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法--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项目
- 格式:ppt
- 大小:13.24 MB
- 文档页数:56
雷火灸技术一、技术简介(一)定义:雷火灸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传导,达到温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1.妇产科疾病:盆腔炎、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产后宫缩痛、产后乳少、产后尿失禁、产后尿潴留、产后痔疮、产后腹胀等。
2.儿科疾病:小儿腹泻、小儿慢性胃炎、小儿遗尿等。
3.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胰腺炎、便秘。
4.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慢性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
5.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痛风、更年期综合征、阳虚。
7.循环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窦性心律不齐、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毒性心肌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8.五官科疾病:近视、散光、弱视、干眼症、麦粒肿、白内障、青光眼、中耳炎、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牙痛、口腔溃疡等。
9.皮肤科疾病:荨麻疹、湿疹、带状疱疹、冻伤等。
10.骨伤科疾病:狭窄性腱鞘炎、扭伤、落枕、颈椎综合征、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症、跟痛症、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梨状肌综合征等。
11.外科疾病:疼痛、疖、头皮血肿、颈部肿块、急性乳腺炎、痔疮、慢性附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尿潴留等。
(三)禁忌症:1.眼外伤、青光眼眼底有明显出血、充血症状及各种病症的出血期。
2.高血压并发症、心衰、发热病人等患者忌用。
3.孕妇及崩漏慎用。
4.哮喘病人避免吸入烟雾,在通风良好处使用。
5.对老年人、小孩禁用猛灸手法(用灸时间缩短)。
二、临床应用(一)评估及观察要点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过敏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对热及疼痛的耐受程度。
4.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5.排烟系统良好。
(二)常见疾病取穴、频次及时间1.妇产科疾病:神阙、关元、气海、肾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八髎穴等。
五行雷火灸技术
一、技术简介
(一)定义:五行雷火灸是在中医五行理论指导下,将特定中药粉加入雷火灸中,以五行制化、艾灸温热为主要作用,有药力峻猛、火力强、远红外作用及色治作用等特点,能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通调脏腑的作用,是对传统雷火灸改良后的一种全新疗法。
(二)适应症
1.内科疾病:胃痛、泄泻、慢性胃肠病等。
2. 肥胖症:尤其腹部肥胖。
3. 痛证:风湿痹证、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等。
4.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
5.妇科病:痛经、输卵管堵塞、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等。
(三)禁忌症
阴虚火旺者禁用。
二、临床应用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过敏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对热及疼痛的耐受程度。
4.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5.排烟系统良好。
(二)常见疾病取穴、频次及时间
1.消化系统疾病:中脘、神阙、关元、天枢。
2.痛证:阿是穴为主
3.呼吸系统疾病:百会、大椎、肺俞等
4.1次/日,30~40分钟.
(三)健康宣教
1.治疗前,排空二便。
2.感觉局部温度过高或出现红肿、丘疹、瘙痒、水泡等情况,应及时告知护士。
3.治疗后忌立即接触冷水或冷空气。
4.多饮温开水。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一)操作流程图
(二)操作考核标准
五行雷火灸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雷火灸临床报告简介雷火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雷火灸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原理雷火灸是一种以火为介质,利用灸熨和电击的方法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内环境平衡的疗法。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灸熨作用:通过燃烧草药,将热能传导至人体穴位,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和阴阳平衡。
2.电击作用:利用电刺激经络和穴位,激活神经系统,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3.经络理论:雷火灸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方法雷火灸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准备:患者应舒适地躺下或坐下,暴露需要灸熨或电击的穴位。
2.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熨或电击。
3.灸熨操作:将适量的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放置在穴位上,点燃后进行熨灸。
4.电击操作:使用适当的电击设备和电极,将电刺激施加在穴位上,调节电流和频率。
5.治疗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控制灸熨或电击的时间,通常为10-30分钟。
临床应用雷火灸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疼痛治疗:雷火灸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肩周炎、腰腿痛等。
2.内科疾病:雷火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对慢性疲劳、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美容养生:雷火灸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供应,对面部皱纹、色素沉着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康复治疗:雷火灸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对于骨折、关节炎等康复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效果评估对于雷火灸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改善: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例如疼痛减轻、精神状态改善等。
2.体征变化: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体征是否有明显变化,如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
