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丽江古城为例浅谈古城保护和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18.59 KB
- 文档页数:2
丽江古城保护的主要做法及对策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 年灿烂文明的国度,其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具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丽江古城独特的魅力元素使其在中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乃至世界名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1997年12月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纳西族先民同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的文明,成为全人类共同爱护、共同拥有、共同享受的宝贵财富。
丽江古城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来,倍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和热爱,先后荣获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十家文明风景旅游区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中国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CCTV2006中国魅力城市、2006 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十强、2006 年游客最向往的旅游景区等称号D 2001年10月在丽江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界年会,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取得的优秀经验被确定为“丽江模式一古城(遗产)保护行动计划”。
2007 年8 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会议上,丽江古城又荣获2007年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丽江古城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领域创立了科学的、实用的、可供世界遗产地共享的遗产保护管理经验,同时也为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丽江旅游的“二次创业”和提质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已经成为丽江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决定性的核心因素。
城市类型的遗产保护管理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丽江古城是以完整古城,以常民生态空间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它不同于历史遗迹、博物馆、封闭式城堡等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丽江古城为例一、丽江古城传承保护的现状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以“历史文化名城”身份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依山傍水,民居建筑群、历史遗迹、东巴文化和纳西风情交相辉映,展现了汉、纳、藏、白等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观和多元文化形态。
近年来,丽江市政府及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高度重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将其视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在保护方面,丽江古城遵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更新保护理念、优化管理思路、创新利用模式,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在管理机构方面,丽江古城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建局和大研镇直接管理,到古城管理所、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古城管理委员会的逐步设立,再到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正式挂牌成立,丽江古城的管理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如今,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与古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保护丽江古城,形成了“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古城管理体系。
在保护思路方面,丽江古城确定了以保护为主的新思路,并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原则。
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与管理古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好古城的传统民族文化,留住古城居民;古城保护面向世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面向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古城保护必须坚持真实性修缮与保护性发展,必须重点保护水系、道路、桥梁、民居,必须解决好保护古城历史风貌与满足古城居民享有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必须让古城居民自觉参与古城的保护;古城建设不准破坏古城布局,不准侵占水系、道路,不准加高楼房,不准使用现代建筑材料装饰房屋,不准见缝插针新建房屋。
在抢救措施方面,丽江古城围绕“文化立市、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不断强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护体系。
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一、规划背景与依据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
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
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
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丽江市古城区的一份资料报道,2003年丽江古城接待的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是数次重返丽江。
旅游业的兴旺招来了四方商贾,昔日茶马重镇的繁华恍若再现。
丽江古城在丽江乃至云南的经济走廊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丽江未来的经济的扩张地带,而旅游业将是该区域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为了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并对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
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该区域旅游资源资源与人文兼备,个性特色鲜明。
下面从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特色及开发利用价值三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
1、规划区旅游资源赋存现状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不设城墙,在布局上,体现出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的构思;在水系应用上,设计了三河穿越、家家流泉的独特风貌;兼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古朴自然,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以中国云南丽江古城为例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以中国云南丽江古城为例,从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角度出发,探讨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问题。
二、中国云南丽江古城的生态旅游资源云南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拥有马帮之路至蓝月谷、梅里、雨崩山、泸沽湖的黄金旅游线,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文化遗产。
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使丽江成为一个吸引众多游客的城市。
丽江河纵贯全城,加上巍峨的玉龙雪山,独具特色的纳西民俗文化、大研古镇灯火阑珊的夜晚、层峦叠嶂的云南生态以及湖泊旖旎风光,构成了一个集人文、历史、地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优美生态旅游资源。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
对于云南丽江古城这样的旅游城市,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显得至关重要。
