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精选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土壤的保护知识点练习第九十篇4第1题【单选题】如果森林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A、没有影响B、土壤变质C、会把土壤冲走,造成水土流失D、会是土层变干净【答案】:【解析】:[解答]如果森林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会把土壤冲走,造成水土流失.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奏为:C.【分忻】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披道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廿§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4第2题【单选题】下列不是保护土壤的是()。
A、植树造林B、种植树木C、退耕还林D、喷洒农药【答案】:【解析】:【略】A.植树造林可以勃土壤,g合殴;B.种植树木可以保护土壤,不符合题意;林可以勃土壤,榆合统;D.螂农药不可以保护土壤,符合题意.故答奏为:D.【分析】树木对于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4第3题【单选题】下列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的是()。
A、植树造林B、分类回收垃圾C、开窑烧砖【答案】:【解析】:【解答】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唉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窖烧砖、乱丢废I日电靖;【分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破坏。
4第4题【判断题】砍伐森林之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增加。
A、正确B、错误【答案】:4•廿:a【解析】:[解答]砍伐森林之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水下降。
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植物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所以当植物被砍伐之后,植物的蓄水能力就会下降.假如没有了土壤,我们将无法生存。
【判断A、正确B、错误【答案】:正确【解析】:[解答】土壤是孕育植物的环境,而植物是我们生存的能量来源,所以假如没有土壤,我们将无法生存。
[分析]我们成靠诳物生活的△第6题【填空题】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等。
【答案】:[第1空]不乱唉洒农药【第2空】积极回收垃圾[第3空]植树造林[第4空】环明传[第5空]保护蚯蚓【解析】:【解答】近年来,土壤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勃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唉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总结本文档旨在对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全册知识进行总结。
下面将对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概述。
第一单元:风的产生与风向的变化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风的产生原因以及风的方向变化。
关键知识点包括:- 大气的重要作用- 风是空气的运动- 高压和低压区的形成- 风的产生原理- 风向的变化和测量方法第二单元:水的重要性与地下水该单元主要讲解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利用。
关键知识点包括:- 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水的来源和循环- 地下水的形成和取水方法-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第三单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该单元主要比较了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知识点包括:- 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特点- 动植物的呼吸和运动方式- 动植物的繁殖方式- 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单元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关键知识点包括:-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第五单元: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关键知识点包括:- 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的区分- 磁铁用途的探索和应用总结以上知识点,对于理解和掌握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们应当通过课堂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了1、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种植番茄应该:选好种子、松土、播种、盖一小层土、定期浇水、施肥3、可以通过自己做实验、询问他人、查阅书籍、运用网络等方法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的知识。
4、不同植物的种子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发芽的时间、适合生长的季节也会不同。
5、种子发芽的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1)种子完好无损且符合发芽的季节。
(2)适量的水分(潮湿)(3)适宜的温度(温暖25℃左右)(4)充足的阳光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植物的根常见的类型:直根、须根、不定根、假根。
3、植物的根的作用:(1)吸收水分和养.(2)固定植物4、树干、树枝都是植物的茎,我们平时吃的洋芋也是茎。
5、植物的茎有很多种类: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匍匐茎。
(了解)6、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另外一个作用是连接根和叶。
7、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8、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植物生长。
所以,把幼苗的叶片摘光,幼苗就不能活了。
9、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3课植物开花了1、番茄花的雄蕊和雌蕊在同一朵花上,这样的花称两性花。
2、黄瓜花的雄蕊和雌蕊不在同一朵花上,这样的花称单性花。
3、怎样辨别黄瓜花是雌花还是雄花?答:黄瓜的雌花会长在小黄瓜上,而雄花直接长出来。
4、植物有多种传粉方式:(1)昆虫传粉。
如桃花。
(一般鲜艳、芳香)(2)风力传粉。
如玉米。
(一般多、小而轻)(3)自花传粉。
(4)人工辅助授粉。
5、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
它们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成为虫媒花。
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
6、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称为风媒花。
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也没有花香和花蜜。
4.果实的外部有(),内部有()。
5,种子是由()、()、()等构成。
6.不管种子怎样放置,发芽后根都朝()长,茎、叶朝()长。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面画“”,错的画“×”)1.香蕉是果实,大蒜不是果实。
()2.种子萌发离不开水和空气。
()3.有阳光时,种子才会发芽。
()4.桨果的种子可以靠小鸟来传播。
()5.有些植物的种子可以吃,有些植物的种子不能吃。
()6.把种子完全泡在水里,种子发芽的速度会更快。
()7.椰子是椰树的果实。
()2课、根和茎一、填一填。
1、菠菜的根是()根,葱的根是()根。
2.胡萝的根是一种特殊的()根。
