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001年,我们国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至九年级以及普通高中阶段,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为了更好地落实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在国际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调查等各方面的基础上,研制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现在,我们就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行解读。

专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历史背景

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2.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n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我们在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然进行了全面的多种类植被绿化和一些校园景点的布置,但缺少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既是促进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了

4.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实

综合实践活动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自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活

2.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活

3.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德国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的劳动技术在学校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力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摆设。今天的教育已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项全新的课程已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

4.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标

三、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途径

1.课程培训

通常,教师在执教一门新的课程前都有接受各级各类起始阶段培训的机会。教师在培训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决定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品质。

此类培训宜采用对话方式,将集中培训与教学跟进式培训相结合。此类培训的效度取决于教师参与的程度,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教学中。在参与培训前,我们不妨把自己对此课程的疑惑转化成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与分析,列出教学中最急需解决的部分,将培训的过程当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经历的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培训中,围绕自己的问题,主动地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课程理解,与其他教师社会性的互动,比如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也将促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局

由于全体教师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所以本课程的相关培训大部分会以校本培训的形式呈现。因此,学校建设适合本校校情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机制,

也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理

参与此类培训是教师接触并理解本课程的起点。

2.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也是帮助教师理解本课程的重要途径。阅读内容可以包括:

一是关于课程的基本理论及课程政策的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杜威的实践主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以及我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师不妨阅读相关的文字,以达成对本课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是实施本课程的纲领性文件,纲要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基本性质、价值取向、基本原则,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纲要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领域、实施的基本原则、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理念,(这)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可以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回顾的工具性文本。也可阅读具有纲要解读性质的书籍,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郭元祥教授主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等书籍。程

二是关于开发与实施策略方面的文本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过了大量的课程实验,积累了一批课程实施策略方面的文本,比如教师的指导策略以及开发出的主题资源案例等。这类文本总结了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对我们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师可通过这方面的自主阅读完成由教学理论向教学行为方面的转化。由于此类文本经验性强,所以在阅读中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选择性,将阅读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在阅读中,还要具有批判的意识,做出自己的评析与判断,并从中提炼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规律。培

3.在做中学

通过培训和阅读,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成为我们理解这门新设课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外在的认识,是无法达成对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的,就如“站在岸边学不会游泳”一样,如果要获得这门课程的直接经验和与我们的教学个性、学生状况相匹配的实施策略,只有在经历了教学过程之后,在“做”的过程中,才能达成对本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其

因此,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既是“做”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修正、建构对本课程理解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做”,当作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在行动的同时,不断反思并测量教学活动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反思中,提高有效实施课程的能力,找到与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策略。师

学用结合,在“做中学”,建构“学、研、做”三位一体的教师自主学习专业成长的体系,是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途径。关注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随时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史的过程。义

【案例点评】

教师随笔:无奈、摇摆与坚定

——我是这样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2004年1月30日星期五

地点:校长办公室

春节后的新学期开始了。年轻的女校长找我谈话:“这学期,我们要开一门新课——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希望你能当这门课的老师?!”2002年进入教师行业,一心一意是想当一名好老师。结果学校先是让我跟一位老教师学教数学,后来,教社会的老师调走了,就让我顶上去教社会。现在可好,一年刚到,又让我教综合实践活动。具“这里有几本书,你拿去读一读!”抱着三本粉红色封面的书,我悻悻地回到教师办

公室。

2004年2月25日星期三

地点:首义路小学

迫于进课堂得有内容给孩子们讲,我开发出了第一个主题——《大家一起看电视》。经区教研员沈旎老师指点修改,今天作为一个主题设计的例子,向全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的老师们介绍。我兴奋而又惶恐。下面坐着已有两年经验的不少老师呢!这

2004年10月20日星期三上午

地点:三角路小学

我参加了区、片的每一次教研活动,听了不少公开课,还参加了3月20日在招生大厦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实践经验交流会”,也报名参加了武昌区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班的培训。3