(一)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云南丽江古城的旅游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山水景观,丽江还将人文、宗教、历史等各种文化元素融合到旅游资源中,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受到丰富的文化体验。
丽江古城则着重发掘了传统文化特色,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体验和游戏,同时还建设了各类博物馆和文化中心,让更多的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渊源。
(二)生态旅游的主题化云南丽江古城推崇生态保护,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强调保护旅游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8年,丽江市出台了《丽江市生态旅游区规划》和《丽江市生态旅游区管理办法》,引导旅游从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参与管理转变,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来提升旅游的品质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不仅仅是简单的保育和保护,同时也涉及到人类如何正确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实践问题,保长了景区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摘要:认识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保护丽江古城的意义,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试探讨古城的保护方法,和对丽江古城发展的几个想法。
关键词: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保护方法1丽江古城的价值说到丽江古城的价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完整性。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丽江古城的完整性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整个城镇,让人震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整体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名城。
古城的总体布局、民居建筑、院落装饰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特点,又保持着纳西族的特质,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名族的历史成就。
丽江古城开放、和谐、注重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是它作为世界遗产为人类所贡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
古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1]。
2 丽江古城现状分析1990年以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丽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和农业,属比较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
1994年以后,丽江地区经济依靠旅游业得到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分别从1994年的9万人次和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时至9月的13863.5万人次和893.1亿元[2]。
现在的丽江古镇内,没有任何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自从旅游发展以后,原古镇居民的数量一直在减少。
据调查,1996年以前约有3万居民居住在古镇内,现在已不足6000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有30%的仍然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浅析丽江古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作为云南省丽江市的著名景点,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丽江古城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道路拥堵、污染、景区管理薄弱等。
为了保护丽江古城的环境,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环保管理
丽江市政府积极推进居民环保、停车治理、废水处理、食品卫生等多项措施,提高了地方环境的整体水平。
同时,政府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实施环保要求,加大罚款力度,让企业牢记自己的责任,倡导游客文明旅游,保护当地环境。
二、注重旅游规划和建设
针对丽江古城的现状,丽江市政府加强了旅游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旅游方案,促进旅游业的智能化和文化化。
旅游规划配套丽江市区环保工程的建设,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三、推进文化保护和传承
丽江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环保的重要方向之一。
政府加大投入,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并且将这种文化特色转化为旅游资源,强化了丽江古城的旅游吸引力,推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总之,丽江古城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只有兼顾两者,更好的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区域的协同发展。
丽江古城保护措施一、背景介绍位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其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丽江古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丽江古城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二、保护措施1. 限制车辆进入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在丽江古城的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数量也逐渐增加。
为了减少车辆对古城建筑的破坏,限制车辆进入古城区域是必要的。
可以设置停车场,游客可以将车辆停放在停车场,然后步行进入古城区域。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拥堵,还可以保护古城的建筑和环境。
2. 加强管理和维护丽江古城的保护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应当加强对古城建筑的巡查,及时修复和加固受损的建筑部分。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古城周边环境的管理,定期清理垃圾和污水,保持古城的整洁和环境的良好状态。
3. 控制游客数量丽江古城作为一个热门景点,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
为了保护古城建筑和文化,有必要限制游客的数量。
可以通过实施门票制度和游客预约系统,控制游客数量在适当范围内。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对古城的破坏,还可以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4. 开展宣传教育保护古城的重要性需要广大游客共同认识和参与。
因此,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通过在旅游景点设置宣传牌,介绍古城的历史和保护工作,引导游客爱护古城。
同时,还可以开展讲座和展览,提高游客对古城保护的意识。
5. 建立监测系统丽江古城保护的有效性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对古城的建筑和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护古城的完整和原始性。
三、保护效果评估为了评估保护措施的效果,可以定期进行保护效果评估。
评估过程包括对古城建筑和环境的检查,以及对游客的问卷调查。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四、结论保护丽江古城是维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重要任务。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丽江古城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古城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危旧建筑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使古城老化和衰退的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按着“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保护详细规划。
