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 格式:pptx
- 大小:80.23 KB
- 文档页数:15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就是一个生理上常见得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得、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就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得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与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诊疗经过】这个病人就是一个顽周得久呃、呕逆不能食得病人,西医得诊断就是“膈肌痉挛”,这个病人因为就是久呃,而且就是呃而不能食,所以就是疑难病症,病人就是长沙人,姓倪, 71岁,男性, 2013年4月就诊。
呃逆7个月,呈阵发性, 1天发作数十次, 一发作呃声连连不断,进而呕吐,不能食, 一进食呢呕加剧, 又呢又呕,饮食难于下咽。
这个病人得症状还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胸脘痞闷;第二个特点,就是胃中畏冷;第三个特点,就是口苦严重、而且形体进行性消瘦,疲乏至极,体重下降20~30斤,步履艰难。
经中西医多方治疗,诸药不效,瞧舌苔,黄厚腻,脉细而滑数。
通过舌与脉可以判断就是痰热阻滞、胃气上逆引起得呃逆与呕吐, 这个诊断就是准确得。
因为舌苔黄厚膩,开始用两个方,我们不就是经常用旋覆代赭汤不?因为就是痰热阻滞,用了黄连温胆汤,可就是两个方居然没见效。
第三次来,我改方了,改成什么方呢?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见效了、开始两个方,吃了1个月,没见效。
第二个月改方, 1 个月把这个病治下来了、连续吃两个月,老先生得病完全被治好了。
【简要阐述】(1)关于呃逆得诊治要点呃逆就是胃气上逆所致,跟呕吐一样,都就是属于胃气上逆,但就是临床上呃逆有火逆与寒逆之分,寒气阻逆,用丁香柿蒂汤;火气呃逆,用橘皮竹茹汤。
我们治疗痰气阻滞致呃逆得常用方就是旋覆代赭汤, 出自张仲景得《伤寒论》,这就是常用方,痰火阻逆严重者,用黄连温胆汤或黄芩温胆汤;大便秘结者, 用大黄温胆汤也就是可以得, 我刚才讲得给病人开得前面两个方,就是按常规来治疗得,这就就是治疗呃逆得主法、主方,但就是此病人就是特殊得,用常法治疗无效,用西药治疗也没效,病情越来越重,又70多岁了, 呃而不能食,又呕吐,所以进行性消瘦、疲乏,这就是超出常规得呃逆病证。
临床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要点呃逆,俗称“打嗝”。
当呃逆持续时间大于2个月,则被认为是顽固性呃逆(IH)。
发生顽固性呃逆常因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加之精神和身体的沉重压力,会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在人体的胸腔与腹腔之间,有一膈肌,它将胸腹腔分开。
和所有脏器一样,膈肌也有神经支配,既可接受各种刺激,也可接受“上级神经”命令而收缩。
膈肌突然收缩,继之喉头立即关闭,有时软腭及辅助呼吸肌也配合而收缩,这些都被延髓中枢所协调,于是打嗝就产生了。
“打嗝”这个通俗称呼很形象,不但描述了症状,也告诉我们产生这种症状的直接脏器——膈。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针对不同个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疗法深吸气后屏气法。
采用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或以纸袋置于鼻口周围,造成局部二氧化碳增高的小环境,以达到通过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刺激呼吸中枢,消除病理性兴奋的目的。
指压耳轮脚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者的头顶侧或面对患者,用两个大拇指腹同时按压患者两侧耳轮脚,由轻到重,持续加压直到呃逆终止。
按压双眼球法。
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
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吞食烟雾法。
用一较长的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用火点燃纸屑,放入盒内,使其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紧压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如吃食物动作,把烟雾吞咽下去,但忌用抽吸的方法,1~2 分钟呃逆即可停止。
牵舌法。
患者取仰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全身放松,伸出舌头,操作者用湿毛巾或消毒湿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双手握住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左右,松手使舌体复位。
干扰法。
干扰正常呼吸,如嘱患者打喷嚏、咳嗽、屏气或过度换气或用一吸痰管沿鼻腔刺激等。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氯丙嗪。
氯丙嗪是美国 FDA 唯一批准的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药物,通过拮抗中枢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
呃逆【概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呃为象声词,形容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为病机,指胃气上逆。
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差别极大,如系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其出入,或突施惊吓,皆可取得较好的止呃效果。
如果持续不断,反复出现,则须给以适当的辨证施治,始能渐平。
若在其他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转向危重的表现之一,应予重视。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呃逆古称“哕”,或“哕逆”。
民间俗称“打咯忒”。
古代文献中有关本证的主要论述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为逆。
《内经》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乃中焦先有寒气,与新入谷气相混,凝聚不行,逆而上出所致;并记载了以草刺鼻取嚏以宣通肺气、“闭气一时”及“大惊之”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达到止呃目的的三种简易方法。
《金匮要略》详述了呃逆的证治,如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治胃寒气闭之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和胃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对“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的治疗大法。