晚上。地点:家里

我捧起了骨干班上发的绿皮书——郭元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我翻到了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我在这样一些句子下面加了下划线:教育的根本价值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更不是为职业生活做准备。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构成的,而应涉及人的生活的实践……

接下来再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看,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由生出许多亲切感,也明白了国家开设这门课的苦心和价值。教育需要变革,教师需要变革。苟利儿童国家,生死赴之可矣,岂可因祸福利害趋避之?心中不由升起一股豪气。因人必有所归依。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刻,我宁肯选择语数之外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因为这门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就可以上。因为在当今社会,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多元价值观以及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等,这些,传统的学科课程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是远远无法做到的。学点评:本案例展示了一个教师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课程门类,要被教师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了解了课程的基本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后,才能产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认同,才会真正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来,才能真正点燃教师投入新课程的热情。

专题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几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合经验课程的特征就是超越单一的“书本世界”,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回归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的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纲

综合实践活动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和丰富多样的生活领域和生活背景,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把分门别类的课程或学习科目,以及特定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课程结构。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特别强调与其它类型课程的整合,以及多样的学习方式的整合,带来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师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

第一,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不仅仅是以文本形式来设计和组织的,而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础的。

第二,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

第三,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一方面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如“研究性学习”的侧重点依然在“学习”上,而不在“研究”上。的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活动主题来开展的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

第五,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得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作为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它在不同侧面属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范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一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利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培养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及

一门课程是否有必要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课程是否具有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恰恰在于超越知识体系、超越学科框架,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因而,其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组

1.丰富学生经验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其独特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这种经验和体验在活动中通过直接参与实践的方式形成及获得,多体现为直接经验,是对其它学科学习的间接经验的补充和延伸,是任何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而直接经验和体验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背景来实施的,是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组织实施的,是以学生亲历体验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来主动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我的活动,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形成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是不同于在学科中获得的认识的。

2.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我们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学科教学,赋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接受、学科知识逻辑为主要特征的,而综合实践活动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和课堂知识教学的框架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超越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窗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实践的有效学习的空间,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具有互补性,形成学生更为完整、全面的学习体系。级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自我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与研究这些问题,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与社会部门进行联系,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和发布信息,如何运用有关技术设计一个产品、如何制定一份问题解决的方案,总之,就是学会如何去实践。从学生们提出的解决他们感兴趣的各种问题的对策和略显稚嫩的结论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还表现在促进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制度的重建,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但从根本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体现在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上。此处提出的课程意义与价值属于课程有效实施后的价值愿景,其真实的实现,有赖于老师的有效教学与指导。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的是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开发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国家主要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内容的基本范围作出说明,具体的组织与实施主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自己的现有基础和条件以及学生的现实水平作出适当的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以及非指定领域(包括班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这些内容要素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种关系维度来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

益性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决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通过该领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价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信息技术教育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问题为核心,整个各领域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

从国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应是多元化的。我们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如下学习活动方式:

1.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包括自然问题探究和社会问题探究两大类。其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2.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

其中还包含着社会交往。体验性学习是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的学习,通过接触社会,使中小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与感悟、反思与批判和建构。

3.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

实践活动中必须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某一产品、物品、工具,并适当制作。应用学习要有可测量的行为标准。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

专题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常见的问题

1.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师生毫无经验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课程门类,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钟启泉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举的课程结构。这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然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经历了从‘第二课堂’再到‘活动课程’的改革实践之后的历史经验提升所形成的课程发展”。极

这些论述表明,它与学校以往的活动课及传统活动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活动课及学校传统活动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学校传统活动及以往活动课程所提供的经验外,学科教学的经历也为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教学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在各类课程间是通用的。对于学生来说,学科综合学习的经历,以及一二年级所学的品德与生活课(为

三年级始开设的科学课、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打基础)的学习经历,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子。、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并非全新的“课程”,我们对其也并非一无所知,新的学习要依靠现有的理解,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进入课程时的畏难情绪,帮助我们借助自身学习活动的经历来建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建立起实施本课程的信心。合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走出教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开放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无论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还是社会实践,学生都有可能走出教室,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展开实践。对习惯了长期以课堂为主要教学阵地的师生来说,开放的环境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安全问题几乎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阻碍着课程的常态实施。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一定要走出教室吗?

