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 格式:pdf
- 大小:102.67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二元对立【摘要】《拉帕西尼的女儿》是美国作家霍桑著名的短片小说。
本文试图通过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素”的方法分析,找出文中自然与科学,大人与小孩两组二元对立,从中看出霍对此的态度。
【关键字】拉帕西尼的女儿,列维斯特劳斯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长期以来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最具艺术价值的短篇小说之一。
其中主题的丰富性及隐晦性引发了学者从各种角度进行阐释。
列维斯特劳斯被称为结构主义批评的开创者。
在神话文本解释方面,他开创了用“神话素”的方法解读神话深层结构。
本文以他对俄狄浦斯神话的解读为范本,借以尝试以同样的方法解读《拉帕西尼的女儿》,力图得出小说中的二元对立,并对其进行阐释,找出小说主题。
二.故事梗概《拉帕西尼的女儿》讲述了以下故事:崇尚科学的拉帕西尼违背自然规律建造了一个特殊的植物园,园中植物失去本来的自然面貌,沦为科学实验品。
青年乔万尼来此求学中邂逅拉帕西尼的女儿比阿特丽丝并一见钟情。
拉帕西尼为了满足自己对科学的狂热追求,不惜将女儿同植物一样作为实验品,从她降生起就用毒药喂养,使其成为致命的毒药。
乔万尼在得知这一真相之后,埋怨比阿特丽丝。
对手巴格里奥尼赠与乔万尼解药,比阿特丽丝为了帮助乔万尼试验解药作用先喝下解药,但不幸死去。
三.文本分析通过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素”分析方法,得出小说中隐含的二元对立。
表格如下:从中看出,I表达的是对自然的肯定,II表达的是对科学的否定,III表达的是对孩子天真本质的肯定,IV表达的是对被大人意志改造后的孩子的否定。
I和II构成自然与科学的二元对立;III和IV构成成人与儿童的二元对立。
四.自然与科学的二元对立在I中,多次对植物园进行了肯定描写。
首先是乔万尼从窗户中望见植物园,对植物进行感叹。
接着是乔万尼第一次见到比阿特丽丝,把她比作植物进行赞美。
后来他们漫步于植物园中,乔万尼再次认为比阿特丽丝如大自然一般单纯清新。
作者: 张晓平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开封大学学报
页码: 32-35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拉帕齐尼的女儿》 《圣经》 原型 哥特性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为哥特小说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基督教背景使其写作呈现出《圣经》人物原型本土化的鲜明特征。
学术界许多人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人物进行了解读。
既存的评论多从《创世纪》里“上帝——人——撒旦”这一三角结构中寻找原型。
其实,该小说所涉及的《圣经》人物原型已经远远超出这一阈限,小说中的人物乔万尼、拉帕齐尼、巴格里奥尼、比阿特丽斯的塑造,分别以《创世纪》中的以实玛利、《列王纪》中的亚哈王、先知以利亚、《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为原型。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拉帕齐尼的女儿》进行重读,有助于揭示隐藏在文本表层话语之下的基督教主题及圣经原型的哥特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0070021)。
李春燕苏薇纳撒尼尔·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他是美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传统——象征浪漫主义。
他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
读他的小说,你不得不被他小说中揭示的邪恶所震撼。
霍桑揭示的邪恶之一来源于人的智力。
他的小说中许多智慧的角色通常都是恶棍或恶魔,因为他们虽然有过人的智慧,但却缺乏人性。
本文将以《拉帕齐尼的女儿》为例,分析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
作品简介《拉帕齐尼的女儿》(又译《怪医的女儿》)是霍桑的短篇故事集《古宅青苔》中的一篇杰出的作品。
故事描写中世纪意大利小城的一桩奇事。
这篇小说写于1844年,描述了一个有关伪科学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16世纪意大利一个普通的科学家拉帕齐尼的女儿贝雅特丽丝,她美丽、善良、纯真无邪。
然而,她却完全与世隔绝,没有朋友,因为她的父亲为了测试某些植物的毒性,用她来做实验。
拉帕齐尼为了获得医学知识,培育了一种罕见的非常有毒的植物,并把这种毒性传染给了女儿。
从此以后,贝雅特丽丝也带有了这种植物的毒性,甚至她的碰触和呼吸对其他人来说都是致命的。
贝雅特丽丝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她爱上了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乔万尼,他就住在这种有毒的植物花园的隔壁。
虽然乔万尼知道贝雅特丽丝的触摸和呼吸对其他地方的花朵、昆虫甚至是蜥蜴都是致命的,但他还是被贝雅特丽丝的美丽与甜美深深地迷住了。
不久,他意识到他也感染上了这种毒素。
最后,他非常残忍地指责贝雅特丽丝把毒素传染给了他。
他的无情加上拉帕齐尼的邪恶的计划最终彻底毁掉了贝雅特丽丝这个无辜的女孩:她喝掉了由拉帕齐尼的对手研制的解毒剂后死去,因为这种解毒剂解毒的同时对人是致命的。
