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90.47 KB
- 文档页数:15
第8章团体心理与行为8.1复习笔记团体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团体之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必然要打上团体的烙印。
因此,了解团体生活的特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体概述人们总是要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心理学家McGrath(1984)根据群体之间人们结合的紧密程度把社会群体分为以下几种:1.统计集合(statistical aggregate):常常是根据研究目的对人进行划分,一个统计集合的成员都具备共同的特性,他们可能彼此不认识,也没有产生互动。
2.观众群(audience):他们彼此不认识、无互动,仅仅因为他们的活动对象针对着同样的事情。
3.群众(crowd):当人们在身体上很接近,并且对同一情境做反应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群众。
4.组或队(team):一组为了某个特定目标而聚集,且彼此间有互动的人。
5.家庭(family):因血缘、婚姻以及收养关系等而形成,并且共同居住在一起。
6.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一群人在一起以清楚而有结构的方式工作,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上述这些集合都可称为“团体”,但是,社会科学中所指的团体则是一个含义较窄的学术性名词。
(一)团体1.团体定义在心理学中,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社会中的团体很多,这些团体在规模、价值观、目标以及持续时间上各不相同。
(1)规模是团体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3~20个人的小团体之上。
(2)从持续时间上看,有的团体可以延续数代,而有的团体则可能因某一事件而成立数天,一旦结束则自行解散。
(3)不同团体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宗教团体与学生团体各有各的价值取向。
2.团体的心理功能团体生活对人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团体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1)归属感。
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团体的感觉。
人们正是因为具有团体归属感,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独特的情感。
第5章社会行为5.1 复习笔记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1.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人们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弗洛伊德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2.行为主义学派则过分强调外界环境因素的决定作用。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只要控制环境条件,就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
3.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1)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2)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1)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
(2)现代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
第10章健康心理学10.1 复习笔记一、与健康相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1.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学家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3.健康心理学定义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人们怎样保持健康的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患病的原因,人们生病后的反应,以及健康预防等。
(二)健康模式的变迁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的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生物医学模式受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身心平行论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理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在生物医学模型中,只有和疾病有关的生化因素被考虑到了,其他的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行为层面的因素都不在考虑之列。
2.心身医学模型心身医学模型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理解健康和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它告诉人们,生物因素并不必然导致人们会患上某些疾病,心理因素才是比较重要的。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等人对心身医学模型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认为仅仅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并不能真正反映影响健康的实际因素。
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抛开社会因素的影响来看待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不全面的,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等无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由此可以构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2)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3)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4)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第6章态度与偏见6.1 复习笔记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与功能1.什么是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以下三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1)G.AllportG.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Krech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3)Freedman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公认的对态度的较好的解释。
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Freedman对态度的定义包含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3.态度的心理功能态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态度的功能有以下几个:(1)效用功能效用功能,又称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
(2)知识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人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人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人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3)自我保护功能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过程。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人手1.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
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发现,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自尊(self-esteem)是人们最需要的品质。
二、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1.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第4章社会行为1.结合有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答∶(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家关心的问题。
行为主义学派过分强调外界环境因素的决定作用。
但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人们却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弗洛伊德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
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b.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通过优化个体而存在,而且也通过优化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来发挥作用。
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第12章积极心理学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答: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即有美好的经历,也会有挫折和消沉的经历,正是这些高峰和低谷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好的事件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1)积极心理学的假设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的一面同样真实地存在着,积极心理学强调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在精神生活和长远的追求中得以实现。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积极的特质和性格,包括友善、好奇心、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价值、兴趣、天赋和能力,同时还研究可以促进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友谊、婚姻、家庭、教育和宗教等。
(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体验、积极特质、自主的特质,并去描述、解释客观事实,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追求怎样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强调并非所有的结论都是乐观的,但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些都与美好生活相关。
