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斗智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解缙智对曹尚书等小解缙斗李尚书解缙智对曹尚书覃泰平明朝大学士解缙,年少时就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悟性极高,被人们誉为“神童”。
但他并非出身书香门第,而是生长于一个贫寒的家庭,靠父亲烤烧饼,母亲做豆腐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曹尚书听说解缙能文善诗,聪慧无比,是当世神童。
于是,他派人把解缙找来,想看个究竟。
解缙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地走入大厅。
曹尚书见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心想:一个娃娃,有何文才可言,真是乡下人少见多怪嘛,可笑之极!他决定出个难题,煞煞这小孩的傲气。
恰好,此时堂前押过一个带着枷板的犯法和尚。
曹尚书灵机一动,对解缙说:“你就以这犯法和尚为题,即席赋诗一首吧。
”解缙随即吟道:知法(指佛法)又犯法,出家更带枷(“家”的谐音),一块无情板,夹个大西瓜。
曹尚书听罢,暗暗称奇,果然名不虚传,但还想进一步考考解缙的文才。
望着一脸稚气的解缙,他笑着说:“我念出上句,你马上对下句,答非所问,算输,稍有间歇,也算输。
”于是,他随即念道:“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胸脯一挺,应声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指堂前石狮:“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解缙立刻对上:“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尚书又以手指天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解缙挥手指地:“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可弹?”曹尚书见一时难不倒眼前这小孩,不禁觉得老脸无光。
他探知解缙的父母亲是烤烧饼和磨豆腐的下等人,便想存心挖苦解缙,他狡黜地笑道:“大官人,你父母做什么生意?”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据实回答,解缙必遭人耻笑,如果回答不实,则有妄言之嫌。
当人们认为解缙必输无疑之时,解缙却从容笑道:“父亲肩担日月街前卖,母亲在家推磨转乾坤。
”曹尚书仍不服气,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打量着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两眼斜视曹尚书的大红锦袍冷静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此时不禁恼羞成怒:“大胆毛孩,胆敢羞辱本官?来人,给我拿下!”解缙临危不惧,从容答道:“尚书乃一代文宗,犯不着与一个小孩计较,晚生甘拜下风便是。
解缙智斗曹尚书阅读理解
《解缙智斗曹尚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讲述了解缙为了救出
妹妹,在军事智计上胜利击退曹尚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汉末三国时期,当时曹尚书想要要挟缙、缐两兄弟,
准备侵略他们所在的国家——玄氏之地。
于是,缙和缐将军作为玄氏
之地大将军,来到与曹尚书交战。
然而,曹尚书用各种高明的军事智计,将缙和缐设置在一个十分不利的局势里。
他们左右两面都受到了
曹尚书的围困,看来他们完全无法脱困。
为了救出妹妹,缙马上就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计策——他先假
装与曹尚书讲和,再假装被其困住,以此让曹尚书放松警惕,派出大
量士兵去抓解缙所爱的人。
而解缙并没有犹豫,他当即展开了反击,
首先先冲击了曹尚书最不经意的那支军队,自此,曹尚书的兵势受到
了巨大的打击,缙也趁机带着妹妹率兵归来了。
最终,解缙凭借勇敢和谋略,成功地击败了曹尚书,拯救了妹妹,并得到了自己的国家的称赞。
这是一部反映英雄气概的神话故事,也
是个关于勇敢挑战和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
解缙巧对曹尚书阅读感想感想一嘿,朋友们!今天我读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叫解缙巧对曹尚书。
这解缙可真是个机灵鬼!面对曹尚书的刁难,一点都不害怕,反而脑子转得飞快,给出的对子那叫一个妙啊!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说不定早就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曹尚书本来想让解缙出丑,结果自己反倒被解缙的才华给镇住了。
这就告诉咱们,别轻易去小看别人,说不定人家比咱厉害多了。