“恶魔性”一词的渊源“恶魔性”(the daimonic)一词起源于古希腊,且在西方文学创作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但大都出现在诗人、神学家的创作中,近代文学批评家才开始关注这一主题。
《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中的理性美与结构美作者:黄庆庆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摘要:《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是霍桑著名的科技短篇小说,描述极端科学扼杀纯真人性。
这两篇小说中,表达出了霍桑对理性美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学理念以及结构美。
关键词:霍桑;美学;理性《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是霍桑著名的科技短篇小说,探讨极端科学带来的灾难。
徐虹和于洋于2013年在《科技理性扼杀纯真人性———读《胎记》探析霍桑短篇小说科技观》中,探讨极端科学对人的影响。
国外批评家瓦琉纳斯在《拉巴契尼的女儿——科学的最后诱惑》则从科学寓言的角度分析。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
《胎记》是一个简单的杀妻故事。
女主人公乔治亚娜善良貌美,美中不足的是她脸颊上有一个红色的小手印胎记。
乔治亚娜的丈夫艾尔默,厌恶这胎记,打算用科学的方法去除妻子的胎记,妻子也命丧于此。
《拉巴契尼的女儿》也有相似的情节,医生拉巴契尼以毒素滋养出一个娇艳无比又生身带巨毒的女儿帕德丽丝。
当一个叫乔万尼的青年对她一见钟情后,想方设法进入花园与之相会,也慢慢变成了有毒之人。
一、科技与理性美歌德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美学家。
他在《浮土德》中说:“万汇本一如,彼此相联带,相依为命,哪可分开?”他认为美是一种“本原现象”,体现在创造精神中。
在《胎記》与《拉巴契尼的女儿》中,霍桑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并且与歌德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在《胎记》中,科学家艾尔默违背现实主义美学,违背理性美,追求极端完美,导致了悲剧。
“可在你脸上绝不是。
不,亲爱的乔治亚娜,大自然把你造得几乎尽善尽美,所以这一点点瑕疵——我吃不准该叫它缺憾还是美丽——也令人震惊,因为它是人间遗憾的明显标记。
”(霍桑,1996:50)霍桑花了大量笔墨描述艾尔默对于妻子乔治亚娜胎记的看法。
艾尔默对于这块胎记遗憾,厌恶,认为这胎记影响了完美。
“万汇本一如,彼此相联带,相依为命,哪可分开?”各种事物相辅相成,去除缺憾也影响了美的发展。
Deconstruction and Rappaccini's Daughter 作者: 张艳威
作者机构: 哈尔滨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霍桑;《拉帕奇尼的女儿》;解构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
摘要:解构主义正在跨越文本分析的樊篱而转化为一种泛文化批评.本文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审视<拉帕奇尼的女儿>,探讨霍桑的创作主题及技巧,进而探讨他在该篇中所消解的男性中心说、科学神话说及理性光环说,使读者得以洞悉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次的问题.。
《拉巴契尼的女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拉巴契尼的女儿》,从分析男主人公拉巴契尼肆意践踏自然规则入手,延伸到他无情地主宰和安排自己女儿的命运,表现了父权制文化中女性和自然都处在被压迫和蹂躏的境遇中,从而揭示作品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生态女性主义《拉巴契尼的女儿》作者简介、张杰(1978-),女,山西人,助讲,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引言当今世界,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全人类的一个重大问题。
而早在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等以探讨或描写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还没有登上人类历史舞台的十九世纪,一些具有远见卓识且关心人类命运的作家就已经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仔细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了。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就是其中一位。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红字》历来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在短篇小说领域也颇有建树,如短篇《拉巴契尼的女儿》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批评家的广泛关注。
故事描写中世纪意大利小城的一桩奇事。
医生拉巴契尼在自己的花园中遍植毒花毒草,并以其毒素滋养出一个娇艳无比却又身带巨毒的女儿帕德丽丝。
当一个叫乔万尼的青年对她一见钟情后,想方设法进入花园与之相会,也慢慢变成了有毒之人。
最后帕德丽丝喝下了她的情人给她的解毒剂,却当场毙命[1]。
作品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离奇的故事而已,如同霍桑的其它作品一样,这篇作品依然是属于那种带有道德探讨的寓意小说。
