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 格式:docx
- 大小:248.08 KB
- 文档页数:2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24年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1.稳步增长:农村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年间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
2024年,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率保持相对稳定。
2.多元化经营: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面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农村商业银行还逐渐拓展了金融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服务。
3.县域优势:农村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最大的优势就是覆盖面广,服务覆盖各个县域。
2024年,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域市场上的地位更加巩固,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甚至成为了县域金融的主要提供者。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1.电子银行的普及化: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农村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强电子银行的建设和普及,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2.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商业银行将继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致力于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村产业的支持。
3.风控能力的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4.信用体系的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将积极参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动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提高对农村客户的信用评估能力。
5.差异化竞争策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农村商业银行将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来增加自身竞争力,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客户。
6.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2024年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多元化经营和县域优势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绩。
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强电子银行的建设和普及,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并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金融脱媒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明显。
在我国,金融脱媒的趋势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1. 银行业务结构变化金融脱媒现象使得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增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逐渐被分散。
银行需要调整业务结构,适应这一变化。
在存款方面,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创新型存款产品逐渐受到市场欢迎;在贷款方面,企业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对传统信贷业务形成冲击。
2. 竞争格局的改变金融脱媒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竞争激烈。
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竞争;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竞争压力。
3. 技术创新的挑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挑战。
银行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1. 调整业务结构,优化服务模式面对金融脱媒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调整业务结构,优化服务模式。
在保持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多元化金融服务。
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2. 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3. 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银行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
同时,要加大线上渠道建设力度,拓展线上业务范围,提高线上业务的盈利能力。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
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提供理财和支付结算等综合性金融机构。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1、竞争加剧自加入WTO以来,国内外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
国外银行相继进入我国市场,国内银行也在本土市场之外拓展业务范围。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之间也加速了竞争步伐。
2、规模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商业银行正朝着巨型化发展。
银行间的资本、业务、信贷规模在不断扩张。
大型银行对业务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而中小型银行则正面临着市场分散、资本压力、利润减少等问题。
3、新型金融业态的崛起传统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新型金融业态的挑战,如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虚拟货币等。
这些新的业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透明度和效率性的优势,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财务行为。
二、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1、注重转型升级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自身的转型升级,提升业务结构和质量。
银行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业务领域、整合资源和渠道等,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推进企业整合银行之间的合并和收购正成为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
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通过规模扩张、降低经营成本和完成业务特化等方式,实现行业整合,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市场份额。
3、合理使用新技术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和金融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也需要拥抱科技,积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4、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自身的资产安全和稳健的运营。
银行必须增强对风险敏感度,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水平。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近年来,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对银行业界和投资者有所启示。
一、发展现状1.1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使得银行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移动银行应用和在线银行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账户查询、转账和支付等操作,不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同时,数字化转型还带来了更多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智能投顾、区块链应用等,为用户提供更多投资和融资的机会。
1.2风险管理与监管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挑战。
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监管机构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降低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同时,监管机构也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标准和透明度,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1.3跨界合作和创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商业银行逐渐倾向于跨界合作和创新。
与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和创业公司等进行合作,共同探索金融科技的应用,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之一。
通过合作,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
二、未来趋势2.1智能化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将向智能化服务迈进。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商业银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用户风险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
同时,智能客服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提供快速、准确的解答。
智能化服务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银行运营效率。
2.2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被认为将深刻改变金融业的格局。
商业银行逐渐关注和应用区块链技术,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区块链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提升交易速度和可追溯性,改善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
未来,商业银行有望加强与区块链技术公司的合作,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商业银行是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其经营现状包括利润状况、业务结构以及面临的竞争等方面。
首先,商业银行的利润状况较为稳定。
由于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手续费和佣金等收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增速有所放缓。