还有啊,解缙这随机应变的能力太值得我学习啦!生活中咱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要是能像解缙那样沉着冷静,机智应对,那得多棒呀!我觉得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很有教育意义。
它让我明白,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真本事,走到哪儿都不怕。
而且,咱们可不能仗着自己有点权力或者地位就去欺负别人,说不定丢面子的是自己。
怎么样,朋友们,你们读了这个故事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呀?感想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解缙巧对曹尚书这个故事,我可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呢!一开始,我就被解缙的聪明劲儿给吸引住啦。
你瞧他,面对曹尚书那故意设下的难题,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能对出那么精妙的对子,真的太厉害了!我就在想啊,解缙怎么能这么聪明呢?肯定是平时读了好多好多的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这让我明白了,想要变得像他一样厉害,就得好好学习,多读书,多长见识。
还有哦,这个故事里的曹尚书,一开始还趾高气昂的,想给解缙一个下马威。
可结果呢?被解缙的才华弄得无话可说。
这就好像在告诉我们,做人可不能太骄傲,别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碰到比自己更厉害的人。
而且啊,解缙面对困难不退缩,不害怕的态度,也让我特别佩服。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能像解缙一样勇敢面对,说不定也能轻松解决呢!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也让我更加明白,只要有才华,有勇气,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对自如。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赣文化赣文化,即江西文化,又称“江右文化”、“豫章文化”。
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文、章、节、义”。
可以说自古以来文章与节义并重,不仅是对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刚正、严己、修身,是一代名臣的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凛然正气,忠贞爱国,树起了民族精神的丰碑,他所写的爱国主义诗文,令人回肠荡气;一代文宗欧阳修积极参与朝政改革,仕途坎坷,他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成效显著,他在史学、文学、谱牒学、金石学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他的不少名篇为传世经典。
第一个提出杀秦桧谢天下的庐陵人胡铨遭流放23年而不屈,誉为江西千年脖子最硬的人,他所写的爱国政论文,一直是后人声讨卖国贼的范文;“诗坛霸主”杨万里,一生忧国忧民,宦海浮沉痴心不改,他创作的“诚斋体”诗歌,传颂千古;世界上最大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主编解缙,不仅才华卓绝,还以敢于直指时弊,敢于与奸徒斗智斗勇而朝野闻名;明末抗清名士艾南英,撑起南明朝一片天;近代革命家李烈钧,湖口祭旗讨袁,开创“二次革命”。
还有宋代写出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禾谱》的曾安止、爱国词人刘辰翁、名相周必大;明代编绘我国第一册分省地图集的罗洪先、内阁首辅杨士奇、唯物主义哲学家罗钦顺、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何心隐、阳明心学的传承者邹守益等一大批江西名士,无一不是“文章节义并重”的奉行者和典范。
他们不仅为赣文化增辉,还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一种观点认为赣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象陶渊明一样,善隐厚重,隔代发作。
赣文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隐性的核心和支柱,周围几种文化包括楚文化,吴越文化,粤文化是赣文化向各个方向上延伸的几个触角。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的根在江西。
有意思的事是中国的根在道教,道教的根正在江西道教。
人们只注意到显性的湖南、浙江、广东等地,却没有注意到隐性的江西。
所以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时候,只有触及到了江西,才算真正触动了中国,只有江西动了,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彻底地反抗,中国的改革也是这样,未来也只有江西改变了,中国的全盘和民族的命运才真正能得到改变。
