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马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3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22级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下面属于程序公正的要求的是( )。
答案:行政公务人员不得办理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行政案件;行政决定作出前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行政主体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政决定时,必须说明理由;禁止单方接触2.下面有关行政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答案:行政法主要涉及行政权的行使及后果;行政法是国内公法3.下列哪一项产生行政法律关系( )。
答案:某人大机关向规划行政部门申请建造房屋;公民甲被乙打伤,请求公安机关对甲作出处理4.下列哪些不属于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
答案:人民法院的行政判例;行政法基本原则5.下面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 )。
答案:某省会市人民代表大会6.张某拟开办一家典当行,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公安机关批准后,发现张某在申请时提供了虚假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公安机关对张某开办典当行申请的审批,属于特种行业行政许可;公安机关应当撤销其颁发给该典当行的证书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答案: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8.下列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答案:公安机关处罚吸毒的违法行为人;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公安机关发布关于道路交通管制的通告;卫生机关处罚非法行医的行为人9.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答案:派出所依法传唤公民甲;市政府发布违章建筑拆除办法10.行政行为以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
答案:依职权行政行为;依申请行政行为11.下列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是()。
答案:教育局向李某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公安局向孙某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2.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主要包括()。
马工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马工程行政法是指在马恩列斯主义的指导下,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为目的,管理和监督工程建设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法、招投标法、工程验收法等。
行政诉讼法是指规定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争议如何解决的法律法规体系。
行政诉讼法主要包括行政诉讼程序法、行政赔偿法等。
马工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关系是,在工程建设中,如果出现行政机关与工程建设主体之间的法律争议,双方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通过行政诉讼程序来解决争议。
同时,马工程行政法也规定了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行政法律关系,为行政机关提供了相关的管理权限和制度保障。
因此,行政诉讼法为马工程行政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和程序保障。
基于“OBE”教育理念与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课程考核体系——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摘要:当前,伴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但现有的案例教学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本质上仍为讲授式教学,未突破传统的教师为传输媒介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
当下,在法学教育领域,对OBE教育理念(以下简称“OBE”)已有部分理论研究,但尚缺少具体的相关课程实践。
本文以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为例,阐述基于“OBE”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思路,以及考核体系投入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反思。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沉浸式教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OBE教育理念和沉浸式教学模式概述(一)OBE教育理念“OBE”即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从需求开始,由学生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要求,再由课程要求决定课程评价体系。
在OBE系统中,实施教育的人应当对被教育者结束课程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晰的构想,然后设计合适的教育结构与教学方式,通过多元的个性化学习,让被教育者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再将其所取得的成果反馈给实施教育的人来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
(二)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使用沉浸式教育模式沉浸式教学,即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直观地认识实务操作,改变传统平面式、传授式教学,进行成果导向的立体学习。
笔者是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尝试采取行政法律实务模拟的方式探索沉浸式教学在法学专业的可行性和优化性。
以OBE为基础,使用沉浸式教育模式需要提前预设学生能够获得怎样的学习成果、达成何种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计划,最后达成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OBE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运用基本思路和方法(一)基本思路1.学生自主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与计划OBE是重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具体成果。
马工程行政法重点笔记讲义(一)、公共行政组织公共行政组织是指承担公共行政事务、行使行政权力或履行公共职能的组织。
对公共行政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公共行政组织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由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构成。
第二、公共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行政事务、行使行政权力或履行行政职能的组织。
