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材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例如优化教材、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等。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单一。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呈现着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内容重复、乏味。
学生在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缺乏新鲜感和灵活性,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讲解内容过于单一、枯燥,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只是机械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训练。
三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难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他们可能会觉得语文无趣、枯燥,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是优化教材。
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增加教材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还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增加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趣味性的内容,例如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小说等,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10月7日,《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发布会在杭州晓风书店举行。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对目前使用最广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中国青年报》10月20日)该书的主要作者曾邀我参加发布会,因故没去,却听了9日在绍兴南方书店举行的郭初阳的讲座。
郭初阳在讲座的最后,提到了一个隐蔽课程问题,即三套教材大量地引进了有关旨在意识形态灌输的文本,并以人教版为例,通过幻灯片逐一念出每一册所选的此类课文,12册共计46篇,平均每册4篇,涉及毛泽东的有7篇。
并说,经过这样6年的教育,有两点突出的成果:其一是问学生最推崇的人是谁,学生答“毛泽东”;其二是在一系列战争故事和暴力教育中,传递了对于日本人的仇恨。
从对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蒯福棣的专访中可知,此类课文对学生的影响很深,且深受学生欢迎。
蒯福棣从学生的回信里,摘录了这样的话:“《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特别感人,一读就想流泪,好像自己也去送总理”;“《倔强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和我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很敬佩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品德”等等。
蒯主编借此说明他们很尊重学生的反馈,随时对教材进行“挖改”,字里行间不乏自得之意。
韩国教授高英根在研究大陆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课题中认为,“大陆中小学教育制度下,任何一门课的教材都会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政治教育的意义,即通过每门教材使中小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价值观。
”此乃教材编写的一大原则。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保证入选的篇目数量。
但要找如此之多的经典文本谈何容易,于是只能靠编撰与虚构(如《陈毅探母》),或者来个滥竽充数,将一些非经典的描述领袖和英雄人物事迹的文章也选入。
这才导致“四大缺失”。
我同意郭初阳的判断,随着多次教科书的修改,语文教科书作为年轻一代的政治手册功能已有所淡化,但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科书。
那么,小学语文教材到底有无必要选编如此多的旨在意识形态灌输的文本?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小学语文的功能说起。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导言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教材问题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趣味性部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 内容不够贴近生活部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因此教材内容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
3. 缺乏文化传承一些教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过于注重现代文化的介绍。
这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改进措施:针对教材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设计趣味性的教材内容教材编写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2.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相结合。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材中应该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通过诗词、古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讲解重于实践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注重讲解,而忽视了实践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实际运用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深入。
2. 缺乏启发式教学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只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任务。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从教材、教法和评价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材问题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
课文内容单一,教材的体裁和题材过于局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教材的语言形式过于古板,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的难度普遍较低,缺乏适应不同学生的扩展和延伸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丰富教材内容。
增加生活化的课文和故事,拓宽课文的体裁和题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和文化的魅力。
2.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投入到语境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引导阅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4. 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阅读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提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重视背诵和应试技巧,忽略了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探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不仅关注答案,更注重学习过程。
3. 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4. 知识外延。
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广泛的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