(4)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并非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而是对研究问题的重新聚焦,是使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研究新领域中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超越地域、文化限制的,所有的文化都向往并追求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尝试从全球化的视角定义文化经验。
2.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领域有哪些?代表人物有哪些?答: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三个领域,分别为: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社会关系。
(1)积极的主观体验①快乐快乐是最常见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快乐的,快乐的感觉很棒,让大多数人都会深深体会到它并努力维持或强化它。
人们关注此时此刻的快乐,但同时也体验着过去(回忆)和未来(期望)带给我们的快乐。
②福流福流是积极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人们高度参与某些活动时所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
处在福流状态的个体,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个体觉得自己充满活力。
第3章自我概念3.1 复习笔记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一)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1.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2.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3.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4.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二)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1.詹姆斯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2.库勒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3.Mead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4.沙利文沙利文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5.EormuthEormuth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的发展,他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实现动态平衡。
6.T ajfel和Turner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努力使自己对自己感觉良好,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时感觉更好。
由此可见,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心理学大家们也都非常强调自我概念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10章文化心理学10.1复习笔记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
关于文化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1)文化(culture)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2)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way of life):这是Berry(1992)等人提出的一种观点,它主要强调文化和活动或行为的联系,认为文化包含衣食住行、经济生活和迁移方式、个人和家庭的活动、政府形态、福利宗教与科学艺术,以及生活圈子等。
(3)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强调文化的历史传承,认为文化代表了一群人的传统。
(3)文化是一种规范:它代表了一些规则和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4)文化是一种结构:它强调文化中的社会或组织成分。
(5)文化是一种心理概念:文化是一种人工环境,它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内我概念,心理表征以及意义系统等联系在一起。
2.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互相整合的机制。
(1)从概念上讲,文化心理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①认为人类的生活(包括人类的心理机能)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②认为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2)文化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检验现有的有关文化影响的理论和假设,揭示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特殊现象,以及发展出一些新的有关文化的理论。
(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文化心理学的范畴很广泛,关注的是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运作方式,它包括以下一些关注文化影响的学科:1.文化人类学最早对文化感兴趣的是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者就开始用现象学的方法探讨文化影响的问题。
他们以文化传播的模式为主线,总结出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四个特点:(1)文化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当两种文化接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成分互相交流。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社会心理学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对他人的认识可以首先从他人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从情境出发,知道他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社会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使人们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及选择,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社会心理学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生活的价值;研究发现,自主、能力、关系和自尊最具有生活的意义。
二、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1.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他人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3.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沈德灿对国内众多学者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个定义被认为最全面。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1.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2.区别(1)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在“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中,不包括以下哪个研究内容()。
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的内容、功能、程序等C.社会影响D.集群行为【答案】D【解析】D项,属于“群体心理”层面的研究内容。
2.下列理论或名词中,不是由卡尔·荣格提出的是()。
A.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B.阿尼玛(anima)C.阴影(shadow)D.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答案】D【解析】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是霍妮提出的神经症患者避免焦虑的三种交往应对方式。
3.以下不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亚伯拉罕·马斯洛B.埃里克·埃里克森C.卡尔·罗杰斯D.罗洛·梅【答案】B【解析】埃里克·埃里克森属于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4.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5.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答案】D【解析】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为大多数人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它是一种群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6.“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B.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C.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答案】D【解析】1890年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
第6章人际关系1.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心理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概括来说人们互相吸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人类的亲和动机①心理学家Atkinson(1954),McAdams(1980)等人认为,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a.亲和需求,它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b.亲密需求,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②人类的亲和动机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a.与社会比较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
b.与社会交换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
③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R.Weiss (1974)指出,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酬赏:a.依恋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及舒适感,这种依恋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则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
b.社会整合: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
c.价值保证: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
