾、蜂箱箱底部的蜡屑等杂物及时焚毁,对蜂箱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再用。
1.从科研文献中找出各类显微镜的细胞图像,截图说明图像科学含义,并列出参考文献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细胞生物学杂志第26卷第3期水稻原生质体细胞核及原生质体融合体的简易染色观察法向太和* , 王利琳( 杭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3 1 0 0 3 6 )二.暗视野显微镜微生物学报ActaMicrobiologicaSinica 50(10) :1366 -1372; 4 October 2010 ISSN 0001 -6209; CN 11 -1995 /Q分离自蜜蜂(Apismellifera)的三株螺原体的基本特性回丽静,钟志平,胡冰,杨冰,纪燕玲,于汉寿*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三.荧光显微镜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年第20 卷第11期乙胺丁醇耐药基因embB突变的杂交荧光显微观测陈庆海1 , 黄君富1 , 府伟灵1 ,张雪2 , 匡红1 , 王珂1( 1.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重庆400038; 2.解放军第452医院检验科, 四川成都610021)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生物学报第16卷第1期2007年2月不同应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细胞骨架影响的研究*赵红斌1, 2, 张西正1*, 吴金辉1, 郭勇1, 毛雁1(1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天津300161;2 . 兰州军区总医院, 甘肃兰州730050 )五.相差显微镜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28 卷第 4 期2010 年8 月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28 No.4 Aug.2010小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γ2融合表达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表达廖丽姿1 肖金刚1 杨苗苗1 孔子任1 孙钦策2 田卫东1 (1.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六.微分干涉显微镜植物生理学报植物生理学报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2013, 49 (10): 1082~1088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对拟南芥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高红, 陈春丽*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武汉430070七.扫描电镜昆虫天敌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第26 卷第 4 期2004 年12 月侧沟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陈新芳1 高燕2 章潜才1( 1.华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 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州510642)八.透射电镜昆虫学报ActaEntomologicaSinica,August 2013,56( 8) : 960 -964粉尘螨生殖系统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王月明1,2,刘晓宇1,黄礼年2,孙新3,刘志刚1,* ( 1.深圳大学医学院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60; 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安徽蚌埠233000; 3.蚌埠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00)九.冰冻蚀刻1 9 8 9年12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82 卷第4 期菠菜类囊体膜的亚微结构和功能张克荣孙鸿乔高国肖吴成军苗玉渠吕美筱(生物化学系) 陈仲宜蔡同润胡德珍王子斌(分析测试中心)2.以《DNA时代——老化与死亡》为例,举出科学家用哪些研究手段开展了细胞衰老的研究?思考开展科学研究可分为几个阶段步骤?分别做什么?研究手段: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阶段步骤:1.提出问题:根据一些现象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4.实施计划: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5.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人教新课标三上14课《蜜蜂》教案(2课时)教材简析:《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