笔者认为,一是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活动的半径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自主能力的增强逐渐扩大的;二是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取决于教师课堂上的周密安排和指导。正是由于学生走出教室的目的不明确,任务不清晰,出现安全问题的机率才增大,导致外出活动的效度降低。比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调查活动宜以家内、班内和校内为起点,在这些调查经历中学到了调查的方法和能力,再进行社会环境内的调查活动,活动效度会增加。三年级的初始调查活动不宜一下子就扩展到社会范围。综

由此可见,走出教室只是一种资源利用和课程组织的形式,某个学习内容是否需要走出教室进行,取决于依据目标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非每一个主题,每一节课都需要在教室外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在教室内进行的教学环节。从教学组织上来说,主题活动是围绕一定的目标,由一连串走出教室的活动和教室内的教学活动有机组成的实践系列。学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校外基地的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赖于资源的开发,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形式,校外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劳动与技术相关的课程资源,也尽可能提供着社会资源,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场所。践

部分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同于校外基地课程,认为去校外基地活动了几天,就完成了本课程教学的任务,学校就可以不再开设此课程。基地的实践课能否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呢?合

校外实践基地在实施综合实践课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及某些研究性学习主题方面确实有着资源和保持课程的连续性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当前校外基地的建制几乎是另一所封闭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仍然难以得到开放的社会活动环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较难开展。另外,校外基地的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缺少对接,几天集中的基地活动无法完整地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因此,校外基地的实践课无法完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

在校外基地的设置和利用上,笔者认为,一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清主次,不是围绕校外基地的功能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二是将校外实践基地的课程与学校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接,保持其连续性和效度;三是不仅建设相对完整的校外建制的实践基地,也关注校内实践基地、社区实践基地以及其它类型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开放的实践需要。扩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生成性无法进行课前预设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点,综合实践活动在开设的初期,部分老师认为,

因为课程生成性的特点,无法进行课前的预设,也就是说,无法进行教学设计,只能根据学生的状况,给予“应急”的指导,具体说就是无法进行必要的备课。外是不是因为课程的生成性,而放弃课前的必要预设呢?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教学率性而为,如何保障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这也使生成失去了基础。没有生成,把方案当圣经,不顾学生的现实状况,一味照搬,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有的价值?没有生成的预设也是毫无意义的。“对综合实践活动整体的规划与周密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教

为有效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学期在区级研究方案、各校的统筹规划及计划的指导下,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活动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每一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把握好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度。实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过程轻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说,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了。于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经历了过程,就必然会产生感受,因此,只要经历了过程就好了,结果并不重要。然而,事实证明,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结果的引导,重过程轻结果,会导致失去方向和合理性,必然降低课程的有效性。实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不要结果的课程,只是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有其特殊性,它不刻意追求中小学生活动结果或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来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不仅兼顾有形的结果,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与

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关注过程的价值,也不能脱离过程来追求纯粹的活动结果。为了保证活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不能没有“结果”意识。活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都是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的

在实施课程时,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指导缺失,成为活动的旁观者,严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的课程吗?

根据课程实践,笔者认为,一是要警惕悬在半空中的自主,学生自主能力需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只有“能做”“会做”才谈得上自主,自主能力不是老师一放手,学生就具备的,要经历有意识、有目标、长期指导的过程。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本课程的学习,只有在教师细致的指导下,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自主能力。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无可非议的,但学生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它不是自明的,而只是某些生长倾向的一种信号或标志。只要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仅仅限于儿童此时此地表现的兴趣,我们就处于混乱和被引入歧路”预

。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共性发展目标以及可能得到的课程资源间寻找平衡。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考”的课程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往往会以这是一门“不考”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考”的课程,可能来源于对以往活动课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的是不“考”的课程吗?如果将“考”等同于纸笔评价,这种说