d.可靠的同盟感: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意识到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
e.得到指导: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
f.受教育机会:与他人交往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育。
(2)为了克服寂寞①心理学对寂寞所做的定义是: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②Weiss把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a.情绪性寂寞是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
b.社会性寂寞则是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c.要注意区分寂寞与孤独的不同: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尽管孤独但却并不寂奥,所以说孤独与寂寞之间没有任何必要的关联。
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在“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中,不包括以下哪个研究内容?()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的内容、功能、程序等C.社会影响D.集群行为【答案】D【解析】社会心理学在“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中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交流、从众与服从、社会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间言语与非言语沟通等。
D项,集群行为属于“群体心理”层面的研究内容。
2.下列理论或名词中,不是由卡尔·荣格提出的是()。
A.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B.阿尼玛(anima)C.阴影(shadow)D.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答案】D【解析】D项,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是霍妮提出的神经症患者避免焦虑的三种交往应对方式。
3.以下不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亚伯拉罕·马斯洛B.埃里克·埃里克森C.卡尔·罗杰斯D.罗洛·梅【答案】B【解析】B项,埃里克·埃里克森属于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4.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5.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答案】D【解析】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为大多数人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它是一种群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第7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7.1复习笔记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是对我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
通过社会交换,我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
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和Kelly,Blau等人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含义,并从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一般人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1)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1)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3)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第4章社会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利他行为是指()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答案】D【解析】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为。
它是一种不期待任何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以下哪一项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C.自愿的D.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答案】B【解析】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ABCD都是利他行为的特征,但其主要特征应选B项。
3.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
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经过的路人不帮助摔倒的酗酒者,是因为他们觉得“摔倒爬不起来”这一困境是酗酒者自身造成的(过量饮酒),他自己应承担主要责任。
4.达尔文(E.Darl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所证实,他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A.威尔逊(Wilson)B.洛伦兹(K.Loren)C.格塞尔(Gessell)D.戴利(Daly)【答案】A【解析】社会生物学是由E.Wilson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有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且产生较多的后代,而每一个后代也将具有该特质。
第10章健康心理学1.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答:(1)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学家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2.健康心理学关于健康的模式有哪些?答: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的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20世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
受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身心平行论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理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在生物医学模型中,只有和疾病有关的生化因素被考虑到了,其他的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行为层面的因素都不在考虑之列。
(2)心身医学模型这一模型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理解健康和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它告诉人们,生物因素并不必然导致人们会患上某些疾病,心理因素才是比较重要的。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等人对心身医学模型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认为仅仅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并不能真正反映影响健康的实际因素。
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抛开社会因素的影响来看待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不全面的,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等无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由此可以构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3.什么是心身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有哪些?答:(1)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②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③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④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2)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心身疾病的种类很多,研究发现,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 复习笔记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是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
通过社会交换,人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人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
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1)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1)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3)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国内外心理学的经典教材可以分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学等几大类。
普通心理学教材一般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教材,它描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教材注重人类心理系统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教育心理学教材重视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以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实验心理学教材涉及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原理、设计、方法、仪器、技术和资料处理等问题,使学习者能够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心理测量学教材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人的心理差异测量和掌握编制心理测验方法。
心理统计学教材主要是以统计学的原理处理心理学的数据,从而更好地解决心理学的问题。
此外,一些工具书和丛书也会对学习者有很大帮助。
下面主要对在心理学学习中常用的国内外经典教材进行简要评析。
一、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至今,内容已经极为丰富。
为了对心理学有全面的了解,最好从一本心理学导论或普通心理学入手。
(一)国内经典教材
1.《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自1988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再版三次,总印量达20万册,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同时经过多次修订,书中的内容详实,并且反映当代学科的新发展和变化,因此是很多学校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同时也被很多高校作为考研指定参考书。
