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九下古诗文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练习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0.02 KB
- 文档页数: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
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
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安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
辛弃疾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
【背景】此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他先后书《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主题思想】追忆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含答案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首词上片由“挑灯看剑”写起,描述。
下片首先描写战斗场面,继而直抒胸臆,“”一句,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
6.这首词处处扣着“壮”来写,风格雄壮。
结合画线句中体现“壮”的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5.军旅生活可怜白发生6.画线句抓住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写出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情感豪迈,风格雄壮。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这首词上片由“挑灯看剑”写起,描述了词人梦回军营、与部下分食烤肉的场景,也写出了军中奏乐、沙场点兵的雄壮气势。
这正是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从“看剑”“吹角”“分麾下炙”“塞外声”“秋点兵”可以看出写的是“军旅生活”;“可怜白发生”意为“可惜我如今白发已生”,一方面表明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此句变雄壮为悲壮,表现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6.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这首词处处扣着“壮”来写,风格雄壮。
画线句中“的卢马”和“弓”体现了“壮”的形象。
“的卢”为古代名马,跑的飞快,写出了战马之勇猛。
箭发也如霹雳,极言战斗之激烈,从侧面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而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使诗的风格既有雄壮,又有悲壮。
1.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挑灯看剑”写实,“吹角连营”是想象,表现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2.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分牛肉的欢乐,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发挥想象,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场景。
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食将军们分给的烤牛肉,军士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接受检阅。
4.赏析“沙场秋点兵”的“秋”字
“秋”字点明季节,渲染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表现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5.分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生动形象地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塑造了一位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
6结合这首词的题材和思想感情,说说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英雄之词”?
题材上,写雄豪勇猛的军营生活;感情上,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这些都是英勇战斗、杀敌报国的英雄所为,充满英雄豪气,所以这个说法十分妥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性默写答案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word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时间:8分钟满分:12分)
一、诗歌鉴赏。
(7分)
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分)
答案: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2.(2018某某第三十四中学模拟)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分)
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战士们欢欣鼓舞分食牛肉、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热闹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二、名句默写。
(5分)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兵士们在秋高气爽时节接受检阅的句子是“”。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5.(2018某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 / 1。
【诗歌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诵读点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合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全集》传世。
【译文】酒醉中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时在练兵场上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只可惜(我壮志未酬)白发已生出许多![句析]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雄心,“吹角连营”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明作者念念不忘报效朝廷,而又壮志难酬。
2.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概括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写马、弓,从侧面描写,旨在衬托人物,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英雄形象。
4.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帅师北伐,统一南北,表现了作者的最高理想,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 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古代的瑟有五十弦。
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指演奏。
“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
“作”,作“如”解。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
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八上)1.词中“塞外声”是指;词中“天下事”是指;词中“沙场”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A. 这首词现实与梦境对比,现实与理想对比,抒发了词人能够为国效力的豪情。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显示词人抗金杀敌的愿望极其迫切。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欢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激愤。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A.“壮语”是指作者劝勉友人的壮怀之词。
B.“八百里”指性情刚烈、驰骋沙场的马。
C.“秋点兵”点明了军队准备出征的季节。
D.“赢得”表现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全词描绘了一位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B.全词抒发了词人杀敌寇、复山河、驱小人、建功业的豪情壮志。
C.这首词的上片写现实中战斗激烈,下片写一生的报国理想破灭。
D.末句以沉重的慨叹,表现了现实的冷酷和对入侵者的强烈控诉。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醉里挑灯看剑”表现词人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B.“沙场秋点兵”中“秋”为战士出征增添了几许悲凉的气愤。
C.“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的角度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可怜白发生”与首句呼应,返回现实,突出了词人的壮志。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A.醉里看的是“剑”,表现词人念念不忘杀敌报国。
B.“八百里”两句描写了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时间:8分钟满分:12分)
一、诗歌鉴赏。
(7分)
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分)
答案: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2.(2018大连第三十四中学模拟)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分)
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战士们欢欣鼓舞分食牛肉、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热闹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二、名句默写。
(5分)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兵士们在秋高气爽时节接受检阅的句子是“”。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5.(2018烟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
答案:3.沙场秋点兵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