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的课程,纸笔测试确实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选的评价方式。然而,不“考”并不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评价。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必须具备课程的四个要素,即: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与其它课程一样,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阶段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都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激励、导向、诊断、调节等功能自不待言。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是不“考”——不评价的课程,会大大降低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不“考”——不评价的课程,只是在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上与我们所熟悉的学科课程不同而已。因

二、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三维目标一定要分开表述吗

新课改提出教学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教学对学生“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是对课改前期过分注重“双基”教学的一次纠偏。生

但在这种观念主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就笔者所见,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在一些教学设计的规定中,严格要求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表述为三个部分,在这种表述中,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了

一是有些主题活动目标分三个部分表述后,长达千余字,冗长的目标根本难以记住,导致教学行为的散乱,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到底指向哪里并不清晰,这样的课堂很难高效。标

二是在目标设计时,老师常遇到难以将某一个目标分割进三维中某一维的情况。

三是由于目标三个维度表述的分割,导致贴标签式的教学,比如“A教学环节为了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B教学环节为了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C教学环节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导致教学行为的繁杂和重叠。于

四是三维目标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均等存在的,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可能会以三维目标中某一维度为主,而以其它维度为铺。

其实,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同一教学行为引发的,而不是三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引起的三种不同的结果,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在进行某一个教学行为时,必须同时考虑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不相关的目标。比如在实验观察研究中,科学、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学生学习的实验观察的能力,学习科学、严谨的观察方法是不可分的,同时,它又是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达成的。践

因此,三维目标是指目标的三个维度,而非三个目标。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在制定时不宜分三个部分,多条列出。

2.为什么在目标设计中有,教学行为中却没有

教学的流程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核心目标展开的,经由教学流程,逐步达成或接近目标,是将学生的进步与具体目标相联系的过程。

比如,在主题活动设计的目标中有“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很难找到具体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的支持。过程设计因为目标的虚幻而显得飘乎不定,随意性大,教学各环节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纽结,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逻辑判断跟进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被教师安排、牵制比较厉害,孩子们对做什么、最终达成什么目标并不了解。出

经历了是否一定就有收获呢?

“生成”是否也存在效度问题,那么,如何判断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呢?仍需要回到目标,目标仍是判断教学“生成”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做了,经历了,不一定就是好

了、有效了。”注

为了让活动过程更有效,不妨在教学设计完成后,用教学目标审视各教学环节,多问几个“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环节和目标有什么关系,这个环节和上面及下面的教学环节间是什么关系”,在自我审视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设计和流程设计的双向调整。在课程预设阶段,以目标为方向的逻辑清理,能够为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的

3.教学目标设计是复杂些好还是简单些好?

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越简单、越简短越好呢?笔者认为,这不是单一的复杂和简单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为时较长的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一个主题活动又包含了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又包含有不同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目标表述时,宜用结构化的思考方式。的

整个主题设计中,首先简明表述涵盖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终点目标,终点目标的设计可以主题活动中主要的任务序列为主,以学生知能水平、学段目标、资源状况、教学情境等为依据。。

在设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时,再将终点目标“使能”化,即将终点目标进行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的过程,将使能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环节相对应,尽可能与终点目标保持一致。

比如三年级《生日怎么过》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在历时近一个月的活动中,都是一共列出了四项终点目标,这四项终点目标基本按活动任务顺序排列,在分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才对每项终点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可测、可行的使能目标。学在复杂和简单之间,进行结构化的思考与表述。核心及终极目标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宜集中、简单,在分解活动阶段时,再进行“使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细致设计。

当然,这些目标是都写在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还是只在主题活动下呈现出终点目标——总目标,然后在各个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目标——使能目标,可依据教师的书写习惯和学校的书写要求而定。学