《奇妙的对联》课堂实录一、谜语导入:请学生齐读“了解对联”。
三、对联特点: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4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044年了。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有什么问题,怎么改?刚才这几位同学指出了这幅对联的两个问题,也提出了两条修改意见。
第一是下联少了一个字,最好是添加一个“香”字;第二是下联的“梅花万朵”与上联的“千条杨柳”是数量词对名词,名词对数量词,对仗不工整,要调整为“万朵梅花”。
这样,数量词“万朵”对“千条”,名词“梅花”对“杨柳”。
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
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
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我们可以得出的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对,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板书)。
我们将我们自己修改好的对联齐读一遍: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我们再看这幅对联字数是否相等,词性是否相同?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红满门如何改?(学生讨论后小结)“红”是形容词,而“娘”是名词,要把形容词“红”改为名词“福”或者“孙”,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性才相同。
我们再看,改为同样是名词的“爹”,行不行?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不行。
所以我们在追求词性相同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联的意境。
“娘增寿”可以,“爹满门”就不行。
大家看这幅对联有没有什么缺陷,如果有,你能迅速的找出来吗?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下联: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这副对联表达了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小结:上联是说荔枝呀,龙眼呀,木瓜呀,都是水果,而且出自岭南;下联是说,牡丹呀,杜鹃呀,芍药呀,都是有名的花,而且都产自长江以北。
解缙智斗曹尚书解缙,明代文学家。
解缙小时候家境贫困,但自幼聪明好学,特别擅长于作对联。
少年时,家对面住着一个专门欺压百姓的乡绅。
有年腊月三十,乡绅家里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解缙家里却缺衣少食,冷冷清清。
解缙想,咱人穷志不穷,也要写副春联贴上。
他抬头望了望对面乡绅府内的竹林,提笔写道:门外千竿竹;家内万卷书。
这副对联字句工整,笔力遒劲,吸引了全村的读书人。
乡绅一看大为恼火,认为竹林是他家的,却为解缙装了门面,便命家人把竹子全砍了一大截。
乡绅洋洋得意地说:“看这穷小子还有什么‘门外千竿竹’!”解缙见乡绅如此可恶,也想气气乡绅,立即拿来笔砚,在春联末尾分别添上一个字,将春联变成:门外千竿竹短;家内万卷书长。
乡绅一看,更气得七窍冒烟,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连根刨掉。
他心想,这回看你还添什么短长。
解缙暗自好笑,又在春联底下挥笔各添上一个字,春联变成:门外千竿竹短命;家内万卷书长存。
村里人看了,都拍手称赞写得好。
乡绅望着解缙这副春联,心痛自己白白毁了一片竹林,气得好几天卧床不起。
解缙少年能诗善文,聪慧无比,名声越来越大。
这件事传到了曹尚书耳里,他心想:一个毛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准是乡下人少见多怪。
为了亲自考察一下,他派人把解缙叫来。
解缙面无惧色地走上大厅。
曹尚书当着满堂官宦的面,想煞煞解缙的威风,也想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他对解缙说:“你不是擅长对对子吗?我念出上句,你对出下句。
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
”他不等解缙答应,便抢先念道:小犊无知嫌路窄。
解缙觉察出曹尚书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大鹏有志恨天低。
曹尚书手指堂前狮子: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解缙紧答: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曹尚书又抬手指天: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解缙挥手指地: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可弹?曹尚书事先苦心想好的这几道难题,一个也没难住解缙,心里暗暗着急。
