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723.00 KB
- 文档页数:176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P3教学目标:1、观察采集的水样。
2、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 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3-P4(对着眼睛)(对着标本)台(放置标本)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孔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水样教学过程: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 水滴里的世界1、水里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很小很小的生命体,它产被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水、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5、水滴中的那很多个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6、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7、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瓜果上的毒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发霉变馊的食物……这些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
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方法: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它们,但是可以发现物体上的毒斑慢慢扩大,皮肤逐渐发炎馈烂,病毒感染的人群起来越多,病情越来越重,食物变质逐渐腐烂等。
2 做酸奶1、自己动手做酸奶的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2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自制酸奶要注意的事项:(1)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放太久。
(2)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3、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1)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2)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4、认识细菌(细菌的特点):(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2)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3)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4)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5、细菌的功与过:功(好处。
对人类或大自然有用的):(1)生产腐殖质(苹果从树上掉下、腐烂、细菌分解、变成腐殖质)(2)生产新食物(果酒、泡菜)(3)生产药品(4)生产塑料餐具过(害处。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填空题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他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纺织品的纤维,树叶和花朵,蜜蜂蜇人的“针”,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井水、雨水、污水……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
5、水滴里的那些小家伙还有(鼓澡)、(草履虫)、(钓钟虫)、(轮虫)、(水蚤),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6、(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体,人们早已利用它们来(酿酒)、(做腌豆腐)。
7、细菌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也要吃食物)、(繁殖速度快)。
8、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当的温度下,它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9、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10、细菌有(杆菌)、(球菌)、(螺旋菌)这三种基本形态。
11、细菌繁殖很快,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个别细菌如结核杆菌偶有分枝繁殖方式。
12、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青霉素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13、发霉主要是霉菌造成的,霉菌是一种呈(绒毛状)、蛛网状或(棉絮状)的丝状真菌。
14、霉是有生命的,它具有(需呼吸)、(能繁殖生长)、(需营养)等一系列生命特征。
15、霉的颜色主要有青绿色、(黄色)、(灰色)、(黑色)、(白色)。
16、研究表明,霉菌有“四怕”,即(怕氧)、(怕光)、(怕冷)、(怕燥)。
17、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18、在加工食品中经常会看到一小包干燥剂,它的作用是(保持食品盒内干燥),防止(霉菌生长)。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绝大部分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5、利用细菌能够(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6、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有:(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7、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8、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的馒头发霉了,其他条件下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9、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0、利用霉菌能够(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1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
1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3、洋葱表皮细胞是(规则)的;人体表皮细胞(不规则),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14、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
15、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人们站在海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消失)。
2、船在桌面上模拟进出港时,能够看到(桅杆和船身同时出现)。
3、(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
4、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海洋)、(岛屿)等。
5、地形地图或地球仪用(蓝色)表示水,用(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白色)表示冰川,用(黄色)表示山地沙漠。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1、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部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4、微生物个体微小,只能用微米甚至更小的单位“埃”来衡量,因此人类用肉眼难以看到它们。
5、一滴水里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
6、制作“小水塘”的方法:(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7、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8、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是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
他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纺织品的纤维、树叶和花朵、蜜蜂蛰人的“针”、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了井水、雨水、污水……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
9、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0、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1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日常生活中微生物的踪迹有: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漂浮的病菌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发现霉斑在慢慢扩大等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12、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13、微生物的特点是什么?答:微生物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极广,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生长繁殖快,容易变异。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
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
细菌、霉、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吃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细菌体极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如,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8、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在数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生产腐殖质)、(生产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净化环境)、(生产然料)等。
细菌的过:(会致病)。
10、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11、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
12、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3、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青霉菌是英国细菌学家(XXX)发现的。
14、霉的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的过:霉菌会(造成食物或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
1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大多数细胞都是非常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最初发现细胞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XXX)。
17、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二、1、使用显微镜里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科学课堂笔记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水滴里的生物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的分布极广。
5、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做酸奶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3、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4、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5、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三馒头发霉了1. 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2. 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3.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4、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5、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四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3. 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微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如:细菌、病毒等2、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的制造者是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微生物,揭开生物秘密的是列文虎克。
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屮、水屮、泥尢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部有微生物。
4、利用显微镜观察“小水塘”里的一滴水,发现水屮会有鼓藻、華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2•做酸奶1、制作过程:鲜牛奶+1〜2勺白糖〜丸开一冷却(35°C~40°C)->加酸奶搅匀->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5〜6 小时)一做成了2、宀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3、白制的酸奶婆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萇至屮毒。
4、细菌的三种基木形态:杆菌、球菌、螺旋亂5、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如:果酒、泡菜、酱、酸奶。
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槊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6、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了、勤用肥皂洗手等。
7、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白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力誤至上亿个后代。
3•馒头发鐸了1、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2、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索。
青霉素是由弗莱明首先发现的3、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鐸菌引起的。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4、防止食物和具它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冰甫存食物)、太阳曝晒衣服5、霉菌的功与过: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显微镜,以及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观察并描述显微镜下的物体。
3. 了解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学生可以自带或学校提供)。
2. 小型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
3. 物镜和目镜。
4. 活体昆虫或植物切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显微镜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
2. 讲授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简单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显微镜,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注意调节焦距和光源。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昆虫或植物切片,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讨论与总结:学生展示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物体。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不同物体的显微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用途和意义。
5.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讲授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细胞观察、病菌检测等。
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在科学发现和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
6. 拓展活动: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制作显微镜下的观察报告。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他们制作的观察报告。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报告和描述,评判他们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观察能力。
2. 回答问题:教师准备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显微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
4. 学生报告:评价学生展示的观察报告和分享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正确使用显微镜。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或植物切片,对显微镜下的世界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二、教学重、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四、教学过程: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
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是否在运动?4、巩固学习,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一、课题:做酸奶二、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