以现代的视角重读这部经典短篇,会发现其中体现了对自然和女性的深度关注,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博尼(Francoised’Eaubonne)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或灭亡》(LeFeminismeoulaMort)中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2](p2)。
论霍桑《拉帕西尼的女儿》中比阿特丽斯的人物形象作者:赵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 ;要:霍桑在短篇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中塑造了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美丽纯洁又危险神秘,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对其形象的分析,不仅能感受这篇小说的魅力,更能加深对霍桑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霍桑;象征;清教思想;原罪作者简介:赵方(1991-),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一、霍桑的创作特点霍桑以《红字》闻名,其实他也创作过不少精彩的短篇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便是其中一例。
这个带有哥特色彩的故事讲述了意大利青年乔万尼与古怪医生拉帕西尼之女比阿特丽斯的爱情悲剧,篇幅虽小但情节引人入胜,细节丰富且充满象征,是一部值得玩味的作品。
霍桑作品的一大特征是其笔下人物的名字常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红字》中的珠儿(Pearl)。
《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分别是乔万尼和比阿特丽斯,让人联想到乔万尼·薄伽丘和《神曲》中那位著名的比阿特丽斯。
但丁的《神曲》原本名为《喜剧》(Commedia),薄伽丘为示崇敬,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便以《神曲》(La Divina Commedia)为名了。
但丁与薄伽丘同属早期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各自的代表作《神曲》与《十日谈》中。
同霍桑一样,对宗教的态度既有批判其局限性的一面,但同时坚持上帝信仰为人的最后归依,是唯一获得救赎的道路。
或许这就是霍桑为《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主要人物如此命名的原因。
二、比阿特丽斯的人物形象(一)父权思想下的牺牲者这篇小说名为《拉帕西尼的女儿》,可见是以拉帕西尼医生之女(即比阿特丽斯)为核心人物展开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以《比阿特丽斯》为故事名呢?以“xxx的女儿”来定义她的身份,似乎本身就隐含了父权思想——比阿特丽斯是作为拉帕西尼医生的女儿而存在的,而非作为她自己。
从碧阿蒂斯的悲剧命运看霍桑的早期女权思想作者:殷仕莲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人物性格分析的角度对霍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拉帕契尼的女儿》进行解读,对女主角碧阿蒂斯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剖析。
拉巴契尼对知识的狂热追求与生命本身相背离,从而导致了碧阿蒂斯之死和他本人生命的枯萎;同时,乔万年的好色贪婪与其性格的懦弱,巴格里奥尼在事业争斗上的无奈和内心的狭窄也一起将碧阿蒂斯推向了死亡。
作者霍桑的早期女性思想通过对三个男人的抨击和对碧阿蒂斯的同情得到了充分表现。
关键词:女权思想;悲剧命运;碧阿蒂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94-02同其它很多作品一样,霍桑在《拉帕契尼的女儿》中也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女性碧阿蒂斯,她本身是纯真善良的,她的天性有着女性的一切温柔气质,内心同样有着对爱的极度渴望和憧憬,充满了少女的温柔情怀,但她却最终成为了三个男人的牺牲品:父亲拉帕契尼将唯一的女儿当成了实验品,心爱的情人乔万年却性格懦弱最终将她作为了自身欲望的牺牲品,父亲的竞争对手巴格里奥尼也将她作为了复仇工具。
在经历了这许多折磨后,碧阿蒂斯只能靠一剂致命毒药寻求解脱。
三个男人的冷漠残酷,自私,心胸狭窄最终导致了美少女碧阿蒂斯的悲剧命运,一朵娇艳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
正是三个男人性格上的弱点导致了碧阿蒂斯的悲剧命运,霍桑在文中对此表示了极其愤恨,对女性的不幸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展现了其早期女权主义思想。
一、父亲拉帕契尼的实验品碧阿蒂斯是一个极其乖顺的女儿,父亲对她并无实际的亲情而她依然为父亲照看着花园那一丛丛带毒的花草。
而拉帕契尼呢?事业野心使他丧失了人性,他关心科学远远超过了关心人类,人对他来说只是实验品。
将唯一的女儿变成了“毒女”,并利用她的爱情作诱饵,使她的爱人也成为其实验品。
所作的这一切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事业野心,为了战胜竞争对手巴格里奥尼。