他改变主意,想利用解缙的“短处”替自己解围。
他明知解缙的父母是卖烧饼、推豆腐磨子的“贱民”,偏故意含笑道:“你父母是做什么的?”曹尚书想,如果解缙如实回答,必然会引起满堂官宦的耻笑;如果不据实回答,更有妄言之嫌。
解缙斗智(转)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
少有神童之称。
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以磨豆腐为生,不过解缙家还真住在高档住宅区,他家对面就是曹尚书府。
曹尚书家住的是高级别墅,园林景观设计得不错,院内种有大片绿竹林,一年春节,解缙借尚书家的景写了副对联贴在自家的破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子很快就引得路人围观赞叹不已,曹尚书听下人禀报说有人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心想这小子也太狂了!我当朝尚书都不敢说家藏万卷书,你一个做豆腐的敢如此张狂!家藏万颗豆还差不多!曹尚书喜欢较劲,使的还是损人不利己的怪招,他马上吩咐下人:“去,组织一个班的人,把竹子全给我削短了,短到外面看不到为止!”一帮家人大呼小叫,拿着镰刀斧头忙活了半天把竹子全砍了头,削下的竹子头顺手乱七八糟全扔到墙外面去了。
解缙这时候正在门口玩,一看竹子头扔了一地,自己蹦着高也看不到尚书府里一片竹叶,一想知道是自己的对联惹事了。
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解缙心说你曹尚书心胸也太狭窄了吧!你不是爱砍竹子玩吗?好,待会让你连根刨!解缙转身进屋告诉父母说对门的曹尚书怕咱家明天做豆腐没柴烧,把自家院中种的竹子削下来了,你们快点去拾回来吧,要是不够,待会儿尚书还会把竹子连根刨了送出来。
解缙的父母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这孩子脑子是不是有毛病?人家那么好的竹子会给你当柴烧?万没想到出门一看,尚书家院门外真的扔了一地,全是竹子头,鲜嫩嫩绿油油的!两个人喜出望外地推车去拣竹子了,解缙这时候取了笔墨出来在对联上加了两个字,对联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写完了看了看,解缙把笔一放,忙着去帮父母捡柴禾。
一会儿曹尚书打发下人来看解缙家的对联刮下来没有,家人气喘吁吁跑着回来说不但没有,还长长了!曹尚书一听坐不住了,亲自跑到门口偷偷地看,看完气得坐在地上直喘粗气。
曹尚书退休后闲得无聊,最喜欢说东家长道西家短,可别人拿他的竹子“说长道短”,老曹不干!他又把管家叫过来:“去,组织一个排的人,不,一个连的人,把竹子全给我刨了扔出去!看他对联还长不长!”一会儿尚书府又开始稀里哗啦往外扔竹根了,这下连走道的都觉得奇怪了,尚书家这是要干什么,年不过了?解缙的父母早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坐在门口拉开架势等着抢竹根了,看看扔得差不多了,喜滋滋地推着车过去捡。
解缙智斗曹尚书阅读理解
《解缙智斗曹尚书》是《红楼梦》中的一则故事,主要讲述了贾母请客吃饭,解缙遇到曹雪芹等人,他们相谈甚欢,讨论《红楼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其中,曹尚书一再发表不屑的言论,甚至嘲笑《红楼梦》的作者,引起了解缙的不满和反击。
解缙首先从曹尚书的嘲笑入手,讲述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随后,他又用一些历史和典故,向曹尚书证明自己的学问和见识。
最后,他更是通过解释《红楼梦》中一些难懂的词语和情节,让曹尚书彻底折服。
这则故事展示了解缙的聪明才智和博学多才,也让我们看到了《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地嘲笑他人的作品或见解,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别人的心路历程和创作过程。
聪明的解缙
解缙是吉安市吉水县有名的才子。
从前,黄帝和大臣在一起休闲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些文字游戏取乐。
有一天,明朝黄帝朱元璋笑着对众臣说:“众卿,今天我想要一人说一句真话,一人说一句假话,还要一人用一字搭桥,连接这句真话和这句假话,使它成为一句假话,你们以为如何?”大臣们都赞同。
游戏开始了,皇帝出题;“让左丞相说一真话,右丞相说一句假话,由聪明的解缙一字搭桥,连接真话与假话。
“皇上坐在龙椅上。
”左丞相说了一句真话。
“老鼠捉猫。
’’右丞相说了一句假话。
如何用一字相连?大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为解缙捏了一把汗。
解缙先是眉头一皱,随即从容不迫地应道:“皇帝坐在龙椅上‘看’老鼠捉猫!”
搭得真妙!众臣一致拍手称赞。
皇帝兴致未尽,又道:“解缙,还是那两句话,你能否再用一字相连?”
解缙略加思索,便说:“皇上坐在龙椅上‘讲’老鼠捉猫!”
皇帝听了大笑,连声称赞道:“解缙果然不凡,果然聪明!”