4.教学目标只要教师知道就行了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性为己任。但在一些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十分失望。为什么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得那么被动?主要是因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教师一手安排,学生按教师的步骤一步步展开的活动。如果学生了解活动的目标,明白为什么要做,明白终点目标是什么,那么学生从正面思考和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自主调整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教学目标的制订者虽然是教师,但学生仍是主体,因为目标设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状况为目标达成度测评的依据,主语是学生,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隐性或显性的参与)并了解本主题活动的终点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生了解了主题活动的目标,明白教学过程的方向,与教师达成了学习契约,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主性才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以什么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在活动前,将主题活动的终点目标与学生协商后贴在黑板或墙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导航作用。也可以在每节课前,让孩子们明白,最终要达成的目的等。同

目标并非仅仅是把持在教师手上的法器,只有在目标师生共知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主动合作者。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最终稿)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点击数:1149 更新时间:2010-9-26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

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 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为了应对21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6年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6 年级) 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学材料: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设计:莒南县十字路镇第二中心小学刘敬霞 授课时间:2012年9月1日12 月30日共40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义务教育3—6 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语文教师 【学期课程总目标模块总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3-6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安排】 3-6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峡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一、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 我校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有关目标,根据教育局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练习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结合农村亲近大自然的地理优势,开发一系列以农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

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几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因此,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和特色办学的理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年级进行目标定位。 二、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我校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1课时,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亏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e当今社会变迁日边严坐了-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和.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惶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阪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和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和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均以唇动为非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和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傲"、"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评价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设置3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实践活动2课时。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2、分阶段目标 三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 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生活自理。 四年级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思考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 家长组织下参加小组活动或个人社会实践。 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生活自理项目,并在周末回家时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 能独立组建活动小组,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意人身安全。 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

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 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二、活动方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并存,具体视活动内容而定。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鼓励优秀生拔尖,并将过程或成果交流、展示,与他人共同分享。小组活动,倡导学生优势互补,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培养相互合作精神,是活动成功必备条件。集体活动,收获的面较广。通过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体会集体同心协力产生巨大力量的道理。当然这三者不是孤立地进行,可以审时度势,兼而有之,以达到最佳的组合。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课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有评价、有小结。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指导教师教研制度、校外活动管理制度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走向规范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授课时间:20XX年1月—20XX年6月 适用年级:六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18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学会学习。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海燕出版社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问题研究 ◆内容标准:在情景体验中通过教师引导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提炼和整合,自主筛选出适合研究的活动主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实践的快乐和意义,提高探究意识。 ◆教学安排: [课时1]课程纲要分享课 [课时2]《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方法指导课 [课时3]《奇妙的指纹》生成活动主题 [课时4]《奇妙的指纹》制定活动方案,展开实践活动 [课时5]《奇妙的指纹》中期指导 [课时6]《奇妙的指纹》成果汇报,交流评价延伸 第二章:项目设计 ◆内容标准: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

石庙镇中心小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经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她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她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经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进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草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方案

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抢抓课改先机,以实践活动为课改突破口,积极探索构建课外联系、校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小学的实验、示作用,率先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实施工作。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还要充分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同时,开发研制出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

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授课时间:20XX年1月—20XX年6月 适用年级:四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2、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3、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海燕出版社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问题研究 ◆内容标准:引导学生明白问题的来源,在教师的问题情境中能够通过观察、对比提出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问题与生活进行联系和分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有能力完成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学会僧明白问题是研究和实践的起点。

◆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实践的快乐和意义,提高探究意识。 ◆教学安排: [课时1]课程纲要分享课 [课时2]《学校门口的环境》主题生成课 [课时3]《学校门口的环境》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4]《学校门口的环境》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交流延伸。 [课时5]《生活与广告》主题生成课 [课时6]《生活与广告》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7]《生活与广告》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交流延伸 第二章:项目设计 ◆内容标准: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章节重难点:通过对进行某一活动进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规划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 [课时8]《纸的研究》生成活动主题。 [课时9]《纸的研究》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10]《纸的研究》成果汇报,交流评价延伸 第三章:设计与制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