宋·陈无择又补充了“胃虚膈热”及“膈间有痰水”之病机,并将病变部位扩大到膈。
明·张景岳将本证概括为寒呃、热呃、虚脱之呃三类,“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则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
”可谓简明扼要。
清·叶天士则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阴浊上逆,亦能为呃。
”清·李用粹还补充了瘀血为病的病机。
西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所致。
凡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但均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一、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若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胃腑受寒,致寒气蕴蓄于胃,胃阳被遏,气失和降,胃中寒气循肺经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可致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因寒邪为病,热则流通,寒则益增,故得热则减,遇寒尤甚;胃中有寒,故口和不渴,胃气受阻,和降失司,则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呆食少;苔白润,脉迟缓亦为胃中受寒之象。
呃逆的中药治疗方法逆是指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况,中医将之分为内逆和外逆两种情况。
内逆是指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如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足等;外逆是指人体被外界因素(如寒邪、热邪)所侵袭,如感冒、发热等。
中医认为,逆就是疾病的根源,因此中药治疗逆可以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治疗逆的方法。
1.补虚扶正补虚扶正是治疗内逆的基本原则,适用于由于长期亏损引起的虚损症状。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可以使用黄芪、党参等中药来增强气血功能;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可以使用黄精、天冬等中药来滋养阴液。
2.温阳散寒阳虚体质的人易感受寒邪的侵袭,导致寒证症状(如手脚冰冷、腹痛等)。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附子、肉桂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温煦肝脾等脏腑,从而增强阳气的运行。
3.凉血清热对于阴虚体质或有热邪侵袭的人,可使用能清热凉血的中药,如生地、丹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同时滋养阴液、清除湿热,从而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4.理气和胃内逆常伴有气机不畅,导致胃肠道症状,如胃痛、腹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理气和胃的中药,如枳实、香附等。
这些中药可以调节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恢复肠胃功能。
此外,中医还有许多治疗逆的方法,如清热化湿、祛风除湿等。
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情况,因此,在选择中药治疗逆的方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逆通过平衡阴阳来恢复身体健康。
不同的逆症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如补虚扶正、温阳散寒、凉血清热、理气和胃等。
选用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对打嗝的解释
中医将打嗝称为呃逆,是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
呃逆是由于胃气不降,上冲咽喉所致,主要症状为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
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呃逆的常见证型有:
1. 胃中寒滞型呃逆:证见呃声沉缓,连续不已,胃脘不舒,得热则减,舌苔白腻。
2. 胃火上逆型呃逆:证见呃声洪亮,口臭、便秘、舌质红、苔黄。
3. 气机郁滞型呃逆:证见呃逆连续,情绪不好可诱发或加重,伴有腹部胀满、胸闷、放屁等症状。
4. 脾胃虚弱型呃逆:证见呃声低微无力,气息不连,食欲不振、乏力、大便稀等。
5. 胃阴不足型呃逆:证见呃声短促,口干、咽干、便秘、食欲不振等。
打嗝时,患者需要保持心态平和,平心静气,在背部慢慢拍打,也可适当喝点温热水缓解。
若打嗝频繁不止,建议请医生进行辨证论治,进行针对性处理。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呃逆的发生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久病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
一、病因1.寒邪犯胃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导致逆之证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而呃;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上冲为呢。
《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为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4.体虚久病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逆。
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发生呕逆。
大病久病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不良。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1.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凡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者,均可见有呃逆2.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之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呢逆发作。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胃之和降,还需肝之条达,脾之健运,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