规划构思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促进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城传统环境和风貌;将古城建筑分类,提出原样保留、局部改造、加固、拆除、恢复重建等不同措施;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保护路、水桥、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构成重素及其历史环境的同时,调整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统一,保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古城保护规划及保护措施一、“面”的保护1、绝对保护区:是反映古城风貌特色的主要部分,包括狮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华街、新义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义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积约56.775公顷。
在绝对保护区内,要求全面保持传统风貌,主要空间尺度保持不变,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
2、严格控制区:即绝对保护区外围,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东面到古城环路,以及黑龙潭公园,面积约120.85公顷。
在严格控制区内,要基础保持传统风貌,空间、尺度可稍有变化。
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较大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设施水平。
在该范围内的那些与古城性质有冲突的单位就搬迁出去。
3、环境协调区:包括古城范围外约100米及象山、金虹山、玉河两岸各50-100米,面积约172.6公顷。
环境协调区要大体保持传统风貌,尚未建房地段要以绿化为主,可充实少量新设施,按现代环境要坟进行建设。
空间尺度力求亲切宜人,新增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第五立面(屋顶)要和古城协调。
二、“线”的保护1、街巷保护: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间线型及尺度;结合不协调建筑的拆除,增设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广场;街巷均以商业步行街为主,必要时微型急救车、消防车能进入街区;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应加予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铺砌。
丽江古城专项规划方案概述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城文化,丽江市政府制定了“丽江古城专项规划方案”。
本文档旨在介绍该规划方案的内容和目标。
规划背景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朝,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城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流、环境和文化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古城文化和生态环境,丽江市政府决定制定丽江古城专项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1.保护古城文化遗产。
在保护古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完善古城保护体系,促进古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流程,加强旅游产业对古城保护的参与度,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优化古城交通、环境、产业等方面的布局和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规划内容1.古城保护:根据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要求,完善古城保护规划和体系,加强古城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
2.旅游服务: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流程,加强旅游产业对古城保护的参与度,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城市交通:建设便捷、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解决古城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4.环境保护:加强古城环境监测和管理,保障水、空、声、土等方面环境质量,改善居民和游客的生活环境。
5.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扩大古城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实现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实施方案1.建立科学规划体系。
组织相关专家对古城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
2.实施“一案三就”行动。
即一个方案、三个就地就业项目(厕所、垃圾分类处理和古城绿化),提高古城环境卫生、景观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
3.建设数字化平台。
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加强与旅游、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4.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和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保护意识,促进城市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以丽江古城为例浅谈古城保护和规划
摘要: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尊重城市的历史,是城市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丽江保护规划
这是一座青石板铺路,让人感到时光倒流的古镇;这是一座小桥流水人家,置身其中恍若隔世的小城;这里,瓦屋鳞次栉比,古风依存,集中了茶马古道上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承载着历史脉络,被学者誉为“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
“离开丽江的念头或许永远是不可忍受的,在我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任何地方欣赏过像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
对我来说,那是天堂。
”当半个多世纪前,俄国人故彼得先生离开丽江时发出如此感慨,我们不得不赞叹丽江——这座上帝已落在人间的天堂。
一、丽江古城
1、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全程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明末时期古城居民已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
2、追寻古城规划的历程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是比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和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不同之处在于,未受“方九里,胖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传统建城礼制影响。
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线,呈不规则布局,更不对称。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
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是红色鱼砾岩,雨季也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团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
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它没有四周围着灰砖墙的北方四合院封闭,它比粉墙黛瓦的微州民居造型丰富,比四川、贵州山区的吊脚楼更为活泼,它的悬山顶、白粉墙、石屋居构成了丽江民居特有的风貌。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
古城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综合交错,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目前我国古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速,其影响范围已经波及众多岌岌可危尚待规划保护的古城。
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1、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片面地认为保护就是加以利用,急功近利,只看重近期效益,竭泽而渔,过度开发,破坏了古城的健康发展。
2、扭曲城市现代化。
一味地追求高层建筑,贪大求洋,盲目地破坏了古城格局和风貌,破坏文物环境。
3、为了旅游效果,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而大搞仿古建筑,造假古董,仿古一条街面临四不像的尴尬局面。
4、“保护性的破坏”,出于好心但方法不对,盲目地清理文物周边环境,却破坏了文物的历史环境气氛,一味地追求华丽,损害了历史信息,损害了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丽江的保护与规划
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材料、工艺装饰、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
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
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
丽江古城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