你们说解缙聪明吗?听说关于解缙有趣的事还有很多,我真为吉安曾经出现过这么聪明的人而自豪!。
关于解缙的故事解缙啊,那可是明朝的一位大才子哟!他的故事那叫一个精彩,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
解缙从小就聪明过人,简直就是神童一枚呀!据说他小时候读书那叫一个快,别人还在吭哧吭哧认生字呢,他已经能把整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啦。
这就好比别人还在学走路呢,他已经能撒开脚丫子跑啦,你说厉害不厉害?长大后的解缙更是不得了,才华那是杠杠的。
他参加科举,一路绿灯,顺顺利利就中了进士。
进入官场后,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在朝廷里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
有一次,皇帝想考考解缙,就说:“朕有一把扇子,上面画了一些画,你给题首诗吧。
”解缙拿过扇子一看,上面画着一片山水,还有几个渔夫在打鱼呢。
他眼珠一转,张口就来:“画上青山似画屏,湖边渔夫钓舟横。
人间多少兴亡事,尽在渔人一笑中。
”哇塞,这诗写得真是绝了呀,既应景又有意境,皇帝听了那是龙颜大悦呀!不过呢,解缙这性子也是直得很,说话有时候不怎么过脑子,这也给他惹了不少麻烦。
他呀,就像那爆竹,一点就着,噼里啪啦就把心里话全说出来了。
在官场里,这可不见得是好事哟!有一回,他居然敢跟皇帝对着干,直接就把皇帝给惹毛了。
这可不得了啦,皇帝一怒之下,就把他给贬到外地去了。
你说他是不是太冲动啦?这就好比走路不看路,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啦。
但解缙就是解缙呀,哪怕被贬了,他还是那个有才的他。
在外地的日子里,他也没闲着,还是继续读书写诗,那精神头可足啦。
解缙的故事告诉我们啥呢?就是这人啊,有才固然好,但也得学会收敛自己的性子,不能太莽撞啦。
不然的话,就算你再有才华,也有可能会碰钉子哟。
就像解缙,如果他能稍微圆滑一点,说不定能在官场里走得更远呢。
咱们在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不能光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往前冲,还得看看路,想想后果。
不然到时候撞得头破血流,那可就后悔莫及啦。
总之呢,解缙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子的辉煌与坎坷。
我们要从他的故事里吸取教训,既要发挥自己的才华,又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缙妙对故事梗概100字
明朝江西才子解缙,自幼聪慧过人,素有神童之誉。
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善于对对联。
解缙小时候,有一位老尚书大人来江西巡查,听说小解缙聪明过人,这位大人不信,命人将解缙带至督府衙门,衙役命他从旁门进来,解缙拒不入内。
这位尚书大人慢条斯理地走到门前,口出一联道:“小龙无知嫌路窄”,解缙应声而答:“大鹏有志恨天低”。
尚书一听很是惊谔,自忖这个后生出语不凡,遂命人打开大门邀请解缙进入客厅。
主撰修《永乐大典》彪炳史册! 大学士旷世奇才传奇人生!30集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故事梗概大明奇才解缙,以其超人的才华和胆识,幽默而机智地为众多忠臣义士解脱困危,为广大黎民百姓伸张正义,为昏君佞臣设置障碍,为江山社稷消祸除灾。
在生死回旋之中,解缙居然能官至文渊阁(代宰相位)。
大明王朝永乐年间,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率3千多文人墨客,历时4年,完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浩瀚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撰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永乐大典》全书2万2千8百17卷,历经沧桑,幸存之书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列为国宝!文明与愚昧的对峙,进步与落后的冲突,忠臣与佞臣的较量,幽默与荒唐的碰撞,撞击出一段诙谐凝重的历史,演绎出一部引人入胜的好戏!明朝科举乡试开考在即,当朝尚书曹萱奉旨到各地征选镇国之宝回到老家,借为国征宝之机,大肆中饱私囊,各地官吏敢怒不敢言。
与此同时,曹萱以权谋私,买通刘主考官,使其子曹宝在乡试中高中新科解元,众人为之哗然。
素有“神童”之誉“奇才”之称的解缙愤怒地撕下榜文,冒着生命危险,与刘主考当众辩卷,并以其聪慧的幽默和超人的机敏,辩得刘主考哑口无言。
历经千难万险,解缙辩卷得胜,被补录为乡试新科解元,而曹宝则被除名。
解缙载誉归乡,未婚妻翠莲更是乐得心花怒放。
曹萱之女曹贞闻知解缙将与翠莲完婚,芳心欲裂,以诗言志,寄托胸中的哀怨。
曹萱担心自己为儿子曹宝乡试作弊之事败露,便过河拆桥,把刘主考官秘密毒害!解缙与同乡吴光(曹萱之外甥)结伴离乡,同赴京城南京会试,历经遭遇水盗抢劫、街头卖艺、被人追杀等众多劫难,解缙与吴光,双双同被录为二甲进士。
曹贞不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留下遗书,负气离家,曹萱率众家丁四处寻找,只在河边找到两只绣花鞋。
曹萱征宝不力,朱元璋下旨限三月之内复命,若无珍品,按律究考!曹萱得到吴光秘报,即刻命校尉收缴稀世珍宝,翠莲之父徐茂祥因此丧身。
朱元璋为安抚鬼神,请来假冒高僧的奸细觉义主坛打醮。