三、评价问题当前小学语文评价普遍偏重应试技巧的训练和结果的评判,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作为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书籍,当它发生错漏、失实、偏差时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种舛错?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行业一己之事李郁中小学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的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料,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但最近曝出有心人和民间团体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上较大的不足和技术上明显的舛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对中小学教材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
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这问题有多大,应该如何弥补呢?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
新中国61年出版10套教材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
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就设立了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辑开始编审文史教材,编选新中国的中小学教材。
1951年秋,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们常简称为“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教材。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
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这套教材被停止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
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
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
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是10年“文革”,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极为混乱。
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
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之缺失对于孩子来说,现实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他们能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所获得的学习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相对来说,我们的教学资源和老师所获得教学信息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教材本身的缺失造成了教学资源落后于孩子的思维、落后于孩子所获得的知识。
局部“非精典老篇章”因文本材料的不准确,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惑。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没有充分的理由是很难说服他们的。
牵强附会的思想教育只会弄巧成拙。
第二,《教师用书》的“一元解读”让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惰性十足”,也让孩子对文章的理解没有的想像空间,也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孩子对文章的感情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反观我们的《教师用书》,对文本都是“一元化”的解读。
《落花生》(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教参》的解读: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假如把这篇文章放在两个大背景下解读:一是作者生活时代的大背景、二是作者家庭文化的大背景。
我们不能发现,“父亲”要告诉“我”的,除了“做一个有用的人”外,能够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做一个“行事低调的人”。
第三,《教参》角色的转变:由教师置教学的拐杖转变成教师拓展空间的工具。
现行小学语文《教参》一般包括几个方面: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相关链接。
其中,教材解读占了大量篇幅。
《教参》对文本的解读,不管是对文章表达内容的解读,还是对文章表达方法的解读,都是“一元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备课时,就把《教参》当成了“金言玉律”;在教学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
要突破《教参》对教学的限制,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假如一位语文教师能够丢掉《教参》去解读文本,就绝对能够突破《教材》“一元化”的文本解读,做到“多元化”的文本解读。
总第230期2013年1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30January2013(B)摘要教科书中的空无内容是指书中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知识体系。
文章分析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空无内容,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空无内容Viewing the Null Content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on the Perspective of"Absence"//Cai Ying,Mei Xiaoman*Abstract The null content in the textbook refers to a knowl-edge system which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 books but without incorporating.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ull contents in person teaching edi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textbook;null content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但由于教科书篇幅有限性等多种原因,在知识的选择上必然会造成有些内容入选,有些则被排除在外的情况。
那么,这些排除在外的知识是不是应该入选却没有入选教科书的内容呢?1什么是教科书中的“空无内容”1979年美国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在其著作《教育想象———学校课程的设计与评鉴》中提出,在实有课程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空缺的领域,这个领域中有些是应该有并必须重视的,是不应该空无的,这个领域就是空无课程[1]。
语文教材的问题何止是四大缺失?“鲁迅大撤退”的风波还未完全退去,小学语文教材又陷入一场新的“杜撰”、“造假”风波,并被指有“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四大缺失——近日,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再次“炮轰”小学语文教材。
造假问题实行了回应,或者说辩护,不过,异史氏却认为,叶开所指出的“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四大缺失基本属实。
朱立奇的回应避开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逻辑不清,闪烁其词,其实是非常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撇开《陈毅探母》与《爱迪生救妈妈》两篇文章在真实性上的争议,叶开实际上所指的是小学语文教材说教的意味太浓,过于道德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如果按朱立奇自己的说法,即“文章入选课文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这类卫道士式的说教恰恰正好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或者说是小学年龄阶段的儿童所不能理解,自然也就不喜欢——的玩意儿,就算全是事实,似乎也不应该作为儿童读物入选教材。
者最好不要自作聪明,认为自己一定就比原作者高明。
根据朱立奇的说法,文章带上“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似乎就要不得,入选教材时就需要实行修改。