纳撒尼尔·霍桑作品《拉帕齐尼的女儿》与圣经的联系发布时间:2021-04-22T10:36:23.8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作者:卿瑜[导读] 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卿瑜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ABSTRACT: Nathaniel Hawthorne was a representative romantic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ho was praised as “the first great novelist of American nation.” He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Calvinism believed that the “ Original Sin” was the source of evil. In his story Rappaccini’s Daughter, he exquisitely displayed his idea about evil in human nature. Also, many Biblical Similarities can be found in the sto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compare, and discuss the story in order to find its close ties with the Holy Bible.KEY WORDS: Nathaniel Hawthorne, Original Sin, evil, Holy Bible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人们称赞他为“美国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
” 霍桑深受加尔文主义的影响认为“原罪”是人类恶性的根源。
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曹叔荣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1)012
【摘要】Based on Archetypal criticism,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garden" image and four major archetypal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Rappaccini's Daughter by Hawthorne in order to explore Hawthorne's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is complicated religion complex.%本文依托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始意象和人物原型这两个方面对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其尼的女儿》中的“花园”意象以及四个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以此来探讨霍桑的人性观及其复杂的宗教情结。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曹叔荣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恶毒“女妖”原型的再现——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恶毒女性 [J], 徐韬;王健芳;
2.《拉帕齐尼的女儿》中《圣经》原型的哥特性探究 [J], 张晓平
3.人物·意象·结构——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的《西游记女儿国》 [J], 刘畅
4.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魔戒》的原型分析 [J], 魏翔宇
5.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魔戒》的原型分析 [J], 魏翔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说《拉帕其尼的女儿》的文本细读
米海燕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文本细读法是新批评理论的一个主要批评策略。
阅读时,批评者需精细入微地关注作品内在构成与本质特征,从词语、隐喻、意象、反讽、结构、语音语调
等多方面着手,对文本进行把握、理解与描述,揭示作品的意义。
本文运用细读法,从反讽、含混、意象、张力四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小说《拉帕其尼的女儿》的文学价值。
【总页数】2页(P146-147)
【作者】米海燕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天使的陨落——对霍桑短篇小说《拉帕齐尼的女儿》的女性主义解读 [J], 谢玲
2.霍桑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的逃逸法解读 [J], 康有金;类珉
3.霍桑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的逃逸法解读 [J], 康有金;类珉;
4.霍桑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的逃逸法解读 [J], 康有金;类珉;
5.霍桑小说天真本性的表现模式——解读《拉帕西尼医生的女儿》 [J], 鲁爱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