3.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和()。
4.大多数植物都有(),茎有()的形态。
5.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的任务——把土壤中的养料从()运送到()中去,又把()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
6.植物的根可以分为()、()、()。
7.植物的地上茎按照生长状态可以分为()、()、()、().8.肥壮的“特殊根”含有丰富的()和()。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面画“√”错的画“×”)1.有的植物的茎在地上,有的植物的茎在地下。
()2.植物发出的小芽是没有茎的。
()3.我们吃的土豆(马铃著)是植物的茎。
()4、植物的根都不能食用。
()5.发芽是植物关键的生长期。
()三、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的作用?答:取一林有茎、叶的新鲜植物,切除根部,插入滴有红墨水的花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和叶的颜色。
如果茎和叶显红色了,则说明植物的茎有运输的作用。
3课、叶和花一、填一填。
1、叶子都是由()和()两部分构成的,叶片上有()。
2、针叶和阔叶是按植物叶的()分类的。
3、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
如油菜花、桃花。
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蜂、蝴蝶等。
4.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如玉米、水稻的花。
5.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
14.金属【教材分析】《金属》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三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研讨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
日常生活中利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很多,教学可以从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入手,然后再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它们有哪些特征?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从两个维度进行:1.金属的共同性质。
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2.金属的不同之处。
动手探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不同之处,不同的金属硬度不同,不同的金属质量不同。
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表上信息,作出选择,并解释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明白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四、了解金属的更多的特点。
列举一些合金制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不是由某一种金属制成的。
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金属有所认识,在生活中也使用过金属制品,知道金属的触感和色泽,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金属哪些不是。
但是对于金属有哪些具体的性质,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金属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对于合金,学生们也只是在生活中听到过,并不理解什么是合金。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常见金属的共同性质。
2.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科学探究: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
2.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探究金属的性质。
科学态度:1.了解选择金属材料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人类为了使金属材料更加符合需求,创造出了合金。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的性质【教学难点】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决定不同金属的用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番茄种子比较小,种子为扁平短卵形,在一端的边缘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种脐,种子外表面覆盖着粗毛,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番茄种子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是有胚乳的种子黄瓜种子为扁平、近圆至长椭圆形,种皮呈黄白色2.种好番茄和黄瓜需要的条件。
(1)选种。
要挑选那些颗粒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选一个合适的花盆,选择疏松、肥沃、微酸的土壤,并往花盆中加入适量的土壤。
(3)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
(4)再盖上一层薄土,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并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5)生长期间注意浇水和施肥。
3.要想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和黄瓜的知识,可以:①找种植的书本看;②去种植户那里学习一段时间;③搜集网络资源。
4.种子的特征。
蚕豆种子,绿色或黄褐色,椭圆形,形状像肾;苹果种子,红棕色,卵形;红松种子(松子),呈浅褐色,壳较光滑;近卵性;冬瓜种子,皮色为黄白色或灰白色,近卵圆形或长圆形、扁平形;枣种子,深褐色,梭子形。
5.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6.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7.番茄喜欢生活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8.观察幼苗(1)番茄幼苗,叶片为羽状复叶,每片叶有5—9对小叶;茎大多为绿色;根为丰富的须根。
(2)黄瓜幼苗,叶为掌状长柄大叶,浓绿色或黄绿色,表面着生刺毛;茎蔓性,多为绿色,表面着生刺毛;根系分布浅。
9.植物的根是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供给植物的生长。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或者储存营养的作用。
种子萌发最先长出来的就是根部,它长入土壤中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10.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1.植物茎的作用是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并运输水分和养料。
12.大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这棵大树的茎。
13.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4.植物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全册1--6年全册知识点汇总及归纳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汇总归纳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知识点1.我们在山脚下,小河边,草地上,都能见到石头。
2.石头的用途有:可以用来打水漂,跳房子,拼有趣的图案,在石头上画美丽的图案,用来做盆栽等。
石头还可以用来造房子,建桥梁,铺路,做雕塑,还可以加工成项链,手镯等工艺品。
3.我们从以下方面观察描述石头的样子:形状,斑纹,大小,颜色,表面是否光滑,轻重等。
4.石头的每一个特征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用它来给石头分类,但是每次只能按石头的一个特征来分类。