聪明的解缙读后感篇一聪明的解缙读后感读了关于解缙的故事,我心里那叫一个佩服!解缙这家伙,简直就是聪明界的“扛把子”!也许你会问,解缙到底聪明在哪儿?嘿,那可多了去了!就说他应对皇帝的那些难题吧,别人可能早就吓得腿软,脑子一片空白,可解缙呢?他总能巧妙地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我觉得吧,解缙的聪明不仅仅是那种会读书、会考试的聪明,更是一种随机应变、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的大智慧。
比如说有一次,皇帝故意给他出了个超级难的对联,那意思明显就是想刁难他。
这要是换做我,可能早就懵圈了,心里没准还会想:“皇帝您这不是故意找茬嘛!”但解缙可没被吓住,他脑筋一转,答案就出来了,这反应速度,简直比闪电还快!想想我自己,平时遇到点小问题就慌了神,跟解缙一比,真是差得太远啦!难道聪明是天生的吗?也许有一部分是,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靠后天的努力和积累。
解缙能有那样的聪明才智,说不定背后读了多少书,思考了多少问题呢!不过话说回来,解缙这么聪明,难道就没有遇到过挫折?我想肯定也有。
可能有时候他的聪明也会招人嫉妒,给自己惹来麻烦。
这让我想到,太聪明了也不一定全是好事,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总之,读了解缙的故事,我既佩服又感慨,还从中明白了,要想变得聪明,就得不断学习,不断锻炼自己的脑子,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像解缙一样聪明呢,嘿嘿!篇二聪明的解缙读后感解缙,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读完关于他的故事,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你说解缙聪明,那可不是一般的聪明,简直就是聪明到让人咋舌!就像我们玩游戏开了超级外挂一样,他在面对各种难题和挑战时,总是能轻松应对,游刃有余。
比如说有一回,皇帝让他在短时间内作诗,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啊!我心想,这不是故意为难人嘛,也许换做别人早就哭天喊地,抱怨命运不公了。
但解缙呢?他眼睛都不眨一下,一首好诗就脱口而出。
这到底是咋做到的?难道他的脑袋里装了一个超级智能芯片?我觉得啊,解缙的聪明,可能源于他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一、机智对对子相传,明朝有一位名叫张生的秀才,才思敏捷,机智过人。
一日,他参加一个文人聚会,主人出了一副对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张生稍作沉思,便对出了下联:“秋月夜凉鹤先归。
”众人听后,无不赞叹。
二、误会引发的笑话宋代文学家苏轼,才华横溢,为人幽默。
一日,他与朋友相聚,谈论诗词。
苏轼说:“古人有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真是妙哉!”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突然,一位朋友插嘴道:“那‘海内存知己’这半句,是出自苏轼之口吧?”苏轼听后,哈哈大笑,说:“非也,非也!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
”三、文人对对子清代文学家纪昀,擅长对对子。
一日,他在街头偶遇一位卖茶翁,两人对对子取乐。
卖茶翁先出上联:“茶香四溢,胜过酒香。
”纪昀略一沉思,对出下联:“水清如镜,胜过玉液。
”卖茶翁听后,赞不绝口。
四、妙语双关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情深厚。
一日,苏东坡与佛印在江边漫步,见一渔夫正撒网捕鱼。
苏东坡随口吟道:“江上渔者,何所求?”佛印听后,答道:“但求一网得鱼。
”苏东坡又问:“那你可曾得鱼?”佛印微笑道:“得鱼者,非我;失鱼者,亦非我。
”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称赞佛印机智。
五、戏谑名士明代文学家解缙,才情横溢,机智幽默。
一日,他参加一个文人聚会,与众人斗智斗勇。
有人出题:“天上一轮月,地上一轮月,两轮月亮一般圆。
”解缙听后,答道:“头上青丝发,脚下白头皮,两根头发一般长。
”众人听后,不禁捧腹大笑。
这些文言文趣事,既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幽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如今,当我们品读这些故事时,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才情,还能领略到那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个人魅力之所在。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传承至今。
文化之所以被创造,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功能性和传承的力量,文化的创造并非偶然事件。
马林洛夫斯基也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产生的,明确肯定了文化的功能性,这种文化的功能性,也叫文化的力量,人们为了这种文化的力量而去创造文化。
所以,文化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事件传承,根据人类共同的固有特征可以断定,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化。
解缙传说作为一种文化,同样具备相应的功能性,具有文化的力量。
一、文化传承(一)文化精神的传递无论历史还是传说,解缙最终成了上天偏爱的宠儿。