第三、公共行政组织的形态多样,包括由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构成的国家行政组织,也包括承担部分公共事务的社会行政组织,如农村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公益事业单位等。
按照不同标准,对公共行政组织可进行不同分类。
第一、根据其组织属性的不同,可将公共行政组织分为国家行政组织和社会行政组织。
第二、根据其管理权限的不同,公共行政组织可分为管理型的行政组织和服务型或自治型的行政组织。
在国家的组织体系中,公共行政组织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数量庞大、组织形态多样,而且承担的行政职能宽泛,其触角延伸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行政机关第一、行政机关是一个集合概念,指两人以上的组织体不是指某一职位。
第二、行政机关存在的目的是承担行政事务、实现行政目标。
第三、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设置,使用行政编制。
第四、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独立对外管理,但其法律后果最终归于国家。
根据管辖事务和行政权限的宽窄,可将行政机关分为综合类行政机关和专业类行政机关。
根据管辖范围的不同,可将行政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根据作用功能的不同,可将行政机关分为决策类行政机关、执行类行政机关和监督类行政机关。
根据存续时间的长短,可将行政机关分为常设行政机关和非常设行政机关。
行政组织法治化是行政组织对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是协调复杂庞大行政组织系统途径,是行政组织调整和重组正当性的保障。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六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的概念一、界定(一)含义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法律行为可分为两类,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二)意义法律行为是法律与行为的结合,是具有法律形式和实际社会活动内容的行为二、特征(一)法律性:受法律调整,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二)社会性(三)意志性三、分类(一)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要求,依照法律规定会引起肯定性法律后果的行为违法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要求,依照法律规定会引起否定性法律后果的行为{从事法律不禁止的行为,只是属于不违法的行为,而不一定都是合法行为。
在不违法的行为中,有一部分是合法行为,有一部分则是法律不调整的行为}(二)有效行为是指按法律规定能产生行为人意志所追求的法律后果的行为无效行为是指按法律规定,行为不能产生行为人意志所追求的法律后果,即不能产生对行为的肯定性法律后果注意1、这里所说的有效与无效,是针对行为人意欲之法律后果而言的。
无效行为只是不能产生行为人意欲之法律后果,并非不引起法律后果2、在行为的效力分类方面,还存在可撤销和效力未定的行为,但其最终会归为有效行为或无效行为3、无效行为在外延上并不等同于人们通常说的违法行为。
法律对其否定只是行为无效,因为这种行为不存在其他违法行为中所存在的主观上的“过错”或说“罪错”,而仅仅是对生效要件要求的违反(三)表意行为指作出意思表示,法律后果依意思表示而产生的行为,其法律后果的内容是由意思的内容决定的事实行为是指法律后果的产生不是因为意思表示,而是由于行为自身作为一种事实引起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法律后果的内容不由意思设立而直接由法律规定(四)积极行为即行为主体以主动作出某种举动为表现方式的行为,又称为作为消极行为是以不作出举动为表现形式的行为,又称为不作为☆(五)要式行为即需要符合特定的形式要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非要式行为即不需要满足特定形式要件即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六)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七)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主体法律行为主体由法律规定{法律行为主体的一个基本属性}1、法律行为主体是人{法律行为的主体不一定具有法律行为:婴儿}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对法律行为主体的确定,是受物质生活条件及文化条件制约的3、法律对法律行为的主体的确定体现着立法者的主观选择和对法律调整技术的运用4、法律行为主体与法律关系主体有一定区别:法律关系主体的基础是权利能力,法律行为主体的基础是行为能力或责任能力二、内在方面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指的是法律行为的意志方面的内容或因素,根据其对行为发生的影响不同,这些因素可以分解为行为认知与控制能力、行为动机和行为目的三个基本方面(一)行为认知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本身和行为意义的了解{无认知的行为不被法律认定为法律行为,或不被认定为有效的法律行为}控制能力所说明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状况。
马工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马工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四、案例分析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行政法概述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三章行政组织法第四章公务员法第五章行政行为概述第六章行政立法第七章授益行政行为第八章负担行政行为第九章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第十章行政司法第十一章行政应急第十二章行政程序第十三章监督行政第十四章行政复议第十五章国家赔偿与补偿第十六章行政诉讼第十七章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第十八章行政诉讼参加人第十九章行政诉讼证据第二十章行政诉讼程序第二十一章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第二十二章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第二十三章涉外行政诉讼•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武大2007年研]相关试题:行政法律关系[武大2010年研]答:(1)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因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包括行使行政权的活动和基于实现国家或社会职能的目的所从事的公共管理活动而与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形成或因之引发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关系经行政法规范调整后形成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3)联系:行政关系构成了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关系受法律调整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4)区别:①性质不同。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
行政关系是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具有物质关系的属性;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思想关系的属性。
②与行政法的关系不同。
就二者与行政法的关系来看,行政关系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是行政法对行政关系调整后的结果。
③内容范围不同。
一般而言,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在内容范围上是基本一致的,但行政关系作为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在内容范围上要比行政法律关系更为广泛。
④形成的时间不同。