5.原始人将石头加工成各种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锤。
6.筛泥土时,先用筛孔最大的筛子,再用筛孔中等的,最后用筛孔最小的,大网眼的筛子筛出来的泥土粗,小网眼的筛子筛出来的泥土细。
7.我们从挖出来的泥土中,可以找到小石子,小树枝,枯树枝,小虫子,沙子,小砖块,碎玻璃,小纸屑,蚯蚓等。
8.做泥塑,我们要先铲土,然后捡出不是杂物,并把大土块碾碎,再用筛子把细土筛出来,加水和成泥巴,捏成各种造型。
泥塑经过复杂的工艺处理和高温烧制,就制成了陶器。
9.我们可以在沙滩上,沙坑里,建筑工地,在泥土里也能见到沙子。
10.黏土,是有黏性的、颗粒极小的泥土,可以用极细的针在铝箔上扎孔然后借助塑料瓶筛出来。
11.干沙子与干黏土有以下不同::放大镜看一看:干沙子颗粒大,干黏土颗粒小;用手按一按:干沙子不沾手,干黏土沾手;用手捻一捻:干沙子粗糙,干黏土细腻,干沙子硬,干黏土软等。
12.沙子颗粒大,颗粒间的空隙也大,水容易渗透。
黏土颗粒小,颗粒间的空隙也小,水不容易渗透。
13.瓷器是用黏土做的,泥人是用黏土做的,沙雕是用沙子做的,沙画是用沙子画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知识点1.生活中,洗菜做饭,洗衣服,浇花,刷牙洗脸等都需要水。
2.我们要判断玻璃瓶中的液体时,要充分的运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颜色,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
三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植物的一生》1、西红柿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2、栽种西红柿要用到的物品有(花盆)(泥土)(水)等。
3、栽种记录应有事项、内容有哪些:(使用的物品)(栽种日期)(发芽过程)(高度、形态变化)等。
4、种子发芽的条件需要(空气)(适宜的水分)(温度)。
5.种好番茄或黄瓜需要做好那些事?答:(1)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要按照番茄或黄瓜的习性来照料(3)把它们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二《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2、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3、叶主要由(叶片)(叶脉)(叶柄)三部分组成。
4、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5、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树木,(树干)和(树枝)都是茎。
植物靠(茎)把(根)和(叶)连在一起,(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6、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茎的作用:运输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的作用。
叶的作用:储存营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
三、《植物开花了》1、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只有雄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的花是(雌花)。
2、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它们的花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虫媒花),常见的传粉昆虫:(蜜蜂)、(蝴蝶)。
3、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被称为(风媒花),它们的花很小,花粉多而轻,没有花香花蜜,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
4、豌豆、小麦能自己给自己传粉,被称为(自花传粉),这些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
5、生活中,小南瓜长大一些后就自然脱落了,原因可能是(雌南瓜花没有授粉)。
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如黄瓜、南瓜、丝瓜等,以增加(结果量)。
四、《植物结果了》1、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材分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一课时。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4单元
身边的材料第12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
2.不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3.棉花是植物纤维,易燃,燃烧时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粉末状灰烬。
腈纶棉燃烧时呈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第13课纸
1.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
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木片以及缣帛(jiān bó)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推动了造纸术的发明。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时期的蔡伦通过总结前人用布、麻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作为原料的造纸方法,生产出了轻便且价廉的纸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3.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
4.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第13课金属
1.研究金属的共同性质的方法:①用砂纸打磨看它们的表面。
②放到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性。
③用锤子锤打比较它们的延展性。
2.研究金属的不同之处的方法①称一称比较它们的轻重。
②划一划、刻一刻比较它们的硬度。
3.铜是紫红色的,铁是银白色的,铝是银白色的。
4.铜、铁、铝都容易传热,具有导热性。
铜传热最快,铁传热最慢,铝居于二者之间。
5.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6.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
人类生产合金是从制作青铜器开始的。
7.不锈钢是合金,抗腐蚀性好。
8.铝合金是在纯铝中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制成的。
铝合金比纯铝具有更好的性能,比如强度高。
第14课塑料
1.塑料的特点:质量轻、化学稳定性好、不会锈蚀、耐冲击性好、防水性好、耐磨耗、绝缘性好、导热性差、成本低等。
2.塑料的优点是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
3.塑料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由此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人们把废塑料污染环境的现象称作“白色污染”。
4.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毛线和塑料绳: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毛线,难拉断的为塑料绳。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烧焦羽毛(头发)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毛线,无烧焦羽毛(头发)气味、易结球的为塑料绳。
4.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重复使用没有破损的塑料制品,如重复使用塑料袋等;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如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塑料制品等;回收各种废弃的塑料。
焚烧废塑料可能会产生毒性极大的二英,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所以严禁焚烧废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