历史中的解缙: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入仕后仍不改做学问的儒学仕人——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等书籍,爱惜人才,提携后学。
传说中的解缙:机敏,果敢,好学,不畏强暴,大义面前敢与强势力量正面相对——气财主、斗贪官、舌战尚书,在皇帝前巧言进谏,凡事为百姓着想。
有一次,解缙对皇帝说:“万岁呀,您的字写得实在好,我不敢多要,每日写一个字送我好不好?”皇帝想:“每日写一个字送给他,算得了什么?”就答应了。
于是,解缙就在准备好了的纸上请皇帝写了一个“江”字,第二日写了一个“西”字……第六日,他就把条幅偷偷挂在皇帝退朝时一定要经过的拐弯处……皇帝走到那拐弯处,看见挂着的条幅,就自然而然地念了起来:“江西免麦粮。
”解缙连忙跪在皇帝面前谢恩。
皇帝莫名其妙,说:“你谢什么恩?”解缙说:“万岁免江西的麦粮,我是江西人,自然要谢恩咯!”皇帝说:“我是读这条幅,不是真的免掉江西的麦粮。
”解缙说:“启奏万岁,君无戏言,万岁说的话都是算数的。
”皇帝不好懊悔。
[1]就这样,解缙用自己的机智为家乡人民获得“江西免麦粮”这样一份大礼。
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的功能,一是民众对好官、清官的企盼;二是民众希望父母官能像传说中的解缙学习,延续解缙精神,时刻为自己的百姓着想,为自己家乡人民着想。
解缙是明朝著名神童,洪武年间进士。
9岁时他跟随父亲在江边洗澡,他父亲将衣服挂在树上,触景生情,不由脱口吟出一句诗: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不假思索,就以万里长江作浴盆相对,应对敏捷,令人惊叹。
解缙从小聪颖,思维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
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
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
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
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
于是曹尚书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
他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
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
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门对干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
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
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
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小子无才嫌地仄;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
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水中蛤蟆穿绿衣;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
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老臣斗联弄巧成拙出丑
二猴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据传,这是明朝大学士解缙年少时与当朝一位老臣留下的一副名联。
解缙年幼时就聪颖过人,人称神童。
因其才学出众,年方十岁就考取进士。
某日,他应邀赴宴。
席间,一自命不凡的老臣对解缙相当不服,便想乘机将其奚落一番:“解学士,老臣有一上联,能否对上?”
解缙笑道:“请赐教吧。
”
只听得那老臣阴阳怪气地出句道:“二猴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解缙一听,便知老家伙是借对句(锯)谐音之巧,竟然在骂我是小猴子,不禁怒发冲冠。
他稍一思索,便道:“晚生对上来了,但恐令大人不快。
”
那大臣道:“但对无妨,但对无妨!”
于是,解缙不卑不亢地对句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解缙同样以谐音之巧,借出题(蹄)大骂对方为老畜生,如此以牙还牙,真可谓对得工整,骂得痛快。
老臣与晚生对句,本想借此先机占个便宜,没想到竟然当众出丑,可又不便发作,真是好不窝火,而在座的旁观者则无不笑破肚皮。
1。
解缙斗智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
少有神童之称。
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以磨豆腐为生,不过解缙家还真住在高档住宅区,他家对面就是曹尚书府。
曹尚书家住的是高级别墅,园林景观设计得不错,院内种有大片绿竹林,一年春节,解缙借尚书家的景写了副对联贴在自家的破门上: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对子很快就引得路人围观赞叹不已,曹尚书听下人禀报说有人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心想这小子也太狂了!我当朝尚书都不敢说家藏万卷书,你一个做豆腐的敢如此张狂!家藏万颗豆还差不多!