同时,商业银行还面临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这也给其盈利能力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等创新业务正在崛起,这对传统的柜台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商业银行也积极拓展资产管理、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国内外商业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竞争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商业银行经营问题分析在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尤为重要。
随着金融体系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管控和应对能力。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制度亟待加强和完善,以提升金融稳定性。
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业务模式。
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传统的柜台业务逐渐被取代,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创新,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共同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论文题目】——以毕业导师的角色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标题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各个银行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储蓄和贷款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消费金融业务、信用卡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新兴业务的不断涌现,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日益增多。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一方面,商业银行集中度日趋提高,银行业整体规模稳步增长,大型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快速崛起,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这样的趋势下,商业银行应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呢?我认为,商业银行需要更好地把握客户需求,推出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加强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数字银行的新业态。
总结:商业银行现状和趋势如何稳定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要在现有环境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题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商业模式已经失效。
传统的储蓄和贷款业务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客户需求多样性增加。
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形成了个性化、场景化和定制化的新型金融需求。
三、金融科技的影响。
新兴金融科技的不断崛起,打破了银行在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商业银行与新兴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四、创新能力不足。
商业银行在战略思维、管理机制、团队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改变。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导致的,其中尤以创新能力不足、商业模式失效及金融科技崛起影响最为突出。
总结:商业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还有很多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要着眼于整体战略定位,优化管理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市场分析概述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各类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具有存款、贷款、支付结算、信用卡等功能。
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市场现状1.1 市场规模商业银行市场的规模庞大,涵盖了各类银行机构。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商业银行业资产总额持续增长,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1.2 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银行数量众多:商业银行的数量较多,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
(2)经营模式多样: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营业网点模式,也包括线上银行业务和移动支付等创新模式。
(3)服务业务差异化: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吸引客户,例如个性化金融产品和专业的理财咨询等。
二、商业银行市场发展趋势2.1 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正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业务转向线上,通过手机银行和支付平台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以提高用户体验和便利性。
2.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市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服务。
2.3 支付领域发展电子支付成为商业银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移动支付、电子钱包等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
2.4 跨境业务拓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跨境业务。
跨境支付、外汇交易和跨境贸易融资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重要领域。
三、商业银行市场挑战与应对之策3.1 金融科技竞争金融科技的崛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整合互联网和金融业务,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3.2 风险管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支持民生需求的重要职责。
本文将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分析现状的研究,以揭示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逐年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X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X%。
这一数据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市场潜力巨大。
3. 竞争格局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来自国内外银行、互联网金融、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多方面竞争。
这些竞争对手借助技术创新和金融市场改革等手段,不断蚕食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4. 产品创新为了应对竞争压力,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加大对产品创新的投入。
他们通过推出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例如,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推出智能投资理财产品等。
这些产品创新不仅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还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5. 风险管理在市场竞争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风险管理的挑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相应增加。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
6. 市场监管为了保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监管力度。
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反洗钱、反欺诈等方面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市场规范发展。
这些市场监管措施对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合规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7. 机遇与挑战尽管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风险挑战,但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城市商业银行有望通过技术创新、业务拓展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8. 总结综上所述,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分析现状显示其市场规模庞大,但竞争激烈。
正文目录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4)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5)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5)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7)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9)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11)美国启示:息差水平较高,负债端是核心 (13)特征一:有不计息存款,对高息差形成贡献 (16)特征二:存款种类较多,市场化低息产品为主 (17)特征三:相比同业负债,更青睐长期的应付债券 (17)总结:促存款结构改变是降成本政策的可行路径 (18)政策展望:发力角度较多,银行可主动作为 (19)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缓释负债吸纳压力 (19)存款政策:降低基准利率,高息产品严监管 (19)基准利率:利率体系压舱石,有望结构性调整 (19)监管高息产品:规范无序竞争,优化存款结构 (21)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加大投放力度 (21)市场利率:近期下行明显,把握配置窗口期 (22)同业负债:定价下行较明显,部分银行可增配 (22)应付债券:特色债有望放量,锁定中长期成本 (22)测算:中小行更受益,城商行最为突出 (23)投资建议:降成本导向明确,建议关注股份行 (24)图表目录图表1: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5)图表2:2019 年1-6 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5)图表3: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6)图表4:2020 年3 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 构成 (6)图表5:2020 年3 