这到底是什么狗屁逻辑?试看古今中外,哪位大作家的作品没有“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如果把“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全部从文章中抹去了,剩下的还有什么价值呢?按照这种混帐逻辑,恐怕没有一位大家的作品在入选教材前不需要朱立奇先生的大笔来“斧正”。
如此一来,朱立奇先生能够算得上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最伟大的作家了,真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呀——不过,有的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可他却是站在上面大大咧咧地拉屎拉尿。
退一步来说,就算暂时悬置“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在文章入选教材时,是否有必要“根据需要实行修改”?或许修改是必要的罢,但也得看根据的是什么样的“需要”。
如果个别地方有错别字,或者有语法错误之类的“硬伤”,修改自然无可厚非。
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缺失与防治泸县教育局教研室叶康卉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
本文从教学病理学研究的角度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正常状态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缺失基本上是由教师一方发生的,是主体性教学病理。
主要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作用、语文工具性、传统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缺失,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缺失防治所谓教学缺失,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地关注一方面或有意无意的严重忽视某方面的不健康的教学状态。
也可以指教学的某一或某些因素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不正常状况。
教学缺失是教学疾病中的一种类型。
新课程实施中的小学语文教学缺失指的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制造的新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不健康状态或不正常情况。
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般意义的几种教学缺失及防治给予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出现的教学缺失缺失一:教师自我的缺失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角色作用。
在课堂上有两种表现:一是做学生的奴隶。
教学中,教师一味放手,放弃了作为指导者的导航作用。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
学生自学时无明确要求,无学习指导,无反馈交流,放任自学。
在课堂上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喜欢读哪一段话就读哪段。
”“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
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到底出了啥问题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小学教材一下子成为社会各界争议不断的热点。
先是2009年总理在北京听课时发现了地理教材中的错误,随后是去年上半年鲁迅文章大量撤出教科书。
同时,各种版本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的违背常识、明显编造的问题被不断揭露出来。
与之对应的,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在市场上畅销,受到家长的追捧。
2010年年底,这股对教材的批评浪潮达到顶峰,某民间学术团体强烈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有人甚至提出,目前教材内容对孩子成长比三聚氰氨毒奶粉还要有害……客观地说,我认为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内容改革并没有落后于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步伐。
但是,很显然,社会民众的要求,特别是大家对于以人为本、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现实所能提供的。
认真反思一下,教科书自古一直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文化中很核心、很关键的构成部分。
从我国古代孩子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开始识字启蒙,青少年研习四书五经以应科举选仕,多年来家长们一直督促子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以能出口成诵,各阶段教育几乎都是围绕一本(些)经典好书展开的。
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大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堂上,教科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围绕一本事先选定的优秀课本,老师教之、学生学之、期末考之几乎构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主线。
其中,那一本教材自然而然地处于核心地位。
很多时候它是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政府在学校教材编写和供应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财力。
我们多年来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什么样的教材才算是好教材呢?我结合自己在国外研究生学习的经验,谈谈美国大学是如何选择和使用教材的,或许能对国内当前的热论有一些启发。
美国的大学课堂,尤其是文科院系,几乎没有使用一本指定教科书的做法。
课堂上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设计和决定,当然课程教学方案也要事先经过学校有关部门审核。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漏三年级下册语文书漏第一部分:引言三年级下册语文课程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语言、文化等方方面面。
因此,语文课程教材的选用和质量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最近有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用的语文书存在缺陷,导致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在此,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以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
第二部分:问题的具体表现我们收集了不少家长的投诉,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语文书存在以下缺陷:1.缺少图表资料: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图表资料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但是该语文书上缺少了很多基本的常用图表,这大大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2.排版不合理:语文书的版面设计不合理,造成篇幅过长,文字太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阅读体验,也不利于相关知识的理解。
3.缺乏趣味性:孩子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习内容的有趣程度,但是该语文书上的内容缺乏趣味,极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部分:相关措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向教育出版社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图表资料,增加趣味性:增加有趣的图表资料,让孩子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接触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2.优化版式设计:对语文书的图文排版进行优化,使其篇幅适中,文字大小合理,让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3.提高语文教材的质量:加强内容的筛选,只选择优质的语文文献,提高语文教材的质量和可读性。
第四部分:结论语文教材的缺陷和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手段,如了解教材和教学需求、加强教师培训和引入外部专家的意见等。