曹尚书喜欢较劲,使的还是损人不利己的怪招,他马上吩咐下人:“去,组织一个班的人,把竹子全给我削短了,短到外面看不到为止!” 一帮家人大呼小叫,拿着镰刀斧头忙活了半天把竹子全砍了头,削下的竹子头顺手乱七八糟全扔到墙外面去了。
解缙这时候正在门口玩,一看竹子头扔了一地,自己蹦着高也看不到尚书府里一片竹叶,一想知道是自己的对联惹事了。
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解缙心说你曹尚书心胸也太狭窄了吧!你不是爱砍竹子玩吗?好,待会让你连根刨!
解缙转身进屋告诉父母说对门的曹尚书怕咱家明天做豆腐没柴烧,把自家院中种的竹子削下来了,你们快点去拾回来吧,要是不够,待会儿尚书还会把竹子连根刨了送出来。
解缙的父母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这孩子脑子是不是有毛病?人家那么好的竹子会给你当柴烧?万没想到出门一看,尚书家院门外真的扔了一地,全是竹子头,鲜嫩嫩绿油油的!两个人喜出望外地推车去拣竹子了,解缙这时候取了笔墨出来在对联上加了两个字,对联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写完了看了看,解缙把笔一放,忙着去帮父母捡柴禾。
一会儿曹尚书打发下人来看解缙家的对联刮下来没有,家人气喘吁吁跑着回来说不但没有,还长长了!曹尚书一听坐不住了,亲自跑到门口偷偷地看,看完气得坐在地上直喘粗气。
曹尚书退休后闲得无聊,最喜欢说东家长道西家短,可别人拿他的竹子“说长道短”,老曹不干!他又把管家叫过来:“去,组织一个排的人,不,一个连的人,把竹子全给我刨了扔出去!看他对联还长不长!”
一会儿尚书府又开始稀里哗啦往外扔竹根了,这下连走道的都觉得奇怪了,尚书家这
是要干什么,年不过了?
解缙的父母早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坐在门口拉开架势等着抢竹根了,看看扔得差不多了,喜滋滋地推着车过去捡。
这时解缙又把笔墨拿出来了,在对联上又加了两个字,这回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家人来报告对联又长长了时,曹尚书正站在刨得乱七八糟的竹园里发呆,琢磨着该种点萝卜还是白菜。
一听对联又长了,心里好个气啊,好好的一片竹林让你这副缺德对联闹成这样,它倒越长越长了,这事要传出去我这老脸可往哪儿搁?你不是爱对对子吗?好!看你这黄毛小儿有多大能耐!他马上吩咐管家:“去,到对面把姓解的那小子给我叫来。
”
不一会儿解缙蹦蹦跳跳地来了,曹尚书欺负人,吩咐下人不许开中门,让这小东西从旁边的偏门进来。
解缙当即抗议:
“正门未开,
非迎客之礼。
”
曹尚书轻蔑地说:“你个小毛孩子也想当贵宾?我出几副对联,你要是能对得上,我就亲自开中门迎接你。
”
解缙说那你出题吧,曹尚书一挺肚子,道: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想都没想就说:
大鹏有志恨天低
曹尚书吃了一惊,又出一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
人敢下?
解缙答: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听了心里暗暗称赞,他还真挺守信用,自己“呼哧呼哧” 地就把中门大开迎接解缙。
到得厅上坐下来,曹尚书见解缙个子矮小,身穿绿衣,眼珠一转,一个馊联就出来了: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一看曹尚书身着红袍,腆胸迭肚,四肢乱舞,毫不客气地对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脸一下红得跟猴屁股一样,心里边一个劲地骂老婆,好啊,都是你这个该死的!今儿早上强烈建议我穿这身大红袍!端起水喝两口静静心,曹尚书又有了个上联:
二猿伐树,看小猴子如何对锯(句)
解缙笑眯眯地说:
一马犁田,待老畜生怎样出蹄(题)
曹尚书一抹嘴换了副面孔,慈祥得像隔壁的老婆婆,他慈眉善目地跟解缙拉家常:“你
父母是干什么的呀?”其实解缙家的豆腐早就是这老头儿唯一指定专用产品,他是想嘲笑人家家贫。
解缙家里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每天在家推磨做豆腐,父亲一早挑出去卖。
面对尚书的不屑,解缙起身朗声答道: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至此不得不叹服,连赞解缙是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