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基础
- 格式:pptx
- 大小:84.67 KB
- 文档页数:33
《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我国《经济法律基础》教材为主线,涵盖第一章至第四章,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的渊源与体系经济法律行为与经济法律责任2. 第二章: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与民间投资的法律制度3. 第三章: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4. 第四章:金融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原理,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认识,提高学生在经济活动中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经济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经济法律责任的具体适用。
2.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教学案例材料。
2. 学具:教材,《经济法律基础》辅导资料,案例分析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一些典型的经济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经济法律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材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规定,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经济法律基础》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经济法基础必背知识点总结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点是必须要牢记的,它们构成了整个经济法体系的基础。
下面将就这些必背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一、法律法规的层级1.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其他法律的根基。
1.2 法律法律是国家行使立法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准则。
1.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或由政府授权发布的规范性文书,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1.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书。
1.5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各部委、委办局等部门根据上级法规、法律规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特定领域有具体规定。
二、经济法基本概念2.1 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
2.2 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是指个人独资开办企业的经营者。
2.3 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由民间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2.4 企业企业是通过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
2.5 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润的经济组织形式。
三、经济法基本原则3.1 自愿原则经济法的主体可以依照其自愿的原则成立、变更、解散法律关系。
3.2 公平交易原则经济法规定了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应当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
3.3 诚实信用原则经济法规定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3.4 合法权益原则经济法保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四、投资法律4.1 投资法律的基本定义投资法律是规范国际投资活动的法律体系。
4.2 投资法律的作用投资法律规定了国际投资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3 投资法律的发展趋势投资法律将逐渐完善,为国际投资提供更完备的法律保障。
以上就是针对经济法基础必背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法体系的运作机制,为未来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法基础一、引言经济法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阐述经济法的基本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期为我国经济法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经济法的基本概念(1)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与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既包括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包括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国家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市场竞争关系、经济协作关系等。
这些关系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原则国家经济安全是经济法的重要目标。
经济法通过规范经济活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2)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经济法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各类经济主体公平参与竞争。
(3)保护消费者权益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经济法的重要内容。
经济法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者信心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4)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法的重要目标。
经济法通过调整经济活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经济法的主要内容(1)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法、税法、金融法、产业政策法等,旨在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旨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经济组织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旨在规范经济组织的设立、运营和终止,保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一、名词解释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3、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规范的内容、涵义等所作的说明。
4、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根本政治制度。
5、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国家机关体系。
1、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能对行为效果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2、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3、要约:是指订约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希望和他订立合同的意识表示。
4、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1、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
3、回避制度:是指承办案件的有关人员因与案件、案件的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诉讼活动的制度。
4、上诉:是指法定的诉讼参与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的判决或裁定时,依照法定程序要求上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诉讼行为。
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2、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直接支配标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3、国民待遇:是指一国对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在一定事项上给予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法基础是指经济法律法规、基本理论和实务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
1. 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民法、商法、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税法、金融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 经济法律制度:包括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垄断、反腐败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3. 经济法律实务:包括合同签订、商业谈判、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关系处理、税费管理等方面的实务应用。
4. 经济法律案例:包括经济法律案件的分析和解决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文书的撰写和应用。
经济法基础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参加培训班、做题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