我们希望相关教育部门能够重视此事,提高教材的质量和编纂的水平,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提升与提高提供一些思路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够充实目前,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已经经过了多次的优化,但是在内容方面却存在一些不足。
在教材内容的方面,过于注重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而缺乏一些开阔思维的元素,比如一些文化知识、逻辑思维等等。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小学生的视野太狭隘,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也相对困难。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添加一些更为丰富的文化与科普元素,比如诗词、古代故事、历史典故等等,让学生从课本中学习到更多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等各种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讲授与传授知识方式,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此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讲授课程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疲惫感。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于多元化教学的使用,比如把游戏、音乐、艺术等因素加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别的方面发挥自己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表达能力,教师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教授知识,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下,获得更为饱满的学习体验。
在教育评价方面,小学语文教学时长时间以来也一直存在问题。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如测试、笔试等等,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压力性,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学的教育评价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进行深度分析,重视实际的实际能力和个性发展。
同时,开设更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交活动,增强小学生的锻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真正实现充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教材屡受争议被指四大缺失,造假之声四起
赖睿
【期刊名称】《作文通讯:实用阅读版》
【年(卷),期】2011()4
【摘要】对复旦学生的批评声中,把原因归结为中国教育的声音尤为响亮,中国
教育被批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也不必诧异,而近来伴随着《开明国语课本》的热卖和关于“经典名著被剔出教材”的争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备受指责。
【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国教育;经典名著;批评;学生;课本
【作者】赖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4.2
【相关文献】
1.被指“黄色漫画”的首部性教材引发的沸腾争议——中国性教育迷局窥探 [J],
王一凡
2.中小学教材屡受争议被指四大缺失造假之声四起 [J],
3.中小学教材“造假”对高职院校德育的“副作用” [J], 颜雅彬
4.四大原因致使中小学德育工作缺失 [J], 茆琛
5.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七十年:历程、争议与展望 [J], 张俊列;王如霞;刘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作为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书籍,当它发生错漏、失实、偏差时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种舛错?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行业一己之事李郁中小学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的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料,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但最近曝出有心人和民间团体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上较大的不足和技术上明显的舛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对中小学教材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
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这问题有多大,应该如何弥补呢?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
新中国61年出版10套教材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
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就设立了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辑开始编审文史教材,编选新中国的中小学教材。
1951年秋,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们常简称为“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教材。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
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这套教材被停止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
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
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
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是10年“文革”,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极为混乱。
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
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
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教材使用也相对稳定。
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以后的5年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后又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这就是第六套和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出版。
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共24科教学大纲(试用)。
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纲重新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开始供应全国。
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一气使用了十多年。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
该教材根据2019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
2019年开始使用,并由一年级开始,逐年级推广。
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
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目前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
教师挑出教材多处硬伤我们现在就是把教材的地位放得太高了,“权威”、“统一”、不容置疑。
从现在教材的编写质量来看,到了把教材也从“神坛”上拉下来的时候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发行60年来,除教育系统内部,甚至只是专家自己进行品评外,社会上很少有人直接发表批评意见。
但是最近,一些个人和民间团体开始评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比如,课文的真实性问题,错别字及标点符号的排版问题等。
有的人自发组成检查教材的工作小组。