雷火灸的正确手法图解
雷火灸,又称“雷火贯通灸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古代医籍。
雷
火灸是一种以火熏及、雷击舒缓的灸法,通过特定的方法将雷火的力量引入人体,以调和气血、温阳祛寒的效果。
正确的雷火灸手法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雷火灸的正确手法图解。
步骤一:准备工作
1.准备工具:准备好雷火灸工具,如灸盒、灸条、草药等。
2.清洁皮肤:在灸治前要清洁皮肤,可以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洁,确保
皮肤表面干净无污染。
步骤二:选择穴位
1.选择穴位: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
关元等。
步骤三:雷火灸操作
1.点燃灸条:点燃灸条,待其燃烧出小火焰后,用镊子将它插入灸盒
内。
2.照夷望象:将灸盒置于选择的穴位,灸盒边缘对准穴位,使火焰直
接对准穴位,注意控制火焰距离。
3.调整火候:根据患者的感受,适时调整火候,让患者感到温暖舒适
而不至于烫伤皮肤。
4.灸后调理:灸后要避免寒冷、吹风等刺激,可以用温水擦拭皮肤,
保持温暖。
步骤四:结束工作
1.结束灸治:根据疗程的要求,适时结束雷火灸治疗,注意调理患者
的身体状态。
2.整理工具:将使用过的灸盒、灸条等工具清洗干净,保存好以备下
次使用。
雷火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正确的手法对于疗效的提升至关重要。
希望以
上的雷火灸正确手法图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雷火灸的操作要点,达到更好的疗效。
雷火灸的手法一、主要手法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
多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
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
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
每个方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
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8.泻法:以上的补法超过了半小时,药量增大,渗透加深,就会起到泻法的作用,尤其是超过1小时的温灸法就会变成泻法。
9.摆阵法:用温灸斗:一孔式、两孔式等,根据病情可以摆横阵、竖阵、斜阵、平行阵、丁字阵等。
二、雷火灸的得气、补法与泻法雷火灸的得气、补泻手法的操作与灸感程度、施灸时间、用药量与距离体表的程度、肌体呈现的红晕来区分。
1.得气:分补法的得气与泻法的得气。
(1)补法得气: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5-10分钟,皮肤慢慢地呈现淡红色红晕或肌肉软组织呈现柔软,皮肤温度增加,此为补法得气。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雷火灸技术雷火灸是由多种中药配制结合灸具使用的一种灸法,能充分发挥出药力峻、火力猛(温度达240℃)、灸疗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有较强的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扶正驱邪的作用,常用于失眠、青少年近视眼、干眼症、过敏性鼻炎、咽炎、盆腔炎、痛经、各种痛症、皮肤病、肥胖症等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1.雀啄灸法(见图1):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或穴位,火头距离皮肤1~2cm,形如鸡啄米、雀啄食,为泻法。
图12.小回旋灸法(见图2):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做固定的圆弧形旋转,旋转直径1~3cm。
图23.螺旋灸法(见图3):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一般火头距离皮肤2~3cm,做顺时针方向、螺旋式旋转,旋转直径1~5cm。
图34.横行灸法(见图4):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灸时左右摆动,摆幅为5~6cm。
图45.纵行灸法(见图5):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灸时火头沿人体纵轴上下移动。
图56.斜行灸法(见图6):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火头斜行移动,此方法常用于治疗鼻炎等病症。
图67.摆阵法:用单、双孔或多孔斗式温灸盒(见图7),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在患者身体部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斗式温灸盒平形、斜形或丁字形摆出横阵、竖阵、斜阵、丁字阵等。
图7二、常见疾病的雷火灸治疗技术(一)能近怯远(青少年近视)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劳伤心神,或久视伤血,使心肝气血阴阳受损,或用眼习惯不良,如看书、写字距离太近,坐位姿势不正以及光线过强或不足等,使目络瘀阻,目失所养,导致本病。
表现为看远处模糊,看近处清楚。
多发于青少年,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舒筋活血。
【方法】雀啄、小回旋、横行、螺旋灸法。
中医---雷火灸•雷火灸编辑雷火灸又叫雷火神灸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
雷火灸以经络学说为原理,现代医学为依据,采用纯中药配方。
在古代“雷火神针”实按灸的基础上,改变其用法与配方创新发展而成的治疗法。
灸疗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其热效应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机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
其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中文名•雷火灸•性质•中医传统疗法•制作•由各种中药制作而成•原理•以经络学说为原理目录1.1 简介2.2 特点3.3 原理4.4 使用步骤5.5 使用说明6.6 治疗范围7.7 禁忌症8.8 功能介绍简介编辑雷火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中医传统疗法,其由各种中药制作而成,以经络学说为原理扶正祛邪等功效治疗人体疾。
特点编辑雷火灸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
雷火灸由多种中药制作而成,根据不同的配伍,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追风除湿,温经散寒,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
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广泛的特点。
原理编辑灸疗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其热效应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肌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
其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内因,药物的燃烧是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量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
它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治疗人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