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 格式:pdf
- 大小:106.71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记叙文阅读理解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分类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模板1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2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1.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2.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3.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1)什么人+干什么;(2)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1.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一、整体把握型
1.分析全文结构,确定主题思想。
2.筛选关键词,理解篇章概括。
3.找出关键连接词,建立篇章逻辑。
二、段落独立型
5.抓住首尾句,概括段落主旨。
6.寻找中心句,总结段落要点。
7.换位思考,理解段落观点。
8.分析依据论述,判断文章倾向。
三、语境辅助型
9.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10.利用反义词,推测词语解释。
11.根据同义词,推断词语意思。
12.总结词语搭配,掌握固定搭配。
四、句子结构型
13.确定主谓宾结构,维持句意流畅。
14.理解衔接词,关联句子段落。
15.借助修饰词语,理解名词解释。
16.辨析修辞手法,猜测句子意图。
五、猜测推理型
17.利用细节信息,推测文章脉络。
19.借助事例描写,猜测文章目的。
六、背景常识型
21.利用题外信息,理解文章含义。
22.关注历史背景,推测文章意思。
23.分析环境描述,理解事件原因。
24.观察文化特点,把握作品特色。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24个万能公式是指适用于初中阅读理解的24种解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24个万能公式。
1.理解题目关键词:阅读理解题目中通常会有一些关键词,例如“主要观点”、“作者认为”等,理解这些关键词对于正确答题非常重要。
2.理解段落结构:阅读理解文章通常由引言、主体和结论组成,理解这些结构对于抓住文章要点非常有帮助。
3.阅读题目先不看选项:在阅读文章前,先不看选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选项的干扰。
4.阅读题目时关注文章细节:阅读题目时应关注文章中的细节信息,例如数据、例子等,这些细节通常与题目答案相关。
5.关注首尾句和标题:文章的首尾句通常包含了文章的主题和结论,标题也可以给我们一些线索,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
7.分析选项关键词:阅读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和文章中的关键词对应。
8.排除无关选项:在选项中排除那些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的范围。
9.注意选项中的绝对词:选项中的绝对词(如“绝不”、“不可能”等)通常是错误的选择,应该慎重选择这样的选项。
10.用自己的话表述: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记忆。
11.注意文章中的转折词语:文章中的转折词语(如“但是”、“然而”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12.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等,这些关系对于理解文章内容非常重要。
14.细心理解词汇:阅读理解中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汇,我们要细心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
15.利用图表信息:有些阅读理解文章会附带图表,利用图表中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16.掌握段落概括技巧:段落概括题要求我们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段落概括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回答这类题目。
18.注意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我们要注意理解这些比喻和象征的含义。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3个万能公式1.精读题:针对具体细节的题目,需要仔细阅读原文,并且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进行回答。
此类题目通常较简单。
2.推理题:根据文章中的暗示信息或者逻辑关系,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这类题目相对较难,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
3.主旨题:要求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常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首尾段、关键词等来找出文章主旨。
4.描写题: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给出的描写细节,可以通过词语、形容词、动词等进行辨别。
5.比较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或者得出结论。
通常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综合。
6.解释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通常需要学生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7.钩题:利用文章中的一些“线索”或“钩子”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8.名词解释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名词或术语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9.猜测词义题: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推测出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语的含义,并通过上下文进行判断。
10.转述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转述,通常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主题。
11.列举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列举出文章中提到的几个内容或要点。
12.归纳总结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得出结论。
13.举例题:要求学生通过举例来证明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或者进行解释说明。
以上就是13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公式,相信同学们能够在阅读理解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是还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大量阅读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同学们平时还需要多读一些文章,进行阅读训练,并且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下面将介绍45个万能公式,供学生参考使用。
一、万能公式1-151、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看题干。
2、抓住主题,对照题干。
3、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4、指代题干的位置。
5、划出难点句,看透题意。
6、选项辨析法。
7、排除干扰项。
8、紧抠事实,抓住关键。
9、换位思考法。
10、句意猜词法。
11、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
12、中心句把握法。
13、连接词的作用。
14、对比分析法。
15、辨析事实与观点。
二、万能公式16-3016、绝对化与相对化表达。
17、主旨大意找中心。
18、排除干扰,找正确答案。
19、增加逻辑关联把握。
20、对照题干理清思路。
21、眼到口到手到全媒体。
22、综合分析法。
23、点题法。
24、比较与类比。
25、增加练习量提高效果。
26、阅读文章与综合素材。
27、解答问题要点。
28、提高揣摩能力。
29、整体解题法。
30、改变解题思维模式。
三、万能公式31-4531、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理性解题法。
33、增强辩证思维。
34、增加综合认知。
35、提高解题效率。
36、练习解题策略。
37、量化分析法。
38、心智导图解题法。
39、提高表达能力。
40、提高归纳概括力。
41、提高直接推断能力。
42、增加练习强化记忆。
43、深入探究教材。
44、增强识记记忆。
45、解题技巧与方法。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45个万能公式,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提升语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不仅是学习的一部分,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希望大家能够多加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仅仅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题。
解析:1.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题。
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1. 从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分析。
当得知于勒发财时,他们“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的语言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贪婪、虚荣。
当发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些描写体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
三、理解词语含义题。
解析:1. 词语含义理解模板:本义 + 文中义。
2. “标致”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是一种讽刺。
解析:1. 本义是隔阂。
在文中,“我”和闰土之间存在着“隔膜”,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封建等级观念等因素,使他们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文中所说的“隔膜”。
四、赏析句子题。
解析:1. 句子赏析模板: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
- 修辞角度:此句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脚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情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很多人想知道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应该怎幺答,有哪些解题技巧和公式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