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学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人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 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袋、证”等14个字。
正确读写“无论、试验、证实”等词语。
2 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课前准备:1 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1 猜谜:“一生勤劳忙,专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香甜胜过糖。
”2 指名说谜底(蜜蜂)。
3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蜜蜂。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蜂”的读音,注意是后鼻音。
)这篇课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4 关于蜜蜂,同学们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5 学习课后“资料袋”内容。
6 教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的有关资料)蜜蜂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
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也有的住在墙洞里。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体视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纲与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结合纲的区别,认识昆虫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
2.了解昆虫头式、口器、触角、足、翅及外生殖器等附器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蝗虫、蝼蛄、蝽、蝉、蝴蝶、蛾、金龟甲、天牛、螳螂、家蝇、蚊、蜘蛛、虾、蜈蚣、马陆等。
体视显微镜、扩大镜、解剖剪、解剖针、镊子、白纸、浆糊、培养皿、挂图、彩色图谱或多媒体课件等。
三、内容与方法1.观察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的基本特征及与昆虫纲的区别。
2.体躯观察:以蝗虫为例,用镊子将翅掀起直立,从侧面观察外骨骼包被虫体,躯体由许多环节组成,分成3大体段:头、胸、腹;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主要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及有些昆虫还有1~3个单眼;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主要有3对胸足及2对翅;腹部是昆虫代谢和繁殖的中心,体内包括许多内脏器官及生殖系统。
观察腹末尾须,外生殖器及肛上板、肛侧板。
3.昆虫主要器官观察(附器)⑴ 昆虫头式观察。
按照口器着生的位置,昆虫可分为3种头式:下口式(以蝗虫为例),前口式(以步甲为例),后口式(以蝉为例)。
⑵ 昆虫口器观察。
①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用镊子和剪刀依次取下蝗虫的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放在白纸上,详细观察各部分形态和构造,并按挂图黏贴于纸上。
② 刺吸式口器:观看蝉口器。
③ 其他吸收式口器:观察鳞翅目虹吸式口器、蜜蜂嚼吸式口器和蝇类的舐吸式口器。
⑶ 昆虫触角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
① 先用放大镜观察蜜蜂触角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
② 对比观察其他昆虫触角的构造及类型:丝状:蝗虫、蟋蟀。
刚毛状:蝉、斑衣蜡蝉。
念蛛状:白蚁、蚂蚁。
锤状:小蠹虫、瓢虫。
锯齿状:叩头甲、吉丁甲。
栉齿状:芫菁雄虫、绿豆象雄虫。
球杆状:蝴蝶。
环毛状:瘿纹、库蚊的雄虫。
膝状:蜜蜂、象甲。
鳃片状:金龟甲。
羽毛状:毒蛾、雄性蚕蛾。
关于《蜜蜂》作文十篇关于《蜜蜂》作文十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蜜蜂》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蜜蜂》作文篇1太阳出来了,小鸟在枝头歌唱,小蜜蜂嗡嗡地叫着:“开工了,开工了!”新的一天来到了,森林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小蜜蜂们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响。