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编导于爱群也当起了核查义工。
于编导说,此前她没有太关注过孩子的教材,“因为我有一种心理,认为这教材是集中全国最高级别的教育专家、最优秀的教师,经过多年实践,去粗取精,打磨出来的一套教材,又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那一定是好的,最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的。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相信权威,服从权威;而且那里面图文并茂,色彩绚丽,比我小时候的教科书不知道好多少”。
但当这位电视编导发现孩子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好些课文存在常识性错误时,她开始重视起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就是把教材的地位放得太高了,’权威’、’统一’、不容置疑。
从现在教材的编写质量来看,到了把教材也从’神坛’上拉下来的时候了。
”于爱群说。
事实有的人正在这样做。
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某写作培训学校的校长彭帮怀发现,目前使用最广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俗称“苏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有68处错误,这些错误均来自三年级至六年级共8册,大部分是标点符号排版格式错误。
比如标点都应该和汉字一样单独占一格,但在教材中却和汉字同占一格,有的标点甚至用在一行文字的开头处。
这都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
另外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还有明显的错别字,如“片断”误为“片段”,“腊梅”误为“蜡梅”。
这些错误连续出现多次,累加共68处。
彭帮怀从2019年10月发现这些错误后,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都没有得到重视。
他希望有关专家尽快进行鉴定,如果确实有误,更希望能对出错的书籍进行召回。
近期,彭帮怀接到了教育部行政复议办公室对他反映的情况答复说,他反映的问题,已转请有关审定机构研究处理。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出版社将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如果真是出版社的责任会进行纠正。
“但标点符号的用法,在很多地方是有争议的。
”民间团体质疑教材四大缺失事实的缺失,是最严重的,也是最不可原谅的。
可以讲不好故事,也可以不那么快乐,但捏造事实就显得居心叵测了2019年,浙江杭州市优秀语文教师郭初阳发现,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和反映的母爱是“病态”的。
他与《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执行主编李玉龙策划,组织了一个团队,对眼下广泛使用的中小学教材进行系统专项研究,参加者有浙江绍兴稽山中学蔡朝阳等教师。
研究团队把全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师大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里面关于母亲、母爱的课文进行梳理,用现代公民的视角重新审视。
研究后他们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的母爱题材课文存在“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三套教材中有关母亲和母爱的文章,来自经典的文本并不多,并且时有篡改。
苏教版一共17课,只有4篇可称经典。
《少年王冕》一文节选自《儒林外史》,但几乎每一句话都作了改动,面目全非。
教材的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有提倡发明的,有呼吁保护环境的,有歌颂伟人的……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汉语拼音儿歌》,处处都是教育与禁止:“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
”如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这种说教缺乏儿童灵性的奇思妙想,既非童谣,也非诗歌,只能算打油之作,成人读来都觉得干瘪乏味,孩子们哪会喜欢?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小汽车。
”可是他得不到他心爱的玩具,他还必须懂事,必须分担父母的生活之重。
有什么能够安慰,这位貌似坚强的孩子孤独的心灵呢?事实的缺失,是最严重的,也是最不可原谅的。
可以讲不好故事,也可以不那么快乐,但捏造事实就显得居心叵测了。
比如《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是多年保留课文,但这是篇假故事。
这篇课文的大意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刚满7岁时,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决定在他家里做手术,但房间里光线太暗。
爱迪生找了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站在油灯旁边,镜子把光聚在一起,就能手术了,妈妈因此得救了。
然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中国学生何易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早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是在19世纪末,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
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39岁的已婚男人了。
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同样虚构的故事在三套教材中并不少见,如《陈毅探母》等。
此外,还有许多课文没有作者,是“三无”产品。
虚假故事到底有害无害三聚氰胺牛奶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这么多有缺陷的教材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和许多问题一样,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竟然截然相反,针锋相对。
“教材作假是忽悠孩子。
”近日,听闻小学语文教材“造假”,不少人在网上发帖“炮轰”,表示不能容忍。
一位家长说,国庆长假旅游时他还跟自己的孩子讲起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孩子听了很受感动。
不想现在被告知是虚构的故事,他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
“教科书就是一个标杆,标杆怎么能够出错误呢?”他问道。
一位网友称,看新闻方得知《爱迪生救妈妈》有失实之处,他质疑道,教科书居然用一个假故事来教育孩子该如何如何做,怎能让人信服呢?一些网友毫不留情地痛批道:“真名人、假故事的教材是个坏榜样!这样的教育效果将令人堪忧。
”不少人认为,教材教材,教人成才。
虚假的内容充斥在教材之中,其危害不难想象,它不但扭曲误导了学生,还教会了学生说谎。
《收获》杂志社副编审、作家叶开在博客上说,他发现小学教材里的课文很多都极其糟糕,充满了干瘪的说教和假大空的情感。
他尖锐地说:“三聚氰胺牛奶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
”不过,持相反观点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假故事”也能揭示有益的道理,用不着“无限上纲”。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信服”课文内容,而是让他们提高语文鉴赏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分析文章主题等,来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有人附和这样的观点,说爱迪生究竟有没有救过妈妈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课文的语言好不好,内容是否值得学生思考讨论。
他们还举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名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意思是,例子嘛,不妨假设。
有的人以本身体会为论据,说他的许多人生理念和认识世界的窗口都是通过语文教材打开的。
《曹冲称象》、《小蝌蚪找妈妈》至今让他难忘。
如果现在告诉他《曹冲称象》的历史时间有误,他也不会介意,因为最重要的是他已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思考方式。
一些网友还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小时候都习惯了听妈妈讲故事,也从来不会追问真假。
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情节,更在于其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
那些或真或假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符号,指引着人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