2.《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由孟昭兰主编,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
3.《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著作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1991年5月出版《心理学导论》的修订版,该书的第一版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累计印刷达21次,除了保留了第一版的经典内容外,修订版加强了从当代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整合的角度加以阐述,并且新增加了近二十多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同时以本著作为基础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著作是国内最值得推荐的心理学导论类图书之一。
4.《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叶奕乾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该教材是比较规范的一本教材,体系最为通行,较少个人风格,最具教材特点。
较为突出的是融入了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
同样也是经典教材的修订版,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科的新内容。
5.《心理学基础(第2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各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编委,参与教材编写者均为各大学心理学相关领域优秀的中青年学者。
该教材体系新颖、结构合理,内容充分反映了时代特点及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将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入门教材。
6.《心理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教材是我国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这本教材在内容上强调理论联系实
际,突出了中学生心理特点,并且吸收了一些国内外较新的心理科研成果,也重视内容的科学性,这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教书育人,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依据。
此教材语言通俗易懂,论述有据,是值得师范专科类院校阅读和学习的重要著作。
7.《心理学(第三版)》(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教材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编写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它也可以作为各教育学院、教育进修学校的学员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此书理论观点鲜明,实验材料多,联系教育实际紧密,文字通俗易懂,力求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深入浅出等原则,总的来看,修订版比原版在内容上更充实、更有新意。
8.《现代心理学》(台湾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该教材很多内容参考了《心理学与生活》,教材风格的体例是最为西化。
并且该教材文笔生动,案例有趣,最易阅读。
缺憾是其间有许多词汇与大陆翻译不同,初学者需要注意。
(二)国外经典教材
1.《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世界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入门的最好读物。
既可以当作教材使用也可以当作通俗读物使用。
惟一的缺点是这是一本大部头著作,全书有600页之多。
2.《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该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11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
与《心理学与生活》同样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是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
3.《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是在英国心理学家M.W.艾森克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完成的。
本书侧重对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介绍,因而可以给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
二、发展心理学
(一)国内经典教材
1.《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本教材是我国发展心理学教材中的权威之作,是以毕生发展作为内容的心理学教材,是众多高校的本科生课程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目。
这本教材的第一版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经修订后的第二版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的配套教材,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心理学爱好者及心理学工作者必读的经典教材。
2.《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方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教材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基础心理学书系的一员。
这是一本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几乎所有的重要章节“都能听到我们中国儿童自己发出的声音。
”
3.《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本充分反映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状况,又密切联系儿童发展心理学实践的教材。
在编写体例上,没有采用通常发展心理学教材所采用的编年体形式,而是按照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来划分章节,有助于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并思考儿童在不同领域心理发展的连续
性。
4.《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模式,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了儿童个体的心理差异;探索了不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帮助和指导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
本书既是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的教材,也可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
(二)国外经典教材
1.《发展心理学(第九版)》(黛安娜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美国500多所大学及学院采用此书作为教材,其中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西北大学、杜克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等,广受赞誉。
本书描述了人生各个发展阶段会涉及到和各种问题,如个人成长、为人父母、子女教养等,还对社会政策、跨文化主题,以及健康问题进行了论述,是一本引人入胜,同时又能让我们每个人获益匪浅的书。
2.《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谢弗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该教材是亚马逊排名第一的发展心理学教材,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谢弗所著。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心理发展进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状况。
内容涉及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语言发展、学习、认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以及最新的生态学理论等,汇集了各领域经典研究和最新研究动态。
同时,在各个章节中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为个体成长提供建议。
全书理论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于实际研究和生活中,是发展心理学专业的一本经典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
(一)国内经典教材
1.《教育心理学》(冯忠良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教材的观点、体系与内容独特而新颖,在阐述作者的学术观点的同时,也广泛介绍了其他学者的成果。
这本教材既是一本具有独特学术价值的专著,又是心理系、教育系学生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教材。
全书共五编二十四章,几乎涵盖了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直至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所有心理学方面,是目前体例最全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2.《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是我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以作者多年的修改过的讲稿为基础,结合近十年来的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编著而成。
既反映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又注重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深入浅出,使读者可以活学活用。
(二)国外经典教材
1.《教育心理学》(斯滕伯格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该教材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不可多得的好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全书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又一脉贯通,对于所涉及的人类发展,个体差异、思维、学习、记忆、激励、教育以及评估等领域,既有经典理论论述,又有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尤其着重于对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探讨;同时还提供了思考情境,有助于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2.《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7版)》(斯莱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