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6)图表6:2019 年6 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7)图表7: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及其成本率 (7)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 年4 月26 日) (7)图表9:2017 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存款占比提升,大行则较为稳定 (8)图表10:2017-2018 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8)图表11:2017 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8)图表12:2016 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8)图表13:2019 年大型银行存款结构较为稳定 (9)图表14:2019 年中小型银行定期存款占比明显提升 (9)图表15: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结构 (9)图表16:2015 年以来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及其结构变化 (9)图表17:2015 年以来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走势 (10)图表18:2018 年及2019 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 (10)图表19: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及2019 年1-6 月同业负债成本率 (10)图表20: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同业敞口 (10)图表21:2016 年以来上市银行应付债券占总负债比例走势 (11)图表22: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应付债券(不含同业存单)结构 (11)图表23:2019 年1-6 月上市银行应付债券成本率(包括同业存单) (12)图表24:2018 年以来商业银行普通债到期收益率下行较快 (12)图表25:2020年3月以来上市银行普通债发行情况:利率最低不到2%(截至2020.4.26) (12)图表26:2010 年以来美国银行净息差高于中国银行净息差(季频) (13)图表27:美国净息差波动较小,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基本一致(季频) (13)图表28:中美银行对比样本及2019 年末资产规模 (14)图表29:美国负债端细分科目说明 (15)图表30:2019 年中美银行负债端成本率对比 (16)图表31:2019 年末中美主要银行负债结构对比 (16)图表32:2019 年末中国银行业活期存款占比较高,但需支付利息 (16)图表33:2019 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显著高于净利差 (16)图表34:2019 年末富国银行存款结构 (17)图表35:2019 年富国银行存款分项成本率 (17)图表36:2019 年中国银行业计息存款成本率较美国银行业更高 (17)图表37:2019 年末中美应付债券占比及2019 年中美应付债券成本率对比 (18)图表38:我国现行存款基准利率期限结构较资产端定价更为陡峭 (19)图表39:2020 年3 月CPI 和PPI 均走低 (19)图表40:2020 年上市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对归母净利润影响测算 (20)图表41:部分保底收益率超过MPA 考核标准的现存1 年期结构性存款产品 (21)图表42:2019 年8 月以来政策利率不断下调 (21)图表43:2020 年以来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快速下行 (22)图表44:2019 年末特色金融债券余额、数量以及相关政策 (22)图表45:上市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对净息差影响测算(单位:bp) (23)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切实缓解银行负债来源与成本压力,利于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质效。
新冠疫情以来,货币政策发力在逆周期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月至今央行两次定向降准、降低政策操作利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引导1 年期LPR 报价下行30bp,5 年期LPR 报价下行15bp。
由于存款作为计息负债的主体成本相对刚性,因此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幅度大于计息负债,银行对实体经济让利。
我们认为要想更好发挥货币政策效力,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关键在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主要逻辑为:资产端的单向让利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降低银行、尤其是资本短缺的中小银行的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持续性不强。
我们认为切实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必要性较强,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地提出降准、降息、再贷款等具体货币政策手段,反映政策力度或继续加大。
本文,我们通过总量及定价拆解、中美银行业对比的方式,呈现了银行负债端全景。
银行负债来源主要可分为四类,降成本可围绕这几条主线。
第一是降准,虽然为资产端的货币政策操作,但可在可投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银行的负债端吸纳,并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作用于银行。
第二是降存款成本,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对高息存款进行定价监管均是实现存款成本降低的可行路径。
第三是降政策利率、增加央行资金供给,直接降低银行的向央行借款的负债成本,并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作用于银行。
第四是市场利率下行,促进银行在同业负债、应付债券等市场化负债结构方面进行主动调整。
中美银行业负债端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存款,存款结构优化是可行路径。
无论加息或降息,美国银行业一直保持较高的息差水平(3%以上),负债端成本较低是主要驱动因素。
在同业负债、应付债券成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存款成本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美国业息差的优势之源。
美国存款品种多、存款期限偏短、高息存款占比较低促成了美国银行业的低存款成本。
利率市场化之后,美国通过存款产品创新等系列措施,在保证存款规模的同时,将存款成本率控制在1%以下的低水平,或可为中国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存款成本降低的可行路径除调整存款基准利率外,还有存款结构改变(包括继续强力监管高息产品、创设新的存款品种、将市场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并引导存款成本向市场利率并轨)。
政策力度加大,推荐负债成本改善最快的股份行。
我们预计后续降准、为存款降成本、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将陆续出台,看好逆周期调节环境下的银行股战略配置机会,个股首推股份行(负债端改善动力更足,同业负债占比高、高息存款较多),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战略配置特色小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银行负债主要包括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和向央行借款,以存款为主体。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负债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样本为36 家上市银行(因行业整体数据有同业资产、同业负债的冲抵,不是理想的研究对象)。
36 家上市银行可分为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四个子行业。
银行负债端主要由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和向央行借款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存款占总负债比例最高。
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存款占比达到76%,同比负债占比为15%,应付债券及向央行借款合计不足6%。
图表1: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向央行借款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其他负债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上市银行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图表2:2019 年1-6 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存款成本率同业负债成本率应付债券成本率国有大行 1.86% 1.65% 2.53% 3.59% 股份行 2.46% 2.10% 2.82% 3.68% 城商行 2.79% 2.16% 2.98% 3.68% 农商行 2.37% 1.95% 2.90% 3.68% 上市银行 2.02% 1.79% 2.69% 3.64%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包括短期货币政策工具和中期货币政策工具。
短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逆回购(OM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
逆回购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201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仅进行过7 天和14 天逆回购操作。
作为短期政策利率,OMO 利率通过“央行→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及非银机构(市场利率)→实体(存贷款利率)”传导机制,影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以实现央行的政策意图。
SLF 作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一定的惩罚性质,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构建了我国利率走廊上限。
中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以及再贷款再贴现。
MLF 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招标方式开展,需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交易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2018 年之后,央行只投放过1 年期MLF,目前利率为2.95%。
LPR 改革后,央行可通过“MLF 利率→LPR→银行贷款利率”路径,更为直接的传导至信贷利率。
TMLF 相较MLF,具有期限更长、针对性更强的特点。
TMLF 一般为1 年期,但可续做两次,最长可达到3 年。
其交易对象为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更强的银行。
再贷款再贴现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近期被频繁使用,其定向性特点较为突出,主要用于三农、小微和扶贫等领域。
疫情以来,推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在2 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5bp 至2.50%。
中小型银行向央行借款/总负债图表3: 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时间 期限 利率 2020 年以来操作 设立目的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MLF 2014 年 9 月 一般 1 年2.95% 4 月下调 20bp 提供中期基础货币,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