“哎,蜜蜂姑娘们,我们去采蜜,大家动作快一点!”小蜜蜂们挥动着翅膀,在天空中快乐的飞着。
我们飞过森林,看见小动物在欢乐地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
越过清澈见底的小河,看见鱼儿在水里欢快的有着。
鱼儿露出水面,和小蜜蜂们打招呼,但是,它们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前飞着。
蜜蜂们越飞越饿,肚子还在咕咕作响,眼看就要飞不动了,忽然,我们看见一片美丽的花丛,清晨的花瓣顶着露珠显得更加娇艳。
小蜜蜂们欢快的采着花粉,大家忘记了饥饿,在花丛中跳起舞蹈,我们肩并着肩,手牵着手,不一会儿就采了很多的花粉,尽管蜜蜂们已经筋疲力尽,但是谁也不喊苦,谁也不觉得累,一路上撒下了快乐的歌声。
《蜜蜂》作文篇2在茂密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还开满了各种山花。
小蜜蜂乐乐的生日就要到了,它邀请了好多好多小伙伴来参加生日派对。
明天就是乐乐的生日派对了,小蜜蜂们都在为乐乐的生日派对和乐乐的生日礼物正忙着呢!可可和妞妞在采集蜂蜜,蜂蜜是用来做蛋糕的。
小伙伴们都在忙活着呢!一眨眼的功夫,就是乐乐的生日了,蜜蜂们做的蛋糕也很香,蜜蜂们高兴地庆祝乐乐的生日还唱着生日歌!接下来乐乐神秘地说:“今天不止是生日派对,我们还会有个比赛呢!”大家都很期待会是什么比赛,乐乐向大家宣布说:“我们比赛半个小时内谁采的蜂蜜最多。
”有一只小蜜蜂叫笨笨,它和它的名字一样笨。
有一朵花还没开,笨笨就钻进去想采蜜,结果被花瓣卡住了。
其它小蜜蜂都被它逗笑了,还有一只小蜜蜂居然还对花粉过敏,它不停地打喷嚏,还把自己脸上沾满了各色的花粉成了大色盘了。
显微镜下的蜜蜂:触角上数千个感觉细胞清晰可见
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为了给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备受关注的新书《蜜蜂》拍摄照片,摄影师罗斯-林恩·费希尔使用了高清晰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放大倍率从10x到5000x情况下,显微镜拍摄的照片展示了蜜蜂各部位令人吃惊的细节,小到复眼向外伸出的毛发以及将翅膀“钩”在一起的微小钩子状结构均清晰可见。
准备拍照
这只蜜蜂已做好拍摄特写的准备。
触角,放大倍率130x
蜜蜂的触角拥有数千个感觉细胞,具有嗅觉、味觉和听觉功能,同时还可以探测温度、风以及湿度变化。
触角不仅帮助蜜蜂自由穿行于野外,同时也帮助它们在蜂房的群居环境下飞行。
蜜蜂主要借助化学信息素彼此联系,用不同的气味传递从警报到个体同伴状况的一切信息。
眼睛,放大倍率190x、
蜜蜂的每一只复眼由数千个六边形小眼构成,能够感知到可见光、紫外光以及偏振光。
一些花带有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紫外标记,用以吸引工蜂并告知它们应该在何处降落,采集花蜜或花粉。
此外,蜜蜂眼上的毛发同样可以收集花粉颗粒。
喙,放大倍率100x
蜜蜂的口器包括喙在内。
喙可帮助蜜蜂将花蜜吸进蜜囊,返回蜂房后又帮助它们将花蜜反吐给其他工蜂。
在蜂房里,蜜蜂会将花蜜加工成蜂蜜。
这幅照片聚焦于蜜蜂的中唇舌。
这个器官不仅参与蜜蜂的进食活动,同时也在通讯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唇舌被用于舔蜂王的信息素,蜂王利用这种化学信号向工蜂和雄蜂下达命令。
花粉夹钳,放大倍率85x
觅食结束后,蜜蜂满载花粉返回蜂房。
采集花粉时,蜜蜂会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
在进行授粉的同时,它们也采集了富含蛋白质的花粉并将花粉带回蜂房。
蜜蜂处理花粉的方式非常具有创造性。
它们利用腿上的刷子刷掉花粉上的尘埃,而后再将采集的花粉转移到后腿上的花粉夹钳。
在这里,花粉被压成小球并被装入一个名为“花粉篮”的结构储存起来。
所有这些工作都在空中盘旋时完成,可谓一个“空中作业”的高手。
腿上的花粉,放大倍率1100x
花粉颗粒特写。
蜜蜂将花粉球装入花粉篮妥善保管,利用后腿上的毛发固定花粉颗粒。
飞行过程中,这些弯曲的毛发能够将花粉球固定在适当位置。
尾刺,放大倍率37x
尾刺是蜜蜂最为著名的特征。
它位于蜜蜂尾部,实际上是一个改进的产卵器。
蜜蜂只有在自卫或者保护蜂房时才会动用尾刺展开攻击。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手段,任何胆敢对蜂房不利的家伙都会尝到被尾刺蜇伤的苦头。
如果感知到危险,工蜂便会发出警报信息素,召集其他蜜蜂参战。
尾刺,放大倍率650x
蜜蜂的尾刺生有倒钩。
这也就意味着,使用尾刺展开攻击会很快演变成一次自杀性袭击。
在使用尾刺攻击人类、熊或者其他哺乳动物时,尾刺上的倒钩会刺入敌人皮肤。
奋力摆脱过程中,腹部最后一段会脱离身体并留在尾刺后面。
这种损伤会让蜜蜂在短短几分钟内死亡。
雄蜂翅膀,放大倍率10x
雄蜂的翅膀。
这帮家伙唯一的任务就是与蜂王交配。
在完成这项“传宗接代”的重任后,雄蜂便会死去。
由于交配是在空中进行,雄蜂需要拥有强大的翅膀以博得蜂王垂青。
实际上,工蜂的翅膀也颇为强悍,每秒振翅次数最多可达到230次。
我们可以根据振翅产生的嗡嗡声判断蜂房的所在。
此外,工蜂振动翅膀也能为蜂房送来温暖,帮助花粉中的水分蒸发同时加快运送粘稠蜂蜜的速度。
翅膀接缝,放大倍率160x
蜜蜂的前翼较大,后翼较小。
这幅图片展示了前后翼如何借助一系列微小的钩子连接在一起。
在空中飞行时,这些钩子帮助前后两翼亲密配合。
休息时,这些钩子会“脱钩”,让前后两翼分开,进而允许它们分别在蜜蜂背部折叠起来。
(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